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贱何须叹,开怀阅华章。
笑嘱邻家子,新茶送高堂。
现在的汽车产业中,天然气汽车已经相当成熟,其排废气量要比柴油车低23%,比汽油车低30%。根据美国环保署的测试,现在最干净和节能的汽车是日本出产的本田思域G X。节能以外的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天然气比汽油要便宜,差不多只是汽油的一半。而且美国自己是天然气大国,消耗的天然气大部分是自己生产的。
如果要生产目前电量20%的电力(美国现在风能发电装机量世界排名第二,共1680万千瓦) ,需要投资1万亿美金,外加2000亿用于电网的辅助工程。听起来很多,但是考虑到美国每年花费7000亿美元用在进口石油上,伊拉克战争费用每年2000—3000亿,这个一次性固定成本投入就不是太高了。而现在,美国所生产的电力中,有50%来源于煤, 22%来源于天然气, 20%来源于核能,剩下的8%是各种再生资源,其中风能占再生资源的5%,即总量的0. 4%。如果皮肯斯的计划成功,美国可以省下大量的天然气,转而用于替代石油,那么大概可以将美国的总用油量减少1/3,即每日700万桶。目前德国是风能装机量第一大国,现有2225万千瓦,而中国则在奋力追赶,大概2008年底可以达到1000万千瓦,在世界上排第四。而皮肯斯计划的长期打算是让美国彻底脱离对海外石油和化石能源的依赖,经天然气过渡,最终由电力汽车(电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来解决美国国内交通问题。
之所以笔者将中国和美国并称为石油产油国眼中的大水鱼,是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有一个特征,即石油生产量其实都不低,但用起来肆无忌惮毫无顾忌。就中国来说,虽然当前在汽车总量上和用油消费上,离美国还有距离,大概要2035年才可以赶上美国的水平,但如果中国不好好规划自己的能源战略和汽车工业发展规划,很快就会在石油供应上碰到瓶颈,使各级政府希望以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一个重大支柱来带动经济发展的美梦破灭。
本来,中国在经济上是后起之秀,对其他西方经济大国的发展路线应该会比较清楚,不应当走西方一些国家发展耗油汽车的老路。但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能源价格奇低,所以当时中国各个地方政府都抢进汽车制造业,拉来世界各大汽车公司合资,缺乏一个国家的整体规划。之后地方势力坐大,当中央政府企图进行大方向调控时,就遭到了地方政府的强力阻击,一个简单的燃油税经历了十年的厮杀,还是处于难产中。最终变成了变相鼓励大排量汽车的销售,破坏中国人民的生活环境,浪费中国政府对油价补贴的苦心。中国的汽车排放量标准,虽然严于美国大概40%(但别忘记人家是世界霸主,可以出去用军队抢油,而中国就得乖乖地拿真金白银来高价买或者老老实实和别人合作) ,但松于日本和欧洲的标准。而且,在中国市场横行的合资汽车公司的外资方,以日本和欧洲居多,那么为什么他们能够在自己国家做到的标准,在中国就做不到?
很显然问题不是出在技术上面,而是出在地方政策上。许多地方政府以环境作为代价,不肯强制实行高标准。因为高标准就是高成本,然后就会变成高价格。对于买车子等于买面子的高档消费者阶层,他们虽然不会顾忌于高价格,但是却倾向于购买同样高价的豪华SUV——油老虎,而对想买车充面子的相对低薪阶层,看到经济型小车价格较高,就会望而却步,退回到观望人群中。因此,这种欧日型高价环保小车,富人穷人都推销不出去,利益与生产利润挂钩的地方政府当然不愿意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傻事。
其实中国的汽车工业路子,不能学美国而应该学欧洲或者日本。以中国的人口和土地的现状,想走美国的模式,简直就是笑话。即使不存在石油资源稀缺的瓶颈问题和汽车排放废气问题(汽车尾气排放贡献了美国一氧化碳总排放的60%,以及其他各类空气污染的1/3)。如此学美国的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街道,以及各条高速公路,变成个大停车场而已。汽车,在中国这个位处亚欧的非移民旧大陆社会,还是应该和欧洲一样,视作一个奢侈品和高档消费品。不应该去东施效颦新大陆美国,将汽车作为一个生活必用品。其实就是在美国,生活久了的人都明白,以车带步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中国人想象的那么威风。很多时候,使用汽车,其实是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功能设计布局不合理,公共交通不发达又不可靠的情况下的一种无奈选择。在洛杉矶、纽约或者硅谷的人们都对那种上班时在高速公路上一堵就是一个钟头的苦涩深恶痛绝。而且,开车时间多了,走路的时间就少了,因此造成的影响美国人民全民身体健康的害处那可是数不胜数。
