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对巴基斯坦经济的重要性与土库曼天然气运输计划相关

中国对巴基斯坦经济的重要性与土库曼天然气运输计划相关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通过在外交上的压力,自然可以让印度退却,然后通过在巴基斯坦搞乱局面让中国参与这套伊朗计划发生麻烦。但是如果按照中国天然气战略的第二步规划那样选东北路运输土库曼天然气,在一定程度上,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而巴基斯坦的经济繁荣,则和中国新疆的社会稳定息息相关。以中国现在对非洲的经营,在苏丹的小小动作就已经遭到美国和欧盟的全力封杀。

中国对巴基斯坦经济的重要性与土库曼天然气运输计划相关

月白秋夜凉,挽弓当择强。

空弦鸣鏑去,敌酋已惊亡。

除了从土库曼斯坦引入里海天然气以外,中国国内的另一条天然气线路,则是将四川的天然气向东延伸加入长江三角洲的输气管。估计在所有的线路于2011年运行后,中国应该可以开始对以用煤为主的发电厂进行清洁煤改造,使中国的能源消费向环保清洁发展,并摆脱对石油经济发展上的依赖。

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和石油,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它们所面临的问题,或者说争夺,那就是应该从哪条路引出来。其实最早谈得最多的线路计划,是从土库曼斯坦南下,进阿富汗的赫拉特,然后穿过阿富汗到南部重镇坎大哈,从这里进巴基斯坦的奎达,或者通一条线路到印度,或者走巴基斯坦南岸,通过液化气从印度洋出海到达印度(平行于前文所谈的美国里海西岸石油路线计划中经过伊朗的那条。但是因为里海天然气产地土库曼在里海之东,伊朗之东北,里海石油现有的主要产地阿塞拜疆在里海之西,伊朗之西北,都要向东南引的话,前者可走阿富汗,不必经过伊朗,后者则绕不开伊朗,所以前者比后者还可行一些)。

但是我们都知道谁在控制坎大哈这个地方——塔利班。而且也不排除伊朗的特工人员会进入这条线路的沿路各个地方进行破坏,既可以干扰线路又可以让在这里蹲点的塔利班承担责任。所以说这个计划已经吵吵嚷嚷了十年了,其间美军发动阿富汗战争,杀进阿富汗,而且不断在赫拉特和坎大哈用兵、扫荡、剿匪,但是仍然无法达到战略意图。

各国筹划的里海天然气布局引导计划

而地区大国伊朗也不会闲着,它的意图是将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向南边引下来,但不要经过阿富汗,而是纯粹穿过本国领土,再连上其自己的天然气开采,从波斯湾出海。也可以建一条管道进巴基斯坦,然后分成两条,一支经东北进中国的喀什,一支经东入印度。不过这条线路也不可能建设,因为美国会说不。美国通过在外交上的压力,自然可以让印度退却,然后通过在巴基斯坦搞乱局面让中国参与这套伊朗计划发生麻烦。当然美国打击伊朗方案的意图是两方面的,一是由自己控制土库曼斯坦出来的天然气通道,二是打击伊朗的经济。但是如果中国不按照伊朗的南线方案去建设,而是选择经过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东北路,就会使美国的这些意图落空。

但是如果按照中国天然气战略的第二步规划那样选东北路运输土库曼天然气,在一定程度上,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而巴基斯坦的经济繁荣,则和中国新疆社会稳定息息相关。

为了稳定新疆,特别是在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可能受制于地区油气地缘政治操作的情况下,中国在新疆的战略应该是,加大力量投资南疆,发展喀什、和田、阿克苏和克孜勒苏四个地区,建立起与巴基斯坦相连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石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即主动带动新疆的发展,再让经济带打通巴基斯坦、伊朗、土库曼、乌兹别克和哈萨克这个中亚国家环。这样,一方面使南疆成为一个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业中心和转运出口中心,令千万余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农牧民可以快速脱贫,将南疆的棉花水果等传统农业,转化成有机和绿色的现代化农业。另一方面则可以将从伊朗等地引入的天然气,分头输送到这些地区,免费供应当地人民作为燃料,扭转当地人砍树为薪的习惯,以保护南疆的胡杨树资源。甚至还可以将这条线分支通过库车东南入轮台,西南上西藏。

