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让孩子们成为“生活教育”这方晴空下最亮眼的色彩,我该怎么下这浓墨重彩的一笔?《成长的颜色》,是在我思考后群策群力的产物。
那么这门课程为什么叫《成长的颜色》呢?首先,它体现了我们对德育评价的一种认识。想到评价,我们可能会想到尺子,用尺子来度量长度;我们也可能想到黑与白,用黑白对错来给孩子定性,然而对于成长来说,我们进行这样的评价显然是把活的生命给量死了。所以,我们选择了颜色这个词,赤橙黄绿青蓝紫,没有哪一种颜色是绝对的好,也没有哪一种颜色是绝对的不好,它们应该有的只是个性的彰显。我们就是要搞这样的评价,一种积极向上,但又彰显生命活力的评价。我们不去定性黑白,我们要去描绘七彩的人生。
也就是说,《成长的颜色》是一门教育评价课程,但它不是一门为了评价而进行的评价课程,它实际上是一门综合性德育课程。它有德育认知,有德育活动,有德育导行,也有德育评价。是通过正向的德育评价来激励学生自主进行德育认知和德育导行。
但如何才能达成“四有”育人目标呢?我校将这四个目标划分为四个领域,按照学段将目标细化为十二个分解目标:
①具有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意识。
②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养。
③初步了解社会,积极适应社会。
④珍爱生存环境,保护大自然。
⑤培养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
⑥学会自我保护,具有基本的安全意识。
⑦学会基本的社交能力,具有友善待人的意识。
⑧了解中西方文化,具备一定的文化意识。
⑨开展有意义的娱乐活动,在活动中陶冶情操。
⑩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培养基本的运动技能。
⑪感受不同的艺术形式,培养基本的艺术素养。
依据这些目标,将课程编制成一至六年级十二册,共192个主题教育内容。而每一个目标又随着年段的升高设置为不同层级的指标,课程也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规律设置了不同难度的主题任务。如在培养学生生活能力方面,我们是这样设置主题教育活动的:低年级从自己背书包、自己系红领巾开始,到了中年级要求学生学会简单的家务和医护能力,而高年级则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财技能及获取信息的技能等。这样的安排依据的是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所以对于课程活动,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易学、易上手、易达成。(www.daowen.com)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把本课程划分为三类课型,每月第一节课为指导课,承载的是德育认知;第二节和第三节课为活动课,承载的是德育导行和德育活动;第四节为评价课,承载的是德育评价。
我们把指导课定义为“德育认知课”,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先知道什么是对错美丑,然后再以此为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这样的课上,老师们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忽略标准,直接让孩子进行评价;一是传达的信息不准确,造成反教育。因此,在指导课中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尤为重要。
在五年级,我们有这样一个主题——《面对挫折》。在这个主题中,第一个任务是你学会正确面对挫折了吗?第二个任务是记录自己所面对的挫折并说一说是如何解决的。这两个任务虽然没有讲到什么是挫折,但恰恰正是学生德育认知的关键点所在。那么什么是挫折呢?这是需要我们老师在上课之前仔细研究的。
我曾在和班主任老师们交流的过程中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孩子划了别人的车,被车主打了,其父赔了车主的钱,而后痛打了车主,并当着孩子的面说:“欺负我儿子,你也不看看他爹是谁!”我们先不说车主的过错,单讲孩子的爸爸。他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没有让孩子认清挫折和过错,二是没有用正确的方法让孩子来面对挫折。同时,我还对班主任老师们说,有的父母不懂得进行挫折教育,我们要懂,因为我们要实施正确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要研究什么对于人来说才算是挫折,要让孩子知道那些因为自己的任性,因为自己的不好学、不上进,因为自己的顽皮和无赖所造成的恶果只能算是咎由自取,对于这样的后果需要自己来承担责任。而真正的挫折,应该是经过自身的努力也无法改变的事情,大到天灾人祸,小到生病、成绩没考好、丢失东西等身边的小的逆境。那么,孩子们知道这些是挫折就万事大吉了吗?当然不是,我们不能让孩子们把挫折当作不思进取的挡箭牌,因此,我们还要告诉孩子如何面对挫折才是正确的。既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能自暴自弃,更不能伤害他人。这些标准,在孩子心中是模糊的,都是存于教师的心中的。而多数教师是能做到,但想不到,因此,每次指导课前的教材研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一起交流,既要统一意识形态,也要明确教学要点,可以说德育课程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