当然,由于现有汽车工业已经大量建立,一旦改变对现在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和对未来能源的战略,就有可能打击了现在汽车工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加剧中国面临的强大就业压力。那么再理性和用心良好的政策,都不得不在残酷的现实中低头。最后的结果就是即使中央通过了汽车的排气标准,在地方上就变成这里通融一下,那里照顾一下,比如什么旧车就是旧标准,新车就是打了折扣的新标准,折腾一通下来,对中国的环境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善。
可能的解决方案,大概有两类,一个大方向是技术上实打实地节能,在汽车工业范畴内发展新能源汽车,譬如广东的比亚迪;另一个大方向,则可以放在经济概念上,把整个产业的方向扭转,为地方经济提供替代的发展方向,以精来替代多,在一些产品上,将纯粹的实物经济,转化到笔者戏称的“忽悠经济”。许多现有的经济衡量指标,在某种意义下,就是一种忽悠的概念。比如说,匪兵甲用10块钱买了一个钱包,去了奥运会开幕式,见到了个大个子,估计是名人,在钱包上签了个名。结果这个“签名”的动作被匪兵乙看到了,匪兵乙是个篮球迷,一看到那两个“姚明”大字,立即用了10000块,让匪兵甲转手割爱,从经济学上,这个大个子的签名活动就通过这个交易制造出了9990块钱的GDP。如果情况是匪兵乙自己买了这个钱包,见了姚明后让他签名,不通过匪兵甲,那么这“国民经济统计产出”中的一大块GDP就不见了。
实物经济的概念,就是说两个厨师,同样用两个鸡蛋,一碗米,加上同量油盐酱醋炒了个蛋炒饭,在实物上的消耗是一样的;而现代社会的忽悠经济,认人们“甘愿”支付的货币量为王,结果很可能同样的实物消耗,但记录的产出就不同。比如一个厨师是无名小卒,一个厨师是国家大牌,后一个蛋炒饭的附加值就比前一个要高出数倍。这个国家大牌炒菜炒多出来的GDP,就是大家忽悠出来的忽悠经济。同理,一个名设计师在设计时将女人裙子上面胸开得低点,下面腿开得高点,其真正对布的用量比村里刘大娘要少,但创造出的GDP不知要高多少。国际时装界流行的LV蛇皮袋包,耐克模仿中国20世纪80年代风格做的土到掉渣的塑皮运动包,也都是此类例子。
中国经济发展的路线,就是要保证最穷的穷人们可以得到基本的实物经济的好处,但把有钱的富人们领进忽悠经济。中国必须生产足够的廉价实物钱包,来满足穷人的基本需要,但追求的经济发展“数字”如GDP的增长,不妨拿一些出来建立在忽悠出来的高附加值上。这在涉及到实打实的能源消耗的传统汽车工业发展上,尤其如此。在传统汽车工业上,不要走实物经济的路子,而是要迫使汽车生产商们,增加高附加值的创利,制止传统汽车生产以降低价格、挤压利润把中低薪阶层拖入陷阱。中国的经济发展,至少要从分配上实现事实上的相对平均,让穷人群体用少量货币购买相当多的实惠产品,让富人群体虽然拥有很多货币,但用来购买少量的有忽悠性质的产品。以此,让实际消费的分配比货币的分配要均匀和公平。
笔者描述的皮肯斯方案,似乎很值得中国借鉴参考。利用中国现在在风能发电设备制造上的领先地位(如金风科技等,以及各大风力设备制造商如哥美沙、GE、印度苏斯隆在中国的生产基地) ,大力在新疆(吐鲁番一带风能发电已经达到一年近1亿度)和内蒙一线发展风力,同时在西线东流的管道中,增加天然气的加气站,解决天然气加气站过少的问题。
中国的风能目前的利用率太低,大概是0. 6%的水平。现在的国家能源计划,是要把占全国能源消耗量8%的再生能源,在2020年争取提高到15%,其中风能占3%。这个计划在笔者看来似乎太过保守。笔者认为,中国在发电上,应该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和野心,争取在2020年使风能达到20%(今天丹麦的水平) ,和美国的计划并驾齐驱。
