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先后开办了科技实验班和工程实验班,以利于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培养。作为这方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大学的课程、大学的师资、大学的教学方式、大学对资优学生的评价和引导方式引入中学的课堂,其中的许多思想与内容都值得中学教师学习和借鉴。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的发现和甄别是实验班教学推进的重要一环。对于什么样的学生属于具有科技创新素养的资优生这一问题,有时大学教师给出的答案和中学教师不尽相同。作为参与其中的一员,我主要负责学生的课内学习,通常习惯于从作业质量、考试成绩、课堂参与等角度对一名学生的优秀程度作出评价。在大学指导教师广泛参与的实验组课题指导方面,往往可以从全新的角度审视大学教师是怎样判断一名学生是否有创新素养以及怎样激发他们创新素养的思维艺术。
这里我想结合具体案例,就大学教师在学生评价方面对我的提高,写下来以交流一下自己的感想。下面是上海交通大学的课题指导教师在完成物理方向课题指导后对我校2011届LTY同学的评价。
大学老师:概念的理解方面能力很强。对新知识、模型和原理的领悟快速、透彻,并有一定深度。在一学年关于光纤激光时域反射(OTDR)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导师稍加引入,即在1至2周时间内对激光技术的基础知识,时域反射的基本原理,以及光纤散射的基本物理模型有深入至半定量掌握。这主要依靠入门后对所得材料的较强自学能力以及对逐步反射、光强叠加数学模型的快速、深入的领悟能力。实验本身偏工程方面,涉及部分开放光路的光学校准。总体进行得比较顺利,交大的研究生进行相关演示后,原计划在2至3周内调通的开放光路试验,在1周内就与另一同伴完成。在交大进行光纤光路实验时,能按计划顺利完成,且实验数据尚佳。可见在操作技巧上学习比较得法,动手动脑。该学生学习、研究态度较好。主要待改进之处是,自主拓宽视野的能力和写作能力较弱。习惯于按教师指导的路线开展,不善于自主寻找并提出问题、发散思维;书面正式表达思想的能力欠缺,尚不善于组织精炼的语言,在书面上清晰表达好逻辑思辨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下面是我本人在课题结束后对统一学生的评价:物理成绩优秀,但在发挥时有起伏。领悟力好,反应极迅速。分析问题时思路灵活、想法深刻、逻辑严密。理科基本功好。运算、推理快,上手就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一般和他讲问题最多讲一遍,有时只需讲一半。比如一次在专门课上讲解光纤中布里渊散射和其他相关散射机制,问题本身理解起来比较难(有量子物理的一些概念),各种散射的分类又比较繁琐,但只要讲个十之七八,从他提的问题中就知道,他不但理解了讲解的内容,而且掌握了我的思想脉络。接下去就知要回答他的几个问题就等于完成课题的剩余内容了。课外指导教师也有同感。本性诚恳、学习态度好,态度主动。对新问题极快形成自己方法,对给予的任务有很强的自主钻研动力。喜欢钻研难题,不轻易放弃。有时会把前几天、甚至前一周测验、竞赛中的问题拿出来讨论。但能够促使他钻研、或者说提起他兴趣的问题不多。思路不够开阔是他的主要缺点。虽对未来学习的大方向确定为物理,但尚没有集中的兴趣取向。对已知的理解深刻、运用灵活,但对未知的缺乏纯粹内在的求知动力。感觉上他的思维习惯还存在一定的功利性,所以放不开手脚。这与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鲜明对比,可能是限制他发展的瓶颈。(www.daowen.com)
两相比较可以看出,中学课内教师和大学课外教师对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评价基本一致:思路清晰,理解力强,在学生科学视野方面也都指出了不足。然而,在一些非智力因素方面则有所差异。首先,中学课内教师非常注重钻研精神和学习态度,这是我们通常对一名资优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首要指标。而大学教师优先关注的则是提问能力,指出该学生不善于自主寻找并提出问题。这一点给人的印象很深,因为对钻研精神我并不视之为一种能力,一个平时没有钻研精神的孩子可能在非常重要的考试前夕突然变得很有钻研能力(事实上很多资优生就是这样的)。而提问能力是一种能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因为不同的场合而发生改变。
其次,大学教师关注到了该学生的一个薄弱环节“写作能力”,或者推而广之“表达能力”。这是一个像我这样的中学理科教师常常忽视的能力(它可能在文科学习上比较重要一些)。而大学教师敏锐地把这种缺陷和“提问能力”的缺失联系起来。这种对表达能力认识上的不同,在中学教师方面,本质上是对“标准答案”盲目崇拜的应试教育思维在作怪,而大学教师则没有这个问题。
现在回过头来看,不仅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表达想法往往和定义问题是紧密联系的,而后者恰恰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标志性的能力之一。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与大学教师的交流中总能得到新思维和新见解,其价值常远高于新知识本身。不仅引领我们从新的视角观察资优生,而且使我们对什么是资优生有了新认识。
(撰稿:实验班物理方向校内指导教师赵奇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