让南疆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一举两得的建议示意图

当然,在打通中亚国家环,实现里海、伊朗天然气供应新疆百姓之前,也可以就地取材,直接保护胡杨木与生态环境,因为塔里木的轮台县自己有天然气。即现在可以建设中国自己在南疆的管道,先输送轮台的天然气供应外围,以后一旦西边境外管道有气进来,改变一个方向就行了。

南疆的喀什、和田、阿克苏和克孜勒苏这四个地区是“疆独”势力和中国政府争夺的主要地区。如果不解决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或不带动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想得到真正的稳定,不会是一件易事。当然,现在因为美国在阿富汗的不断干扰,使这个计划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中国必须考虑到美国最终会在阿富汗被拖垮,并不得不最后放弃这块地方,而且伊朗的核争议,数年后也会有一个结果,所以要及早计议,为中亚国家环的打造,做好准备。

在巴基斯坦现在的政治博弈一片混乱的时候,中国不能为局势所迷惑,而应该继续加强与巴基斯坦政府各专职部门、军队和情报部门、企业界、宗教领袖等等的全方位交往,想办法逐渐使巴基斯坦的极端宗教势力失去市场,将巴基斯坦并入中国的统一市场框架里来。过去中国在这个地方,大多数时候考虑的是经巴基斯坦与中东联系上的能源通道的安全,而未将中国在非洲的原材料(能源、矿产品以及将来的农产品)基地和制成品市场与巴基斯坦联系起来,进行统一计划。以中国现在对非洲的经营,在苏丹的小小动作就已经遭到美国和欧盟的全力封杀。其实中国在非洲的进油量顶多就是一天100万桶,根本没有损害西方的利益。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全国普遍进行大规模土木建筑的大国(中东迪拜等大兴土木之地和中国比毕竟只是星星点点) ,而其他发达国家对非能源原材料的实际消耗还不是很大,所以中国目前在非洲的原材料,特别是非能源原材料和矿产经营,还没有遭到多少阻碍。但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就不会这么幸运了。

例如,美国就可能将是一个未来会给中国的非洲战略带来大异数的国家。2008年的这场金融经济危机,由于美国国内金融、政治操作瘫痪,各个利益集团在大选来临之际争夺激烈,使得对美国影响重大的基础建设更新问题还暂时未被提上日程,对中国的原材料安全短期内还不造成威胁。但五年之内,美国的老朽基础设施出现普遍性的瘫痪需要大修的时候(高速公路和电网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更早的罗斯福时代以来就没有修过) ,势必将和中国在非洲展开争夺战。所以,如何保证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国家利益是一个需要未雨绸缪的大问题,不然在五年后直面西方挑战时,就会有大麻烦。

巴基斯坦、中巴铁路对于未来中国与中亚、非洲的经济圈的意义

以中国在非洲的经营方式和在基本建设上的耕耘,把主要原材料基地和输送线路途经国连在一起,不是一件难事。中国必须有巴基斯坦这个兄弟,以其在伊斯兰教国家里比较高(因为核武器的原因)的地位,出面帮手处理非洲事务,以瓜达尔港和卡拉奇港为基地,或者通过近海路线到红海的苏丹港,或者从阿曼直接上岸过也门或沙特阿拉伯跨海到达苏丹港,或者到也门后经过可能会修建的亚非跨海大桥到吉布提接上埃塞俄比亚的铁路线直通苏丹。人力资源充沛的中国和巴基斯坦,为了保卫自己在非洲的利益而在中东非洲大兴建设要比美国和欧盟有优势得多。所以在中巴铁路的建设上,不能只看到建设成本,还要考虑到未来中国经济的全球布局,要看到南部尽头瓜达尔港以外的世界——这条中巴铁路在中国的未来经济圈中将起到的枢纽意义。