另外,在改变交通习惯方面,一方面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包括城市内的地铁和城市间的高速铁路。这能为人民提供一个汽车以外的交通替代方案。另一方面是汽油转天然气,首先将大中城市里的公共交通和出租车转移到天然气汽车上来,然后通过政府行政手段,强制政府部门用车必须用天然气。最后通过经济的手法,放开汽油价格,补贴天然气价格,并通过某种税收手段鼓励汽车用户改用天然气,使中国可以向清洁能源转换。
清洁能源除了风能和天然气外,从长远方向上看,笔者认为太阳能在近五年内会有革命性的突破,那时中国的能源计划的目标,应该是所有的发电能力都来自于清洁的再生能源。大部分的交通工具可以由电力、天然气和液化煤气来解决,彻底从石油中解脱出来。
太阳能的发展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课题,因为太阳是地球上所有能源的来源。地球上一个小时的太阳光照产生的能量,就能满足全球人类一年的消耗。对于美国来说,它希望因势利导,把自己在半导体领域的优势,顺延到新能源里面来。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代太阳能晶体硅所用的材料,和半导体工业使用的是同一种原料——硅。
所以说,至少在美国,这个全球科技的领军国家,太阳能工业和半导体工业在很多方面是重合的。同样用的是硅材料,同样的工业组织结构,同样的风险投资家在投资,同样的科研人员在研究,同样的大学——加州的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在牵头,有趣的是,连创投公司的地点都和高科技公司同路,通常是在加州的硅谷、麻省的剑桥、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和德州的奥斯汀。
这些创造了全球高科技的奇才们,是否可以再为人类造福一次?太阳能领域给予了这些科技精英们一个理想的乐园,再次创造变革奇迹的舞台。他们从前挑战的以大型计算机(Mainframe Computer)为主导中心,配合终端设备简陋的“IBM特色”电脑的网络系统,与今天的大电力公司通过大型发电机组发电,再通过电网将电力服务提供给相对被动接受服务的终端用户的这套传统电力网络,在网络的结构性能上是如此类似。
而现代的电脑网络系统,通过个人电脑建立起一个分散的多点支持系统,打破了过去电脑网络由一个中心主脑对全系统进行控制的“星状”网络特质。现代网络把所有独立的个人电脑的计算功能统一了起来,而将计算能力向信息创造和信息分享方向的延伸,就引发了全球互联网的革命。现在的移动电话(随着3 G数据业务的引入,似乎叫移动多功能信息交换器/交换终端更恰当些) ,也是这个网络思路的新发展。
在电力行业上,太阳能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电力公司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垄断地位。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的个人用户,就像个人电脑一样,从一个只能决定接不接受服务的傻瓜终端,变成了一个可以接受服务,也可以自己服务,还可以提供服务的智能个体,改变了整个电网的性质。使其从一个中央主机调控系统,变成了一个分散系统。这个系统的弹性和稳定性,同样由于服务提供者的分散化大为增强,避免了“一个中心服务瘫痪,导致全部系统失效”的情况。
网络性质的根本改变 注:左为分散、开放型互联网络,右为具有核心的星状网络;前者好比今天的互联网和未来电力网络,后者好比传统的电力网络(发电厂居于中央)
除了在这个问题上的认知突破,这些硅谷的英才们也都是绿色经济的支持者。比如说谷歌的老板发达后,买的车是丰田电油两用车。现在佩吉在太阳能上的目标,是比最便宜的旧能源煤还要便宜,如果成功,对世界的能源工业将会是颠覆性的。
太阳能发电现在有两个难点,一个是硅板的成本太高。有三个方向可以解决这个高成本问题。第一个是对当前技术采取改进来降低成本,有人可能认为移到中国来生产能够解决问题,其实不然,最贵的多晶硅环节恰恰是资本资金密集型环节,在中国生产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目前中国一些生产该环节的企业是从俄罗斯引进的技术,成本反而处于劣势。甚至在2007—2008年间,爆出一些中国企业在生产多晶硅的时候,倾倒致癌废料(四氯化硅)污染环境的丑闻。这些做法必须制止,要将废料贮存起来,等待解决办法出来后再行解决。第二个是运用替代材料,如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用光电转换效率低但成本也较低的材料,进行大规模生产,搞光电板“面积”海大战。用极薄的光电薄膜,以低成本,大面积来弥补效率的不足,但这个做法由于现在成熟生产的无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在成本上不能满足这一需求,所以尚难实现。第三个方向,也是最有前途的方向,就是利用有机电化学技术,发展新型光伏材料,用有机材料降低材料价格,以此真正普及太阳能光伏发电。
