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华光学校 杨 惠
某天早自习,我要求学生背诵文言文,第二天默写。大家都在认真地背诵课文,我在教室中巡视,观察学生的背诵情况。走到一个女生旁边时,我发现她在看课外书。我说:“看什么?拿出来。”她满脸不情愿地把书拿给我,是《解忧杂货店》。我把书没收了,说:“快要考试了,快背书。”她翻开语文书,心不在焉地读起来。我拿着书走开,翻开书看到她的名字“李蕾”,原来是她。有一次改到一本夹带便笺的作业,便笺上写着:老师,我不知道语文阅读的意义是什么,感觉非常没意思。一看便笺,我就知道这孩子对语文没兴趣,并且有偏见。现在她又在早自习看课外书,对这样一个语文困难户,我该怎么处理才能不加剧她对语文的厌恶,并且激发她对语文的兴趣呢?我边走边思考应该怎么处理这件事。
鉴于李蕾的情况比较特殊,我决定采用谈话法。早自习结束之后,我把李蕾叫到办公室。我没有训斥她,也没有说她做得不对,而是问她:“为什么早自习看课外书?”她回答:“背书没意思。”我又问:“那你觉得什么有意思?”她说:“看小说有意思。”我说:“网络小说?”她说:“是的,可有意思了,情节很精彩。”我说:“我也喜欢看网络小说,情节很精彩,想象很丰富。有时候幻想自己是主角,也去冒险。”她说:“是的,网络小说看起来很爽。”我又说:“可是马上要考试了,考试又不考网络小说。”她不说话。我又问:“你觉得学语文是为了什么?”她说:“考试嘛,中考要考的。”我说:“不是,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考试只是暂时的目的。人和人是不同的,怎样区分?要靠语言。语言有书面的、有口头的,无论书面还是口头,都是为了表达自己,考试只是教育的一个评价方法。你不喜欢语文,觉得没意思,可能更多地把语文等同于考试了。我说学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其实你自己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我改作业的时候,看到你写的便笺,知道了你对语文的看法,了解了你的性格。这就是你和别人的区别,你用语言把自己和其他人区别开了。以后你毕业了,和别人交流也是一样的。有些人能够快速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有很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你也是一样的。你跟其他学生不一样,你已经学会了表达自己。”她没有说话。我又说:“你不喜欢语文,那你喜欢哪一科?”她说:“我喜欢数学,解开一道难题感觉很爽。”我说:“做出一道别人都不会的语文题目你感觉怎么样?”她说:“没感觉。”我懂了,她是真心不喜欢这门课。我决定从长计议。我说:“你不喜欢语文,没关系,慢慢来。”我又说:“你早自习看课外书,这肯定是不对的。所以你的书我要收走,期末再还给你。如果你现在想拿回去,就写一篇读后感来换吧。”她说:“那我不要了。”我说行,就让她回教室了。结果,当天晚自习,她到办公室来找我,给我看她写的读后感。我针对她的读后感做了评价,告诉她,她的读后感写得很不错,比考试作文写得好。我们又针对写作文的方法进行了交流,然后我把书还给她了。之后,她再也没有在早自习或上课时看课外书。
期中考试后,我看她的基础知识部分做得不太理想,就找她谈话。我说:“你这次考试,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要加强。”她说知道,虽然她复习了,但还是觉得很枯燥。我就安慰她,基础知识需要背诵,确实枯燥,没办法的事,每天看一点点,慢慢积累多了,成绩就会提高。她说好。她又主动告诉我,她在看诗歌鉴赏的资料,学习鉴赏诗歌。我很高兴,鼓励她继续找资料,自己学习。有时候去教室,她也会主动跟我说学习方面的事情。(www.daowen.com)
在解决早自习看课外书这件事情上,我采取了严中有宽的做法。在课堂上看课外书不对,肯定要批评惩罚,这是严格要求。但是方法要灵活,怎么批评,怎么惩罚,怎么通过批评惩罚让学生接受教训,是个难点。我耐心地跟她沟通,让她表达内心的情绪,当她说出不爱学习语文的话后,也没有批评,而是理解,这让她感觉到尊重,感觉到老师的包容。这是宽。宽严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课后跟她多交流,及时鼓励、赞美她的进步和优点,激发她的信心,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肯定,同时也对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几次谈话,不能说她爱上了语文,至少她再也没说过语文没意思,并且愿意自己找资料学习,这就是进步。
严中有宽的前提,是对学生的尊重。我想,学生正处于十五六岁的年纪,青春期敏感又自尊,不能粗暴对待,要理解,要包容。你理解他们,包容他们,接受他们的不足,可能他们就愿意听你的话,进而喜欢这门课。如果我当时采取另一种做法,一味粗暴、严格地命令,可能她现在已经彻底厌恶语文,彻底放弃语文了。有时候,粗暴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像春风细雨一样和煦温暖,润物细无声,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影响他们的心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