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诗意栖居:美丽土地的居所

诗意栖居:美丽土地的居所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是上海中学的周正,在受邀谈谈复旦大学—上海中学“学术兴趣与素质培养的导师制计划”的感想之后,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复旦—上中计划”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想,是复旦—上中计划为我们插上翅膀,使得我们可以鸟瞰我们置身的这个世界,“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

诗意栖居:美丽土地的居所

我是上海中学的周正,在受邀谈谈复旦大学—上海中学“学术兴趣与素质培养的导师制计划”的感想之后,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复旦—上中计划”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高中前两年时间聆听的讲座里,有一些思想已深入我们的灵魂,将陪伴我们终生。陈尚君老师“读书应之阙疑”“读书力透纸背”的教导;韩昇老师饱含深情地对在日本求学时对《雪国》探索的讲述,以及“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诗”的理解;沈丁立老师学习物理10年后转向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的经历;吴晓明老师“澄清前提,划清界限”的批评方法的告诫;张汝伦老师“哲学家都是会做梦的人”的情怀以及“要有超人的能力,更要有超人的理想”的勉励……为我们打开了窗户,使我们通过文学历史、哲学看到这个世界的本来面貌,从这些领域射入的光芒可以浸润我们的心灵。我想,是复旦—上中计划为我们插上翅膀,使得我们可以鸟瞰我们置身的这个世界,“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

我所享受的“导师制计划”中的导师是物理系的马教授,他是我第一位不因专业课程学习认识的物理教授,在与他的交谈过程中,我了解了他以前从事的光学研究工作,并一步步地对物理学科研产生兴趣。之后我又认识了物理系的陈教授,在他的引导与激发下,我进一步产生了从事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的想法,并有幸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部分大学本科研究生课程和理论的学习。在阅读了一篇刊于Science上的文献后,对MoS2特殊的超导电性产生了兴趣,并开展了相关的理论研究,直至高三还在继续我这项有兴趣的工作。就个人而言,我对物理学尤其是物理研究的兴趣是因复旦而起,并由此明确了我之后的人生道路。我相信也有许多和我一样的同伴存在,他们因为和导师一次次的交流而明确了自己的志趣所在,激发了自己对某个领域内已知的、未知的探索之欲望,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自己的蓝图。哲学学院郁喆隽老师曾说,“自主地作出选择,甘愿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并承担所有可预计与不可预计的后果”。我想,是复旦—上中计划使之成为可能。

我想,我的复旦—上中计划的经历也许与在座诸位有些不同,高三那一年,我仍坚持几乎每个周日去旁听物理、哲学老师的微课程,在备战竞赛的晚上仍辗转数百公里回到上中聆听讲座。但那是值得的。王德峰老师的讲授告诉我们如何去阅读人文典籍,如何从古人那里汲取最朴素的智慧,从《坛经》《金刚经》等一大批经典中汲取性灵之光;谢晶老师教授教我们如何与哲学原著对话,如何一字一句地去梳理看似艰涩的文本,去从线性的文字中疏解出金字塔型的问题意识、观点与论据,并能够与各个时代的哲人就自由、认识、自我等一系列经典的问题进行讨论;在郁喆隽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渐渐学会了如何从一组doxa的对立出发,构建起problem,生发出有意义的讨论……所有这些,都是在教我们如何成为一个一撇一捺写成的人,如何让我们对得起thinking being的称呼。我想,是复旦—上中计划为我们脱去枷锁,使得我们可以不沦为工具,而成为自己的目的,使得我们可以找寻到自己的方向,自由地奔跑。(www.daowen.com)

我想感谢复旦大学那些大老远赶来上中为我们指导、授课、讲座的导师、教授,以及复旦、上中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的领导、老师,使得我们有机会学习到这些能够受用终身的东西。

(撰稿:2017届周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