走进大连市甘井子区郭家街小学的校园,浓浓的“生活教育”气息扑面而来。校园边一大片结着累累硕果的蔬菜园透着勃勃生机,马惠文校长微笑着用她那略带海蛎子味的普通话告诉我:“这都是孩子们的杰作。”
顺着这个话题,我们聊了起来。
从生活的视域追求教育的真谛
马惠文告诉我,她出生在教育世家。她的爷爷、母亲、丈夫、儿子都是教师。她从小就向往着三尺讲台,经常跟着妈妈到学校。那时的她还没有讲台高,却常常像模像样地对着下面的学生讲话。长大后,她如愿以偿地走上了讲台,并且一步一步地走到了校长的岗位上。
2009年,马惠文出任了郭家街小学校长。看到校园内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常常因鞋带开了不会系而被绊倒,午餐时因为不会处理鱼刺而拒绝吃鱼,指甲长了自己不会剪时,马惠文便会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孩子们在这里学习六年,学校应该给予他们什么样的教育生活?要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如今的孩子最不缺的就是梦想,然而,再动人的梦想也必须附着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上。可是,现在的孩子会弹奏复杂的钢琴曲、会演算深奥的数学题、会畅游神秘的互联网,可就是不会系鞋带、不会剪指甲、不会洗衣服,更谈不到做些复杂的事情了。这种缺少生活能力的孩子,怎么面对以后的学习、生活,怎么与复杂的社会相融合?
沉思中,她想到了多次学习过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这给她以极大的启迪。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关注人的生活,生活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唯有考虑了生活,教育才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于是,她摈弃了宏大的教育命题,冷静、客观地审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她开始把教育的主体放到生活中去思考,开始深切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育行为,以及家长的教育期待。从生活的视域中,她明确了自己所要追求的教育真谛——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将生活教育融入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
马惠文深深地懂得,生活教育不能飘在云端,必须脚踏实地,将其融入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为此,她带领她的团队,制定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有“积极生活态度、基本生活技能、良好生活习惯、高雅生活情趣”的小学生的目标,并坚定地向着这一目标前行。
班级是学校管理的最小单位,郭家街小学的生活教育首先从班级生活开始。按照生活教育的理念,每位班主任都认真地去研究和探索新的班级管理模式。他们会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学生创造适合的班级生活。一年级的老师细心地指导孩子们如何整理书包、如何收拾文具、如何削铅笔,甚至在吃午饭的时候,还教他们如何挑鱼刺。马惠文经常跟老师们说的话是:“我们的教育不需要惊天动地,只要平平淡淡;我们的教育不需要刻意追求,只要真真切切。我们的生活就是教育。”
不断地生活教育实践,加深着教师们对这一办学理念的认识。马惠文又因势利导,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并以《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为科研课题,对国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的开发,对教育与生活相融通的教学模式进行建构。各学科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总能看到教师们增加的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一课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教材中只有几张反映全国交通状况的图片。老师感到这与四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够。针对这种情况,老师把大连市的铁路、公路以及海上交通运输情况融入教材中,从而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本地区高铁的发展、轻轨的便利、海路的优越,从而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郭家街小学的课堂有独特的课堂教学评价办法,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与课堂中是否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密切相关。因此,教师们都努力挖掘教材中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生活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是生动、鲜活的。教师们在教学中转换价值视角,从每一个孩子的真实基础出发,向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方向努力,追求在教学中为学生成长提供多方面的服务。马惠文组织教师以孩子们的实际生活为主线,将健康、低碳、环保、绿色等生活理念融合在一起,从孩子们在生活中需要掌握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知识入手,开发了《低碳生活》校本课程并编写出教材。每到周四下午,孩子们都会兴高采烈地拿着这些教材,与老师共同探讨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学校还开发了科技、艺术、生活、体育等四大类共64个活动项目。这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既让学生学会了一些生活技能,又让他们了解了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生活经验。