“君子敏于行而慎于言。”德育的最高境界不是言教而是身教,因此,学生的实践体验在教育评价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为每个主题设置了两节“活动课”。在德育活动课中,我们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是在德育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德育导行。如何导行?我们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观念,变简单粗暴的说教为艺术、立体的行教。
比如在六年级,我们有这样一个主题——《感念师恩》。这一堂课的德育目标是在学生毕业之际让学生不忘老师多年来的培育之恩,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在活动任务中,通过回忆师生之间的美好时光,并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恩师的谢意。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用简单的说教来达成这个目的,因为作为被感谢的人,我们如果用自己的话来让学生感谢我们,那就是在进行反教育了。将来学生在我们身上学到的就只有记得自己对别人的好,而很难主动地想到别人对自己的好。因此在这样的主题教育中,身教就会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材在最后面设置了一个小板块“班主任老师给我的话”。我在和班主任老师们交流的时候说,老师们要把心思放着这一板块上,要饱含情意地把自己对孩子们的不舍留在孩子们的评价手册上,留在孩子们的心上。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暖暖的情谊,也才会发自内心地去感恩自己的老师。
在每次德育导行课的研讨中,我都会向老师们强调身教的重要性。要培养孩子说好话、写好字,那我们就要在讲课板书的过程中做到率先垂范,否则学生凭什么相信我们?在让孩子们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认认真真地给孩子们做好评价,我们想让学生来积极地评价自己,而我们却马马虎虎地给学生进行评价,甚至不给学生评价,学生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在让孩子们进行体验感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想让孩子们认真地参与其中,我们就必须同孩子一起认真参与,否则孩子们也会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因此也可以说,教师的言行就是德育教育的内在动力,班主任老师是什么样的人,直接影响着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
小豹子在玩妈妈尾巴的游戏中学会了捕猎,小孩子在玩过家家的游戏中学会了角色和责任。游戏是所有的哺乳动物成长的重要途径,道德教育也是一样,没有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我们的评价课程只能是一潭死水,不可能把教育做活。
因此,我们在《成长的颜色》一书中设置了许多活动,有体验性的,有模拟性的,有互动性的,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德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实施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年级,有这样一个主题——《接待客人》。在这一主题下,有这样一个任务:“我是小主人,你是小客人,一起演一演,大家评一评。”这就是一个把家庭生活搬进课堂的模拟性活动。
我在和老师们交流的过程中说,遇到这样的活动,我们做教师的不要高高在上,一定要走进学生中去,像玩过家家一样和孩子一起游戏,潜移默化地把道德教育融入活动之中。有一天,学生可能会忘了我们对他们说过了什么,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陪他们玩了小客人、小主人的游戏,待人接物的道理也就会自然而然地熟记于心。
总之,教育不是黑白的,成长是有颜色的,我们的教育只有做活了,孩子们的成长才是鲜活的。
评价课程落脚点是评价,而出发点更是评价。这里的“评价课”,不是期末考试的成绩,决定孩子们的三六九等,而是一个助推器,激励孩子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因此德育评价课的评价应该是正向的,是过程性的,是激励性的。我们不鼓励教师因为学生的星级和笑脸等评价情况而给学生定性,而是要时刻鼓励学生要做得更好。我们更不鼓励教师以糊弄的心态对待评价,任由孩子随便填写,我们要让孩子们发现真实的自己,实实在在地改变自己。所以我们要求教师要认真地对待评价,也要艺术地利用评价。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设置评价形式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如三年级有这样一个主题——《愿意向他人伸出援手》。这个主题的任务是“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也就是在帮助你的同学的评价手册上留下自己的签名,最后大家晒一晒谁的签名多。这样一个评价,学生要想比过别人,一定会不愿意给别人签名,而愿意让别人给自己签名。那如果我们用比一比谁的签名多作为评价的引导的话,那这个活动一定会适得其反。而我们要把评价作为激励孩子帮助别人的一种手段,我们恰恰要反过来说,你把名字留在了别人的评价手册上,说明你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老师要看一看谁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了帮助过自己的同学的评价手册上。这样我们既进行了评价,又实现了以评价促成长的目的。
成长的颜色是七彩的,而铸就彩虹的是什么呢?那就是阳光。《成长的颜色》就是一门以阳光的心态来实施的阳光教育的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