中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其实并不差。美国半导体产业的硬件部分,中国人的实力全球排行第一,而且在欧洲、美国的几个科学重镇的此类人才中,也有许多是来自大陆的高才。在这个方面,中国应该能够有所作为。
太阳能运用的第二个难点是作为间歇式能源,和风力一样,如何储藏是个大问题。换句话说,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具有人们无法控制的峰值和谷地(太阳落山,风浪停摆不是人类能操作的)。现在的选择是用蓄电池,但是这一做法对大规模的发电,似乎不太实用,需要在这方面进行很大的改进,而且如果用上大批本身又有寿命限制需要定期更换的蓄电池,是否真的环保就很难说了。有消息称磷酸铁锂可以作为大型储能设备的材料候选人,这还依赖于技术的突破。其他的方法是将其转换成另一种形态,比如水,储藏到高处,然后通过水的落差转换电能回来,但这个转换的效率,必须想办法提高,中间的电网输电的高低压转换技术,也必须过关。从这个角度说,智能电网和贮能技术,将是人类科研的大方向。
撒哈拉—阿拉伯半岛沙漠是世界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有可能成为新能源的“中东”
一旦太阳能在技术层面上有重大突破,其带给人类的革命性变化是不可低估的。整个世界的经济结构和地缘政治都会因此而大幅改变。而对太阳能资源的抢占,就会取代现在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拼得你死我活的厮杀。那么在我们地球上,哪里的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呢?如果你注意世界的各类政治新闻,可能已经猜出了答案。全球最大的太阳能资源在非洲北部,尤其是在撒哈拉沙漠一带,即撒哈拉—阿拉伯沙漠一线北部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利比亚、埃及和亚洲的沙特阿拉伯,以及这条线的南部如毛里塔尼亚、马里、尼日尔、乍得和苏丹的北部。
衡量某地的太阳能资源,现在的做法是,以太阳光全年最弱的那个月的平均每日日照小时数,来决定其太阳能的潜力。上面笔者提到的撒哈拉地区,其数据是6. 0—6. 9小时。
世界其他地方只有少数几个地区能达到这个水平,即非洲南部的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和南非北部,以及澳大利亚的中部。第二高的级别,是5. 0—5. 9小时,差不多除了非洲中部雨林外的整个非洲都合格( Africa在希腊文的起源含义,就是“阳光猛烈”)。还有阿拉伯半岛、伊朗大部、阿富汗南部、巴基斯坦大部和印度西部拉贾斯坦邦等部分,都在这个区里。澳洲的大部、美国的西南部如南加州、亚利桑那、新墨西哥等和墨西哥的北部,也都有接近这个级别的太阳能资源。
太阳能资源的全球分布
中国则有差不多一半的国土,从华北到西北,包括新疆大部和西藏全部,有4. 0—4. 9小时的太阳能资源。而且大概2/3的国土日照一年超过2000小时,这些地方的太阳能都可以利用。中国的邻居印度,则是全国都处在这个能级里。
太阳能的传输就比较麻烦一些,如果解决了变压技术和高效率的传输技术,那么其传输方法更适宜的是高压直流输电,而不是通常的高压交流电。北非的太阳能,几乎可以说是欧洲人的后院宝藏,估计是美国人和中国人都无法染指的。当然美国人可以在自己南部的几个州,中国人可以用自己广大的西部和中亚搞太阳能基地,不需要直接与欧洲竞争。
对欧洲来讲,只要太阳能技术有大突破,那么通过建立一个互惠的欧非国家联盟,就能在北非建立起大规模的太阳能电站,然后以两条传输线输入欧洲,一条通过摩洛哥,以海底电力电缆过直布罗陀海峡,进西班牙,另一条则通过突尼斯的古莱比耶,用大约200多公里的海底电力电缆,到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然后进意大利。现在世界最长的海底电力电缆处于丹麦和荷兰之间,全长580公里,所以从技术上讲不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中东的局势有所稳定,那么也可以从埃及引一条线走上来,过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入土耳其,但这一条线的政治风险太大,而且相对前两条,对西欧和中欧的电力利用并不重要。
