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面关注学生的生态环保,打造生态文明之窗

全面关注学生的生态环保,打造生态文明之窗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环保,我们将大主题定为“衣、食、住、行”四大板块。那段时间是非常快乐的,孩子们每周都洋溢在《低碳生活》课带来的兴奋之中。课程实施两年后,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意见》从工农业生产、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等多方面对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提出了指导性的纲领,“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壤十条”等法规也相继出台。

全面关注学生的生态环保,打造生态文明之窗

教育需要载体才能有效实施,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抓手才能保证教育理念的落地。当我们在寻求以环保教育为突破口来实施生活教育的时候,我们最先解决的就是实施环保教育的途径。

学生每天有八个小时都是在校园里生活的,而校园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又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学校、教师实施教育的最有力的阵地就是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决定开设一门特色校本课程,来落实环保教育。

起初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把课程命名为《低碳生活》,并把课程设计和实施的主导权开放给了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学校提供课时和大主题,教学内容由老师们来设计并实施。为了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环保,我们将大主题定为“衣、食、住、行”四大板块。老师们则是在规定的板块和学时内开展个性化的课程。

老师们的思维被打开了,丰富的想象力使这门课程异彩纷呈地展现了出来。为了上好这门校本课,有的老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当今的热点问题,形成了自己的课程。比如我们有一位年轻老师是汽车迷,他就以“衣、食、住、行”中的“行”为出发点,设计了一堂非常有科技含量的课《新型汽车》。这是一堂极有意思的课,这位老师搜集了整个汽车发展的历史,并整理成图文信息,形成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资料。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他还利用闲暇时间,下载了各大汽车公司发布的未来汽车宣传片,宣传片中有能飞的汽车、能够自动驾驶的汽车、利用太阳能充电行驶的汽车,等等。在当时看来都是不敢想象的,但今天这些梦想正一步一步实现着。几年之后再看他的教学案例,我想,老师才真正是课程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效地开展学生全面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师集体要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要有多样化的兴趣、广阔的眼界、顽强的钻研精神和对科学新事物的敏感性。”从教多年的老教师看到年轻人上出了如此精彩的课,也并不甘心落后,他们也有自己的窍门。其中就有一位老师上起了营养饮食的课程,他甚至自编了一堂“蒸馒头”课。为了这节课,老师自己在家里带来了电蒸锅、盆、面板等厨房用品,学生们也被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在七手八脚地和面、揉面、团馒头的活动中,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也意识到了自己动手制作的食品就是最安全、绿色的食品。更加意想不到的是,有几个孩子在发面的问题上着了迷,经过自己查阅资料和科学课上的学习,竟能对发面的机理进行科学的阐述,并结合益生菌的生长特点,在班级做了如何才能发好面的演讲。

那段时间是非常快乐的,孩子们每周都洋溢在《低碳生活》课带来的兴奋之中。老师们的创新热情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他们为自己能够成为课堂的设计者而体验到这一职业的快乐。这一阶段的实践,也为后来课程的再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课程实施两年后,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意见》从工农业生产、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等多方面对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提出了指导性的纲领,“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壤十条”等法规也相继出台。看到国家政策的改变,我们觉得我们选择的特色教育方向是正确的。同时,我们再反观我们的课程,也发现了其局限性。“衣、食、住、行”关注的是生活的环保,思路没有放开,师生们并不能从更高位的视野来看待环保的意义和价值;“低碳生活”强调的是低碳、减排,而环保则涉及了更广阔的领域。这些局限迫使我们开始了对环保教育校本课程进行二次开发

然而课程的开发并不是摸着脑门想出来的,需要进行大量的知识储备,如果将这一过程再次放手给老师们来做,势必要增加教师额外的负担。因此,我们成立了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这个小组由全体领导班子和教导处干事组成,职责就是负责进行前期的调研工作。我们分别从文件学习、相关课程借鉴、热点问题整理、前沿科技搜索等几个方面入手来开展学习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讨论,我们最终确定了这门校本课程的名称为《环保与生活》,与前期《低碳生活》的名称只有一词之差,我们考虑的就是要扩大课程的维度。同时,我们从整体上架构了课程的框架,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将课程划分为四个部分——“环保与家庭”“环保与学校”“环保与社区”“环保与自然”。这样,主题设计的视野更开阔了,课程也就有了深度和广度。

