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计划”立足于引导高中资优生在学术兴趣与素养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强化过程管理,形成了多样有为的实施路径与沟通机制,促进参与“导师制计划”的学生学术志趣得到激活、学术潜能得到开发,为他们进入高校获得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六年多来,“导师制计划”在稳步推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实施路径,包括:“Office hour”(30学时)、高一学科讲座(48学时)、高二学科微课程(72学时)、高一高二暑期课程(40—60小时)、在线指导与慕课学习等五种实施路径。这五种实施路径既相互渗透,又逐层递进,起到了落实导师制计划的核心作用。
第一,“Office hour”导师与学生研讨。“导师制计划”提供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中文、历史、哲学、经济与管理、医学等十一个学科方向供学生选择。“Office hour”取自研究生阶段的研讨会形式。学生根据自身的学科兴趣选择导师,每位导师与4至5名学生配对,每周二与周四晚上到上海市上海中学指导学生,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学术问题进行面对面地交流研讨。每次“Office hour”约1小时。学生可以与导师讨论学科专业乃至生涯规划等各种类型的问题。六年多来,复旦大学超过100名教授多次担任“Office hour”导师,许多导师带完一届又带一届。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术志趣进行针对性引导,许多导师十分重视与学生互动的面谈时间,学生也十分珍惜与导师在一起交流的时光。
第二,多领域学科讲座引导。考虑到刚进入学校的高一学生并不十分了解自己的学术兴趣,2015年导师制计划推出学科讲座。每学年安排24次讲座,主要安排在高一年级,具体内容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各领域。从2019年至今共开设了120余次学科讲座。每一次学科大讲座,复旦大学都派出了颇具影响力的著名教授与专家来校授课,使学生领略了文、理、哲、史、医各学科的大家风范。学科讲座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的学术兴趣。
第三,学科微课程开设。2016年在学科讲座的基础上,又在高二年级开设了学科微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学术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专业,提升学术素养。学科微课程是将大学专业课程浓缩,取主干舍枝末,将一学年、一学期的课程浓缩成18课时的微课程。高二学科微课程每学期开设8门课程,文理各4门课程。每位学生须选择一种组合,每种组合文理结合,利于学生的学科平衡,每位学生须在高二一学年修满4门微课程。微课程至今共计开设41门课程,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英语、中文、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医学等十二个学科门类。通过微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学术兴趣与素养培育指向感兴趣领域,促进学生与导师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www.daowen.com)
第四,大学暑期延伸课程。“Office hour”、高一学科讲座、高二学科微课程的授课地点均安排在上海市上海中学。为了让高中资优生走进复旦大学,感受大学的学术氛围,“导师制计划”推出了在复旦大学进行学习体验的暑期课程延伸。上海市上海中学的学生可与复旦大学的学生一同选课、一同学习、一同考试,暑期课程持续时间为半个月到一个月,每年暑期课程数量在80门左右,其中部分课程用全英语教学。自2015年暑期课程开设以来,参与暑期课程学生人数超过50位,全体学生都顺利通过了暑期课程的考核,个别学生甚至拿到A+的优异成绩。暑期课程不仅让学生完整地体验了大学课程的学习过程,还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术基础作出了客观评价。
第五,线上教学辅导。在线下的学科讲座、微课程学习以及“Office hour”交流过程中,这批高中学生与导师在面对面交流之后,诸多学科问题、学术探讨可通过邮件、微信等进行线上交流,参加复旦大学教授开设的慕课学习以及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进行线上教学与指导。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导师制计划”的线下交流,两校就推进了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线上授课、交流,为今后导师制计划的线上授课与指导进一步拓展思路。
除了上述实施路径外,复旦大学还通过派教授参与学生论文开题与答辩,指导学生参与科技节论文评选、引导学生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赛论文评选以及指导学生参与丘成桐奖评选、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相关的学术活动(如参与“苏步青学术见习体验营”)等,进一步丰富两校合作推进的导师制计划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