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急叶正黄,独坐观霓裳。
俄罗斯这一轮和美国的斗法,对欧盟来说是一个苦于应付的头痛难题。俄罗斯和美国在对外行为上,有时非常相似,就是采取西部牛仔式的简单做法,缺乏周全的考虑。其实许多时候,软鞭子胜过硬棍子,换一个方法处理反而会令人眼前一亮,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果。
本来俄罗斯不需要过于担忧欧洲会去在其控制力之外,另选择一条能源通道的可能。如果俄罗斯可以和西欧各国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大家来个全欧洲四海一家亲,又有谁会舍近求远,自找烦恼,去绕过俄罗斯改从将来可能会有大变局的土耳其选路址呢!而俄罗斯对乌克兰,你的口气越硬,霸气越重,人家就越胆战心惊,要找外部的强援以求自保。这轮俄乌之间对能源通路互掐脖子,首先受益的就是中国和伊朗。既然通往中国的道路一路顺风,而其他方向则是杀机重重,土库曼斯坦的第一桩生意自然是中国。何况现在很难讲清楚土库曼斯坦号称的100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存量是否有掺水,所以保证先抢到手当然胜于在外面打完架后再抢汤渣。
对伊朗而言,美国和俄罗斯开始的新冷战苗头,会一方面使美国和以色列对伊朗的施压有些许缓解,又逼迫俄罗斯不得不强力支持伊朗而对抗美国,而且还令欧洲对伊朗的天然气有另外一种美国人不愿听到的想法。
如果俄罗斯在伊朗问题上和美国对抗,那么中国就不需要直接面对美国在伊朗问题上的压力。中国政府应该抓住这个良好的时机,在西藏和新疆问题上加重力度,大力清除由外部势力操纵的扰乱社会安定的不良分子。正好在奥运会闭幕式上,尼泊尔新任总理共产党人普拉昌达同志来访,中国应该趁势和尼泊尔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经济建设上大力援手,把“藏独”势力从尼泊尔赶出去。由于“藏独”问题主要在于西方国家的动作,光靠中国自身的努力,或者和达赖喇嘛的谈判,都不可能解决问题。反而是南疆的局势可以花多点功夫,解决的希望比较大。只要西方国家在应对俄罗斯的挑战下分心,无力运作“藏独”,中国就应该至少在国际环境上为下一个十年创造安稳的外部条件,而未来十年是中国发展最重要的阶段。
俄罗斯和德法联盟当前的困境,双方都有责任。从俄罗斯这一方来看,不肯将自己的角色进行实事求是的定位,而沉醉于恢复昔日帝国辉煌的幻梦,企图以能源武器重新崛起,这是一个愚蠢的想法。俄罗斯应该学习英国、法国和德国这些昔日的强国在衰落之后的做法,学会如何将精力放在发展经济和科技上,利用当年抢来的财宝,通过现代的新玩法,继续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造福,而不是寻求在世界上与美国再次直接强强对抗,结果反而给别人更多的可趁之机。
用拳击运动来比喻,就是你这个选手的体重在哪个级别,就应该在哪个量级参加比赛。如果你因为特殊的原因,而在比自己相对体重更重的高级别组里参赛,虽然也许还是可以和对手过几个回合,但想打完整场比赛并保证至少有一个和局,就会比较困难,可能需要把吃奶的力气都打出来。一个中量级选手,却一心要打重量级比赛,这不光是俄罗斯的问题,也是困扰法国、德国和英国的问题。英国的处理似乎更聪明一点,每次都和美国一起打双打比赛。
俄罗斯对自己的预期显然过高,希望成为美国和中国之后的第三大势力。因此其战略计划是让自己作为一个全世界的平衡力量,在美国强大的时候,就联络中国抗衡美国,而在中国强大后,就联络美国抗衡中国。在俄罗斯的欧洲战略上,显然是试图以一己之力,和欧盟做一个交流平台,以所谓俄欧关系来界定双边的联系,但不把欧洲作为一个主要的挑战力量。俄罗斯这种小看欧洲的态度,以及欧洲对自己未来地位界定的自我困惑,都会影响双方的关系。
笔者在《大国游戏》第一卷中曾提到, 1998年一批欧美金融家和经济学家中的“不同意见派”在伦敦肯辛顿饭店向当时的俄总理普里马科夫的私人经济顾问提出建议。这些建议,归纳起来就是三点,均针对当时俄罗斯的困境:第一,停止对外寻求高息借贷(当时俄罗斯政府为自己筹资外币而发行的美元债券年利息率在50%—100%) ,从而停止国外金融投资者对俄罗斯进行外汇储备的高息抽血,让外汇收入不至于白白用于偿还债务而是能用在更有效率的方面上,如吸收先进民用产品技术;第二,将重要资源型企业包括能源企业逐步重新国有化,从而停止寡头控制本国战略资源,将出口所得外汇尽收囊中且汇出到塞浦路斯等私人避税天堂;第三,建立本国健全的卢布本币银行体系和生产技术循环,这一条主要是想充分发挥俄罗斯地大物博的优势及继承下来的科技底子,将其转向民用以为人民服务,打造一个“自循环”经济,让国家有主心骨,而不是靠外国的金融流入和外国的货物为生。
看来,俄罗斯只完成了前两条,第三条只马马虎虎完成了金融那一半,可实际生产却一直没有什么起色。今天,在俄罗斯基本看不到“俄罗斯制造”的商品,街上卖的高中低档各色消费品都来自中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结果,俄罗斯变成一个“原料换享受”的国家。究其原因,能源馅饼从天而降,各种快速致富手段如房地产层出不穷,老百姓不想从“科工贸”生产企业路线一步步扎扎实实做起是主要原因。此外,有些地区遭遇20世纪90年代经济解体后,一直未能很好地恢复实力,比如远东地区,简直成为了依赖于向俄罗斯国内提供“走私二手汽车服务”来获取劳务报酬的犯罪窝点。而金融业虽然名义上是俄罗斯本土机构,但是在房地产热刺激下却借了大批国外的美元债务投入地产开发。房地产业、走私汽车、对外债务,这些在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时都将逐一引爆。
