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欧经济困境与欧盟扩大影响力有关

东欧经济困境与欧盟扩大影响力有关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现在西方的金融危机自然是加重了东欧的痛苦。东欧的问题,主要倒不是政治制度使然,而是要归咎于他们采取了华盛顿共识的经济政策。其实中东欧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国与国之间的差异也颇大,必须分开来看。其中第一个因素就是十个东欧国家先后加入了欧盟,使其政治上和经济上似乎有了更好的稳定性靠山。这个因素导致了制造业从西欧转移到中东欧,比如在波兰、捷克的针对西欧的出口加工业。而对东欧这些小国家来说就完全不同。

东欧经济困境与欧盟扩大影响力有关

在中国,某一派的人士总是喜欢拿东欧来说事,动不动就把东欧说得人间少有,举世无双,好像是中国必须效仿的理想国。前几年,大概是2003年以后到危机爆发的2007年以前,东欧经济“飞速发展”,令这些人士欣喜若狂,大力鼓吹政治制度的正确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如何如何。当时听到这些话,笔者只是冷笑两声,东欧的经济增长,不过是靠债务投资推动而已,过两年泡沫一破,看你们这帮人还可不可以到处忽悠。

前几年,也就是2003—2007年(有的国家是2002年起甚至20世纪90年代末起) ,东欧经济确实从纸面上看起来非常光鲜。很多国家的增长率达到了8%—9%,有的甚至还超过了10%(比如人口220万,睡在北极熊旁边的波罗的海小国拉脱维亚)。到这个繁盛时代的晚期,因为大量来自于西欧的资金拥入,带动了工资成本的增长,导致了本地技术工人的短缺,甚至出现已经出国打工的东欧人从西欧国家向原出生国回流的情形,比如说在英国混得还不错的波兰管子移民(当然,危机之后更多的管子工回老家了,原因是找不到工作了)。

这种大规模的资金流入,包括股权投资和西欧银行或分支机构的贷款,带来了房地产和股市的蓬勃发展,甚至出现了一些东欧国家的房价(如捷克首都布拉格)敢向西欧的大都市叫板的现象。不过这种幻梦总有破灭的一天,不要以为东欧出现的问题,是在西方金融危机总爆发如雷曼破产、英国银行出现问题之后才出现,其实在2008年的年初,东欧经济已经开始险象环生。而现在西方的金融危机自然是加重了东欧的痛苦。于是就有另一派人士跑出来,打快板书,不光是嘲笑东欧之前的各种丑态,而且还把他们不喜欢的所谓西方式的民主自由拿出来数落一通。

但这种看法也有失公允。虽然说东欧一些国家的民主自由制度和以前的非民主自由制度下,在贪污腐化、黑帮犯罪、办事拖沓等方面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把东欧前几年经济发展的泡沫和今天的破灭简单地归咎于其政治制度也是不对的。东欧的问题,主要倒不是政治制度使然,而是要归咎于他们采取了华盛顿共识的经济政策。而这其中的资本账户开放和货币自由兑换,可以说是最大的两个问题。

还有,在看东欧问题时,切忌把那么大的东欧看成一块。其实中东欧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国与国之间的差异也颇大,必须分开来看。

东欧今天的危机,可以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次贷危机。美国的危机是因为把钱贷给了没有还款能力的家庭,而东欧的危机是因为把钱贷给了没有还款能力的国家和这些国家的家庭。更直观的类比,就是你把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加上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机,就得到了今天的东欧危机。

在看东欧问题的时候,先要了解东欧确实有一些好的因素,对前几年的发展有实质意义的帮助。其中第一个因素就是十个东欧国家先后加入了欧盟,使其政治上和经济上似乎有了更好的稳定性靠山。正是因为欧盟的原因,这些国家在投资评级(该国政府和企业单位发行债券的安全性评级)上的国家信用度基准有所提高,投资者评价的风险基数降低,从而使得其吸引资金的成本(借债的利率水平)在2004—2007年降低了。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东欧的劳动力相比西欧要便宜,而且素质不错。这个因素导致了制造业从西欧转移到中东欧,比如在波兰、捷克的针对西欧的出口加工业。

第三个因素自然就是从计划经济下释放出来的一些私人创业潜力,导致了大批中小私人企业的兴起,给东欧的经济发展带来活力。

从这里看,东欧的经济结构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似乎有类似之处。但是在具体经济政策上,其实有很大的不同。在货币政策上,中国是一个主权大国,维持自己的独立货币政策是国家主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东欧这些小国家来说就完全不同。因为大家对未来的设想,就是要加入欧元区,根本就不需要自己的货币,因此从来就不重视自己的货币政策,而且小国头脑,别人说什么是什么,特别是美国老师的话更要听,自然在资金开放程度上采取了一个合乎“华盛顿共识”的完全开放的做法。

东欧的国家在货币问题上,第一类是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已经加入了欧元区;第二类是保加利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币值和欧元挂钩;第三类是所谓的东欧大国,如波兰、捷克、罗马尼亚、乌克兰和匈牙利,货币相对于欧元还有较自由的浮动。对没有加入欧元区的国家,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革命成功的最终目标是把自己的货币扔进马桶,自己的货币不过是个暂时的需要。

而华盛顿共识的另一个看法,就是发展中的国家“缺乏资本”,要由西方国家提供,那么怎么让西方国家资本跑到你这里来呢?所以应该用高利息,实行货币相对紧缩的政策,才可以把真正值钱的西方国际货币吸收进来(谁叫你自己的货币不行呢)。而且,本币属于软币,所以本币的利率应该比国际货币的利率要高才能体现合理性。在亚洲和南美,吸收进来的外资当然是美元了,而在东欧,就是欧元和瑞士法郎,以东欧实体借债的形态进入东欧国家。

而在2003—2007年,由于西方的货币宽松政策,利息相对低,那么在东欧的企业和家庭看来,向西欧银行或者其东欧分行借欧元贷款,利率要比借本国货币的贷款低,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反正都是要变成欧元,干嘛不直接就拿欧元贷款呢。而在西欧的银行看来,东欧是个大市场,而且贷款的利率收益比在本国放贷要高一点,这样两个巴掌凑在一块,就一拍即合了。

这个政策,应该是为啥金融危机从来没有在中国发生,但却在东亚、南美和东欧屡次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实在吸收外国资本上,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就是外资直接投资,通常简称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外国企业拿着外币资金进来,换成你的本国货币,然后投资厂房、设备、生产线,聘请当地的员工,利用你的技术素质好但是工资水平比较低的劳动力,以国外市场为主进行生产销售,赚外面的钱。这种方法基本上是中国一直坚持的外资投资方法。在这种投资形式下,经济状况不好,外资公司主要是裁员,减产能。但你那些厂房,设备和生产线,不可能扛在肩上掉头就跑。斯洛伐克就是这样的例子。斯洛伐克有不少重型军工企业,在机床、汽车、轮胎等方面较有优势。斯洛伐克利用自己在中欧地理优势和不错的道路条件,以及高素质的工人群体,吸引了欧洲的几大汽车厂来落户。现在虽然同样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但由于负债率低,标准普尔的信用评级还是3个A,并在2009年1月份混进了欧元区,和西欧相拥取暖。

