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思维碰撞的魅力历久弥新

思维碰撞的魅力历久弥新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年后,当我回忆起三年来导师制计划带给我的收获,教授们的话语仍历历在目,思维的碰撞历久弥新。刚进入上海中学时,我对历史、文学以及前沿科学的内容不甚了解,由于平日的学业,我也不会特意去关注它们。更要感谢复旦大学,她以包容、开放的姿态面对每一个求知若渴的灵魂,每一次智慧灵光的乍现。

思维碰撞的魅力历久弥新

三年前,我刚进入上海中学,便有闻“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这一项目,心向往之;之后经过面试,有幸被入选。

三年后,当我回忆起三年来导师制计划带给我的收获,教授们的话语仍历历在目,思维的碰撞历久弥新。

如果要说复旦—上中计划带给了我什么,那将是怎么也说不完的,而且更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要从诸多收获中撷取一些最主要的,我认为有:科学人文素养的提升,眼界和格局的开阔,未来和发展的明晰。

1.科学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纵观复旦—上中计划的几十次讲座,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让书本知识活起来。这活起来的知识提升了我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清晰地记得题为“超级耐药细菌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与细菌的斗争历程”的讲座,教授以微生物和感染性疾病为引入点,先是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细菌、病毒等。起初我听课时挺轻松,因为教授讲的一些知识我之前略有所闻,但渐渐地,教授不再停留于这门课题表面的现象,而是深入推进,告诉了我们“What”“How”“Why”,指出了很多人(包括我在内)的认识误区,即感染病与传染病的区别。在整堂讲座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讲座后期教授提出的“超级耐药菌”,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付耐药菌的严峻状况,也介绍了各国在这一领域的进展。之前,我就早有耳闻“滥用抗生素”将会招致的严重后果,现在更是仿佛“如临大敌”。确实,国人在这一全新领域的研究尚有不足,但我坚信,这次讲座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在不远的未来,定有台下的小科学家们愿意为之付出所有努力。

同时,冯玮教授历史学方面的微课程也让我收获了宝贵的思维方式。他就历史的周期变迁、大国关系等方面对历史学的思考方式作了详尽的讲述,巧妙地将文化与历史结合,不时告诉我们他作为很多活动的亲身参与者的个人体验,比如他在日本交流的经历。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让我对于一些平日里不会特别关注的事物产生了好奇,进而愿意探索其中。有人说:“人们的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微光,普通人可能看了一眼它们就走了,而成大事者抓住了这些微光。”而且即便普普通通的历史事件的微光难以被发现,我们也可以对其有自己的思考,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2.眼界和格局的开阔

难忘第一次讲座中姚大力教授带来的《中国历史变迁的空间节奏》。在诸多讲座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有封东来教授关于超导的讲座,至今记忆犹新。刚进入上海中学时,我对历史、文学以及前沿科学的内容不甚了解,由于平日的学业,我也不会特意去关注它们。然而,自从听了第一次讲座后,我对历史学的热爱便一发不可收拾:kindle上长长的书单,假日里沉浸在书中的时光……日后的每一点对于我所热爱的事物的进一步认识和对于我所陌生的事物的进一步喜爱,怎能说不是复旦—上中计划的教授们对我的“启蒙”呢?

而且,这些讲座不但拓宽了我的眼界,还开阔了我的格局。以前我对未来发展的期许很简单,无非是能从事一份喜欢的职业。但当我看到那么多的史学家穷尽一生为一项事业奋斗时,那么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地为人类发展谋福利时,我觉得人也就应该这样活出自己的价值,哪怕可能不是张载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情,也要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写到的那样:在无尽的时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坐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www.daowen.com)

3.未来和发展的明晰

在这点上,尤其要感谢高卫国导师。高二的两个学期中,高教授每次都为Office Hour做了充分的准备,记得有一次他特别带来了一本复旦大学使用的数学系教材来作为我们提前学习大学知识的一个参考。而且,高教授打破了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模式,而是鼓励我们自己提出问题,要么他直接为我们解答,要么提供与该方面相关的人物或材料,供我们自己探索。记得有一次一位同学问他:“您怎么看待阿蒂亚爵士证明了黎曼猜想一事?”他表示虽然证明未必准确,但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鼓励的。是啊,有多少人能在年逾八旬仍勤勤恳恳地从事基础数学工作呢?而且,教授的这一回答也让我深深觉得“纯粹”的必要性,可能外人只在意结果,但我们不应该这样,一方面我们应该尊重前辈,一方面我们更加不能为“结果”而活,很多时候,人类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应该是不计代价的。

高三的上半学期,在Office Hour中,高教授开始与我们谈一些有关人工智能和关乎我们发展的问题,比如大学的专业选择。当我们问到“自己现在要为大学的专业做什么知识上的储备吗?”教授毫不犹豫地认为不必要,只需将目光聚焦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上就行了。我明白,那并非是说提前的准备不重要,而是说兴趣可能日后会决定我们学习的深入程度与所取得的成果的大小。这让我想起我的母校上海中学冯校长也说过: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引导学生自由地作出正确选择,才能志存高远。而且,我在当时也意识到自己对于一些专业的认识是浅薄的,只有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不断求索,才能助我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因此,在这里要衷心地感谢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这一项目,让我在刚进入高中时就得以一睹大学优秀的教授们的风采,领略各学科前沿的独特风光,找寻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更要感谢复旦大学,她以包容、开放的姿态面对每一个求知若渴的灵魂,每一次智慧灵光的乍现。

最后,要感谢我的母校上海中学,是她培养了我,教我去做一个守得住理想,耐得住寂寞的人;也是她给了我勇气,让我能像苏轼笔下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风雨兼程地走向远方。

如今,我也梦圆复旦,我将带着上中教会我的品质和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带给我的收获继续坚定、踏实地走下去。

(撰稿:2019届厉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