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已经连续多年与各大高校开展大中学校合作项目,通过大型讲座、专业课程、课题辅导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旨在为同学们拓宽视野,增长专业知识,培养学科兴趣,多年实践表明是卓有成效的,收获了热烈的好评,也早已成为上中的一块招牌。而我身为2021届工程班的一员,有幸直接参与了这一项目,也从中受益良多。在听取十余场精彩绝伦的学科讲座,对各个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内容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后,我最终选择了较为感兴趣的能源作为自己的课题方向,该方向由上海中学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开设。接下来,几位华理的教授又就自己的专业为我们带来了更为具体的课程介绍。在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堂上,我们第一次细致入微地认识了石油的储藏位置和开采方式,感慨煤基化工“化腐朽为神奇”的能耐,惊叹于生物质能的种类丰富和潜力巨大,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能源这一简单的名词于我们每个人、每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重大意义。在这之后,我们又在周二、周四下午的专门课上前往华东理工大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实地参观了能源方向的各个实验室,认识各种先进的高端设备和它们的用途,观看大学生们做实验,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最终,我和一位同学选择了牟伯中教授,能源方向的另外两位同学分别选择了乔文明教授和李元广教授作为自己的辅导教师。
再一次来到华东理工大学的生物反应器工程实验室,是要正式确定我们的课题了。我不禁有些忐忑——目前我对能源还只是略知一二,应该怎么做课题?教授会不会很严厉或是很高冷,甚至难以沟通?但事实证明,我的忧虑完全是多余的。华理的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牟伯中教授也在百忙之中抽空与我们进行了交谈。他十分认真地听取了我们的意愿,询问了我们的长处,并且耐心地一一解答了我们想必十分基础的困惑。在他的循循善诱之下,我们最终敲定了自己的课题。我的课题项目名称为“二氧化碳生物转化的电子供体”,主要探究以电极为电子供体,通过产甲烷古菌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过程。教授还安排了两位研究生学长学姐对我们的课题进行指导,他们为我们介绍了二氧化碳生物转化的具体原理和流程,以及它对于环境和能源的重大意义,并且在其中一位的点拨下,我想到了在这个反应中添加外源电子穿梭载体,尝试提高其效率,这个想法也获得了他们的肯定。
课题终于有了思路,可是实施起来却还是比想象中困难许多。我们先从最简单的配置培养基开始,一步步学习各个实验步骤的操作方法、不同实验仪器的注意事项,这对我们的动手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但是在我们做实验的全过程中,学长学姐始终陪伴在一旁指导我们,也保护着我们的安全。而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也可以通过微信或邮件请教牟教授,他总是十分乐于为我们解答。在高一第二学期,我们多次前往华东理工大学做实验,终于顺利地采集到了需要的数据,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写出了人生中的第一篇论文。我也渐渐从什么都不懂的“能源小白”,进化成了可以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自己课题的选手,并且获得了教授的肯定。这样的变化,让我自己也十分惊喜。(www.daowen.com)
当然,我的课题只是暂告一段落,还远远称不上“做完”。尽管现阶段得到了一定的结论,还有许多的地方可以改进,无尽的问题值得探究,这也是其魅力所在。但这段时光已然成为我难以忘怀的宝贵经历,而这一切,正是大中学校合作为我带来的收获。从华东理工大学的学生和老师身上,我学到的远不止能源方向的专业知识。他们良好的学术氛围、严谨的科研精神以及学识修养带来的气质和风度都深深感染着我。有人说过,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他的高度。我十分感谢这个项目能为我们这些高中生提供提前接触大学科研的机会,它为我们的未来打下了基础,让我们开始思考求学的方向,也激励着我们更努力学习,为的就是向这些高等学府、更好的平台迈进。
(撰稿:2021届芦家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