第二种,就是由西欧的银行在自己国家里办分行,由这些分行借钱给自己的企业和消费者。从理论上来讲,这些外国银行是可以断臂求生,斩掉在东欧这些国家的投资,然后逃之夭夭的。但是如果这些外国银行大部分来自西欧和北欧(尤其是瑞典) ,认为熬过了这几年,将来还有机会在这些国家赚钱,现在就没有必要放弃阵地。

第三种,就是由这些国家的企业和家庭直接向外国银行借钱。这种情况下,由于当时西欧的银根松,利率低,大家借钱换回本币的时候,导致本币币值高企,而且很多外面流入的钱,大多数又扔进了在吹泡沫阶段时可以快速赚钱的股票和房地产中间。而政府的不作为又导致低水平工人的再培训无法得到落实,导致有限的技术工人数量无法满足投资膨胀的需要,形成工资价格攀升。在公路、电信等基础部门,投资又相对不足,使经济发展遇到瓶颈。

在这种情况下,你看到的就是通胀兴起,中央银行加息,然后有更多的来自国外的低息贷款流进来套利,然后本币继续高企,房市楼市猛涨。再然后就是金融危机爆发,外资逃跑,因为短期贷款占外汇储备的比例太高,又由于采取自由兑换政策,管都管不住,本币对外币的兑换率马上就掉头,以过山车的速度下降。例如,波兰货币兹罗提兑欧元,在2008年底2009年初跌了近30%,匈牙利福林兑欧元跌了近25%。不光是外资外逃导致国内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而且到期的短期贷款的偿付和债务负担都大幅度加重。

这个问题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和今天的韩国同样存在。要防止这样的金融危机发生,正如后来的一些东南亚国家从惨痛的教训中学到的,不能依靠外资贷款来发展你的经济,而要靠自己的本币。更不能用自己本币的高利率相对于外资的低利率来吸引资金,尤其不能随意开放资金账户,让这些外资进入流动性很高的股市。就算是不得不引进外资,也最好用FDI直接投资的方式。

当然如果有可能的话,保持一定量的外汇储备(不是那种以短期外债占较大比重积累出来的,就是不是借来的,而是赚来的) ,可以防止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掉入火炕。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似乎明白了这个道理,只是东北亚的韩国独树一帜,完全违反这个原则,结果就使韩国成为东亚经济体中,在2009年初唯一一个面临破产的国家。

从单个国家来看,问题比较大的是前苏联分裂出来的波罗的海三国,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

波罗的海三国采取的是和欧元挂钩的货币政策,算是在欧元区(因为不能自由浮动) ,无法主动将货币贬值来增加产品竞争力,但又无法得到实际使用欧元的好处。如果这三国现在就和欧元脱钩,不光是会毁掉借外资的企业,还会在心理上造成全民恐慌。

三国中的拉脱维亚在泡沫破裂之前,财政收支赤字已经达到了GDP的20%,在2004年的时候,总的借款中60%是外币,到了2008年变成了90%。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早就应该自己挤破泡沫,而不是等吹大的泡沫自己引爆。危机一旦开始,首先是过度上涨的房地产市场崩溃,接着自己的银行开始破产,只好银行国有化。又因为国际借款还不了,于是2008年12月,黑老大IMF来谈条件了,算是给了95. 6亿美元的贷款。

但是IMF的条件之一,就是大幅度削减社会公共事业支出。这个行动的直接后果,就是前七八年过惯了好日子的人们走上街头,掀起了大规模的群体抗议活动。然后就是政府宣布总辞职,各派政客们信用都已经破产,整个国家是群龙无首。本来在经济危机的困境下,一个国家和民族需要的就是强势的领袖人物,大家要对他们有信心,才可以同舟共济,共度时艰,现在倒好,反其道而行之,结果是整个政治和社会体系瘫痪,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是好。拉脱维亚虽然只有区区的240万人,但作为危机前全欧瞩目的明星,处理不好的话,带来的心理和信心上的打击,也会蔓延到整个东欧甚至更广的地方。

拉脱维亚的前景看起来非常不妙。标准普尔已经把它的国债降级到垃圾债券级别(BBB) ,预计2009年其经济估计会萎缩12%,看来经济萧条和随之产生的社会动荡是无法避免的了。拉脱维亚的小兄弟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东亚开始显现出一点经济反弹的时候,东欧,尤其是加入了欧盟的10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如何呢?

先看一下拉脱维亚,2009年第二季度GDP同比下降是18%,第一季度同比降幅是18. 7%。拉脱维亚的经济在2006年和2007年主要是靠借钱来促进内需,结果是钱很快就花完了,到2008年,借钱滚动的游戏弄不下去了,没钱了,所以进口是跌下去了。而2008年,因为世界市场开始萎缩,出口也跟着掉下去了。

现在是以前借的钱需要还,但是没有钱还,那就和IMF去商量,拿到了17亿欧元的贷款来救命。不过,这次IMF似乎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候的表现要好得多,本来为了加入欧盟,拉脱维亚必须满足政府年财政赤字低于GDP的3%的条件,这个条件在危机前还要靠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来完成。在现在这个情况下,就只好把条件降低,把原来要求的2009年的财政赤字占GDP 5%的上限提高到13%,而且还增加1%专门做社会安全网(就是总额是14%)。

除了失业率7月份上升到了17. 4%之外,其他所有的经济数据都是向下走的,工业产出、零售等等都比较差。而且在拉脱维亚看不出任何情况好转的迹象,因此出现“L”型衰退,也就是一蹶不振的机会非常大。

唯一比较好的消息,就是拉脱维亚在本地区的情况并不是最差的,比它还要差的是小老哥立陶宛,2009年GDP同比下降20%,最好的是小兄弟爱沙尼亚,只是下降16. 1%而已。

在这次危机之前,因为经济增长不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被大家称为“波罗的海小老虎”(Baltic Tigers,类似爱尔兰的“凯尔特之虎”,模仿亚洲四小虎之意)。本来立陶宛的300多万人口,原先靠的是和俄罗斯的贸易。大家庭在1991年分家的时候,刻意转向西欧,在1998年俄罗斯经济崩溃之后,更加依赖和欧盟的贸易,2000年以后又发展出了打工侨汇产业,靠着几十万在欧盟其他地方谋生的国人,把赚回的外汇寄回家。又加上连续多年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工资增加,以及非常容易获得的银行贷款,立陶宛以建筑和房地产为主导的经济就在2004年加入欧盟后起飞了,2006年GDP增长了7.8 %,在2007年增长了创纪录的8.9 %。