谈完了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这盘棋的东路和南路,历数完中国—巴基斯坦计划和伊朗与美国的斗法,我们可别忘了土库曼斯坦的第三条路——过里海向西去欧洲的路线。这条路现在是全世界最有看头的地方。在欧洲市场上,天然气最大的消费国家是德国英国和意大利。以2007年的数据为例,德国年用天然气962亿立方米,自产179亿,缺口是782亿,英国年用量是956亿,但自己生产力强,可以生产757亿,缺口只有199亿,意大利年用量是849亿,自己只产7亿,需要进口842亿。再下来是法国年用量为435亿,自产11亿,需要进口424亿,西班牙年用量为366亿,自产9亿,需要进口357亿。除了这些大国之外,其余欧洲小国都是一年用几十亿,加在一起都不是太多,可以忽略。

除了英国有点自给自足以外,欧洲内部只有两个国家是天然气供应国,可向本国以外输送。一个是挪威,年产量909亿,自己只用53亿,可以出口856亿,另一个是荷兰,年产量766亿,自己用466亿,可以出口300亿。尚不足于弥补其他国家的需求缺口。这些余留的缺口理所当然成为俄罗斯试图抓住的商机,而其最主要的市场就是德国和意大利。如何建立起一种经济上的互利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重新界定俄罗斯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政治地缘关系,欧俄到底将演变成逐渐融合的伙伴还是变成势不两立的仇敌,将是21世纪里除了美国衰落,中国复兴之外的第三个国际性大焦点。

如果要真正了解俄罗斯和欧洲的关系,就必须从历史追溯到现在。现在发生的俄罗斯和西方(其实分欧洲和美国)之间的冲突,不能像许多评论家一样,简单理解成过去冷战框架下北约代表的西方和苏联集团对抗的复活。

首先要搞清楚,欧洲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其实欧洲是一个环中环、圈中圈,有骨干、核心、伙计乃至外来安插的特洛伊木马好几个层次。第一个核心硬壳就是“小欧盟”,这算货真价实的欧洲,由五个国家组成,即以法国和德国两大哥作为核心,加上三个小兄弟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这个“小欧盟”,再加上近代以来相对落后处于边缘地位的意大利,在1952年成立以能源煤炭重工业钢铁为一体化目标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接着又在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然后于1967年将这三个组织合并成欧洲共同体(“欧共体”) ,即为欧盟的前身。在这六个国家中,意大利是一个异数,经常有不同声音吵吵闹闹。再外面一层,就是于1973年加入的英国、丹麦、爱尔兰,和1981年加入的希腊, 1986年加入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这就是欧共体12国。大家知道,英国由于在欧盟里无法代替德国和法国的地位起主导作用,又是一个美国的跟屁虫,所以在欧盟里好比半个特洛伊木马,一条胳膊向里拐,一条胳膊向外拐,利用其和美国的表兄弟关系,在两边平衡,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以至于经济金融界里一般所说的“欧洲”,都不把英国放进去。

到1995年为止欧盟的组成——欧盟15国中的核心国、外围国和美国“木马”——英国

欧洲共同体在苏联崩溃后,于1992年正式成立欧盟,开始向东发展。1995年吸收了奥地利、瑞典、芬兰达到15国,这15国覆盖了通常的“西欧”概念,所以今天在扩大到27国的大欧盟里,还有“欧盟十五国”的说法,以核心自居,聚集起来自己开会。近十年后,在2004年吸收了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加入,在2007年吸收了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加入,把范围覆盖到了原来的边缘国家和前苏联的势力范围内,这就是今天的27国“大欧盟”现状。下一步计划则是考虑克罗地亚和其他的巴尔干半岛国家,前苏联境内的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当然,可能还有那个晾了几十年就是不让入会的土耳其。

欧洲人明白一个道理,欧盟5亿的人口(其中有1亿多一点是在名不副实的东欧穷国) ,和12万亿GDP的经济(且不管其中有多少水分) ,如果不能团结在一起,而是分头出击,去和美国和中国两大世界强权竞争,那么只会个个沦为附庸。所以,只能合在一起一个拳头说话。但是问题在于欧盟目前的决策机制导致其本身是一盘散沙,在所有重要问题上都拖拖拉拉,文山会海,没完没了,极难达成一致,这使他们进行更紧密的合作的可能性令人怀疑。正如笔者在《大国游戏》第一卷里所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面临的是美国和苏联两强的对抗,而且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后,昔日的强权英国选择了臣服美国,而法国人则选择了和德国合作,建立一个团结的、欧洲自己人的欧洲。这也是为什么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提出建设“欧洲军事合作”的原因,因为他觉得北约就是美国军事控制欧洲的工具,欧洲生活在北约军事伞的保护下只能失去自己的独立性。