在这种现状下,俄罗斯对自己实力的估计非常不切实际。虽然俄罗斯在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土地,面积可以和整个欧洲一比,但俄罗斯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比欧洲不知差了几个等级,光是人口不足俄罗斯1/5的三个小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起来的名义经济总量已经和俄罗斯相似(平价购买力为俄罗斯的一半)。现在的俄罗斯经济还是因为能源价格高企,才可以和人一拼,如果三年后能源价格跌落,俄罗斯的经济就更为麻烦。因此俄罗斯在普京时代膨胀的自信心是建立在历史延续下来的民族自尊之上而不是真正的、全面的国家实力之上的。
与此对应,欧洲的困惑是在于不知道到底自己最后应该怎样定位——范围到底在哪里,以什么样的形式组织起来。如果以文化和宗教作为一个标准的话,那么自从4世纪东西罗马分裂以后,在西部是以西罗马的罗马教廷(即天主教,以及后来马丁路德等改革衍生的基督新教)为核心的区域,而在东部则是以东罗马的君士坦丁堡教廷(东正教)为中心的地盘。如果今天划界的话,在北方则以俄罗斯和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的边界为线,然后穿过白俄罗斯与波兰分界线,转而折向东南,沿着乌克兰的中心线南下(西边是“联合东方天主教”的地盘,服从罗马教廷,东边是俄罗斯的东正教) ,再折向西南,从罗马尼亚境内形成一个倒L型边界,处于L边界西北边的、居住着天主教匈牙利族的特兰西瓦尼亚属于西方,而首都所在的东南属于传统东方,然后再向西,以一百多年前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边界为界,在前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西方国家”)与塞尔维亚—黑山(“东方国家”)之间分开,隔开西方(中欧)的天主教和东方(土耳其领地)的东正教以及伊斯兰教。
宗教文化意义上普遍认可的“欧洲”与“非欧洲”的分界线
那么这个按宗教和历史划分的方法,当然把很多地理位置上的欧洲国家排除在了“文化欧洲”以外而划归俄罗斯领头的东正教世界或伊斯兰世界,比如说波斯尼亚、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希腊、保加利亚、摩尔多瓦、土耳其、塞浦路斯,以及大部分罗马尼亚和乌克兰,当然还有格鲁吉亚(其实格鲁吉亚应该算亚洲国家才对)。争论了几十年的土耳其能否进欧盟,都是一个未解疑问。欧盟边界到底在哪里,“欧洲”到底是什么概念,已经成了一个七嘴八舌,纷争不息的辩论。每当看到这个场景,笔者就不得不感激我们的老祖宗,早早解决这些基本概念,让我们这些后人不需要面对这些头痛的问题。
欧盟宪法草本封面;法国全民公决否决欧盟宪法草案
除了上述如何确定边界的苦恼以外,欧盟现在到底是要按质还是要按量来建设,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再加上欧元区的出现,使15个国家——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马耳他、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斯洛文尼亚,在金融货币政策上是整合了,但是经济管理(政府财政政策)上是一套,军事上又是一套,外交上又还有一套,这就好比欧洲同时由几个不同的马车拉着在运行,经常互相冲突。因此,在几年前,法国和荷兰的选民都否决了欧盟的宪法。
即使欧洲人自己对该怎么办也不是很清楚,但在对俄罗斯的态度上,目前他们都希望见到一个弱势的俄罗斯,也许是希望这样它可以更容易融入欧洲(老欧洲更倾向于此) ,也许是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真心希望俄罗斯完蛋(“新欧洲”多此考虑)。这倒和美国希望俄罗斯“体面地”、“非崩溃性地”垮台的一贯态度恰巧一致。欧洲对俄罗斯的态度,如果是从好心希望他融入欧洲的角度出发,那么它也会希望俄罗斯可以放弃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完全成为一个欧洲国家,获得“入欧”资格。但这恰恰是俄罗斯的第二大担忧,即中国势力西扩和北上,使俄罗斯失去其亚洲领土和势力范围。
本来俄罗斯人在苏联垮台后,对于老欧洲提出的让自己向欧洲价值体系靠拢,最终变成欧洲一员的方案,并没有抗拒,甚至当年戈尔巴乔夫的“新欧洲”思维,就带有这种色彩。只不过美国对俄罗斯的设计与老欧洲并不相同,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美国的外交政策决策人士,例如国务卿赖斯等,都是过去冷战一系的俄罗斯专家,这就让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热脸贴上了冷屁股。吸取了10年教训,受够了羞辱的新普京俄罗斯走向了反面,不仅和美国撕破脸皮,对于其实相当合理的“法德俄三核心大欧洲”计划也渐渐拉开距离,开始完全从自己一国的利益计算上规划对欧战略。