而到了2008年,在美国还没有爆发危机之前,波罗的海国家就已经开始出问题了。房地产市场的自由落体下跌导致资金紧缺,立陶宛政府选择了节衣缩食的方法,一方面提高增值税,另一方面削减开支,包括降低政府职员工资。在政府削减工资后,私人企业也很快跟进,削减了员工的工资。可以想象老百姓的反应会是什么。2009年一月份,立陶宛人就开始抗议政府的紧缩政策,围住国会向议员们开砸了。结果人家挨了砸,就不高兴地用橡皮子弹和催泪弹来回敬了。

据专家们的估计,立陶宛现在的9. 7%的失业率,在2010年会增加到19. 3%。世界银行认为,2009年,立陶宛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口大概增加了49%,差不多一半,这使全国的贫困人口达到18. 9%。

而那些没有失去工作的人,工资大概下降了10%,于是在原本需要大家花钱的时候,立陶宛人开始准备过冬了,不光是削减各种可以削减的支出,连食品都尽量少买。因为秋天之后天气会开始变冷,大家的天然气暖气消费就会变得昂贵。而根据当年加入欧盟的协定,立陶宛必须关闭苏联时期修建的核电站。这些供应大部分电力的设施被关闭,估计会导致电费的上涨。

而危机前最厉害的波罗的海小老虎——只有130万人口的爱沙尼亚,碰到的困难要稍微好一点。同这三家类似,保持和欧元挂钩的国家还有保加利亚,第二季度GDP只是下降了4. 8%。

保加利亚只是在2007年加入欧盟,对欧盟市场的依赖比先加入的国家小,在外资利用上也没有其他国家多,在原材料和能源等方面和俄罗斯关系比较紧密。除了在俄罗斯崩溃时代受到极大影响之外,保加利亚经济还在联合国对前南斯拉夫和伊拉克的贸易制裁问题上受到了牵连,所以不属于危机前吹得神乎其神的东欧老虎集团。也因此在外债方面,没有波罗的海这些国家玩得火,因此受到的打击也相对要小。今年的经济麻烦,主要来源于俄罗斯—乌克兰这对冤家的每年一次的天然气打斗,影响了保加利亚的工业产出。

东欧和欧元没有进行货币挂钩的国家有4个,即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捷克。其中波兰的情况比较不错,2009年第二季度居然实现了GDP增长1. 1%。罗马尼亚GDP下降了8. 7%,匈牙利GDP下降了7.6 %,捷克GDP下降了4.9 %。这些国家的情况各有不同,但都可以利用货币浮动来大幅度降低自己的币值,以增加出口竞争力。但这样也带来了比较大的通胀压力,使这些国家通胀率到了4%—5%的高点。

而两个已经加入欧元区的国家,斯洛伐克GDP下降5. 5%,斯洛文尼亚GDP下降9%,看起来和没有参加欧元区的国家差不多。

但没有加入欧盟的大国乌克兰情况就比较差,GDP上半年下降了20. 3%。乌克兰的情况是,一方面出口导向经济因为欧洲市场萎缩受到打击,另一方面和俄罗斯关系恶化又导致了国内政局不稳,此外又没有加入欧盟,因此得到欧盟的照顾又不够,因此麻烦不断。

不过,虽然东欧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国家的经济极度依赖西欧,依靠西欧市场来支撑发展。而因为大家都接受了金融开放的理论,让本国的金融系统通过各种形式与西欧的金融系统连接,所以又必须依赖于西欧的资金。

而西欧经济已经比较成熟,增长潜力不大,又需要东欧经济相对比较快的发展,来拉动自己的经济。但是欧盟在整体经济和财政政策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好的模式,对这些东欧国家的财政支持太小,完全靠市场运作的私人银行和企业的资金投入,完全不能解决东欧面临的难题。

东欧国家,以及更东边的地区和西欧国家的关系,如果类比于中国内部的地区间关系的话,应该相当于中国的东部(西欧)、中部(东欧)和西部(俄罗斯以及中亚)的关系。

也就是说东欧和中国的中部比较相像,就是在科技能力和资源上,都没有什么优势,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源(人数其实在减少)。所以在危机前出现的情况,就好比中国中部的农民工们潮水般地流向东部沿海,用自己相对低廉的工资水平,来降低东部企业的制造成本。只不过在东欧,因为高科技企业没有更多地建立起来,科研机构又局限于政府囊中羞涩,所以“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情况比较严重,于是21世纪以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技术阶层,先跑到了西欧。

这些人才中间,大概是以工程师、建筑师、医生护士、电脑人才等等为主,被西欧相对比较高的工资所吸引,就离乡背井,利用欧盟的自由流动政策,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去干一些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不愿意干的体力活。这种情况的出现,自然在东欧几个国家造成人才短缺,特别是技术人才短缺,同时也在西欧民间引发了东欧人抢了我们工作的反感情绪。

不过从2004年开始,八个东欧国家加入了欧盟,西欧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产业转移热潮,就是开始把一些制造业从西欧向东欧转移,搞我们中国式的“腾笼换鸟”政策,在西欧搞新能源和高科技,把汽车和其他的一些制造业转移到东欧去。不少德国企业在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就是这么做的。

而东欧的小国家们,如果可以把握住机会,变成其中的一个制造中心,就可以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其中做得最好的是斯洛伐克,作为一个500万人口的小国,大概相当于一个小深圳特区(深圳特区的常住人口超过800万) ,成功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变成欧洲的新兴汽车制造中心之一。

当时斯洛伐克面临的问题,和其他几个国家比如波兰一样,就是技术劳工的短缺。他们的解决方法,当然是希望移民到西欧的技术人才回流,就像波兰有些在英国的人才回去一样。不过这个方法的问题在于,如果你东欧的工资水平达不到人家西欧的水平,你在吸引这些人上面就不太实际。但是如果你的工资水平向西欧看齐,那么你的成本竞争优势又不见了。

波兰政府在法国的广告攻势,性感护士在波兰等你,波兰水管工为您服务

因此当时的主要办法,就是向更东部的国家招人(就好像咱们中国,向更西部的省份招人一样) ,比如说从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家招人。波兰劳工部的官员,在2007年甚至跑到印度和中国,去招募电子、建筑及其他技术人才。

当然就像法国人英国人因为波兰人拥进来导致本土居民产生工作会被抢的恐惧一样,波兰这样从外面招人进来,自然也引起了工会对这些更东边国家来的人“抢了我工作”的担忧。

波兰工会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态度非常耐人寻味。本来对波兰人来说,曾经非常自豪于“两个儿子”,一位是当时的波兰裔罗马天主教教皇保罗二世,一位就是从波兰格但斯克造船厂成长起来的团结工会的领袖瓦文萨。前者在1988年访问波兰,号召东欧改革开放;后者带领的反政府运动,是导致东欧最后从苏联手上独立,以及柏林墙倒塌的主要起因。波兰人在20年前,也就是1989年,很认为他们替自己在世界上长了脸。

