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市上海中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创新实验中心创建。而我非常荣幸地成为其负责人,管理整个实验中心,创新发展,也拥有了第一批可爱的学生。如今已有两年的时间,其中的点点滴滴,既让我感动又让我难忘。
2018年11月12日,北京自动化所的研究员张倩老师为脑科学与人工智能方向学生们上了一堂人工智能课程,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2018年11月14日,我带着六位医学方向的学生前往上交大医学院,参加“致远学者研究计划”师生交流会。此次交流会上学生与大学的导师们亲密接触,了解了更多的知识与科研现状。这也是我与大学,我与学生之间更亲密的交流。作为中学生的课题指导教师,我以学生更容易懂的认知方法,做好纽带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增加了彼此的师生情。
2018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与上海市上海中学的创新素养培育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实践项目举行签约仪式。让我们的学生能有更大的平台体验创新项目,让更多校外单位支持学生的成长。我既兴奋又感责任重大。
在经历了一年的设计、装修、培训、策划等等,创新实验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学生的开题答辩,邀请了中科院神经所、自动化所与华山医院的专家来为学生们答疑解惑。每个学生认真完成了自己的答辩后,便与各位专家沟通后续的课题方向与实施计划。通过此次答辩,学生对自身课题再次反思,也在答辩的紧张氛围中收获了成长,形成了开题思路。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2019年,我每周与学生一起前往中科院神经所做课题研究。中学的研究平台毕竟是有限的,学生在中科院跟随师兄师姐们一起学习了更多的实验技能与操作部分。但也有发生了一些小插曲。记得有一次下午17:00,班主任打电话给我说学生还没有回家,手机也联系不上。于是我与神经所的指导老师联系,最后发现学生沉浸在科研实验中,以至忘记了时间。此事过后,我与学生们再三叮嘱,做实验前一定要与父母先留好信息,以免父母担心。而在找学生的过程中,我也更加懂得了学生安全的重要性,多一份关心,多一份保障。(www.daowen.com)
与学生一起追梦。2019年中科院神经所为中科院的所有学生安排了matlab等课程的学习,也邀请了我和学生一起参加。每周四,我便与报名的同学约好时间前往神经所,坐在神经所报告厅的后侧听每位研究员的报告。很多部分的内容,对于我的专业来说晦涩难懂,隔行如隔山,我更加体会到了自身知识的不足。我与学生一起阅读了研究员们推荐的书籍,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这也为后期为学生指导课题,修改文稿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学习永无止境,在科研的路上,我们永远是初学者。
2019年末,学生的各项课题进入了尾声。而有些学生突然发现,自己的课题滞步不前,实验结果不理想,继而产生了各种情绪。作为指导教师,我除了鼓励大家继续完成课题,对于欲求完美结果的学生也与他们沟通与交流。我告诉学生,不是每一个科研结果都尽如人意,有些看似不完美的结果,也有它客观的存在意义,这就是科研,有成功,也有失败,失败的背后,确是我们不断寻求论证的努力。而对于每个课题我也试着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而同样的课题也有了一些突破口,为后续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推力。
譬如,在课题《基于ENOBIO 20对强化脑电波的可行性探究》中,学生经过多次实验发现无论是哪个频段的脑波强化都较为困难,而且一些较为简单的生理活动,比如眨眼睛对于脑波的影响是极显著的,甚至超过了情绪的影响,在放松状态下Alpha波会有较为明显的提升,而在情绪较紧张激动时Beta波有着较为明显的涨幅。只要是清醒状态下Theta波都没有稳定升高的情况出现。最后学生很气馁地认为,研究似乎没有了参考价值。在与学生多次交流中,我们达成共识,在一定条件下,脑电波训练可与心理放松结合为学生进行情绪干预。这个结果对于学习压力较重的高中生也有较好的实践意义。最后学生继续完成了答辩,并参加了比赛。在这个过程中,比起实验的结果,更重要的部分是学生不断尝试、不断努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信心,也形成了较好的科研思路。在学生与大学专家的交流中,也提高了自身的交流方式,因实验需要团队的共同参与,也提高了与同伴的交流能力。
我想除了成果本身,学生在过程中获益是无穷的,而这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科技辅导员所追求的梦想。
(撰稿:“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组”校内指导教师全婵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