其实除了中国等东亚地区以外,对美国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有实力提出挑战的主要还是在欧亚大陆上的大国力量。在美国势力独大之前,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的大对决基本由欧洲力量主导。包括19世纪早期海岛大国英国对抗大陆大国法国,而后19世纪中后期英国和俄国东西横贯欧亚大陆的大博弈,再后来到20世纪初,为了对付中欧新强权,英国与法俄修好一同对抗内陆大国德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转为由非欧洲的美国领导西欧对抗苏联集团。
如果美国无法保持对欧洲的主导作用,放手让法德和俄国互动合作,让一个没有了敌人的欧洲变成了欧洲人的“三核心”大欧洲,美国就会被从欧洲赶出来。一个具有统一国家机能的欧盟,自然是美国在经济、科技、文化和外交各方面的一大挑战。虽然美国仍然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军事实力,但不可能和欧洲这些“文化价值体系”相同的国家开战,否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弄不好还要把自己制造出来的从古代的基督教到现代的“自由民主”的价值口号都给撕破。既要控制,又要面子,那么当然最合适的一招,就是从古到今,屡试不爽的手法:分而治之。
波兰今天的领导人卡钦斯基兄弟(分任总理总统)和1939年时的波兰领导人
分而治之的第一个棋子自然是英国。以英国的特殊地理位置,注定了它不希望一个强大的欧洲内陆出现,因为这会削弱其在地区事务上的决定权。又因为英国和美国的特殊关系,保持美国在欧洲的主导作用,完全合乎英国的国家利益。这也是英国拒绝加入欧元区的一个主要考虑。
俄罗斯目前可以搞乱格鲁吉亚,再封住阿塞拜疆,但是如果欧洲可以学习中国在朝鲜半岛六方会谈上的玩法,在美国和伊朗的冲突中起一个主动性作用,调和到美国和伊朗双方都让步,那么欧洲肯定会从伊朗那里拿到一笔能源酬谢金,用一个比较好的价格直接从伊朗过土耳其拿到能源。如果欧洲消除了土耳其国内潜在的反欧洲隐患,又在伊朗操作得当,那么欧洲就有可能在迈向世界独立一极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但自视甚高,不考虑构造大欧洲的普京俄罗斯不会接受欧洲的算盘,所以这也是俄罗斯会在伊朗事件上打强硬牌的原因。俄罗斯强挺伊朗会导致美国和以色列强硬,使顾忌于“政治正确”的欧盟被跟着拖落水,无法单方面亲近伊朗。这样欧洲在能源上就不可能有什么动作,不得不继续依赖俄罗斯,使其在东欧这些前苏联势力范围内地区的事务上不愿和俄罗斯抗衡。这一招和美国挑起新欧洲的波兰、捷克去和俄罗斯对抗而拖欧盟下水,原理来自兵书里的同一页。
这就涉及了美国在欧洲分而治之的第二个棋子:中东欧国家,所谓“新欧洲”。
其实在格鲁吉亚局势失控之前,德国已经对波兰非常不满,指责怨妇波兰自己整天想跟俄罗斯找茬,却公报私仇,把整个欧盟和俄罗斯的合作关系当作人质。不知这个时候,默克尔是不是开始明白为何希特勒要和苏维埃俄国瓜分波兰了。当时的波兰,正好像今天一样,充当了英法联盟抗拒德国重新崛起的先锋。而当时的苏联,则是想退出20世纪初确立下来的沙皇俄国和英法的东西反德联盟,希望与德国和好,以应付革命后的国内经济不稳局面,以及在革命后的反目“盟友”英法支持下的白俄们复辟的企图。所以德国一提议,苏联同志们自然一拍即合。结果德国铁军从三面杀入波兰,波兰军队经过几个星期的苦战,在波兰南边死守,眼巴巴等着英法联军的救援。当发现那只是一个幻想后,波兰人立即作鸟兽散,逃入南边中立的罗马尼亚保命。
1939年,“苏联 德国”与英法撑腰的波兰对阵局势图
今天,“俄罗斯德法”与英美撑腰的“波兰捷克 乌克兰格鲁吉亚”对阵局势图
今天的波兰,可不与此历史相似?无非苏联换成普京的新俄罗斯,德国换作欧盟核心法德同盟,而当年的英法同盟变成美国(加上英国) ,而自愿作为他人工具的波兰有了几个新伙伴,如捷克、格鲁吉亚罢了。
今天的局面如果重演开战那一幕,不知能与当年慕尼黑会议、波兰闪电战那出主子牺牲棋子的戏有多大的不同。如果俄罗斯和波兰关系极度恶化,俄罗斯决定用军事力量入侵波兰,美国会不会因为美波在反导弹计划上签署了双边协定就参加战斗?这次俄格战争,挨炮火的格鲁吉亚人民都以为美国不会对俄罗斯的战争行为坐视不理,结果等到战事结束才有以人道救援名义的美军姗姗来迟,真有被美国出卖的感觉。虽然美国可以嘴上下功夫,谴责谴责,但没有多少实际的军事行动,格鲁吉亚人只能骂自己的小萨总统传递错误信息,误导听众。
那么谁会保证,美国不在波兰的问题上重施故计?在那种局面下,德国虽然在表面上会“强烈抗议俄罗斯公然侵犯主权”,但心里面可能还对波兰幸灾乐祸,骂其活该。
当然俄罗斯和波兰之间像俄格那样公然开打的机会,从现在看来机率还是比较小,但不排除今后的数年里,俄波关系会继续恶化,俄国会不断挑动冲突,直到驻波兰的反导弹系统被放弃为止。