在2009年,本来波兰政府想在格但斯克搞一个隆重的20周年庆祝活动,邀请些其他欧洲国家的领导人过来热闹一下。可是这个好事,在2009年4月的时候,被走上了首都华沙街头的格但斯克造船厂的工人们给搞黄了。这次游行最终演变成了暴力对抗,结果是团结工会的直接继承人——格但斯克工会,被另一个以团结工会精神继承人自居的波兰现政府,用大棒子和催泪弹给招呼了。最后庆祝活动不能在格但斯克举行,改到了南部的大学城克拉科夫(从最北的大城市,搬到了最南的大城市,好比香港庆祝回归要搬到齐齐哈尔)。

当年的团结工会工人们,不满意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的运作方法,最后终于依靠自己的抗争,迎来了私有化的政治经济改革。不过,似乎这个改革并没有为他们带来太多的福利。格但斯克船厂从1989年之后,就在企业改革上面举步维艰,最后因为缺乏市场竞争力,管理不善而被贱卖给了乌克兰的一个投资人。临近区域的另外两家船厂,也贱卖给了在加勒比海登记的来历不明的公司。

这些私人投资人一进来,就不是当年的波兰共产党政府那样好说话了。因为和欧盟在国家补贴和改制计划上存在分歧,政府当然希望私人投资人来解决这些头疼的麻烦。而这些新的私人老板,采取的方法,就是一个字,砍!先解雇你一批,然后再拿没被解雇的工人开刀,福利拿下了,工时加上去。于是很多工人就没有工作了,还没有被炒掉的工人,也是人心惶惶。

瓦文萨当年说了这样一句话,波兰搞共产主义,是把鱼缸变成了鱼汤,而他领导的运动,就是要把鱼汤还原成鱼缸。正是这种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简单化的一概否定,对自由资本主义放任经济的无条件接受,导致了不少东欧国家在转型中的困境。而把现在经济中碰到的困难,推诿成鱼汤变成鱼缸的难度,完全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本来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出现,就是看到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很多制度性问题。而西方,尤其是欧洲的许多国家,例如法国和北欧,都在很大程度上接受、容纳了一些社会主义理论的合理因素,试图解决社会中的不合理问题。

东欧国家的人们,受到华盛顿共识的影响太大,因此对社会经济转型的设计,就变得过于理想化,以为政治制度一改变,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现实是私人老板和外资企业买通民选官员,绕过法律限制,砍你工资福利,逼你多干活,你只能上街游行抗议了。

既然东欧是以融入西欧为最终目标,那么说到底,东欧将来可不可以发展,就要看西欧的情况如何了。东欧的国家虽然土地面积比西欧并不小多少,可是人口要少很多。最大的波兰只是3800多万人口,其次是罗马尼亚的2200多万人口,匈牙利、捷克各自有1000多万人口,其他的国家都是几百万而已,主要国家全部加在一块,也就是比德国多一些。因此东欧这些小国在经济上自然要找大款靠上去。我们当然知道以前那个大款是苏联,不过因为苏联自己经济不成功,大家日子也过得不好,苏联垮了之后,自然要向西边靠过去。

东欧要得到西边的支持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提供产业发展的资金,另一个是提供产业发展的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过美国人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热炒的“新欧洲”概念,不过那主要还是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用意。当然美国在自身经济实力强大的情况下,在投资和援助上,在贸易和市场上,都可以给予东欧一定的帮助。但这个帮助无法完全取代西欧在市场上的功能,而在美国陷入经济危机之后,西欧对东欧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了。

前面笔者提到东欧颇像中国的中部省份就是这个意思。而东欧国家的能源和资源还要靠俄罗斯的供应,因此就形成了一个颇为难解的怪圈:东欧在经济上既要靠西欧,但又不能得罪俄罗斯。而西欧和俄罗斯关系处理得好,东欧的发展就可以左右逢源。但如果这两个东家的关系走得太近,就会变成东欧被人直接越过、忽略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美国的介入,来提高东欧的重要性。不过如果美国稍有不慎,带来俄罗斯与欧盟的关系恶化,又会影响东欧的发展,这是一个需要小心掌握的平衡。

当然,从文化和社会关系来看,东欧的国家基本上是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地盘(这里东欧主要是指新欧盟10国,没有包括巴尔干东南部和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些东正教国家) ,因此亲近西边是必然选择,唯一的可选项是亲西欧多一点,还是亲美多一点。

东欧国家中的小国家,比如说保加利亚(800多万人口)、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350多万人口、拉脱维亚220多万人口、爱沙尼亚130多万人口)因为对外贸易占GDP比重比较高(以2007年为例,保加利亚出口占GDP是63. 4%、立陶宛是54. 4%、拉脱维亚是42. 2%、爱沙尼亚是74. 4%) ,又因为国家小,因此找一个大国的货币挂钩是比较合理的选择。尤其对波罗的海三国来说,在1999年欧元通行之前,他们就把钩子挂在了德国马克上面。而现在,不光是要挂到欧元上面,还希望在2011—2012年期间,可以彻底放弃自己的货币加入欧元区。

欧元区是1999年建立的,由当时参加欧元的11个国家(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奥地利、卢森堡、比利时、荷兰、爱尔兰和芬兰)在1998年12月31号将自己的货币和欧元固定挂钩,把欧元作为一种在金融市场上通行的货币。而后在2000年6月希腊加入欧元区。到2002年,欧元现钞和硬币开始发行,取代了所有12个国家的货币。

这之后,欧元区在2007年增加了斯洛文尼亚,在2008年增加了塞浦路斯和马耳他,在2009年增加了斯洛伐克。因此欧元区目前总共是16个国家,形成了总人口3亿2900万的号称“世界第一大单一货币区域”经济。

到目前为止才10岁的欧元,算是摆脱了人们开始时对它的怀疑,保持了货币的硬度,在整个欧元区将通货膨胀压制在2%以下,并使自己成为在欧洲之外也被广泛接受的国际硬通货。而在黑山共和国和科索沃,虽然并没有得到欧元区各国的同意,也照样把欧元作为自己的货币使用。因此对欧洲其他的国家来讲,如何保持自己的货币和欧元的关系,是不是应该加入欧元,是其货币政策的一个首要选择。

最重要的欧元区以外的“欧洲”国家,就是有世界银行之称的瑞士——瑞士历来是欧洲的异类,当然要保持自己的瑞士法郎,不和你欧元玩。除了瑞士之外的欧洲国家,有与欧元挂钩的东欧四国和北欧的丹麦,采取浮动利率的东欧另外四国和瑞典、英国。

丹麦的执政者其实是想加入欧元区,不过两次全民投票都没通过。丹麦本身是一个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和其他欧元区国家差距不大,资金的流动按道理也没有那么大,对兑换率的冲击应该不是那么大。不过因为对冲基金的虎视眈眈,不得不花大力气来干预汇率,维持固定汇率,稳定货币。

丹麦的情形和东欧四国有很大不同。这不同之处在于,发展中国家,也即所谓新兴市场(emerging market)中,各类外来投资特别是证券投资比重大,投资人敏感程度比较高,跑进来跑出去都是一窝蜂。在丹麦那里不太容易出现的大起大落的情形,在这些国家就比较容易发生,从而引发经济震荡,在这种情况下,固定下来的汇率就会陷入困境。