2008年欧洲的构成图(省略西欧内部的核心、外围、假“欧盟国”的区分)

美国很明白,上个世纪的两场世界大战,都是因为欧洲列强无法应对自己中间的新霸主德国的崛起而引发冲突所造成的。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新秩序的规划上,其主要任务就是重建德国(同时在东亚重建日本) ,使德国在经济、科研和制造业恢复了世界大国的地位,为其所用,但是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要保证德国受到美国压制,无法出头,不让自己重蹈当年老帝国主义的覆辙。美国对德国的军事占领,以及半个世纪来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行为上的口诛笔伐建立的“政治正确”,让昔日令世人闻风丧胆的德国铁军,变成了一支连加拿大军队都不如的花架子摆设。

而德国的老邻居和过去的老对手法国,虽说军事上很落后,经济上,自一代英杰戴高乐以后也相对乏善可陈,但却正好具有德国所没有的政治、外交地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但是如果把法国和德国合在一起,互相结合,其势力就不可小觑。以德国的8000万人口,加上法国的6000万人口,就是1. 4亿,和俄罗斯大致相同,比日本(1. 2亿)要多。如果再加上荷兰(1600万)、比利时(1000万)和卢森堡(50万) ,差不多是1. 7亿。而德国2007年的GDP是3. 32万亿,加上法国的2. 56万亿,达到5. 88万亿,再加上荷兰的0. 77万亿、比利时的0. 45万亿和卢森堡的0. 05万亿,总额是7. 15万亿,可以和五年后的中国相比。虽然军事是一个最大的劣势,但因为其邻居英国和俄罗斯都经历了力量衰落,而其余临近的欧洲国家中连过去仅有的地区准军事强国南斯拉夫都被肢解,因此无人可以威胁到其安全。只要他们不主动去向中国和美国挑衅。因此,在世界其他地方,如广大亚非拉地区,尤其是法国人觉得还属于自己后院的黑非洲,这个核心欧盟(主要是法国)甚至还觉得可以敲敲锣,动动武,吓唬吓唬外人。

这就是为什么在1994年,面对苏联解体后的新形势,德国和法国政府里的明眼人,对欧盟的扩大和北约的东扩不是很感冒,反而提出一个反向而行的方案。这个方案就是以除去意大利后的原欧共体内核五国(法德荷比卢)为核心,建立一个紧密的团体。在这个紧密的国家团体内部,不光取消边界,令物资和人口自由流动,而且还要统一货币、外交和国防政策。而其他的欧盟成员则围绕这个核心国家团体组成第二层“国家环”,保持现有的合作体系。至于从苏联集团崩溃以后分出来的东欧新国家,则让他们组成第三层。形成具有核心的“三级欧洲国家圈”。

不要以为后来欧盟端出来的“欧元大餐”和这个“核心国单干”的方案有什么沾边形似的地方(比如两者都涉及统一货币) !这个核心国方案的要害就在于形成领导欧洲的“核心力量”,而这一设想与现在“欧盟”内部大小国力量均摊(甚至让小国有不相称的过多权力)的乱糟糟的局面几乎完全对立。后来实际搞出来的那个“统一货币”的欧元大餐,用政出多头的政治大勺去搅拌,从现在看,实在是煮成了一锅糊粥。而“核心国单干”方案倘若成功,倒当是真正克服欧洲国界支离破碎的缺陷,打造出一个凝为一体,货币、外交、军事样样强的新超级大国的终南捷径。