马惠文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德育离开了生活就是空的。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外,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学校为每一名学生都建立了一本家校联系册,学生每天在学校及在家里的表现,包括每天的作息时间、作业完成情况、个人生活自理情况以及帮助家长做家务情况,都会在联系册上反映出来,家长和老师每天都要对学生进行评价。除此之外,每月的20日是“校长接待日”,家长们可以到学校与校长交流教育孩子的问题与困惑,也可为学校的生活教育出谋划策。(www.daowen.com)
在郭家街小学,生活教育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渗透在课堂内外,体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融化在学校的一切工作中。孩子们在校园周边开垦出农作物体验基地,并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蔬香园”。他们在这里学习种菜,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从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马惠文认真地告诉我:“每到中午,我都喜欢到孩子们的菜地里走走看看,因为在那里,我会看到孩子们快乐地播种、锄草,会听到他们兴奋地告诉我:‘我们班的茄子开花了’‘我们班的黄瓜爬藤了’……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学到了许多书本里没有的生活常识和劳动技能,更懂得了劳动的艰辛,激发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楼内,学生们以“家、春、秋”为主题,把每个楼层的走廊都布置得像个小小展览馆,其展品就是他们通过生活技能的学习,自己设计制作的物品。有用旧衣服或废旧边角布料缝制的环保购物袋,有他们用灵巧的双手绣出的十字绣,编织的手套、袜子,还有飞机、火箭模型,等等。透过这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可以看出孩子们具有的追求美、表现美的能力。
做一个拥抱生活的领路人
采访中,郭家街小学的老师们告诉我,他们更喜欢生活中的马校长。特别是女老师们,她们说:“生活中的马校长,女人味十足,她的穿着打扮,得体又大方,经常指导我们如何搭配衣服,如何化淡妆,如何让自己修炼得高雅、有品位,是她教会了我们如何热爱生活。”
在和马惠文的交谈中,老师们的评价得到了印证。马惠文告诉我,从小她那当教师的母亲就告诉她,女孩子衣着要干净、得体,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她在生活中的许多好习惯,也都是父母从小给养成的。她说,生活中的她爱逛街、爱旅游、爱看书、爱交朋友。她总是把生活打理得很精致,很有品位。她认为,一个不追求生活质量、不懂得生活品位的人,是培养不出身心健全、热爱生活的人的。正因如此,她千方百计地培养老师们的生活情趣,为他们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她定下制度,每天下午4点钟以后,老师们要用半小时的时间或唱歌跳舞,或弹琴作画,或阅读锻炼。总之,要通过各种方式陶冶气质,提高品位。她常常引导老师们寻找和感受职业的幸福,同时,嘱咐大家,不仅在外面要为人师表,在家里也要当好自己的角色。
郭家街小学地处大连市城乡接合部,全校1700余名学生中有60%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疏于管理,使得他们缺少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面对这种情况,马惠文和老师们从学生的站、坐、吃、睡、读书、写字等姿势抓起,培养他们各种好习惯。同时通过升旗、班会、社会实践等活动,教给他们“交流之礼”“餐桌之仪”“着装之美”“举止之雅”。如今,从郭家街小学毕业的学生哪个学校都爱要,人们都说,这里的孩子基础教育好,有道德,懂礼貌,有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马惠文说,这正是她多年来孜孜不倦所追求的。
马惠文特别重视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们的内在修养。学校组建的管乐团、合唱团、舞蹈队以及各种兴趣活动小组,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个性成长发展的需要。
学校还经常举办各种生活技能大赛,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生活本领的舞台。一个小女孩在一次技能大赛后和同学们交流体会,她说,缝东西本应该是女孩子的强项,可是自己却输给了男生。于是,她暗下决心,回家练缝纽扣、缝衣服,她期待着下次比赛一定要赢回来。
孩子们的变化让家长们欣喜,让老师们欣慰,更让社会对郭家街小学刮目相看。生活教育让师生们像禾苗一样舒展着、生长着。五年前,一些家长想办法把孩子转到别的学校,如今,许多人千方百计把孩子送进来。一位家长天天缠着马惠文要把孩子送到这里,理由是要让孩子接受生活教育。他们正是因为看中了学校做到极致的习惯养成教育,才放心地将孩子送进来。良好的口碑效应,为学校赢得了美誉。
短短五年,郭家街小学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学校,跨入到先进学校的行列。一些外校教师也深深地被生活教育的理念所吸引,要求调入郭家街小学。看到这些变化,马惠文感慨万千。她说:“我们的办学理念成就了我们的学校,更成就了我们的孩子。我希望每个孩子成年以后,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马惠文,祝你梦想成真!
【附件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