而其他采取浮动汇率的东欧四国,情况又有些不同。其中捷克和匈牙利出口占GDP比重高达80. 2%和89. 3%,而罗马尼亚和波兰对外依存度小一些,出口占GDP比重分别是29. 5%和40. 8%。但这几个国家都想加入欧元区,考虑过的路径,叫做ERM 2,就是将浮动利率控制在一个双方同意的区域里两年,然后再加入欧元区(而不是采取直接挂钩的做法)。

剩下的瑞典和英国,目前看来没有任何加入欧元区的意向。

前面说到,东欧的十个国家最终目标都是加入欧元区,而且其中已经有两家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做到了。估计剩下的八家,大概这几年内也会慢慢成为欧元区的一员。按照本来的目标,爱沙尼亚应该在2010年7月或者是2011年1月加入(现在估计会推迟) ,保加利亚在2012年,波兰、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2013年,匈牙利、罗马尼亚在2014年,最后捷克在2015年分别加入。

要加入欧元区,必须满足几个苛刻的条件。(www.daowen.com)

第一个就是自己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不能比欧元区最低的三个国家的平均值高1. 5%。按照现在的数据水平,就是通胀率最多不能超过3.2%。那么目前匈牙利(4. 9%)、波兰(4. 5%)、罗马尼亚(5%)这三国还是达不到。

第二个就是本国政府每年财政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累积的政府总债务不能超过GDP的60%。这一条在2008年只有匈牙利不合格,它的指标分别是年度赤字4. 8%,总债务占GDP76. 9%。不过在2009年这个特别年份,因为需要财政刺激政策,搞得大家一下子都不合格了,尤其是拉脱维亚年度赤字到了11. 1%。不过,欧元区国家也表现不咋样,整个欧元区年度财政赤字是5. 3%,总债务到了GDP的77.7%。当然东欧八国里面,总债务只有匈牙利的80. 8%是超过指标的,其他国家目前还没有超过60%。

第三个就是货币要和欧元挂钩2年,不能贬值。这方面有四个国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最后一个就是你的长期利率不能比三个通胀率最低国家的平均值高2%,以2008年的标准上限是6. 5%。这一条在现在的情况下也很难实现,不过如果通胀率下来了,大家的利率也不会上去多少。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对这些国家的入会标准可能会相对放松,不可能在目前大家经济还在衰退的情况下,对各个国家的要求太高。

那么是不是加入欧元区之后,他们的好日子就会开头了呢?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东亚四小龙、东南亚四小虎等等,我这里就谈一谈欧元区的葡萄牙、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四国,让大家看一看东欧国家未来加入欧元区后,会出现什么样情况。

西班牙现在的失业率是18. 1%,因为房地产泡沫去年破了之后,失业率就翻了一番。自从西班牙在1999年加入欧元区后,表面上似乎非常好,从1999年到2007年,年均GDP增长率3. 9%,差不多是整个欧元区平均值的两倍。当时西班牙的失业率从20世纪90年代的20%一路下降到2007年的7. 9%。究其原因,是房地产建筑业的大发展,其他国家特别是北边比较寒冷的地方的人,纷纷跑到西班牙买冬天的度假房屋,结果导致就业机会红红火火,男人们个个有工作,连妇女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也从1999年的38. 5%上升到了2007年的54. 7%。这一个连续增长,不光让西班牙人沾光,连北非的劳工也大批涌入找到工作,真是一个繁荣景象。

类似的高增长,也在爱尔兰、希腊和葡萄牙发生,结果大家在2008年碰到的情况也就差不多了。大家都知道爱尔兰在欧元区里率先对所有的存款进行政府担保,目的是要“弄假成真,自我实现”,吸引其他国家的存款流动到爱尔兰,结果引来欧元区里大家对“不公平竞争”、“挖墙脚”的一顿讨伐和咒骂。

其实这些国家的发展轨迹和东欧那些国家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属于欧元区,那套资金流动的玩法发生在单一货币体系之内。各地的资金一下子跑进来,西班牙等政府也没有权利去调整本国的利率去限制,自然导致各种价格增长过快,通胀率的上升高于整个欧元区。现在尽管经历了房地产价格下跌,但生产成本仍然过高,它的产业缺乏竞争力(当然,西班牙除了旅游服务以外,有特色的产品似乎也不多)。

如果大家不是在一个货币体系下,那么像韩国那样大幅度降低币值,当然可以解决一点问题。但和与欧元挂钩的波罗的海三国一样,身处欧元区内部的葡萄芽、西班牙、爱尔兰、希腊四国是没有办法通过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加上这几国前几年借起钱来没有节制,债务存量较大,国际评级机构给的评级就低,这就让政府救济和刺激计划成本较高。反过来更容易进一步增加他们的财政赤字。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总债务都占了GDP的80%—100%,每年财政赤字希腊达到了GDP的13%,葡萄牙占了GDP的11%,西班牙占了差不多10%。

令人担忧的主要是如何解决这些国家的经济恢复问题。你的成本高于其他地方,导致你的产品没有竞争力。但你又没有办法来降低你的兑换率,因为是在同一个“货币体系”里面。这就形成了一个困境。

除了这四个国家之外,欧元区内同样面临类似问题的还有意大利。不过意大利一直就存在成本高企而没法和其他地方竞争的问题。意大利政界也不断有人提倡退出欧元区,重新发行意大利里拉。以前大家一听到意大利这个部长、那个议员发出这个谬论,总是吓得赶紧在外汇市场抛售欧元。

不过时间长了,大家也不把意大利人说的话当回事。但意大利如此,并不等于其他国家的人不会动这个念头。这也是欧元一直面临的问题,就是会不会有一天一帮国家决定不玩了,或者要退出,或者要踢别人出去,从而导致欧元崩溃?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之后,在市场上流通的欧元钞票突然大幅度增加,因为大家对那些银行不敢信任,不如把钱提出来放在枕头套里,睡在脑袋下。

对比较细心的存钱人来说,他们通常会看你那张欧元票子的号码是什么。如果你看到一个大“X”,那肯定值得收藏,因为这个号码说明这张钞票是德国银行发的。如果你看到一个“U”,也不错,是法国银行发的,或者是“P”也行,那是荷兰银行发的。不过如果看到“Y”,那就糟了,因为是希腊银行发的,或者是“S”也不好,是意大利发的。这些人的想法就是,如果真的出问题,那欧元就玩完了,你还可以按照钞票的发行机构,去换新德国马克、新法国法郎和新荷兰盾。至于新意大利里拉和新希腊德拉克马,你就歇歇吧。