但对核心以外的其他国家而言,这种“核心国单干”的政治道路却并不是最优的安排。比如对英国来说,它就不希望核心成型——因为它这个已经衰弱的“日不落老翁”绝不可能是核心,甚至连参与核心也没份。所以英国乐见于欧盟新扩入尽可能多的东欧国家,这样就可以稀释德国和法国的影响力,使欧盟成为一盘散沙,避免自己被边缘化,而且也非常符合它历史上从18世纪以来的对欧洲大陆“分而治之”的原则。而许多欧洲小国家之所以想参加欧盟,是希望享受到经济一体化的好处,倒并不希望有一个中心的原则要去遵守,要去付出牺牲。目前这个欧盟和美国与中国都不同,例如一旦经济上出现困难,中国和美国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国家诉求,打出各种名义要求人民为这些诉求而在经济上做出牺牲(比如说中国为反击台湾独立而战) ,而欧盟一旦出现问题,除了核心五国以外,那些烂漫的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心怀二意的不列颠人和只想攀附美国老大的东欧人,基本上将是树倒猢狲散,缺乏凝聚力。

而且对英国和那些小国家而言,欧盟也只能提供经济的好处。在国家安全上面,欧盟是一个空架子,只有美国主导的北约才可以为他们提供真正的安全。北约和欧盟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两者越大都对于真正的“欧洲”不利。

为什么?

北约越扩大,标志着从军事管道施加的美国的影响力越大。

欧盟越扩大,标志着经济政治上作为核心的德国和法国的影响力越稀释。

北约是1949年组建的,由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丹麦、意大利、荷兰、卢森堡、挪威、葡萄牙和冰岛12国组成。在1952年,希腊和土耳其加入。1954年苏联提出入会申请,声称这样才可以真正的保护欧洲的和平,当然这个提议被北约拒绝——北约就是用来对付苏联集团的。结果在撕破脸皮的局势下,北约考虑到没有西德的加入,盟军根本不够人手来应付苏联可能的入侵,所以在1955年接受了西德入会,这反过来导致了当年由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东德8国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北约很快就受到了来自内部的一个挑战,那就是1958年上台的法国总统戴高乐,他对北约内部由美国一家独断的局面和英美间的特殊关系表示不满。估计当时法国的要求是提高法国的地位,使北约出现三驾马车,即由美国、英国和法国共同领导。当然,其实当时法国这个要求也是夹带私货的,希望以自己影响力的提升带动北约将重点转移到法国的战略要地,如当时反法游击战闹得正欢的北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利用北约的力量来维护法国的利益。

这个要求自然被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拒绝。其实当时即使美国介入阿尔及利亚的战争,最后的结果也不一定会让法国如愿所偿。因为美国在法国于奠边府与越共交战全军覆没之后,插手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开打越南战争,最后还是以惨败收场。因为不愿意看到美国在欧洲事务上独霸,又要挟不成,法国最后在1966年摊牌,退出了北约军事系统,并把美国军队赶出了法国。美军不得不将北约总指挥部从巴黎迁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并从法国的十个军事基地撤出了二百余架战机。据说当时撤军的美国将军质问法国人,是不是要将战死在诺曼底的所有葬在法国的美军坟墓都搬出去。

直到现在,法国新上任的总统萨科齐才试图全面返回北约的军事系统,在里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以图在这个军事组织里制衡因为过多的亲美东欧小国加入而加剧失衡的美国影响力。这事实上在北约里就造成以法国和德国为主导的旧欧洲和以波兰和捷克为主导的新欧洲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

北约在1982年接纳了西班牙入会, 1990年纳入了原东德,在1999年,则接纳了三个原东欧国家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然后在2002年扩张到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以及东南一线的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原南斯拉夫境内的斯洛文尼亚,最后在2008年的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决定接收克罗地亚和阿尔巴尼亚。但在该会议上,美国和老欧洲在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入会问题上,一个倡导,一个反对,最后没有达成妥协。(www.daowen.com)

要想清楚地了解欧盟和北约的分野,只要看一下2003年时各国对美国伊拉克战争的态度就可以了然于胸。当时美国表示支持其伊拉克战争的“志愿同盟”( Coalition of willing) ,在欧洲的国家包括“老欧洲”的英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丹麦、冰岛、葡萄牙和“新欧洲”的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格鲁吉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马其顿、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乌克兰,以及身为“老北约”但老在欧盟门口撞墙的土耳其。可见里面只有荷兰一家“欧盟核心国”,还大概多少和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四处找油有点关系。当然,这些国家,大部分都是动动嘴,收点犒劳钱。虽然也不乏像波兰和丹麦那样真积极派兵参加战斗的,还有意大利、西班牙这种看萨达姆倒台后墙倒众人推,尾随着派兵参加占领的。但一旦情况不妙,比如意大利被人肉炸弹袭击,西班牙马德里地铁被恐怖分子爆炸,立即就风声鹤口戾,拔腿就跑。

