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许多人一样,渐渐的,我也养成了闲来无事“逛逛朋友圈”的习惯。因为我不排斥它,反而我觉得教书育人的人应该看一看,我们的教育不是“桃花源记”,我们做的是面向社会的教育,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当下大家都在做什么。
有一天,学校一位老师在朋友圈里发了几张自己和儿子的照片,我觉得有趣,便细细地翻看每一张照片。原来,母子俩是在一处模拟不同职业体验的儿童娱乐场所游玩。后来,我和这位老师攀谈的时候,才了解到这种娱乐场所不仅仅依据各种职业特征设计了不同的硬件设备,还有一套吸引孩子参与其中的评价体系。孩子们每在一处职业场所参与职业活动,就会获得其特有的流通货币,有了这些流通货币,就可以购买其他职业提供的服务,也可以兑换礼品。小小的模拟游戏,模拟出了社会运营的真实状态,孩子们也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并为了获得想要的服务而努力“工作”。可以说商家的巧妙构思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理,也无形中培养了孩子们自食其力、用劳动换回收获的自立意识。
这样的模式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们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在被动接受,他们通常被告知什么必须做,而什么不能做,孩子们的内驱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为什么我们不能设计一套激发孩子内驱力,让孩子们主动参与的德育评价体系呢?于是,“品德银行”诞生了。(www.daowen.com)
我们也在学校内部发行了可流通的“货币”——品德币。我们将品德币设计成金币和银币两大类,银币是孩子通过每周对“礼仪习惯”“卫生习惯”“阅读习惯”等进行班级评价获得的。金币是用来“购买”奖品的,每十个银币可以兑换一个金币,每月进行一次购买活动。这样,一个模拟社会经济系统的评价系统就诞生了。
在运行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我们的品德银行也在不断地调整中趋近合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