俄罗斯虽然三天两头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管道需要维修这种理由,来折腾现在死抱美国大腿的东欧国家,但其实从来没有严重影响过德国和意大利的天然气供应。德国和意大利之所以希望能有俄罗斯以外的供气管道,不光是对被人垄断货源有忧虑,也不光是不能完全相信俄罗斯政府,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这帮欧洲老骨头无法控制波兰、捷克和乌克兰这些天然气中转国,这些国家和美国凑在一起天天和俄罗斯找茬,搞不好有一天把老欧洲们也一块搭进去,那岂不是惨了?大概是因为头脑肤浅,还沉浸在十几二十年前革命兴奋带来的多巴胺里,这些新欧洲的小兵们对于美国五体投地,在北约的运作上,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不通告欧盟的老欧洲家长就争先恐后地为美国开设秘密监狱,唯恐失宠。这些,都为欧洲核心国德法增加了不可控的头痛因素。
在奥运会结束后,欧洲的青年联盟发表声明,宣称此次奥运会“真正的金牌第一”是拥有27个成员国的欧盟,“共获得87枚金牌”,是第二位中国51枚金牌和第三位美国36枚金牌的总和,并号召以后欧盟共同组队参加奥运会。这个声明虽然非常无聊,但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即至少有相当一部分的欧洲年轻人明白团结一致的重要性。虽然今天的欧盟团结是个天方夜谭,但是在未来,随着美国势力衰退,经受过这次美式模式的金融危机教训后的东欧小弟们,明白了所谓美国大佬的支持和撑腰多为海市蜃楼后,就会不得不向德法核心低头,不敢再在欧洲内部挑起争斗。而完成“安内”后的欧盟,如能驱逐英国,再团结俄罗斯,那么不是没有可能变得更强大一点的。
现在对欧盟最不利的情况,其实是俄美大摊牌,逼着自己表态,这样内失家庭威严,外陷强权浑水。俄罗斯和美国的冲突扩大到乌克兰,尤其是克里米亚,或者能源生产国阿塞拜疆内部的纳加尔诺—卡拉巴赫(住着俄罗斯兄弟亚美尼亚人,一直以来是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结怨之地)。当然,俄罗斯视西欧为其出口商品——能源——的最主要市场,自己非万不得已不会打烂这个鸡蛋篮子。也许,如果把目光放得极其长远,让俄罗斯对乌克兰开刀,对于欧洲的长期利益来说,可以让俄罗斯在控制了克里米亚后或修建绕过乌克兰的“南流”管道,或逼着乌克兰不敢再太过份,使俄罗斯对西欧的天然气供应提供更好的保障。但在短期里,俄乌兵戎相向却只会迫使德国和法国对俄罗斯摆出强硬姿态,进而影响德国工业产品对俄罗斯市场的出口,为现在的陷入困局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另外一个令欧洲整合成世界力量的拦路虎,是土耳其这个伊斯兰大国的入会问题。现在任何一条欧洲希望的可以绕过俄罗斯的能源替代通道路线方案,无论这能源来自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地区,还是伊朗,或里海地区的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都必须途经土耳其。
土耳其融入西方过程中的“历史包袱”:亚美尼亚“大屠杀”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要接受这个过去的奥斯曼帝国、今天的拥有比法国人口还多1000万的伊斯兰教人口大国进欧盟,对欧盟的文化和经济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部分欧洲人都认为土耳其是个亚洲国家,而且恐惧如果它加入欧盟,欧盟就会变成个“大杂烩”、“四不像”,造成以天主教、基督教为基础的欧洲文化一体化的崩溃。另外还可能招来一系列麻烦,比如土耳其在塞浦路斯上的态度,土耳其对国内少数民族库尔德人的态度,又比如对一百年前清洗强行迁移商业民族亚美尼亚族的历史认罪态度等等,数不胜数。
塞浦路斯问题
但如果欧盟就是大门紧闭,不让苦谈了20多年的土耳其加入,那么它内部的亲西方势力,就会面临亲伊斯兰的宗教势力的挑战。虽然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每次伊斯兰教政党通过选票上台,试图对世俗政治制度进行有限修改的时候,都会在军方的打击下让改革流产。但是一次次的冲击,似乎已经让那个国父凯末尔创立下的“土耳其永远政教分离”的红线,日益褪色淡薄。(www.daowen.com)
古今中外,一国内部的政治争斗之输赢,在于谁可以为老百姓带来经济上的实惠。因此,在西方经济势力衰退而穆斯林能源国家的经济越发红火的大背景下,附带上2001年全球化经济给土耳其带来的严重金融危机的生活感受,以及美国主导的针对伊斯兰教的新十字军东征——反恐战争——带来的文化情绪感染,土耳其内部的亲西方和反西方势力即将要重新洗牌。笔者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访问过土耳其,那时西方和伊斯兰之间尚未开打,事实上还因为美国在此前支援阿富汗的反苏伊斯兰游击队,以及那时北约对波黑穆斯林的全力支持,西方与穆斯林世界之间还处于事实上的盟友关系。记得那时土耳其人民对西方尤其是美国,视为自己人,很难想到在伊拉克战争之后,土耳其的反美情绪会如此的高涨,甚至出现针对美国目标的恐怖袭击。如果土耳其加入欧盟的路线彻底被堵死,那么就有极大可能会不得不向东转,加入在全球范围内崛起的伊斯兰集团。
