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阅读,孩子们与曹操的智慧与胸怀

阅读,孩子们与曹操的智慧与胸怀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阅读是我们心灵的一日三餐。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赤壁之战》,曹操受困华容道那经典的“三笑”,让孩子们知道曹操的睿智与豁达;我和孩子们一起背诵曹操的《观沧海》,从恢宏的诗句里,孩子们读懂了曹操的胸怀天下;我还给孩子们讲起曹操怒烧《孟德新书》,打败袁尚袁熙统一北方的故事……

在与老师们交流的时候,我经常被问及的问题就是关于读书的问题。老师们总是希望我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些能提升自我或是能解决某些难题的书籍

然而在我看来,读书既不是临时抱佛脚的锦囊妙计,也不是消灾解难的灵丹妙药,读书就是读书。我们不能用“有用”或者“无用”来评价读书,因为阅读并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一日三餐,你不能说哪一顿更有用,但是它却让我们不断成长。而阅读是我们心灵的一日三餐。

我经常劝诫那些不喜欢读书的老师不要刻意地通过阅读专业的书籍来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因为,回想我的成长历程,我曾流连于各种各样的书籍中,小说诗歌历史哲学……甚至是许多种类的杂志我都爱不释手。今天看来,它们都是成长的滋养,都是对素养的积淀,更为我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1988年走上工作岗位起,我就对语文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可能同我喜欢中国文学有关系。

我喜欢读《论语》,我同孩子们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江河的波涛中,感受时光的飞逝;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斗转星移中,感受品德的力量;在“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谆谆教诲中,领悟做人的道理。那时候,有人会提醒我,不要让孩子过多地涉猎考试不需要的知识,容易影响孩子的成绩。但我就是喜欢那样心无旁骛,对于考试,或许是“无用”的,但关乎成长,怎能说“无用”呢?

我喜欢读中国诗词,尤其是乐府诗词。还记得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每每读到刘兰芝恋恋不舍地交代每一样物品、语重心长地嘱托小姑子的时候,我总是会和孩子们一起哭一会儿。也曾经,在和孩子们一起读《木兰辞》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桥段时,我们会畅快地哈哈大笑。那个时候,我是不讲阅读方法的,我们就是单纯地读,读的是人生,读的是悲欢离合,读的是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当孩子们流连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中的时候,他们感悟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家国情怀。

我喜欢四大名著,都说老不读《三国》、少不读《西游》,我却也不管,手里捧着这些千年经典,玩味不停。从课本出发看《三国》,从课文当中窥《水浒》,从孩子的视角看名著,是我最大的初衷。《三国演义》孩子们在课本中接触最多,一个个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但最神秘的莫过于曹操。《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曹操是一位优秀的父亲;《草船借箭》中,他又彻头彻尾成了一个呆呆的对手。曹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赤壁之战》,曹操受困华容道那经典的“三笑”,让孩子们知道曹操的睿智与豁达;我和孩子们一起背诵曹操的《观沧海》,从恢宏的诗句里,孩子们读懂了曹操的胸怀天下;我还给孩子们讲起曹操怒烧《孟德新书》,打败袁尚袁熙统一北方的故事……就这样,一个名字丰满起来,那个曾经在我儿时被恨之入骨的曹操,真正地在孩子们心中成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我想,这就是我们让孩子们读懂名著的原因吧。

后来,我走上了管理岗位,那些和孩子们一起无忧无虑读书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但我仍然没有放下手中的书。因为,我深知作为一个管理者,我还是新手,于是,我便借助一本本书籍,打通与大家、名家沟通的渠道。(www.daowen.com)

为了建构学校的办学理念,我阅读了我国近代最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全部著作,他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也成为郭家街小学办学理念的精髓。

为了借鉴品牌学校的发展经验,我阅读了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新学校十讲》《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透过李校长的书,我看到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那没有行政班、没有班主任的大胆改革,虽然对于小学不一定适合,但基于学生个性发展而做的教育却给了我最真实的方向感。

为了寻求课程改革的灵感,我阅读了窦桂梅校长的《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虽然这部书出版于2003年,已经是稍早的创作了,但窦校长“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理念,如今看来仍然是课程改革的强音。我也读韦钰院士的“做中学”系列著作,领略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探究式教育。林崇德教授是中国致力于研究“核心素养”培养的先行者,他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打通了我对“核心素养”从是什么到怎么做的理解之路。

多年的学校发展经验告诉我,作为一个一线教育者,大量的阅读更是尤为重要的。因为,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另辟蹊径地做什么“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实验,而是要在大量的理论支撑下,做一个踏踏实实的教育实践者,也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一批批孩子和家长们对学校的信任。

后来,我开始陪着老师们一起读书。新上岗的老师,我会推荐他们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我不是老土,我是想让老师们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历中感受一个老师对学生、对学校、对教育事业的那份全身心的爱。对于班主任老师,我会介绍他们阅读魏书生李镇西的书,让他们学会如何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把管孩子变成树人。有些青年人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来到学校成为教师,而他们的工作方式却仍然是十几年前他们的老师的样子。转变他们是很难的,那就需要从启蒙做起,我甚至要和他们分享安妮鲜花的《出国不出国》,因为就是这样一本看似充满童趣的见闻类教育书籍,却道出了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职工数量也激增到将近百人,如何管理好这么大的一所学校,并不是单纯的教育理论就能完全解决的。在导师的推荐下,我又回到了原点,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中汲取力量。朋友们经常会问我:“你一个教育者怎么又开始研究起兵法了?”的确,书就是这样,就像人常说的:“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当我们没有真正拿起书走进书的时候,我们真的就只能从他人的只言片语中去曲解作者的思想。都说《孙子兵法》是战争的谋略,但细细品读下来,才终于发现,孙武通篇的核心思想竟不是“战”,而是管理者的哲学。一句“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道出了在做出决定之前要有一个清醒的估计,才能决定什么时候和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出击,什么情况下不能出击,这样方能以己之长攻人之短,赢得竞争的主动权;一句“识众寡之用者胜”,道出了能够根据自身实力而采取不同策略的人才可以取得最大的成效;一句“上下同欲者胜”,道出了一个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语言,上下齐心协力,才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句“以虞待不虞者胜”,道出了凡事要“未雨绸缪”,做好万全准备才能取得成功;一句“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更道出了领导只有给下属足够的信任,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每一个人的才能,团队才能可持续性地发展壮大。孙子的“五胜”,如今已经被翻译成各种不同的语言,在各个领域内被视为经典,而幸运的是,我也曾拿起它,走进它,进而让我能够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管理。现在,我仍然愿意与我的团队、我的朋友们分享“我的”《孙子兵法》,我想这也许才是一个爱书的人,能给书的最大的回报吧。

如果要问我,阅读之于我的意义是什么,我仍然想把这个命题回归到教育上来。时代正在一步步向前走,教育呢,它正在一步步走出课堂,未来,教师所承担的大部分工作也将会被网络、被AI智能所取代。时代留给我们每一个老师的最后的阵地,或许将不再是教知识,而是“育人”。这是一块高地,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人文情怀的濡染,是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也是高度凝练的思想精华。能够占领这块高地的人,定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一个有着高尚的人格、开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的人,要想成为这样的人,就只有阅读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