而欧洲硬核法国和德国,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则是完全站在反对的立场上,还和俄罗斯形成了一个三国联盟,抗议美国的独断专行。其实那个时候还真的产生了欧洲最有前景的安全合作机会,当时的三国真是同声同气,采取了共同进退的姿态,来制衡美国独大的局面。

伊拉克战争期间“志愿同盟”国家分部图——处于老欧洲核心国之外

如果欧洲东拉俄罗斯,以法国和俄罗斯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两国的核力量,加上德国的科技和工业能力,法国的文化和潮流影响,以及由德法合作的空中巴士等一系列关键工业,再加上俄罗斯稳定的能源供应、1. 4亿人口和1. 29万亿GDP,则就会得到人口2. 8亿,经济总量接近7万亿的法德俄三国集团,几乎和美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平起平坐。

当然美国不会这么轻易地让欧洲这样搞三强整合,折腾出一个可以摆脱美国领导的失控局面的。美国的方法是利用了隔在德法联盟和俄罗斯之间的那个最大障碍,即地理上在他们中间隔着的国家——波兰。70年前,在德国和俄罗斯针锋相对,互相死掐的时候,中间隔着一个波兰,当然是一个好的缓冲区,但在两国希望紧密团结,共同对外的时候,再夹着一个不听话的波兰,那就是一个大桩子,造成俄罗斯和德法联盟之间的困扰。

要是换了以前,在希特勒和斯大林当政时,如果想要相互合作而又看到波兰这个麻烦,肯定是重操故计,两边一夹击,把波兰给分了。当然今天情况大不相同,波兰的背后有美国撑腰,德国本土则有美国重兵驻扎,再加上俄罗斯相对实力衰退。波兰人拉上美国这个大力士,在两个不可靠的大国中间也可以安稳睡觉。

虽然当年希特勒对波兰人进行的杀戮,和斯大林不分伯仲,但似乎今天的波兰人对德国人的原谅要多于对俄国人的历史宽容。这从德国足球队的两大波兰裔前锋克劳泽和普多斯基为德国效力的行为,似乎可以看出一二。而机智的美国人看准了这个契机,在波兰建立针对俄罗斯的全球导弹防御系统,在属于北约集团的德国和北约之外的俄罗斯之间插进一只脚,使它们在反伊拉克战争建立的同盟没有了持续发展的空间。而由于欧洲人普遍不满俄罗斯在西方尊崇的民主自由价值上的退却,也使得德国和法国国内人民产生了对俄罗斯长远计划的疑虑。再加上德国领导人更迭,换上了个意识形态挂帅的女元首默克尔,更让美国人破坏德俄合作的计划事半功倍。

美国在波兰建立反导弹系统的基本考虑,就是挑起和俄罗斯在军事上的新冷战对抗,以拉俄罗斯进入新军备竞赛的方法,打击俄罗斯在普京执政后和世界石油价格高企的情况下出现的中兴局面。在挑起与俄罗斯的对抗后,美国可以利用和波兰以及捷克的双边协定,保障其国家安全,又可以利用其在北约的操控力,在英国以及一帮新欧洲国家的鼓噪下,将德法联盟拖下水。

而俄罗斯在格鲁吉亚的军事行动,则会迫使波兰加速向美国妥协,将讨价还价了好一段时间的反导弹布防协定立即签署,并且逼迫欧盟和北约中的老欧洲国家重新考虑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的入会问题。同时美军可以借人道援助的借口,入驻格鲁吉亚,这样就可以由特工操作在达吉斯坦和车臣的破坏行动,对俄罗斯特工在格鲁吉亚油气管道安全上的操作,来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另外一个对德法联盟和俄罗斯之间的整合有阻碍的问题就是,所有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都要从乌克兰和波兰经过,才可以达到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这些欧洲市场。