如果这个计划成功,就可以使欧洲在能源上彻底摆脱对俄罗斯及其控制的中亚和对美国控制的中东的依赖。而且北非的石油和天然气也有不错的存储量,光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埃及,总石油探测储备量就有600亿桶(相当于俄罗斯) ,总天然气探测量有6万亿立方米(相当于美国)。其中石油主要在利比亚,天然气主要在阿尔及利亚。(www.daowen.com)
从北非向欧洲输送太阳能发电站的电能的路线示意图
技术上的问题解决之后,剩下的问题是如何令非洲国家加入这个计划。似乎现在由法国提倡的泛地中海国家联盟和这个思路极有关系。2008年7月举行的地中海联盟成立会议,提出欧盟和地中海沿岸国家在六个方面进行合作:地中海污染治理、沿海和陆地公路建设、民事保护、地中海太阳能计划、欧盟—地中海大学计划以及地中海商业发展倡议。会议决定每两年举行一次高峰会,每年一次外长会议,并成立秘书处。地中海联盟采取双主席制,由欧盟和地中海国家共同出任。
地中海是一个对欧洲而言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地方,是历来战争中的兵家必争之地。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海运,要通过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即地中海的东西两个口。而俄罗斯从黑海出洋则要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也要从地中海借道。欧洲进口石油的85%也从这里过。现在地中海里驻扎着美国海军的第六舰队,加上其他如英国和法国等军舰,是西方军舰密度最高的海域。
本来法国提出这个地中海联盟,是想以南欧的几个国家,加上北非的几个国家,来建构一个相当于联盟的组织,并以这个组织提高法国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上的影响力。目前由于中国在非洲耕耘,美国又将石油进口的重点从中东转移到非洲,大力吞并原法国在非洲法语区的势力范围。这些都逼着法国必须有应对的方案。而且非洲移民对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带来的困扰,以及阿拉伯地区极端势力的兴起(比如当年阿尔及利亚极端势力对巴黎地铁的一系列爆炸)也迫使法国希望通过一个紧密的经济联系,使北非诸国成为法国等南欧国家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投资目标和产品市场,以经济发展提高该地区的生活水平,遏制该地区移民对南欧带来的压力,以及专门针对西方国家的恐怖主义扩散。
法国对这个联盟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和中国对上合组织的设计有相似之处。法国还希望通过与北非国家的合作,继续将其影响力南推到它自己的后院——法国传统势力范围的中部和西部非洲,为同美国和中国争夺在非洲事务上的领导权,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个计划首先遭到了欧盟的反对,尤其是老伙伴德国抱怨:你有好东西,不拿出来和哥儿们分,岂不是独食不难肥。结果就是变成了以欧盟的名义一起玩,这下玩的难度就提高了很多。一下子加进来27个欧盟国家,和其他16个地中海国家,使总数达到了43个国家。最麻烦的是,把以色列、黎巴嫩和叙利亚也拉了进来,又把令人头疼的阿以冲突扯了进来。让叙利亚的入局,对于叙利亚来说是帮它打破了美国主导的外交孤立,从而会在黎巴嫩事务上为法国利益多加考虑,但这样一来,却又得罪了叙利亚的死对头——美国。
法国在非洲及西亚的前殖民地示意图
法国盘算的原计划:在前殖民地基础上略加扩大,形成连成一片的地中海同盟
实际实现的“地中海同盟”:整体重心北移,欧盟整个加入
不过这些还不是最头痛的。最让法国人伤脑筋的问题是,在这个联盟的关键意义所在的北非国家中,虽然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给予了支持,但是地理位置最重要,身居中央连接东西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利比亚,却决定不和法国玩。