现代土耳其的创立者凯末尔;漫画——今天“政教分离”的土耳其岌岌可危
目前,土耳其的政府还是由亲西方派系掌权,一旦由美国和穆斯林极端势力的对抗升级,一方面恐怕欧洲国家不得不表态支持美国,导致普通土耳其民众不满,而另一方面,穆斯林极端势力又会在土耳其发起针对西方利益的攻击行为。于是作为处于欧洲和亚洲路冲的土耳其,极有可能变成西方势力和伊斯兰势力的对抗前哨。因此把土耳其作为欧洲绕过俄罗斯的新天然气管道的通道,并不是欧洲可取的出路。
虽然欧盟中的老欧洲不想和俄罗斯交恶,试图在美国,英国和新欧洲的大声鼓噪之下,悄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俄罗斯得理不饶人,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做法,有点令老欧洲下不了台,面子有点挂不住。本来俄罗斯把格鲁吉亚打得鼻青脸肿,又趁势占领了黑海包括波季在内的两个港口,应该就此收手,不要去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激化与美国的矛盾。而俄罗斯这样撕破脸皮的做法的后果,就是让美国和英国,借口东欧的波兰、捷克和乌克兰的恐慌,迫使德国和法国重新考虑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问题。
在与西方张嘴骂娘的同时,俄罗斯又主动声明退出对WTO的申请,停止和北约的交流。壮汉普京亲自驾机飞往远东,督促输入亚洲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建筑工程,还来个武松打虎,摆出一副要融入亚洲,和欧洲一拍两散的架势。梅德韦杰夫也号称俄罗斯不怕新的冷战,为当前的局势火上加油。
普京于格俄战争后赴远东地区打虎;梅德韦杰夫宣布俄罗斯不寻求也不惧怕新冷战
其实和许多国内的看家不同,笔者觉得俄罗斯有点色厉内荏,因为实力的虚弱,不得不虚张声势。如果俄罗斯在教训完了萨卡什维利之后,摆低姿态,和美国进行桌底交易,以销售武器给伊朗或者叙利亚为威胁,既换取萨卡什维利的下台,又避免把欧盟中的老欧洲拖下美国浑水,则可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而现在的情形是,俄罗斯明目张胆地向全世界宣告,不是只有西方才有权利实行单边的先发制人原则和道德人权帝国主义,我俄罗斯也可以为了国家主权利益自行其是,在我的历史上的势力范围内推行“主权民主”。这就将欧洲希望保持的以道德卫道士姿态干涉世界事务的国际垄断地位,连根拔起。这一招令德国的默克尔和法国的萨科齐(以及巴库什内) ,都极其不爽。
俄罗斯的架势摆得太高,直接导致了波兰和美国的反导弹条约签订,使这个问题向有利于俄欧方向去发展解决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那么除去几乎摊牌的东欧以外,现在俄罗斯对美国的王牌是什么呢?有两张东边的牌,一张是伊朗,一张是阿富汗。伊朗的牌比较难打,因为牵涉到的方方面面比较多,既有美国的核心利益,也有中国的安全利益,再加上伊朗也是一个地区性大国,俄罗斯能操控的空间不是太大。反倒是在阿富汗,俄罗斯可以通过对塔利班的支持,从黑市里流一些高性能武器过去,一定够美国喝一壶的。
考虑到美国在中国的西藏和新疆支持独立分子的恐怖活动,在俄罗斯人请美军喝伏特加的时候,中国人也希望送瓶茅台过去,再配上伊朗的推波助澜,巴基斯坦的明反暗助,能让美国人在阿富汗的日子很难过。在现代世界,大国之间很少有直接对抗,支持小国打仗把对手拖死,是不二法门。当年苏联在越南出钱出枪抗美,美国在阿富汗出钱出枪反苏,都是这种手法的成功例子。俄罗斯自己和格鲁吉亚开打,让美国在背后捣鬼,这对于俄罗斯来说其实很吃亏,不如插手阿富汗和伊拉克,让美国在那里和游击队开打,自己躲在幕后收获果实来得经济省力。
从实际操作来讲,直接的军事打击远远不如挑动关键地理位置的国家的内斗。以颜色革命树立傀儡政府,比普京的重拳要有效得多。俄罗斯可以在叙利亚、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上泄漏杀伤力比较大的武器,对付美国的软肋,同时对波兰和捷克进行渗透,搞乱这两个国家,迫使该地区的人民放弃成为美国对付老欧洲和俄罗斯的前沿阵地炮灰。如果俄罗斯能把握这两种兵不血刃的上策,都比在格鲁吉亚大开杀戒来得巧妙。
俄罗斯把格鲁吉亚搞乱,导致南高加索地区的不稳,也许会打击美国打通里海走廊的战略企图,但如果不懂得适可而止,以至于影响和老欧洲的关系,那将是一个得不偿失的结果。现在趁着美国偏软,俄罗斯应该控制局势不再恶化,努力与德国和法国沟通,免得局势被进一步推向极端。
美国副总统切尼则在格俄战争后忙着对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乌克兰进行访问,除了带了10亿美金的酬劳费给格鲁吉亚外(占该国GDP的一成) ,还要同驻阿塞拜疆的西方石油公司如雪佛龙、英国B P石油公司等商量一下对局势的判断。笔者的估计是,美国的下一步动作是重新将这三个国家加入北约一事提上日程,如果俄罗斯在格鲁吉亚局势上越来越过激,西欧就会对是否继续依赖俄罗斯的能源感到疑虑,美国这个计划成功的机率也就越大。