当然,欧元一下子完蛋的机会也不大,不过有些国家离开欧元区倒是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比如说意大利要离开欧元区,由意大利发行的欧元价值也许并不会下跌,该值多少还是值多少,但以欧元标价发行的各国国债,价值就会大大不同了。你那个有德国标记的X欧元国债和意大利标记的S欧元国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一个让许多人担忧的因素是,以欧元为基础的德国债券,和同样以欧元为基础的其他国家比如五头猪的债券相比,利息要低得多。如10年期的希腊债券回报率是德国债券的2倍。这种情况延续下去,那么一些欧元区国家在资本市场上发债就会越来越难,如果他们的国家信用又被降级的话,也许某一天开始就不能在市场上发债了。这个情况一出现,就会造成这些国家的债务到期利息不能偿还,就会产生债务危机。

而有些国家在拿不到欧元的时候,就有可能退出欧元体系,靠自己发行货币来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不光是在欧元区会出现,即使在美国的加州,前一阵子同样因为加州政府信用问题和财务预算的难产,造成资本市场举债困难,导致加州地方政府发代用币的现象。而且加州发行自己的货币这个话题,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就一直没有消失。

不过和实力底子还相当雄厚的加州相比,欧洲小国退出欧元体系,给自己造成的损失会比较大。通常情况下,是问题大的国家才想走出去,问题小的国家还活得比较滋润,当然不想折腾,希望坐着等德国老大哥的救援。可是问题大的国家,比如意大利,经济本来就有问题,政府能力也值得怀疑。当你一宣布不玩欧元了,那你的国民就先狂奔进银行,把所有的欧元存款提出来转存到外国银行,你整个金融系统就崩溃了。

如果不希望这个情况出现,那就得强制兑换,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国民党金融劵强行兑换法币的故事了。这个估计没有哪个欧元区国家敢干,这样做导致的社会动荡,那可不是玩的。

还有,如果这个事情真的发生的话,这个退出欧元区的国家,大概在一段时间里,是无法得到资本市场的融资支持的,从而导致政府出现财政危机。现在其实有不少欧洲小国是想如何把欠人家的债,尤其是欠外国人的债务给赖掉的,但之所以不敢,是怕赖完之后的日子也不好过。

因此对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希腊、意大利五国来说,如何在跌进了烂泥塘后爬出来,是一个痛苦的选择。既然退出欧元不是个好的选择,当年在上了欧元这个大贼船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小舢板给凿沉了,现在又没有经济实力再造一个出来,只好跟着贼走了。

剩下来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把自己的成本降下来。就是说,你西班牙竞争力不够,那政府该给企业退税就退税,企业的管理层和工会,该降工资就降工资(当然合理的最低工资是应该保证的) ,同时必须把你的劳动生产率提上去。这个对懒惰的南欧人可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其实讲难听一点,你欧洲工人尤其是南欧工人那个生产效率和偷懒劲头,凭啥工资要比人家东亚的那些勤劳和高效率的工人要高那么多呢?你靠的是祖宗福荫,是欧洲人的祖先在全世界杀人放火,抢殖民地,为你准备的强盗红利遗产,只不过现在这些红利被不肖子孙花完了而已。

有读者把欧元区称为一头牛拖着一群猪向前走。估计这里谈到的一头牛,就是欧元区的经济领袖德国。其实德国在1999年,也就是德国马克与欧元挂钩的时候,币值就挂得过高。后来德国人自己咬紧牙根,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后算是把产品竞争力又抢了回来。

不过把牛和猪比较,当然不是那么公正。这几国里面,大概可以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愿意把工资降下来的,只有爱尔兰。而地中海附近的那四个国家,估计是比较难以做到的。这些地中海国家的民众,就是过好日子大家都乐意,要吃苦,那就歇菜吧。其实当年德国对接纳西班牙和希腊进欧元区就表示反对。现在的问题是,法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这条路了,这样发展下去的话,整个欧元区里想干活的人就没有多少了。

这几个地中海国家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困难,就是社会改革难度大,因此有可能陷入长期的衰退。就算将来世界经济复苏后,他们出现的情况也可能是像意大利一样,多年下来经济增长率只有欧元区平均增长率的一半。

看清楚这个局面,就知道东欧国家加入欧元区之后,面临的挑战还是看自己。如果这些地方的人民以为只要制度对了头,不靠自己的勤勤恳恳和努力工作就可以享福,不以提高生产率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那么将来的日子,不一定会比这几个国家好到哪里去。

如果把欧元区的经济放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的框架下来看,欧元区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其实就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靠一个单一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进行统一调控,也许对各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就无法做到对症下药。比如说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几年,欧洲央行采取了提高利率的政策,其结果就是对德国来讲,本来经济增长率不高,通胀压力不大,所以欧洲央行的统一利率对德国显然太高,不利于德国的经济增长。而同样的利率,对当时房地产火热的西班牙、希腊、爱尔兰等国家就显得过低,没有办法把过热的经济冷却下来,以对抗通胀压力。

其实大家心里都比较清楚,光是一个统一的货币政策,是不可能解决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你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可以互相调剂调度的财政政策才可以做到。而要有统一的财政政策,就要求欧元区必须有一个对应的政府结构,从现在的“地区性”的各国政府手里拿过来足够的权力,从整体通盘考虑去解决财政政策问题。比如说以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来解决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说白了,就是欧元区里需要政治统一。在一个政治统一的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就会负担比较多的国家税收。而经济发展比较慢的地方,就会得到来自于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一升一降降低了大家生活水平上的相对差距。对一个政治统一的国家来讲,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大家都不会对这个安排有太多的异议。可是对德国人来讲,他们肯不肯做一头老黄牛,拖着慢悠悠的其他几国向前走?我们德国人凭啥子要将我多余的钱分给你希腊人去花?当然希腊人也可以骂回去,不是我们希腊人买你德国佬的产品,你发个什么财?

因此政治统一的难度,主要是身份的认同问题。在美国,如果一个工厂从加利福尼亚州搬到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亚州,大家就要抗议工作机会被外国人抢去了。可是同样的工厂,从加州搬到了内华达州,大家就不会这样抱怨。可是对法国人来讲,一个工厂是搬到中国还是搬到捷克,是没有啥子区别的,都是工作机会被可恶的外国佬给抢走了。

当年将欧共体升级为欧盟的主要人物之一,德国前总理科尔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过,没有政治的统一,光是一个统一的货币,欧盟是不可能长期运行下去的。而当时欧洲人创建欧元区的一大原因,就是想通过统一货币的建立,最终让大家走到政治的统一上去。

中国人常常说欧洲人缺少秦始皇,其实不然。欧洲的秦始皇叫亚历山大,比我们秦始皇统一中国要早,统一的国土面积要大。我们中国的汉帝国,其实和欧洲的罗马帝国在人口,土地面积和经济实力上是差不多的。

欧洲历史缺乏的不是秦始皇,而是汉光武帝、隋文帝和元世祖,将分裂的欧洲版图重新组合在一起。历史上的一些大佬,如查理曼、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没有成功,那么靠现在欧洲各国的民意,通过民主的方式,也就是一轮一轮的投票,一轮一轮的全民公决可以做到吗?

