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人们得到的保护并不总是那么明显。尽管保护的迹象可能非常欲妙,未面看来似乎没有多大意义,但对对方而言却非常有用也非常重要。
◎爱我,请给我“安全感”
说起爱情,很多人单纯地认为,它是人类臆想出来的虚无缥渺的产物,存在于童话故事里。只有落在地上的房子和写在银行卡上的数字才是实际的存在。也有很多人认为,“我无法照顾我自己。”所以,他们需要比他们更强的人来照顾自己,他们需要足够的保护,去面对在他们看来是不可抵抗的现实。
在爱情关系中,后一种依赖显然是最强的,因为依赖个体会把它视为生死存亡之事。他们寻求的不是爱、柔情或性,而是生存。他们并不想由此而产生愉悦、快乐的情感,他们想要的是平静与安详。这与心动过速无关,而是关乎心态的平和与镇定,以便确认“我是安全的。”
心理学认为,安全感是人对环境的反应方式。当人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如果存在自卑心理,不相信自己有面对挫折的能力,便会产生不安情绪,从而感到缺乏安全感。当一个人对一样事物越是重视,他的不安全感就会越强。
◎爱情与童年创伤(www.daowen.com)
在爱情关系里,很多人都说想找一位能带给自己安全感的伴侣。所谓爱情里的安全感,大抵就是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伴侣心无旁骛的爱,以及明确看到、听到伴侣持续不断地用行动和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要长久地留在关系里的决定。可是,“安全感”这个东西往往不是其字面意思那么简单。它往往带着我们童年的记忆、与父母的关系等种种印记。
有些人在爱情里生怕自己受伤,觉得自己需要他人来照顾,其依赖感往往源自于童年,是由父母的保护过度造成的。当孩子的心灵被“我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世界极其危险”这些思想占据时,便会感到无力、无助与孤独。最终的结果不出所料,缺乏自主性、失去自由,产生依赖感。越是缺乏爱的孩子,越会感到安全感缺失;越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越会逐渐失去探索外部世界的信心。
通常,一个人的个性在12岁前就已经确定了,为此,心理学家可以从一个孩子12岁之前的状况推断其成年后的反应。过分的依赖一般产生在6至12岁这个阶段,此时,依赖性过强的人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刚上幼儿园的孩子被送到幼儿园后,看着父母转身消失的背影,会拼命地哭闹,这就是出现了“分离型焦虑”,其实孩子之所以不想去幼儿园,是因为他害怕与所依赖的父母分离,如果家长不加引导,孩子就会越来越过分地依赖父母。
对情感的过于依赖也与童年的经历有关,在孩子童年的时候,往往被过分关注、照顾,长大后则过于依赖他人,没办法独立生活,就算是分手,也不能接受现实,躲在家里不与外界交往。这种缺乏安全感的人很容易依赖他人,很容易把自己的快乐全部放在对方身上,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全部,甚至比自己还重要,却很少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一且失去这种依赖则会让他们自己产生无用感、孤独感,很难从痛苦中走出。
所以,即便是在一段多么冷淡的情感关系里,我们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有时只要对方出现,就足以让另一方产生安全感。两个人在一起,共享一样的空间,呼吸一样的空气,观看同样的电视节目,照顾同一个孩子,过着同样的生活,这些足以让人感觉到有人陪伴,并且“不孤单”。伴侣是不是空手道五段或是特遣队成员都不重要,只要对方在,跟自己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这种感觉就可以满足自己的被保护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