由于现在德国和法国的领导人相对于其更有雄才大略的前任施罗德和希拉克,都比较热衷于意识形态口号,更容易愿与美国合作,一旦美国的这个计划实现,俄罗斯和西方的冲突将有恶化的趋势。而如果西方可以成功在未来几年,将能源价格降下来,俄罗斯的前景其实相当堪忧,不是很乐观。
美国和东欧国家合作打造事实上的“小北约”
即使美国无法完全迫使老欧洲就范允诺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还有一个折中的方法,就是让它们加入欧盟。估计切尼会通过以美国和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各签一个双边军事合作协议,加上在波兰和捷克的部署,制造一个无名但有实的“小北约”,或称东欧“北约”,最终达到搞垮俄罗斯的目的。
要想打击俄罗斯,就必须把世界能源价格从高位压下去。2008年上半年,为求在期货市场上炒一把的犹太人把油价抬到了历史纪录,而到格俄战争前,其实美国已经有些动作,比如在石油期货市场中打击炒家(据说是瑞士的一个基金) ,把油价从近150美元的高位拉了下来。随后,格鲁吉亚局势恶化威胁巴库石油外送,古斯塔夫飓风席卷墨西哥湾产油区都没能让油价反弹,而是直接跌破130、120、110美元。如果高挺的油价带来世界经济的衰退,消费者对用油的需求降低,以及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重新考虑其能源战略和汽车工业发展计划,那么再想以这些借口来炒高油价的难度将比以前大得多。
2008年上半年油价的大幅上涨,除了投资大行如高盛之流的炒作之外,和同期美元的狂跌也有一定的关联。在美国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因为次贷引发的信用危机而受到打击后,许多大银行的账本都很难看,而且其中还有很多假账——那些由房地产抵押的债券的价值记录中有不少是以高于目前市场的、过去的泡沫房价来计算的。但一旦付不起每月供款的屋主宣布破产,而银行和地产界自己不能内部消化这些地产的话,大规模的拍卖房将不可避免,债券的真实价值显露,就会令这些大银行无法再做假账,业绩公布出来,将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必须停止对这些银行的现有标准的会计监管,并用各种国会通过的救市法案,来保住房市不再继续崩溃,不然的话,这些银行就会连续倒闭,带动整个金融体系的坍塌。
现在美国政府的做法是,以低利率继续放松银根,试图令银行体系的资金在周转上,继续充足,还有就是对关键公司,比如对房地产两大巨头房地美和房利美的股票的卖空交易实施限制。这些都是为了稳定住大银行系统,使其可以消化和吸收即将大面积破产的小型商业银行(现在有117家在黑名单上)。而一些资金充足的大投资行,在全球供需基本平衡的大宗商品市场上呼风唤雨,有助于将其坏账在纸面上清理掉。
这场对全世界老百姓的抢劫是不分南北东西和富贵贫贱的,因为有钱人要开车,穷苦人要吃饭。对前者炒油,对后者炒粮。通过对米价的炒作,导致了许多需要进口大米的穷国(如菲律宾、海地、埃及、印尼、喀麦隆等)不得不倾国力来抢购货源,以保证国内社会稳定。而石油价格的飞涨,一是抢劫放开了汽油价格的西方国家和东亚发达国家的普通消费者,二是抢劫像中国和印度这些由国家财政补贴油价的政府。
当然,石油输出国若以现价出货,那么也可在这次抢劫中获利,但是如果其卖油合同是以长期为主,就不会从这轮油价大涨中立即获利。真正大为得益的是低价入货,高价出货的大石油公司(当然部分包括这些产油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和囤积商。不过这种抢劫行动,就像过去各国政府发行新货币,以低于黑市价的兑换率,从民间劫财一样,只能打短、平、快,在全世界的老百姓交完部分血汗钱之后,就需要立即适可而止,不能杀鸡取卵。
美国的地方各级政府,在油价上涨的时候,明知人民的负担加重,却掩耳盗铃,故作幼稚,放任利益集团赚钱。有的州,比如加利福尼亚州和康涅狄格州,由于法律上对税收的安排,自己的燃油税可以随油价上涨而上升,所以也在燃油税上大有斩获,因此他们明知这破坏经济的油价暴涨给自己财政收入带来的增加只是饮鸩止渴,但也顾不得许多,有财先捞。于是往往会用一个滞后反应的方式慢慢解决,体现政府对人民的“关心”。然后再由国会议员展开激烈辩论,听证会、调查组统统上马。此时,得势就饶人的金融大鳄就会转移战场,只留个影子让政客们心照不宣地摆摆样子打一打,对老百姓至少有个交代。
如果了解世界大宗产品期货市场,就会明白在石油价高企后,大户获利回吐,而同时会有许多中小炒家和散户去追跟价格。从技术层面上看,以过去一年的每日收市价来看,在2007年的9月份70多美元与2008年2月份80多美元的低点价位间,画一条支持趋势线的话,用所谓“技术派”玩家的标准,以所谓“价格线”和“支持趋势线”的交点是所谓“入场点”,那么这个“支持入场点”的价位就应该在105—110美元之间。所以说很多技术玩家会在这里入货,等着下一个对150美元的冲击。而不玩技术的基本面玩家,则会继续以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作为卖点,以供求失衡、俄美对抗伊朗核危机、尼日利亚三角洲产油区绑架等等因素导致的地区局势恶化来作为借口开炒。其实,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上,无论所谓技术派还是所谓经济基本面派,恐怕都难逃资金对撞博弈的玩弄。在这些市场上,尤其是期货市场上,大资金当道定调,几乎是唯一的真理。