随着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热点环保话题越来越多,可选择作为课程内容的主题也就丰富起来。我们选择主题的过程非常像提着篮子的主妇逛超市的情形,每一样都非常好奇,每一样都舍不得放下,汇集起来竟有一百多个主题,筛选主题成了幸福的烦恼。我们又在一起商议,以何种形式授课是确定主题数量的重要标准,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四个课程部分则是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www.daowen.com)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实施课程整合,开展探究式学习成为课程开发的主流。因此,《环保与生活》校本课不能上成常识课,不能上成阅读课,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发现环境问题,培养环保意识。经过研讨,我们确定了以综合实践的授课形式为本门校本课程的授课形式。那么,按照实践课程的授课规律,一个主题的实践活动从方案设计到实践探究,再到交流汇报,一般为四个课时,一周两课时,这样一个学年下来就需要十六个主题。这十六个主题的选择,我们则以“环保与家庭”“环保与学校”“环保与社区”“环保与自然”四个部分为基本框架,保证每个学年每个部分开展四个主题的教学活动。这样,小学阶段六个学年我们需要编制96个主题的课程。

篮子编好了,主题内容就像一个个鸡蛋,而装鸡蛋的过程是非常有趣的。可以说,每个主题的确定都经历了对环境问题的再认识和对教育活动的反复推敲。

比如在三年级“环保与家庭”的部分我们有这样一个主题——《谁“穿”了我的“衣服”》,这个主题的确定至今我们仍然记忆犹新。记得我们的一位主任有一天给我发了一条微视频,微视频的题目大概是《我们身上的裘皮是如何从动物身上取得的》,当我看到这个视频,我的心都碎了。视频中介绍道,如果动物死了,那么皮毛就会僵掉,根本就无法用来制作上乘的裘皮服装,所以通常做皮毛生意的人会在动物活着的时候就将皮毛割下来。紧接着,画面上就出现了一个一个被倒挂在杆子上的貂和狐狸,工人们非常熟练地将其身体划破,然后迅速地将皮毛活剥了下来。而镜头则直接对准了一只貂的眼睛,那种无助的感觉让人永远不能忘记。我知道这位主任把这个视频传给我看是什么意思,第二天我们就在一起进行了研讨。我问他:“你昨天给我传的视频是什么意思呢?”他说:“校长,我认为对于人来说,环境不仅仅是山山水水、空气和大地,还应该包括和人类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万物生灵。试想如果地球上物质环境再美好,没有了其他生物,我们人类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他的话说到了我的心里,这也正是我们要再编教材的初衷啊!我们要做的环保既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保护生活在这个家园里的可爱的生灵们。所以我说:“你说得太好了,这个主题应该放在我们的课程里面。”我们的主任说:“校长,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谁‘穿’了我的‘衣服’?”多好的题目啊,少了一点血腥,但多了一些警醒,于是这个主题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再如:《文明旅游我能行》主题是缘于网络媒体报道的国人旅游乱象而引发的灵感;《空气质量与健康》主题是根据京津冀地区PM2.5空气污染的现状引发的思考;《海绵城市》主题是从日本打造海绵城市的科技纪录片中得到的启发……一个一个主题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环保理念,我相信也会点亮孩子们的心。

主题确定之后,我们在老师中招募了一些年轻、有学识、有热情的老师进行了教材的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老师们并不能完全明确我们所制定的主题的含义,所以,在编写的时候也出了一些笑话

比如我们二年级有这样一个主题《家乡的桥》,我们的老师拿到主题后,就做了大量的工作,甚至亲自拍摄了社区里的小桥流水,拍摄了星海湾的跨海大桥……将这堂课变成了一堂洋洋洒洒的风景欣赏课。进行第一次研讨的时候,我就问这位老师:“环保教育中谈家乡的桥,你有什么看法?”老师答道:“美丽的桥也是美丽家乡的一部分吧。”我又问:“那么,桥对于环境有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呢?”老师默不作声了。我在他拍摄的照片中选择了一张立交桥的照片,然后问他:“你看这个桥和其他桥有什么区别?”这位老师立刻明白了:“立交桥在城市中心,会对居民造成噪声污染和光污染,所以,通常立交桥离居民近的地方都会设置屏障!”于是,他在一稿的基础上增加了这样的环保知识,主题就变得更加丰满了。我们的一位老师在编写《湿地去哪儿了》主题的时候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也进行了实地考察。在研讨中,他提到,湿地问题是一个复杂问题,不仅仅同陆地环境的变化有关,还同海滩环境有关,如今港口等海边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海洋与陆地软性接触的部分消失,这直接导致了海边湿地的消失。我们对他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他把这些变成孩子们容易懂的话题和活动放在教材中。

经过艰苦的切磋与琢磨,我们的《环保与生活》十二册教材如期出版,它凝结着我们每一位编写者的心血,也必将改变孩子们看待生活、看待世界、看待大自然的视角。后来,在2016年大连市优秀环保教育校本课程评选活动中,这套教材被评为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