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突破瓶颈的地方课程

突破瓶颈的地方课程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辽宁省从21世纪初就开始了对实施地方课程的探索,《省情通识》《传统文化》等课程相继出台,大连市也陆续出台了《滨城大连》等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地方课程。于是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学校只能在学生期末检测结束后集中开设地方课程。几年下来,地方课程的实施效果收效甚微。如何突破瓶颈,给地方课程应有的地位,还地方课程真正的价值,成为我们实施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博物馆中的地方课,也就成为最有乡土气息的课程。

突破瓶颈的地方课程

20世纪末,我国迎来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由此开始,我国开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地域性

辽宁省从21世纪初就开始了对实施地方课程的探索,《省情通识》《传统文化》等课程相继出台,大连市也陆续出台了《滨城大连》等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地方课程。从课程内容上看,这些课程具有较强的地域色彩,起到了宣传辽宁、服务大连的作用。

然而,像许多学校一样,这些优秀的地方课程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就像摆在酒足饭饱的人面前的大蛋糕,没有食欲吃,也不知道该从哪切开这第一刀。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课程设置来看,目前,小学阶段共有语文数学英语、品生/(道德与法治)、科学、综合实践、信息、体育音乐美术、写字等十余门国家课程,这些课程在大连地区多数是从一年级开始的,再加上校本课程和班会课等,学校能够自主支配的课程时间几乎没有,这就给开设地方课程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于是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学校只能在学生期末检测结束后集中开设地方课程。然而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学习状态已经降到最低点,教师也都在忙于期末总结工作,教学和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从师资力量来看,地方课程的实施由于过于集中,一般每天要上三到四课,因此,教师在备课方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导致了在地方课程的教学上只停留在了教材内容的层面。

几年下来,地方课程的实施效果收效甚微。如此丰富的课程内容,没有对孩子们的成长起到真正的作用,这是任何人都最不愿看到的。如何突破瓶颈,给地方课程应有的地位,还地方课程真正的价值,成为我们实施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其实,当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一下子落到每一所学校,让学校自己安排,自由执行的时候,我们所面临的并不是课时、师资等的问题,而是吃惯了公粮、上惯了国家统一课程的我们,还没有做好开发课程、整合课程、统筹课程的心理准备。只要我们能够解放思想,我们就能解放课时,我们更能解放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程安排是国家统一制定、大连市统一计划的,这是无法改变的。然而,上好地方课程,可以从整合上下功夫,于是我们从课程内容入手,开始了对地方课程整合途径的探索。(www.daowen.com)

当时,辽宁省开设了一门《人口与环境》地方课程,这门课程旨在实施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而此门课程开设当时,恰逢我校也在研发校本课程《环保与生活》。《人口与环境》这门课程的教材是一个读本教材,内容涵盖了大量的环保知识,但课程教材中没有活动设计,也没有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可以说正好与我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内容上的整合。于是,我们就组织《环保与生活》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写小组,认真研读《人口与环境》课程教材,并将教材内容整合到了校本课程之中。这样一来,只是一个学段的地方课程,被我们分散到了一至六年级的课程之中。比如《人口与环境》中的一个主题《了解水的重要性》被我们分解到《节约用水小妙招》《节约型水具知多少》《干渴的城市》《海绵城市》《清清水世界》《保护水源地》《海洋在叹息》《美丽的黄渤海》《哭泣的母亲河》《致命的雨》等十余课之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不同的年级让孩子们分别接触到生活用水、自然中的水、城市水污染等不同领域的与水相关的知识,既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又丰富了课程的外延。其他课节,我们也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整合,充分保证了这门地方课程的有效落地。在授课时间上,我们更是将综合实践课和校本课结合起来,保证了每周两节的课程安排,以往只在学期末授课的尴尬一去不复返了,在实践活动中,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高涨了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辽宁省以及大连市的地方课程也在不断地发展着,《人口与环境》这门地方课程也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更成体系的《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同时,传统文化和省情通识也成为每所学校的必修课。但有了前期进行课程整合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升级版本的地方课程也有了信心。

随着新一轮的课改的推进,语文、数学、品生/(道德与法治)、科学等学科都相继推出了新版本的教材,尤其是品生/品社学科,在低段改为了道德与法治课,内容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我们抓住这一契机,又一次从内容入手,开始了对地方课程综合化实施的改革。

《人与自我》是一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既涵盖了小学科学的相关知识,也涵盖了卫生教育的内容,因此,我们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拆分,将科学课中涉及的部分,拿到科学课中进行延伸授课;将心理健康教育拿到班会课上,设置主题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将医务卫生知识相关课题拿到学校统一安排的集中培训时间进行统一授课。这样一门课多种上法,既解决了课时问题,又实现了由专业的老师进行“专业的教育”,使授课效果大幅提升。

同样,我们也将《人与社会》与《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进行了整合。但整合并不应该成为开展地方课程教学活动的唯一途径,尤其是涉及传统文化、省情通识等内容,是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简单地整合到其他课程中一上了之。因此,我们又进行了以活动代课程、以社会参与代课堂教学等多元化的实施方式。

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开展学校范围内的“传统文化节”,在开学初就将传统文化节的竞赛项目公布出来,孩子们为了在文化节上取得好的名次,都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样一个活动,可以带动学生课上、课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有了学生的主动投入,一门课程就变成了一种文化;教学效果就变成了静待花开的幸福。

学校还同大连市现代博物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大连市现代博物馆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城市的发展从书本中跃然于眼前,冰冷的文字变成了一个个可以触摸的历史印迹,而这正是走进乡土、了解乡土、感悟乡土最好的方式。博物馆中的地方课,也就成为最有乡土气息的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