笔者估计这些中小户和散户在105美元入场被套牢之后,不排除大投资行会抓住这个机会将这些投资分子一网打尽,使原油价格跌破100美元,去探80元的价位。现在已经有风声说,如果不是古斯塔夫飓风带来的担忧,石油价格应该更低。当然这一切都是说辞,其实主要还是要看现在的一些大玩家是否已经放空,比如说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领头的高盛等一帮投资行,以及以色列背景的大对冲基金。因为如果这些大腕要向上炒的话,他们也可以通过对美国政府和以色列政府的掌控力,在中东和伊朗挑起争端,说说狠话,甚至挑起一个小小的军事冲突“事故”,带动油价上涨,帮他们获取暴利。而且,高盛在上半年发布的油价要到150美元的“预测”已经在2008年夏天实现,看来是出仓并命令他们的研究部向反方向忽悠的时候了。
这一轮的石油价格走势,在2008年7月上中旬涨到最高点后,大概是以格鲁吉亚局势为完结开始向反向运作的。记得上一次的炒作,也是在英国石油公司(BP)的阿拉斯加输油管破裂之后油价却没有继续攀升到顶为标记,随后大行、大对冲基金立即开始了反向运作。一个月后就出现了一个加拿大的小混混布莱恩·亨特,逆大势而行,以冬天来临为理由炒天然气期货,把自己供职的号称“光芒永不褪色”的Amaranth基金一注赌光。
原油期货价格从2007年6月到2008年12月的走势图
如果停止美国主导的由金融大行控制的对冲基金在油价定价权上的运作,欧佩克对油价的掌控力就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恢复。那么欧佩克的理想价位在哪里呢?据2007年12月的资料,欧佩克希望的中心价位在70—80美元之间,然后其守住的高低两端分别是50美元低点和100美元高点。即在油价跌破50美元时,欧佩克会以较大的减产来保价,而在油价冲破100美元时,至少在2007年12月那回,欧佩克会以增产来稳定价格。
2006年和2008年两轮原油价格高峰,期货市场为大资金所决定
欧佩克和美国政府在油价的认同上是一致的,就是短期高油价对其利益极好,但长期会演变成一个恶梦。高油价对中东的国家而言,使其竞争对手增多,不光是其他产油国如开采成本相对较高的俄罗斯等非中东国家加入战群,而且还会让加拿大启动油沙开采,将惊人的油沙产石油倾倒进世界市场成为主导。加拿大是世界油沙第一大国,其中阿尔伯特省一个大油沙田的已知储藏量折合成石油就有1. 7万亿桶,现在的生产量已经高达125万桶每天,包下了美国总进口的20%,取代了沙特阿拉伯作为美国石油第一进口来源的地位。委内瑞拉是第二大油沙国,一个大矿的储藏量是2350亿桶。虽然现在布什和查韦斯互同水火,奥巴马也声称自己拟定的美国能源独立计划就包括摆脱对委内瑞拉石油的依赖。但是在商言商,将来双方都由温和派掌权的话,大家的经济利益不冲突,不是没有重新合作的可能。光是这两个国家的油沙储藏量据估算已经达到3. 6万亿桶,超过了全世界的石油储藏量(不含油沙储藏量) 1. 75万亿桶一倍。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欧佩克在2007年底还在试图控制油价过快上涨,但是当2008年油价一路上扬到150美元高位的时候,即使布什亲自上沙特阿拉伯请求,欧佩克也拒绝增产干预呢?笔者的估计是欧佩克试图以高油价阻击美国新保守派切尼和以色列在美国总统交班之际可能对伊朗采取的军事行动。由于美国的民意和军意,包括民主党控制的国会参众议员们和五角大楼的将军们,都对新保守派的这一冒险不感冒,那么这些死硬分子采取的办法,可能会是古巴猪湾的玩法,即由以色列的代理人动手袭击。但由于以色列不敢在美国总统大选之前行动,背上影响美国总统选举结果的骂名,得罪美国的民主党,所以如果以色列真要干一场,那么最可能发动袭击的时间,是总统选举结果出来到正式交班的这段时间。正是看到这一点,在2008年春,油价高扬到110美元时,欧佩克主席声称,如果伊朗无战事的话,油价可以有50美元的下跌空间。
如果以2007年的币值,加进通胀因素对油价进行调整得到历史价格走势,可以看到在所谓黄金时代(20世纪50—6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油价稳定在相当于20美元(2007年币值,本段下同)一桶的水平。然后在1974年开始的中东石油危机导致油价一路跳升,到1980年达到97美元的高峰,然后开始下跌,到1986年回到30美元以下,再经过1991年海湾战争的极短暂的高涨之后,是1993—1999年的持续低迷,回到20美元基数,直到2000年以后才升回30美元价位,然后从2004年开始了这一路的高歌猛进,直到本文写作时的2008年年平均价格到了98美元高位。这个历史价格变迁,有政治事件比如说中东战争的冲击,也有经济繁荣和萧条的周期性影响。从现在的全球经济形势上看,石油价格回到基价,可能是三年之内的事,正好同中国大幅引进天然气时间吻合。
原油价格的历史演变示意图注:以2007年的美元汇率,按照通货膨胀率调整后的石油价格
