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埋没学生发展的潜质,上海中学一直尽最大可能的为他们的成长搭建优质平台,大中学校合作是目前运作的最完善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学生还是参与其中的教师,均视野开阔了,思维相互碰撞,知识与能力也均得到提升,开启了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篇章。
作为一名科技指导教师,在学校构建的“大中学校合作”的契机下,有幸在大学团队的助力和支持下,带着一群有科学素养和科研潜质的孩子努力前行,不断斩获一个又一个胜利成果,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越走越顺。
上海中学与大学的合作通过早些年的摸索和这些年的发展,形成了既有“常规项目”又有“时令项目”的上中特色育人方案。诸如,每年大学教授的广告课程讲座和专业课程讲座;大学重点实验室的参观、体验;跟着教授的硕士博士一起搞科研;结对教授全程关注课题进展并把控课题质量等。
首先,不定期邀请大学的教授、导师团队来学校开展学术讲座,在知识层面极大地拓宽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前沿的科学热点或技术课题被教授们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带进中学校园,带到学生身边,中学生有了与“大师”面对面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体会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很多学生正是在一堂堂课堂中,与教授们进行了思想的碰撞,才帮助他们确定了课题的研究方向,不再迷茫。进入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的学生,都是很聪明、会观察、会思考的孩子,但有想法不等同于能实现这个想法,对学生来说,课题研究是很大的挑战,从某个层面来说,需要一个知识和能力的飞跃。在课堂上,学生能从教授口中的一个个生动趣味的案例中,找到自己创意想法的共鸣点,随之跟上的一对一的课后交流讨论,增强了学生的自信,促成了课题的确定。
其次,与大学的合作,可以充分地利用其良好的硬件资源和创新实验的设备设施。尽管学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已经走在了同类中学的前面,但学生课题的多样性和创新性难免在有些实验方面,现有的器材或者后期的分析设备,学校暂时还无法满足。建立了交流合作,学生可以更便捷地使用现代化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进行大胆的科学探索,亦可获得导师实验室的研究生、博士生的帮助和支持。作为高一、高二的学生,常规的文化课程的学习任务繁重,搞科研、做实验只能是自己挤时间。实验原料的购买、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势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大学的合作,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现有资源,借助于教授实验室的力量,大大提高自己课题实验的效率,节约时间,能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工作。(www.daowen.com)
最后,与大学的合作,在拔尖人才培养上采取的是大学生培养的导师制。每一位学生至少会有一位导师与他对接,从选题、开题、中期到结题乃至后续的课题展示、评比,导师一直会进行课题质量的把关和指导。身在其中的学生会在导师的带领下,潜移默化地经历完整的科研过程。选题阶段,导师会高屋建瓴地对学生的课题进行修改和建议,很多时候学生的课题会想得比较大,忽视了自己的技术能力和时间成本;导师能结合自己多年带课题的经历,帮助学生把课题缩小到可行的点上,使其能进展下去;在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方面,导师不仅给出针对课题密切相关的关键词和主题,还会提供一些大学校内的资源和数据库,节约了学生资料搜集的时间,降低获取一手资料的难度;课题进行中,囿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在方案设计和模型绘制上都会有某种局限,导师团队能有助为学生想法的实现作出很好的抽象;推荐最新实验器材的使用和专业领域更优化的方法,让学生课题的实验数据分析更准确、更迅速,在学习方法,专业知识上有了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论文后期的书面表述格式、遣词造句、图表实验、参考文献等规范,需要导师的事无巨细的修改,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研工作的严谨、精益求精。课题的展示和评价,导师既以评委的视角给学生提出课题陈述、方案描述、方案实现等方面的意见,又广泛地利用自己的资源,把优秀的课题,向圈内同行推荐,举贤不避亲。
作为大中学校合作的校内指导教师,其实从中也获益良多。作为学科教师,我们是胜任的,是合格的,但是在带着这些“牛蛙”搞科研、做项目,真的是如履薄冰。必须放低姿态,保持一颗求学进取、知识更新之心:对教授的讲座,跟自己方向的学生一起坐在讲台下聆听教授的专业分享。第一,既能了解很多行业的前沿知识,又能学到教授思考问题、组织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教授们提问的艺术、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的方法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第二,能系统地学习大学教授带学生、做课题的流程。从最开始的如何查阅资料,文献综述,如何选题,开题报告的行文格式和内容,论文的进度把控,再到如何辅导学生实验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严谨、科学、有条不紊、精益求精才能保证课题保质保量完成。第三,能有机会与教授交流,实现思想碰撞,借此迅速地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了解如何开展基于项目的评价,跟随教授的思路分享找寻学生课题的灵感和解决方案。
好风凭借力,送尔上青云。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有天赋孩子的成长,需要学校创设各种环境、搭建合适的平台。我校开展的大中学校合作模式是对资优学生培养方面做出的一次创新性的大胆尝试,中学和大学的实质性合作、互动,很好地把握学生的特点,并对他们志、趣、能进行了再开发,有利于激活兴趣与开发潜能的项目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改革等。总而言之,任何一所学校提供的平台始终是有限的,孩子的未来发展更多的是在社会中完成的。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如何更好地整合中学和大学的资源,仍需继续探索。作为教育者,我们任重道远。
(撰稿:实验班通信方向校内指导教师沈孝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