2006年3—4月期的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出版了一篇标题为《美国核力量独霸的崛起》的文章,向全世界发出了这样的警告:冷战时代两极拥有能互相毁灭的核武器的核平衡时代已经接近结束,今天几乎是冷战以来,头一次,美国一国差不多接近获得核独霸的地位。在不久的将来,美国既有可能具备了在第一轮打击内就可以彻底摧毁俄罗斯或中国的远程核能力。而俄罗斯、中国和其余的所有国家,将在未来的许多年里,都要苟且偷生在美国核独霸的阴影下。

在苏联垮台后十年内,俄罗斯的战略核武器也像其经济一样,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其远距离轰炸机数量下降了40%,远程弹道导弹数量下降了60%,最要命的是那进行核反制的关键武器——可以在第一次核打击下保持生存的核反击力量,发射远程导弹的核潜艇,居然下降了80%。而与此同时,美国的核武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美国开发出了新一代的射程为3500公里的战斧导弹,这些导弹高速而精确,几乎不可拦截。仅2003年到2006年的短短三年间,美国已经在各类军舰上安装了6000个发射装置。以美国当前的实力,基本上可以在第一波的攻击中,彻底打击所有的俄罗斯战略目标。

美波反导系统签署

正是以这种强大攻击力为后盾,美国决心在波兰和捷克安装全球反导弹系统,主要目的是帮助美国在对付俄罗斯上,弥补原来对俄罗斯导弹早期预警的缺陷。在没有这些东欧基地之前,美国需要几分钟的时间才可以计算出俄罗斯发射的弹道导弹的各种数据。而在捷克安装监视雷达后,这个过程缩短到了几秒。因此,一个可行的攻击俄罗斯的计划是,首先由巡弋在波罗的海和白令海的美军舰艇,发射巡航导弹摧毁俄罗斯的远程核武器的井底发射架、移动发射车、核潜艇和战略空军。而且还可以摧毁指挥中心、导弹防御系统、军事机场、海军基地和通信中心。然后再发动第二波的攻击,由航空母舰战斗机群和远程轰炸机群,打击地面军事力量如陆军的坦克和装甲力量,以及军事工业。在某种程度上,美国已经在对付阿富汗、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的战争中,对这个作战策略进行了小规模的预演。

俄罗斯当然十分明白这个道理,并将建立在波兰和捷克的反导弹系统,看成这个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当美国声称这些系统是为了防备伊朗的导弹时,普京反唇相讥,提议说既然你是为了防伊朗,那么干脆将反导系统放到俄罗斯在阿塞拜疆的基地以提高防范伊朗的能力吧。当然,美国不会吃他这一套。

那么俄罗斯的反制方法是什么呢?俄罗斯的白杨—M型洲际导弹是世界上仅有的在加速到超音速时还能在一分钟内两次变换方向以逃避雷达测探的弹道导弹。这个导弹也可以用于短程发射,令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无计可施,利用其多弹头再入分离器系统,可以同时携带针对不同攻击目标的十个核弹头。所以俄罗斯的反制手段是,当美国开始对俄罗斯进行打击时,在美国巡航导弹发射后的10—15分钟内,俄罗斯用携带核弹头的短程导弹,攻击美国的反导弹系统和其他欧洲各国。美国的巡航导弹需要两个半到三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击中所有的俄罗斯目标,而俄罗斯的核弹头,只需要10—15分钟,就可以摧毁捷克。

美国摆出来的波兰反导系统是为了防范伊朗的示意图

俄罗斯白杨M型导弹

而在捷克的雷达被摧毁后,俄罗斯在北海待命的核潜艇,就会在第20分钟攻击波兰。俄罗斯相信,因为核战略平衡已经被美国在核科技上的领先而打破,俄罗斯唯一的选择是在攻击方制造不可接受的损失,而逼美国坐下来谈判。

当然从美国现在的态度来看,好像它对俄罗斯的对策不以为然。而且除了在军事上对俄罗斯加大压力之外,美国还以重金支持俄罗斯内部的反普京势力,企图以支持人权和民主的名义,在俄罗斯制造内讧。美国国务院也把针对俄罗斯的颠覆计划列为其2007—2012年的主要任务之一。