利比亚的强人卡扎菲在2007年12月时,被法国总统萨科齐送上铺红地毯和搭帐篷的高调礼遇,其实目的就是为了说服他支持这个计划。因为没有利比亚的支持,任何地中海国家联盟都是一句空话。但是卡扎菲并没有给法国面子,明白了当地拒绝了这个联盟。卡扎菲认为欧洲对地中海非洲国家,在贸易、移民和安全方面的所谓优惠合作,是“诱惑和羞辱”。卡扎菲高调地声明:“我们既非饿死鬼,也不是狗,不需要你们欧洲人扔块骨头送给我们。”看来西方人,不论是美国人还是欧洲人,如果不改变一下那种高高在上的施舍姿态,这样的钉子将来还有得碰。
美国则看到了这个大好机会,立即派出国务卿赖斯去掺沙子,宣布要与利比亚这个非洲第一仇人一笑泯恩仇,从此展开美利两国关系的合作“新篇章”。美国在利比亚的目标是多方面的,一是美国的战略重点已经从中东延伸入北非,其石油从非洲的输入量已经超过了从中东的输入量,达到一天223万桶,差不多是美国总用油的一成,总进口的16%;二是美国现在还没有和中国真正的在非洲争油(除了在达尔富尔让那帮好莱坞“自由左翼”流氓打冷枪之外) ,但不排除将来和中国在非洲争夺原材料;三是美国必须控制住欧洲的资源来源,正如美国本身并不需要中亚的天然气,但还是要抢夺中亚的资源控制权一样,目的其实在于控制欧洲、日本和印度。因此,对欧洲在北非的太阳能计划,美国似乎已经开始有所戒备。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当各地的英才想着如何为人类造福时,五角大楼的精英们也在打太阳能的主意,不过可能是为了更有效地杀人。美国军方已经在这方面投资、资助了一个在太空上采集太阳能的计划。这个计划希望能够在大气层之外,用卫星24小时采集未经过地球大气层过滤的阳光,然后通过一个高强度的聚焦光,将这些能量传递回地球的能量接收站。美国军方的科研人员对外宣称的是,用这个方法可以解决那些美军在偏远地区临时建立的、无法利用其他能源的军事设施——也就是地上送不了汽油让天上下“光油”。但所有人都明白,这个卫星其实很可能就变成一个光能武器,用强光束从太空中摧毁地球上的目标。
对于美国希望让美资石油公司回到利比亚采油的提议,卡扎菲自然在商言商,不会拒绝。但是,当赖斯旧事重提,谈到在非洲建立美军非洲战区司令部的时候,卡扎菲毫不留情给予批驳。欧美两家之中,卡扎菲对欧洲的泛地中海联盟的顾虑,主要是担忧欧洲新殖民主义卷土重来,以及这个新国家联盟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非洲联盟和阿拉伯联盟的影响力。因此对于美国的外交和好,也不过是进行平等互利的平衡外交,用欧洲和美国牌互相对冲,并不是因为要躲避法国,就要一面倒地投入美国怀抱,让美国军队杀进非洲。
当然,今天的卡扎菲不会再这样慷慨激昂发表“过激言论”,但是如果美国希望利用他的影响力,来抵制中国在非洲的商贸活动,那似乎是痴人说梦。只不过用来骚扰欧洲的能源战略,倒是会有些效果,最后会叫欧洲不得不多吐些血出来,来换取美国在北非事务上对欧洲的支持。
但是不论欧洲和美国在北非如何拳来脚往,如果太阳能技术能够搞起来,俄罗斯的传统能源出口型经济就会受到极大的打击。欧洲人自然可以摆脱在俄罗斯、美国、中亚、伊朗、中东、以色列、土耳其等等各派势力之间,眼花缭乱的互相遏制和互相制衡,真正的从能源依赖中解放出来。这时,欧洲才可以有资格去谈外交政策的独立。
这也是为什么笔者认为,俄罗斯短期是赢家,但中长期是输家。而美国和欧洲短期都是输家,在长期却是赢家,其基本原因在于它们经济和科研的雄厚实力。
中国在这新的一轮国际政治博弈中,却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赢家。现在,可能是因为某种情绪,以及对于普京个人领导能力的崇拜,国内存在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在对俄罗斯的支持态度上不够坚决,过于软弱,似乎只有将上合组织变成一个北约似的军事同盟,建立一个中俄一体的强势集团,以抗衡北约,才是正道。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似乎就是对外投降,会在俄罗斯被消灭以后,使自己成为西方打击的下一个目标。