现在对全球经济的普遍共识是,美国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或甚更长的时间来治愈次贷引爆的经济问题,这个病不是最近几年才种下的,而是潜藏了近三十年,这次只是总爆发,想爬起来绝不容易。同时,欧洲的经济也可能下滑,经历比美国更严重的衰退。世界的经济复苏的希望在于东亚,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在于中国。高油价带来的能源和生产成本的上升,同样打击了中国的出口经济。最新的资料表明, 2008年7月中国出口美国的集装箱比一年前跌了四成,出口欧洲更减少高达六成。前些时候,胡锦涛主席接受访问时谈到中国上半年经济增长仍保持了10. 4%的速度,数字难掩问题,压通胀和保增长的两手作业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如果能够得到石油价格下跌的助力,难度就会小很多。
中国经济的恢复,可以使东亚甚至整个世界免于陷入长期的经济衰退,而所有的国家,包括欧佩克和美国,都会是赢家。支持中国发展,在经济的层面上,可以带动世界经济发展,在政治的层面上,可以减少欧佩克等能源出口国对西方国家的依赖,提高它们讨价还价的砝码。其实,对美国来说,从海外进口石油就像一个经济鸦片,他自己也明白大概有一天得刹一刹,美国进口石油占年消耗的比例,从尼克松时代的20%,升到老布什第一次海湾战争时的42%,再升到今天的70%,如果你还一路高油价杀下去,岂不是逼人进戒毒所。而且美国一年支出的7千亿美元买油款还养活了一大帮反美国家。对伊拉克战争失去耐性,对伊朗危机心烦意乱,对沙特阿拉伯不敢全信,对委内瑞拉无可奈何,对俄罗斯恼羞成怒,这些都将迫使美国在能源问题上,寻求一个新思路。
从石油开采成本来看,沙特阿拉伯和海湾国家应该成本最低,可能是8—10美元一桶,而其他国家如伊朗,俄罗斯则要接近16美元一桶。加拿大的油沙以现在的技术来讲,大致成本是28美元一桶,但考虑进操作成本,油价在70美元以上才有开采的经济价值,所以说大家只要能保持70美元一桶以上,都有钱可赚。真正的担忧是高油价将打击世界上最大的汽油消费市场美国,和潜在的汽油消费市场中国,导致这两条大水鱼重新考虑能源战略,使对保障环境有利的替代能源有机可乘,乘势崛起。
美国能源部在2006年进行了一项调查,指出对替代能源计划的最主要障碍在于三大方面。第一是政府缺乏对新能源的政策支持,这里不仅仅指投资优惠、免税等经济政策,还包括建立一系列的政府法规和管理条例,以及取消对化石能源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第二是消费者对新能源不了解,社会软硬环境对新能源缺乏配套支持。第三就是新能源的初始成本太高,没有国家的支持,很难令消费者从旧能源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当然,旧能源其实成本也是很高的,很多并没有计算在内,包括对旧能源的成本计算中,并没有包括其风险因素、环境污染和其他成本,比如美国为保障海外石油供应而必须保持军队在这些地区的费用等等。
美国民主党的影响人物,克林顿时代的副总统戈尔,在对民众的新能源意识的普及教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加上2008年夏天汽油价破每加仑4美元大关,这些都使小老百姓开始接受新能源思想。即使是很多支持旧能源的势力,也不得不面对海外能源的风险,开始考虑替代方法。例如前一阵炒得厉害的开采油沙的话题。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民主党的奥巴马当选,其能源政策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远离石油公司大老板的操控,而接受以戈尔为代表,受到美国年轻一代大佬如谷歌两位老板等的大力支持的新能源战略(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吉已投资一个“比煤还要便宜的新能源”计划)。由于布什政府的政策倾斜于旧能源工业,只要大家能够在一个公平的赛场竞争,再加上民主党人在阿拉斯加石油上松口获得妥协,还是有机会使两派合作,让美国的新能源一派在美国政治上崛起的。
若是麦凯恩选举获胜,旧能源虽然同样要做些让步,但可能不会让得那么大。但石油大佬中也有眼光长远之辈,愿意走出自己的老生意。2007年起,一位德州的石油大亨, 80岁的亿万富翁皮肯斯,在电视上大卖广告,提出他的一整套“美国能源独立”计划。这位老爷子可算是靠油吃油而发家的。其实他在上世纪80年代也是臭名昭著的“股市突击队队长”,专门干鼓动收购上市能源公司制造股市消息风波的勾当,发了大财。据说老家伙自知悔改,希望在有生之年对人类能有所贡献。皮肯斯认为整个国家还依靠这个旧石油能源的话,死路一条,只能在泥坑里越陷越深。所以,决定发动一次全国性的新能源计划。
皮肯斯与奥巴马见面 图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I D: 394200686)
这个命名为“皮肯斯计划”的新能源方案,认为美国当前以世界人口的4%而消耗总石油的25%的局面是无法持续下去的,并认为石油生产已经在2005年达到峰值,以后只会慢慢下降。而美国中部大平原,却是风能中的沙特阿拉伯(其实中国的风能潜力世界第一,只不过3/4的资源分布在海上)。如果美国可以建立一个从北到南,经北达科他州到德克萨斯州的大型风力电站,就可以为美国提供20%的总电量。这样,在短期内美国就可以将发电用的天然气省下,替代石油作为交通燃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