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走近河口”这一大型发展课课堂时,我曾认为这堂课就如它的名字那样单单围绕着“河口”这一陌生的地理名词,带我们初步认识和了解“什么是河口?”“河口是怎样形成的?”“河口处有什么样的生物生存?”“河口有什么生态价值?”等等。然而事实证明,我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认识,远远不够。这堂课不仅仅带我们走近河口,更带我们认识了河口湿地、滩涂,乃至河口上游河湖的生态和水质问题。我们常常谈到水污染,可未曾想到水污染会这么复杂,影响范围会如此之广。
我们从发展课程指导老师处了解到当今世界较为严峻的水质问题。除了工农业有害废水的污染之外,还有“富营养化”水体这样的话题——例如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就面临着这样严峻的难以逆转的问题,例如河口附近的水域甚至近海会因为富营养化水体的汇入而爆发严重的赤潮。我对此产生了好奇和担忧,然而一切的思考和实践都要建立在基础理论知识和较为全面的概况认识之上。因此,借此机会,我搜集信息,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何谓“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其实质就是由于营养盐的输入输出失去平衡性,从而导致水生态系统物种分布失衡,单一物种疯长。
促进藻类生物快速繁殖,减少水中溶氧量,导致水生生物死亡,尸体残骸被分解,在此过程中水中溶氧会被进一步消耗,形成恶性循环,破坏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使整个水生态系统逐渐走向灭亡。
随后的课程中,老师对河口以及对于水体富营养化的讲解会齐头并进,并常常插入一些关于河口生态或水体污染以及治理的事例,不管其是否已经被解决或仍在努力解决的过程中,都能引发我们的讨论和思考。老师引导我们自主收集资料,思考富营养化源头为何,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减弱营养物质的过度汇入,怎样可以打断富营养化的恶性循环……在此过程中,通过自主查询和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到一些可以吸收过剩营养物质、重金属污染物的水生生物(例如水芹、空心菜、鸢尾、芦苇、藨草等耐重金属的植物),以及一些已经投入使用或被广泛使用的水质治理方式(诸如生态坡岸,人工浮床等)。老师以自己曾主导设计过并收效甚高的水质治理项目苏州河梦清园为例,详细进行分析讲解。我们从其建设设计灵感和原理入手,分析了减轻富营养化情况的理论方法。我们以小组的形式,利用指导老师带来的水样检测工具,对我校内的中兴湖和念慈湖水进行的采样和初步评估后,在本学期设计制作能够在这两个景观湖中进行实践的水质治理措施。可因为疫情影响,未能落实。(www.daowen.com)
这次课程让我学到了很多,不单单是关于河口和水体状况的知识,而是把这些全都联系起来,真正认识到自然地理“整体性”的意义。收集水样、设计方案也让我认识到大自然的精巧与脆弱,人类维护和修复它的难度远大于破坏它的难度。不论是走近河口、滩涂,还是学校的景观湖,都可以让我们窥见大自然的一角,从而对其心怀感激和敬畏,了解保护环境和与之好好相处的方法,不论以后从事怎样的职业,心中都已埋下一颗敬畏和感恩自然的种子。此外,这堂课也教给了我以科学的思想和眼光看待身边貌似分散的事物,认清其中的关联,用缜密的思维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想,这或许正是自然科学课程的魅力和意义。
(撰稿:2021届程馨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