这种看法忘记了中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发展是得益于世界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商业全球化浪潮这个事实的。对中国而言,在目前的情况下,挑战这个尚未变化的大环境,是等于自毁长城。目前,中国需要的,不是和西方的简单对抗,而是和西方进行平等的合作。在西方对中国的无赖行为上,需要反击,但要有理有节。中国要做的是,对当前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有限度的修改,使这个偏向于西方经济大国利益的秩序,必须开始考虑到中国等新兴经济大国的利益,并让中国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另一个可行的做法是,绕开那些因为西方国家不肯让步而瘫痪的国际经济组织(如WTO) ,大力推动地区性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和经济合作,使经济合作的步伐可以继续迈进——尽管可能不是以过去的全球化的形式,而是以区域性的形式。
在中国成功抵制了西方在奥运会前对中国的围剿,使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丑恶嘴脸被世人耻笑后,如果在格鲁吉亚冲突上,简单地和俄罗斯保持高度一致,把当前的国际秩序动向,简单化回到两极对抗,那么这是根本不符合中国自身利益的,而且其实也不符合俄罗斯,乃至老欧洲各国对世界秩序向多极化发展的期望。只会把老欧洲推回美国保护伞,落入美国战略界里那一群狼子们的思路窠臼,借机让他们挑起全球对抗,来挽救美国衰落的霸权,将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拧出轨。
中国不光不能在美国和俄罗斯的恶斗中去火上浇油,而且在得益于两霸铁头相撞的同时,一旦情况过度恶化,中国还需要出来做和事佬,保障这个世界继续享受相对的和平。中国要做的是,给予俄罗斯实际的支持,认可其在高加索地区安全事务上的领导地位,同时化解冲突的恶化和扩大,坚持用协商和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同时,中国应该和俄罗斯一起,加速上合国家的经济一体化,以经济带动社会稳定,将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连根拔起,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锁定安全和稳固的能源供应,同时使美国想抢夺中亚的企图落空。
当然,中国会欢迎其他国家在中亚、高加索这些地方进行商业贸易和公平竞争,但是如果其他势力试图搞乱这个地区的稳定,而目的又在于打击中国的经济发展,扰乱中国的边疆稳定,中国就需要放下算盘,拿起武器,为捍卫中国的国家利益,在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不惜一战。
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打击是对的,但任何国际事务的运作,讲究的是有理、有利、有力和有节。笔者个人的看法是,普京在最后一点上做得欠妥。在消灭了美国训练的格鲁吉亚军队,又占领了战略港口波季后,俄罗斯的手段应该是见好就收,用较间接的方式,激发格鲁吉亚人民自己起来逼萨卡什维利下台。但普京却承认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独立,又公开威胁要小萨下台,反倒令本来已经人心涣散的格鲁吉亚人团结起来了。这一点,还是老书记兼前总统谢瓦尔德纳泽同志看得清楚。另外,切尼来访带来的10亿美元安慰费,国际货币基金会7. 5亿美元“借款”(最后估计是不用还了) ,再加上美军舰队进入黑海,进驻巴统港口,都给了萨卡什维利的民意一支强心针。只要这个冬天的经济状况不恶化,即使格鲁吉亚内部对小萨引发战争的盲动很不满,但在大敌当前的战争状态下,该国内部还是会团结一致,恐怕国内的反萨势力要等尘埃落定才会找他秋后算账。
俄罗斯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其承认阿、南两个地区独立的举动,在俄罗斯的友好国家中,响应者寥寥无几。白俄罗斯在一阵痛骂下,表态说要跟进,而其他的国家中只有远在南美的尼加拉瓜表态支持。中国因为历来都反对外部强权造成主权国家分裂,又因为自己的台湾、西藏和新疆等软肋,所以也不好公开支持,所以采取了对待科索沃独立的态度。其他的俄罗斯友好国家也都有所顾忌,如西班牙有自己的巴斯克和加泰罗尼亚,希腊和塞浦路斯有土耳其族的北塞浦路斯问题等等,不会支持俄罗斯的这个行为。更要命的是,与此事毫无关联的瑞典外长比尔特,居然将俄罗斯的行为和希特勒在1930年的行为相提并论,而瑞典是俄罗斯和德国筹划天然气北流管道的关键国家,如果瑞典不支持的话,俄罗斯和德国就无法对波兰进行经济打击而惩罚其跟美国黏得太近的行为。另外,俄罗斯在一些国家的俄裔居民或亲俄群体中间大肆分发俄罗斯护照,发完以后又用保护自己公民的理由,去干涉他国内政,这当然会令其周边的一些国家心有戚戚。
