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递复旦导师制计划的宝贵精神

传递复旦导师制计划的宝贵精神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我想,复旦导师制计划的传递,更可贵的还在于眼界格局的拓展、学人风范和大学精神的熏陶。复旦学者博学广阔的视野、创新自由的意识、探索新知的热忱和科学求实的精神,会“润物细无声”,成为传递给一批又一批上中学生的宝贵财富。

传递复旦导师制计划的宝贵精神

我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度过了美好的七年,毕业后来到上中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其实在入职前,我就听闻系里陈引驰老师、骆玉明老师、朱刚老师、张岩冰老师等等学术大咖都曾来过上海中学开设大讲座、微课程或者专题讲座。记得张岩冰老师还告诉我,她在上中辅导的一位学生在做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的课题,而这正是我本科时在张老师的女性文学研究课上做的报告主题。当时我非常感慨:“复旦导师制计划”能开展有如此的高度和深度,上中的学生也如此的幸运。当然,我也很幸运,从2018年开始参与复旦导师制计划中文方向的微课程:听段怀清老师讲现代语文的生成与发展,如坐春风;随陈特老师读陶渊明,豁人耳目。

本学期的复导计划微课程,在疫情的特殊情况下,通过线上平台继续开展。段怀清老师也多次在线为参加课程的同学答疑。在直播会议室听着学生与复旦导师热火朝天地交流,很是感怀,一面是觉得仿佛穿越回自己的学生时代,一面是思考复旦导师制计划于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意义,或许正在于这样弦歌不辍的“传递”。

这种传递首先是知识与能力上的引领与激发。上中学生大多思维敏捷,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望,同时也具备出色的学习能力。这使得他们在掌握现阶段课内知识之余,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个人的志趣,在自然科学人文学科或是社会科学领域小试锋芒。我浏览过在科创比赛中获奖的一些特色课题介绍:《不同源漆酶与不同底物第对接研究》《清代八股取士之社会功用与兴衰研究》《城市闲置土地生态恢复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慈善捐赠危机的分析及修复研究》等,这让我有点不明觉厉的课题竟然都来自上中高二年级的学生。就在这个学期,我还从班上学生的线上讨论和专门课研究中学习到了“影子教育”这个名词。很显然,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要挖掘并激发他们的潜能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复旦导师制计划的平台是一个为资优生志趣赋能的平台——让志趣不仅仅停留于爱好,更能够通过复旦导师的引领,深入了解到自己志趣所在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学科发展的前沿,充分体验学术研究规范、严谨的过程,为进入高校后的学术训练和实践储备经验与技能。

但我想,复旦导师制计划的传递,更可贵的还在于眼界格局的拓展、学人风范和大学精神的熏陶。2020届有一位参加复导计划的学生在听完人文方向“庸言与新语”的讲座后如是说:“关于复导,我个人认为最大的作用不在于提高课内成绩,而在于开拓自己的眼界,自己主观意愿上获取知识和导师们将我们引入更广阔的视野,两者结合,一定可以使我的眼界开阔,而不是做一个只会死读书或者一心想着打游戏的人。”他的话令我触动,每次复导课程中学生与导师探讨文学、阅读的专注模样也让我触动——法国文学家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提出过“知面”和“刺点”两个概念,我想断章取义地借用过来:对学生的引导也存在“知面”和“刺点”,即知性知识的层面和能够渗透内心、融入生命的情感价值层面,两者兼修,才能够称之为素养。复导计划也许对于学生课业成绩的提高没有直接的帮助,但我觉得这恰恰是复旦民间校训“自由而无用”的一种体现。陈引驰老师过去对中文系的学生说过:“我希望你们理解中的‘无用’,不是旁人视野之中的无用,不是实际生活之中的无用……我希望,你们理解中的‘无用’,重在自我的认知,是对自我能力的谦抑姿态,是对个人作用的恰当估量,是与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类似的无用而无不可用,如同怀抱着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以‘无用’的心态成其‘大用’。”复旦学者博学广阔的视野、创新自由的意识、探索新知的热忱和科学求实的精神,会“润物细无声”,成为传递给一批又一批上中学生的宝贵财富。(www.daowen.com)

回过头来想,自己之所以在参与复旦导师制计划的过程中生出许多感怀,是因为这唤起了我选择从事教育的初心,也恰恰在于“传递”——将我接受过的专业知识和濡染过的丰神情怀传递下去,薪尽火传,不知其尽。

旦复旦兮,弦歌不辍,感谢各位教师通过复旦导师制计划的平台,让学生们看到自己未来的无限可能性,更看到把可能变成现实所需要的品质。

(撰稿:昂喻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