不过经历了10年,欧元好歹还是挺住了没有倒塌,在“统一”这个整合方向上,反而比欧盟想搞的统一外交和国防政策还要像样得多。不过将来的麻烦在于,欧元区虽然对成员国的财政有一定的要求,也就是有一定的约束,但从这几年的发展情形来看,成员国还是不愿完全放弃自己独立的财政主权。

那么随着欧元区的国家越来越多,里面冒出一个冰岛这样的国家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危机前人家正想着如何加入欧元区呢)。这样就给欧元区带来一个问题:区内一个国家财政破产的时候,欧元区是否搭救?如何搭救?现在的处理方法是,如果哪个国家出现问题,就由IMF来处理。你可以想象如果美国的加州出现财政问题,或者中国的广东省出现财政问题,美国或中国会等着让IMF来救援吗?

当然,如果要欧盟自己来救,肯定是有钱佬德国人出钱救了。可是德国人看见前几年你爱尔兰人和希腊人过着花天酒地不知消停的日子,已经非常不满了,现在你玩出火了,就要我来救?那你当初大吃大喝的时候,怎么不需要我来管你?凭什么你只管胡来,我就只管救人?

本来欧元区的做法是让大家签订一个合同,做不到形成统一的税收和财政系统,但至少做一些死规定,让各成员国自己管好自己,不要把政府财政赤字搞得太高,最好是收支平衡,能有点盈余自然更好。

结果就在2003年,因为德国和法国没有遵守这个协定,导致了这个协定被放弃。后来通过修改算是留存了下来,但把规定放宽了,增加了这样那样的特例。但如果是这样一突破底线就修改放松,那么我们欧元区国家就不会太把你那个规定当回事,大家还是自己玩自己的。

而很多操守不好的国家又都想占便宜,想改变现在这种各成员国国债的回报率不同,信用差的成员国借钱的成本过高,在资金短缺的时候借不到钱的问题。于是就有人提出形成统一的欧元国债,这样的话,以欧元区整体经济实力作为信用,大家把各国需要发行的国债数额合在一起,由欧元区发行统一的区域债券。

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咱希腊的信用不好不要紧,可以用整个欧元区的信用,沾了你德国好信用的光,可以借钱便宜点了。

当然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希腊人是占便宜了,这个便宜是德国人的。那么在风险担保上,也就是你德国佬要承担了。如果这部分债券出了问题,你德国佬可是要负担保责任了。除非咱德国人决定你希腊佬的财政政策,不然的话,这个在政治上没法向德国人民交代啊。希腊人心想,把我的国家主权和财政政策让你德国人来管,嘿嘿,当初希特勒也想过,没有成功。铜子弹没有打下来,你“银子弹”就能打下来了?不信咱再唱一次Bell a Ciao,去做游击队给你看?

这就是笔者不看好欧盟的一个主要原因。一个缺乏政治统一和身份认同的欧洲,在历史舞台上必然会退居二流地位,无法和美国、中国这样的统一大国竞争。

在身份认同上欧洲非但没有更趋一致,反而有更加分化的趋势。最近这十来年,除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在1993年的分裂,就是南欧巴尔干的地区性大国南斯拉夫被民族冲突和外国干涉分成了七大块,从一个联邦国家南斯拉夫,变成了现在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黑山和科索沃。

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领土之争

在这些新国家里,斯洛文尼亚、马其顿和黑山是相对和平地分离的,但是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科索沃,却是通过大规模的民族流血冲突才完成分离的。今天唯一进了欧盟和欧元区的国家是斯洛文尼亚(在2004年加入)。而排队的队伍里面,最有资格进去的克罗地亚,则因为和斯洛文尼亚的领土冲突,被斯洛文尼亚投了否决票。

斯洛文尼亚东边接壤匈牙利,北边是奥地利,西边是意大利和亚德里亚海的内湾威尼斯湾,南部是克罗地亚。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后,20平方公里的皮兰( Piran)湾就变成了两国之间纠纷的焦点。对斯洛文尼亚来讲,因为它只有46公里的海岸线,而皮兰湾的最突出点是克罗地亚领土,按照中间线一划分,就不光让斯洛文尼亚的渔民没法出去打鱼(渔民被人家以非法入境给抓起来了) ,还导致整个国家无法获得出海口。

按照斯洛文尼亚的想法,最好就是我占80%,你占20%,这样和意大利佬做生意就方便了,而且你克罗地亚全国都是海岸线,还在乎这几公里啊!可是人家克罗地亚在2003年宣布,要在这里搞一个经济开发特区,其目的就是要将这个威尼斯湾和整个亚德里亚海变成克罗地亚和意大利两家的私人海域。

那么这个做法,对克罗地亚有什么好处?很简单,克罗地亚在2002年和东欧的一些国家签订了协议,将俄罗斯石油在黑海的港口装船,然后过海在罗马尼亚上岸,再建立一条过罗马尼亚、塞尔维亚进入克罗地亚的石油管道,然后再从克尔克岛出海到欧洲各国。

当然这一下子就引爆了斯洛文尼亚,于是斯洛文尼亚就用自己先入欧盟的优势压制克罗地亚。现在看来,克罗地亚有让步的趋势,斯洛文尼亚也会同时允许克罗地亚入盟。这个局势软化,估计和俄罗斯觉得这条石油管道走向上并不划算,还不如在保加利亚上岸,从塞尔维亚和黑山这两个斯拉夫人国家走更方便些。

克罗地亚地图

除了这个争吵之外,还有希腊因为对马其顿用的国名不满,而阻止马其顿加入欧盟。这个争吵,从历史和文化上来看,就是亚历山大大帝这个历史名人到底属于谁的问题。

马其顿人的看法是,这位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就是我们马其顿族人,所以咱的飞机场啊,高速公路啊都可以命名为亚历山大了。而且不光是这个大帝,连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大牛都是马其顿人啊,真是越想越自豪呢。

希腊人的看法是,这位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是我们希腊人中的一个邦国马其顿王国的国王,他出生的地方培拉城,现在就在我们希腊的爱琴海边啊。你听过雅典、斯巴达等等吗?这些都是我们的城邦啊。

如果从历史上看,今天的马其顿并不是一直都在马其顿王国的管辖下。真正的改变是在公元前336年,位于今天希腊领土内的古马其顿王国占领了大部分今天的马其顿的土地,后来亚历山大向北一直打到了多瑙河。再后来,亚历山大大帝带领大军东征,打垮了波斯帝国,一路杀到了葱岭才在印度停止了征伐,收兵回国。再后来这个希腊大帝国的本部又被罗马占领,再后来又成为了东罗马帝国的领土。但从公元580年左右开始,今天的马其顿就一直受到斯拉夫人、阿瓦尔人和保加尔人的侵袭,导致了后来在保加利亚王国和拜占庭之间你进我退,多次转手的周折。再后来到14世纪,终于被自认为是把斯拉夫人从拜占庭的压迫下拯救出来的解放者——塞尔维亚帝国控制。

