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复旦读的是数学系,刚入学的那会儿,专业课不多,陈纪修先生负责教数学分析、黄宣国先生教空间解析几何。陈先生上课从来不拿稿子,题目信手拈来,一支粉笔,几块黑板,就构成了数学课堂的全部。在上中教了十多年书,我发现自己距离这样的境界还相差甚远。现在细细想来,或许数学课堂原本就该是这个样子的,这体现了一名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的积淀与功力。黄先生上课喜欢讲金庸,一讲数学题就谈到令狐冲,讲无招胜有招的境界,甚是有趣。大四的时候写论文,复旦数学系秉承的是苏(步青)老和陈(建功)老时期的讨论班形式(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中的office hour采用的好像也是这种模式),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就是黄先生。我至今记得第一次上讲台向黄先生汇报研究心得,心里甚是忐忑,黄先生听了,却点评了一句:“你适合做老师”,于是就来了上海中学,一干就是十四年。我想,导师这个名称的意义,或许正在于这里,他们不仅仅是学术上的领路人,更是人生路上的引领者。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风趣的上课风格、渊博的学术知识,都给予了我们太多的触动,导师的立言、立行、立德,是我们这一生都可以追寻的榜样。
高海峰教授是黄彦翔这组同学的导师,对于高中生来说,现代医学是一片广阔无边的海洋,充满了种种奥秘,高教授用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带学生领略树突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因子风暴,将孩子们引入了博大精深的医学世界。薛军工教授是胡煜骐这组同学的导师,每次数学考试后,薛教授都会关心这些孩子的状况,同他们分享对于数学学科未来的看法。从薛教授身上,同学们体会到,一些很好的成果未必需要用上很难的东西,这更加坚定了这些孩子现在学数学、将来做数学的信念。陆昉教授是何东闻这组同学的导师,陆教授在讲述自己的学科领域时,饱含着那种对探索大自然的热情。陆教授对孩子们的影响延伸到了课堂之外,让同学们对物理学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据说,研究世界运行的法则现在已经成了何同学的人生目标。李志青教授是金海奕这组同学的导师,李教授带着这些孩子亲身参与到暑期的垃圾分类实践活动中,从设计问卷、绘制板报到实地考察,同学们成了最早一批接触到垃圾分类推广的上海人。陈冬梅教授是卢一骊这组同学的导师,陈教授讲授的以经济为主,却又远不止于经济;她鼓励每位学生都对未来市场的风云变幻做出预测,学以致用。课余,陈教授还会参与同学们天南海北的讨论,倾听孩子们的烦恼,跟同学们聊她的生活、复旦的日常以及她的学生们。
感谢母校的老师们,感谢你们点点滴滴不计回报地付出,在人生成长宝贵的中学阶段,遇见您这样一位人生的导师,是这些孩子莫大的幸运,诚如卢一骊同学所言,希望毕业典礼并非我们彼此熟识的终点,而是新篇章的序言。(www.daowen.com)
(撰稿:吴 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