塔林的红军战士塑像:左:爱沙尼亚人在破坏;右:俄罗斯族敬献鲜花
以过去的这些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为例,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族占了总人口的30%以上,不知其中多少有俄罗斯护照;拉脱维亚人口的28%是俄罗斯族, 2%是俄护照持有人;爱沙尼亚人口的26%是俄罗斯族, 7%是俄护照持有人;乌克兰人口的18%、白俄罗斯人口的12%、摩尔多瓦人口的6%、立陶宛人口的6%都是俄罗斯族。
如果因应情势需要,俄罗斯必须出兵保护其海外侨民和公民,那么就可以爱揍谁就揍谁。现在俄罗斯一直指责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在语言法和公民法上公然歧视俄罗斯语族。上次因为爱沙尼亚要搬走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就引发了极大的风波,俄罗斯各地的黑客将爱沙尼亚的电脑网络彻底打垮以泄愤。立陶宛虽然俄罗斯族比较少,但俄罗斯军队仍然有权利使用其领土作为通道与俄罗斯的海外飞地加里宁格勒连接,由于该国也因为历史恩怨反俄比较积极,引发冲突的可能性也不小。一旦俄罗斯任何保护侨民和海外公民的动作做出来,北约敢不敢真正动手还击,还是一个未知之数。
也许俄罗斯在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的独立问题上如此之高调,是要向乌克兰传递一个极强烈的信息:一旦乌克兰决定加入北约,那就是大家撕破脸皮,瓜分乌克兰的时候。但俄罗斯这一强势做法,也给自己的北高加索地区添加了不少未定之数。
在北奥塞梯的东面,是俄罗斯的一个小自治共和国印古什,那里的局面这几年也不是太稳。许多从车臣逃出来的恐怖分子在那里藏身, 2008年的前八个月已经有70个警察因袭击丧生。反而是当年打杀得太厉害的车臣相对比较安静。但车臣东边的达吉斯坦也不安稳。这三个地方都是美国情报部们和特种部队可以以格鲁吉亚为基地进行操作的地方。
而欧洲内部对俄罗斯在天然气上不同程度的依赖,当然会导致它们之间立场的分裂。其中大部分算是俄罗斯朋友的国家,在能源供应上对俄罗斯依赖极大。但俄罗斯的眼中钉波兰也有50%的供气依赖于俄罗斯,而捷克的依赖比例竟然超过80%,这种情况下居然还要和俄罗斯叫板,真是有点令人意外。对于这两个小国找揍的做法。俄罗斯必须发现一个有效的方法,从经济上对其惩罚。虽然波兰政府匆忙和美国签署了反导协定,但这个协定在波兰民众中的支持率很低。一个可行的方法似乎是,在夏秋两季大规模将“过量”液化天然气运往德国,让德国为今年冬天储存,而后在冬天最冷的时候,将波兰的管道停上几个月,让波兰人在冰雪中哭爹叫娘。在俄罗斯和德国即将在2008年10月举行的双边会议上,大概可以看出两国对美国的对应之策如何。
美国对付俄罗斯(以及伊朗、委内瑞拉等等反美产油国)的最大武器,还是要打压油价。美国要打压油价,可以从几个方向入手。一个是让美元继续以目前的升值方式上扬,以炒作欧洲经济困局的方式,令在2008年上半年本来就属于不正常上扬的欧元回落到合理的价位。在石油供应方面,则是开始放伊拉克的石油供应出山,并推动在美国阿拉斯加和其他海岸边开采的行动,再推动替代能源以缓解需求。而且,在美国大选之前,提升美元和降低油价,也可为选情落后的麦凯恩竞选总统挽救一些劣势。
美国的消费者因为油价的高涨,今年已经每天比去年少用了100万桶油,差不多下降了5%的用量。而在美国国会共和党和民主党议员之间的博弈,大概会通过民主党让步,允许在美国沿海岸线如东岸的弗吉尼亚、西岸的加州和南部的旅游胜地佛州等地进行采油来实现最后妥协。而阿拉斯加的开采,还要更多地讨价还价。而共和党对应的让步就是政府对新能源项目进行投资、税收、补贴等方面的支持。
在伊拉克石油方面,美国刚刚吃了中国的一个闷棍。本来正如笔者在《大国游戏》第一卷中谈到的,西方石油公司已经对伊拉克石油资源进行了瓜分。不过当时的法律形式是通过一份两年期的短期服务合同给予西方五大石油公司优先签订长期合同的权利(即西方公司用服务换长期采油合同的优先权)。但现在看来,这个伊拉克政府也算聪明,用的是缓兵之计,而且有想赖账毁约的嫌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