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高中的时候,闲来无事,我一个人走在高楼林立的街道上,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来源于钢筋混凝土深灰的色调,来源于建筑物刀削斧切的线条,也来源于车水马龙的喧哗……时代裹挟着每个人飞速向前奔跑,也将每个人置于现代化的深渊。知识就像流水线一样制作包装,以最快的速度装填到每个人的头脑之中,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与生活的这片土地的距离却在无限地拉长,曾经的快乐也在悄然流逝。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更不愿意我眼中的孩子们一个一个地、一步一步地走进由钢筋混凝土围成的、无形的网络串成的笼子之中。而孩子们的绝大部分生活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所以,要塑造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生活乐趣的孩子,就必须要下定决心,改变孩子们的学校生活体验。
那么什么是生活体验呢?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学生们应该享有的校园生活呢?它一定不在课堂上,因为课堂的主题是教与学,它也一定不是毫无意义的玩乐,因为我想要的是唤醒孩子们的天性。
孩子们的天性在哪里呢?其实孩子们的天性就在于最淳朴的与大自然的亲近感,就像范成大在诗中写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确,孩子们在泥土的芳香中就能找到最纯粹的快乐,在四季的更迭中就能找到许多事可忙。
于是,我们在教学楼的东侧开辟了一处小小的农场。这一小片农
场临街而建,面积大概只有150平方米。面积虽然小,但是谁来管理却让我犯了难。班子会例会上,领导们虽然极力支持,但几位主任身兼数职,每人都有一大摊工作,实在是分身乏术。学校的老师们教学任务又颇为繁重,没有懂行的老师也是实情。的确啊,老师们和书本、文字打了几十年交道了,所有的心思都在教学上,有的时候,我们总会觉得老师们的生活少了点什么。所以,这一次我不能妥协,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我的老师们。
正在我纠结之时,后勤老师找到了我:“校长,这两天学校要招聘保安,您看您有什么要求?”我顿时计上心头,立刻对他说:“招聘的保安,我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认真,第二个条件是会种地。”后勤老师诧异地看着我,一脸不解。我笑着对他说:“我要让他们当老师!”(www.daowen.com)
保安很快招到了,他们的家都在大连周边的拓展区,种地正是他们的长项,甚至现在他们还有自己的土地。白天有四个保安能同时在学校,晚上他们轮流值班。解决了保安的分内工作安排后,我又召开了保安种植会。会议的主旨是这样的:第一,学校的这片土地是施工后的土地,并不肥沃,所以需要堆肥;第二,开垦出来的土地怕学生践踏,所以需要加装围栏,形成一个园子;第三,就是种什么的问题,师傅们各自有各自的想法,有的想种出层次感,高的、矮的、爬墙的、匍匐的,都要有;有的想种出时间感,春天收获的、夏天收获的、秋天收获的,甚至初冬收获的都要有;还有的想的是粮食和蔬菜都要种。会议上,我并没有讲什么,我一直在听,我也是在学,其实师傅们在讨论的过程中都已经达成了共识。于是我说:“你们的想法非常好,我们的园子既要有层次感,也要有时间感,更要品种丰富,就这样定了。另外,围栏和粪肥我来解决。”
接下来,我要兑现我的承诺,精心雕琢这个小园子。于是我请来了文化公司帮我设计园子,围栏、标语、展示板、拱廊、石板小路,这些是我对校园小农场的所有期待。虽然,这对于几个师傅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但是我们最终达成了一致,文化由我负责,植被由他们负责。园子也很快建起来了,名字就叫“蔬香园”。白色的围栏极富田园风光,围栏外面,一块块创意的展板展示着每一种植物的介绍。白钢管搭建的小拱廊虽然只有几米长,但是,里面的小石桌、小石凳总让人联想到阳光下惬意的时光,虽然我还没想好拱廊上应该爬满什么植物。师傅们很快不再固执了,他们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他们犁好了一条条整齐的垄沟,靠近校园外墙的地方,他们种满了豆角。他们说这样豆角的藤蔓可以爬满外墙,可以采摘,更可以给路上的行人欣赏。拱廊上,他们选择了丝瓜,丝瓜的藤蔓比较长,可以爬满整个拱廊。园子的最北侧种的是玉米,因为玉米不娇气,边边角角都可以健康地生长。而最靠近教学楼的一大片土地,他们选择了韭菜、南瓜、土豆、萝卜、辣椒、茄子,还有卷心菜。师傅们说,韭菜是常年生的,保证了园子的常绿;南瓜是黄的、辣椒是红的、茄子是紫的,保证了园子色彩的层次性;土豆和萝卜是需要挖的,参与性比较强;卷心菜是夏天的植物,而且可以种两茬,可以错开收获的季节……多好的老师啊,他们就是生活的老师,他们的讲台就是土地。为了让绿色的小天使们快点到来,我们找到了大连骑警马场,拉来了纯绿色的肥料——马粪。
