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与中学合作:促进学生成长的有效策略

大学与中学合作:促进学生成长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中学校合作形成人才成长“培育链”的基础,也提供了学生固有个性知识构成的广泛发展空间。大中学校合作育人,引导学生选学自己感兴趣领域的专门课程以及开展基于专门课程学习的课题研究,不断给予学生挑战的平台与空间。在大中学校合作视野下的学生成长篇,我们可以体验到学生在不同合作方式下获得的成长心路。

大学与中学合作:促进学生成长的有效策略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上海中学多年以来致力于发展的主要任务。为了做到“一流”就需要集聚适合的、有发展潜质的学生进行早期培育。从服务国家战略出发,及早识别、发现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高中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各大学不仅仅在招生阶段关注高中阶段有发展潜质学生的选拔,而且大学需要早期介入到一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对各个领域有发展潜质的学生进行早期识别与培育,推进大中学实质性合作育人。

上海中学校与各大高校合作中,在发现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资优生以及早期进行学术兴趣引导与创新素养培育,也不是拘泥于将这些高中生选拔进入到早期介入识别以及参与中学合作培育的实施高校,而是从为国家输送后备人才的整体布局出发,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与办学特色,各尽所能地进行高中阶段资优生的学术兴趣激活与创新素养培育。让强潜能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了解大学,知道各专业研究方向及未来发展,必将有助于学生树立起基本理性的专业取向,从而使得学生的个性、潜能发展得以延续,更有助于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做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些资优生在大中学合作中,获得了富有个性知识构成、不断开拓思维方式、找到未来发展取向、持续提升人格素养。

富有个性知识构成。学生在参与大中学校合作中,形成了自身感兴趣领域富有个性的知识构成。好学生不是按部就班地计划出来的,而是在学习和研究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宽广而厚实的学术知识构成是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大中学校合作形成人才成长“培育链”的基础,也提供了学生固有个性知识构成的广泛发展空间。学生在强化模式(数学实验班、科技实验班、工程实验班)与一般模式(形成学校课程图谱与人体医学、节能汽车、法学等多个实验组)的选择学习,影响了并形成了自身富有个性的知识构成,为他们未来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断开拓思维方式。大中学校合作提供了学生学习课程的开放性、专门性、综合性、系统性,引导学生在课程选择学习中遨游,学术兴趣得到持续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在课程选择学习中得到拓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展现学术探究的意味,促进学生学习变得更为主动,更有自己的主见以及逐步清晰自身未来生涯发展的大致方向。在大中学校合作育人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能拓展到不同学科、不同事物上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态度——去发问、去求索、去联系,使自己的思维方式与思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并乐在其中。(www.daowen.com)

找到未来发展取向。大中学校合作对学生最大的影响是改变高中阶段学生对未来专业或发展领域的盲目认知,使学生的志更明、趣更深、能更强,从而形成高中阶段最佳发展取向选择。大中学校合作育人,引导学生选学自己感兴趣领域的专门课程以及开展基于专门课程学习的课题研究,不断给予学生挑战的平台与空间。学生在这个平台下领略到不同学科的最新发展,给学生提供了“试错”的机会,同时找到自身兴趣或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批学生在大中学校合作项目中找到自己适合于未来发展的阶段最佳取向。

持续提升人格素养。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观点,只有学校专注于儿童的自身特点,才可以解决形成个人价值观的问题。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寻找和证明一系列有效的手段,保障价值观理论知识“从‘表面’的转变为‘个人’价值观体系”。教育工作者教育孩子的主要目标不是让孩子形成预先设定好的人格,不是传授“准备好”的价值观,而是帮助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发挥自身最大的潜力。学生通过与大学教授的一对一接触,近距离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通过课题报告的研究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累积和专题报告的名次,还有研究过程中克服枯燥的坚持、学会接受失败,以及思维碰撞下产生对大写的“人”的意识形成并走向成熟。

学生在大中学校合作育人过程中,收获的远不只是自身个性化知识构成的夯实,更重要的是创新思维与人格的养成,促进自身在感兴趣领域探索基础上培养学术能力,提升学术素养,形成学术志趣。在大中学校合作视野下的学生成长篇,我们可以体验到学生在不同合作方式下获得的成长心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