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开启复旦微课程,探索学科魅力

开启复旦微课程,探索学科魅力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继高一的大讲座之后,我们开始了微课程的选课学习。在每周一次的复旦微课程中,复旦教授们带我们深入浅出、层层递进地开凿出一门学科的真正魅力。做一个有情趣、爱探索、有胸怀的人,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我们该利用所知所学,扬帆起航,开启一场探索之旅!

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谈谈我参加复旦大学上海中学“学术兴趣与素养培育的导师制计划”的感想。

进入高二,课程的设置和以往略有不同。继高一的大讲座之后,我们开始了微课程的选课学习。方向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语文英语历史学、哲学,可谓文理兼备。相比于高一一个学科一节课的广泛的通识教育,我们进入了更加深入而专一的通识教育阶段。这一学期的微课程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想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收获

首先,复旦微课程让我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了一门学科的个性和意趣。高中的课本知识远不足以展现一门学科的真实面貌,而课外的探索延伸也往往难以触及一门学科最前沿、最鲜活的地方。在每周一次的复旦微课程中,复旦教授们带我们深入浅出、层层递进地开凿出一门学科的真正魅力。在物理学微课程中,陈炎教授从古希腊自然派哲学家开始娓娓道来,直入量子力学与未来,让我领略到“物理学”并非一条条公式、一遍遍演算、一篇篇文章,而是人类世界观、物质观的演化递变,是范式的不断改进和修正,是一种探索、解释、认识世界的不断尝试。每一个简洁、美妙的定理背后,是不胜枚举的假说和谬误,而美丽的结论本身或许仍是一个谬误,只待人们去证伪、改进。每一次的推翻,并非灾难,而是无限可能的奇点。

此外,复旦微课程让我了解了跨学科的魅力。高中学习阶段,我们为了方便区分、考核而划分出不同的学科,然而在真正研究的前沿,不同学科又终将融汇一体。在历史学微课程中,冯玮教授从国际关系、中国近代史、俄国近代史和欧美近代史等方面,全面讲述了战后世界国家的秩序的变化。这让我感受到“历史学”绝不是死抓着过去的东西不放,或是生搬硬套前人的经验;它是一个展现人性剧场,是一首大国博弈史诗,是一把阐明错综复杂国际关系的钥匙——历史和政治、地缘、国际关系紧密相连。而在冯玮教授的物理学微课中,我发现物理学最早来源于哲学的发问,最终又用新的物质观给哲学指明了新道路。物理学与哲学、世界观相汇相融。在语文微课程中,陈特教授通过古籍、资料研究的实证方式揭开了陶渊明的层层面纱,在这里,历史、考古又与语文紧密相连。而在哲学微课中,郝兆宽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逻辑语言,使同学们对于一个个看似“显然”的定理有了更深的理解,最终引发了同学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在这里,哲学、数学与科技邂逅。不同的学科都以人们不经意的发问与好奇为起点,各自分流,终又汇入同一个海洋——那就是人性与未知的海洋。(www.daowen.com)

应该说,复旦大学微课程激发了我对于不同学科的兴趣,引燃了我去求索的激情。正如上海中学所提倡的“聚焦志趣,激发潜能”,复旦微课程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并不仅停留在“知识”之中,还在“认识”与“方法”之中。“微课程”的微妙之处,在于“小课程”的“大启发”。它们教我的,是一种可以拓展到不同学科、不同事物上的研究方法与理念态度——去发问、去求索、去联系,并乐在其中。做一个有情趣、爱探索、有胸怀的人,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感谢复旦教授们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课程和人生指引,也祝愿同学们能够在微课程中领略那份“微言大义”——复旦微课程为我们打开了蕴含无限妙趣的学科世界的大门,传达了方法与理念。我们该利用所知所学,扬帆起航,开启一场探索之旅!

(撰稿:2021届张嘉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