果然,在师傅们的精心照料下,一园春色扑面而来,我们迎来了大丰收。各色蔬菜堆成了小山,老师们也有机会吃到纯绿色的有机食品了。那些曾经对开辟校园农场有想法的老师都喜欢上了这片园子。然而,问题来了,农作物丰收了,但我的初衷却没有实现。围栏外的孩子们总是离着菜园远远的,甚至成熟的果实,他们也没能够品尝到,这片菜园似乎只变成了老师们的福利。于是,这次我要找保安师傅们开会了。在会上,我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我的想法:“师傅们,你们能不能让孩子们参与到耕种收获的过程中来?”保安师傅们已然把这片菜园当成了他们的至宝,因为这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他们害怕被孩子们糟蹋了,所以,各种反驳意见出来了:“种地是体力活,孩子们容易累坏了,或者受伤。”“孩子们课程那么紧,根本抽不出来时间,种地这个活又不等人。”“孩子们不会种,再说也用不了那么多人,进来了就给地踩烂了。”他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我就是要孩子们进到园子里,否则我要这地有什么用?但我不能这么对保安师傅们说,毕竟他们为了这片菜地付出了太多的辛苦,所以我要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于是第一次会议达成的结果是,这一次土豆收获的时候,让孩子们来挖土豆,毕竟土豆踩不坏。为了扭转保安师傅们的观念,我只好自己来到菜园外,偷偷地观察这些农作物的特点,有的时候也要在办公室里观察师傅们的劳作场面,我这样做是为了给孩子们进入菜园找到充足的借口。后来,我慢慢地发现了许多合适的契机,比如摘黄瓜、除草、浇水、搬南瓜、劈苞米……我一点点地提出要求,保安师傅们也没有办法,就一点点地妥协,终于孩子们的身影渐渐地成了菜园的主角。
时间久了,保安师傅们也明白了我的初衷,他们甚至主动来找我,“又一茬韭菜成熟了,找孩子们割韭菜吧。”“校长,叫孩子们来挖土豆吧!”可是,一百多平方米的土地,怎么能满足1700多个孩子的体验需求呢?我又找来保安师傅和所有的班子成员,开了第二次会。这次,我提出了更加无理的要求:“大家看看,怎么能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种植的快乐?”当然,又是一片反对声,这次是理性的声音。的确,人数和面积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这就是后来我们想到的综合实践大课开设的缘由(第二章《做生活小达人》中所述)。有了综合实践大课,每个孩子都有近距离接触土地的机会了,学校生活也更加有生气了。
我依然不满意,孩子们虽然是参加劳动了,也体验到了生活的乐趣,但是,他们并不关心他们种的是什么,味道怎么样,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从来就没有为吃什么操过心。可是,没有尝到自己劳动的成果,教育总是缺了点什么,但是,人手一份又实现不了,于是,我们和评价挂上了钩。品德银行里,孩子们积攒了许多品德币,这些品德币通常用来换礼品,我们也把这些农产品加入到了礼品的行列。孩子们兴冲冲地把果实拿回去,家长们也乐坏了,他们第一次吃到孩子们参与耕作的蔬菜,自然非常欣慰。
这片田地从此变成了一种文化——生活的文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豁达,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求真,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闲情,更是“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的唯美。是的,这就是生活的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