不过在塞尔维亚的杜尚大帝去世后,巴尔干又变成了一盘散沙,结果在奥斯曼土耳其侵入欧洲的时候,变成了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912—1913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黑山建立巴尔干联盟,联合起来打奥斯曼帝国这个大土豪,并签署了《伦敦协定》。不过最后分到地的保加利亚不高兴,觉得分得不够,就和旧同盟塞尔维亚、希腊开战,结果反被打败,而罗马尼亚和新成立的土耳其又趁火打劫,把保加利亚的新土地又全部抢劫一空,这个就是后来的《布加勒斯特协定》。

马其顿地域被一分为三,最大的一块爱琴海马其顿成为希腊的一个省,另一部分成了保加利亚的皮林马其顿,最后大概38%的土地成了塞尔维亚管辖的瓦尔达尔马其顿。然后在1945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将其改为马其顿共和国。当然这中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德国的支持下,保加利亚又过了一次大保加利亚的瘾,把所有的地盘,也就是整个马其顿地区都抢了回来,但德国一玩完又吐了出来。

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马其顿要独立,马上遭到希腊的反对,认为这个名字是抢了我希腊人的版权。而且你再搞下去,就像阿尔巴尼亚人搞科索沃那样,就把我的马其顿省给扒拉过去了。希腊建议,你不如就叫斯科普里共和国好了(斯科普里是马其顿的首都)。人家马其顿当然不干,最后联合国的调解结果,把国家的正式名称确定为“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反正不能让其他的马其顿被你代表了就是。

其实凭心而论,巴尔干的任何一个地区,附近的几个国家都有“这地方自古就是我们国家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可以支持。马其顿曾经是希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土耳其的一部分,因此谁都可以拿出一个几百年的统治权来支持自己的决定。

而阿尔巴尼亚人就比较聪明。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其实大部分阿尔巴尼亚领土被塞尔维亚、黑山和希腊军队占领,在《伦敦协定》里,靠了英国、德国、奥匈帝国、俄国和意大利五强的介入,才获得了自己的独立。不过人家就老老实实,不用靠男人的枪去打仗,而是靠女人们的肚皮,最后把科索沃给撬了过来。这种打文化和人口战争的方法,也是希腊人担忧的主要因素,也是欧洲人整体上对穆斯林人口增长茶饭不思,夜难成眠的原因。

其他前南斯拉夫国家,塞尔维亚因为被认为对自己的民族主义分子打击力度不够,不能加入欧盟大家庭。波斯尼亚则因为国内的波斯尼亚族和塞尔维亚族没有达到真正的和解,仍然存在进一步分裂和战争的危险,因此不能进欧盟。而科索沃还不是全球普遍承认的国家,而且唯一的产业就是向欧洲分销毒品和贩卖人口,当然也加入不了。

当初很多人认为美国在南斯拉夫动武是为了打击欧元,避免欧元和美元竞争。但是这种看法没能解释为什么欧盟主要国家包括法国和德国都支持这场战争。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德国就是积极肢解南斯拉夫的先锋。笔者自己的看法是,在德国和法国的考量中,留着一个总人数2300万的前南斯拉夫,当然不如拆成一帮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小国家容易处理。因此对未来的欧盟来说,最好是保持德国和法国的规模优势,而新加入的国家越小越好,以免造成对两位权威的挑战。

从这个思路看,现在最为头疼的就是波兰。波兰算是东欧的一个人口大国,每一次在欧盟开会的时候,都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拿出来说事。本来欧盟在讨论大家的投票权的时候,德国提议按照人口数量,每一百万人口就算一票,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德国的8200万人口,自然就拿82票。这时候波兰就站出来抗议了,不公平啊!因为波兰人口是3800万,自然只有38票。于是在2007年的一次大会上,波兰总理义正辞严地指出,如果不是你德国佬在1939年到1945年这一段时间在波兰杀人,我国人口今天就应该是6600万,应该拿66票了。波兰的提议,是用人口数的平方根为基准进行选票分配。那么这样计算的结果,就让德国对波兰的票数,从82票对38票,即波兰大概占德国的46%,变成德国的9票对波兰的6票,即相对比重升高到66%。

而前一阵子在布什政府任内,波兰和捷克与美国合作搞导弹防御系统,也让德国头疼不已。现在好在奥巴马政府为了在伊朗问题上寻求俄罗斯的合作,以及要用俄罗斯的地盘向阿富汗美军提供后勤保障(美军的巴基斯坦供应线在开伯尔山口屡屡出事,试图游说中国开放瓦罕走廊又不成功)而要讨好俄罗斯,就决定放弃这个计划。这算是没有让波兰这个刺头继续捣乱。

德国和法国领导权未来面临的挑战,还包括中等人口规模的国家乌克兰(4700万人)和人口大国土耳其(7200万人口)。这些国家如果加入欧盟,将会对法德的权威形成更大的挑战。

当然,未来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会,就是一个人口加速萎缩的俄罗斯,会不会最终加入欧盟,成为这个联盟中的一个新大佬。欧盟的要求,是俄罗斯必须放弃乌拉尔山以东的亚洲领土才有可能。如果俄罗斯不加入欧盟,每年冬天当你冻得要命的时候,俄罗斯和乌克兰这对难兄难弟又要开始吵架,玩天然气龙头开关游戏,真是难得消停。

以欧盟现在的这种政治状况,出现类似于之前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之后的冷战的可能性自然小多了。但是希望在政治上能够有更紧密的合作,笔者认为可能性不是太大,而且许多欧盟机构的扩展,在很多老百姓的眼里,只不过是一帮精英政客抢钱用来贪污腐败的一个新招牌而已。

以现在的欧洲议会为例,这个议会被自己国家的人民选举出来以后,并没有多少事情可干。但是里面的议员们,差不多每年的收入在22万欧元左右,还不包括非常优厚的退休金计划。这些议员的收入里,大概10万多欧元是基本工资,然后有五六万一年的办公费用让你私人开一个办公室(当然大家基本上都没有开) ,还有就是每开一天会,就可以收入350欧元,每个星期还有大概是几百欧元的旅行费(你也可以不旅行)。本来的做法是你旅行拿机票来报销,我就帮你乘以5,作为你的旅行费。后来欧洲经济危机了,又出了英国的费用丑闻,就不好意思这样玩了。最后决定每人每星期拿一笔,到底是多少?投票一决定,还是保密的好。

现在因为经济危机,欧洲的底层百姓火气比较大,对他们来说,采取什么做法取决于他们对危机原因的认知。有的人怪的是那些贪婪的银行家们,希望这帮吸血鬼可以自杀或者“被自杀”(比如美国刚刚离世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总裁) ,而其他人怪的就是贪婪的政客。按照欧洲媒体的说法,欧洲有全世界最廉洁的政治系统,只有在中国或者非洲那些地方才会存在腐败。现在整个欧盟的经济政策都是在赌,目前这个危机只是一个两三年的暂时的困难。如果这个政策是错误的话,不出几年大戏就会很热闹地开演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