当然,对中国,美国也有同样的战略考虑。但是其对华反导系统的计划部署国家,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澳洲。这两个国家这数年下来都与中国经济关系过于密切,让美国的计划实施存在难度。尤其是在澳洲,陆克文上台给自己定下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不要学霍华德,栽进和中国对抗的陷阱。至于日本,在中国成为其最大的出口市场之后,任何挑起中日冲突的行为,必然受到企业界的全力抗拒。

美国在波兰和捷克的作为,以及在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的举动,都把欧盟尤其是德法联盟摆上了台。俄罗斯素来有以大帝国自居的脾气,不甘被人宰割,以它融合了北亚草原民族如蒙古族人血液的简单粗暴的性格,一定会大力反弹。而这种反弹就发生在了格鲁吉亚身上,结果却迫使所有的欧洲国家不得不进行“政治正确”的表态去支持格鲁吉亚。当然,西方的大部分回应都是虚张声势,除了美国进军格鲁吉亚去人道援助,北约在黑海显示军力外,所有亲美的“新欧洲”东欧小兵和英国,都会大声鼓噪,想重新在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入北约一事上翻案。此外还可能会像当年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烧中国贝雷帽一样,在一些象征性的国际事务上撕面子,比如说把俄罗斯赶出G8,不允许它加入WTO,以此给俄罗斯难看(WTO之所以已经要沦落为“象征性”的空谈俱乐部,是因为这个组织在如今金融、粮食、贸易保护主义重起等一波波危机的冲击下,估计不久就要破产了,而且除了能源这个命根子,俄罗斯本来也没有多少东西可卖)。但是,确实有些惩罚招数会比较有真正的杀伤力,比如要求欧盟所有的国家不能单独和俄罗斯签署双边能源协议,而要欧盟整体进行批准。以欧盟那种办事磨蹭到太阳下山的风格,估计能断绝俄欧能源协议的可能性。

之前笔者谈过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和石油输送,天然气是大头,而石油的量其实并不是很大,其总数大致在2007年为一天476万桶,其中还包括其他中亚国家如哈萨克斯坦等国的产量,而俄罗斯自己的产量大概是394万桶,其中卖到德国的只有42万桶。本来德国的总石油消耗量是一天265万桶,不是太多,因此就算俄罗斯能够完全把哈萨克斯坦的那块油源垄断,其欧洲市场也并不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需求绝对量相对不大的情况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西欧的经济科技已经比较成熟和合理。在西欧,汽车是一种奢侈品,而不是美国那样的生活必用品。欧洲人日常出行更多依靠节省能源的公共交通,汽车也都是小排量的且并不热销,所以对石油的需要量基本上已经稳定,没有太多成长的空间。德国以外的欧洲国家,如法国日用197万桶,意大利日用188万桶,英国日用183万桶,都比较低。虽然世界油价的大涨,会使得一些工业用户以及个人如出租车司机和渔民受到冲击,但对其真正的经济造成的损害十分有限。前一段整个石油的炒作,主要是用中国的经济发展为借口。如果中国可以走欧洲的发展道路,在2010—2011年后,以天然气和其他非石油能源为主要能源支柱。那么估计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就会立即跟进。而这样也会导致世界石油需求预期降低,使国际石油价格降低到40—60美元一桶,对于中国和各个非产油新兴国家的发展有缓解负担的作用。当然,这可能会对主要依赖石油出口的国家,包括俄罗斯,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所以说俄罗斯对“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油管的争夺,只是一个幌子,因为这个管道出的油,是摊给亚洲、美国和欧洲的,而且如果拿不到哈萨克斯坦的供油,这个流量不足的管道就会一直亏损下去。俄罗斯的真实意图似乎是敲山震虎,企图阻吓从土耳其埃尔祖鲁姆出发延伸到奥地利的Nabucco天然气管道,而保障俄罗斯提倡的天然气“南流”线路。天然气,而不是石油,才是欧洲的命门。下面,笔者就开始谈谈俄罗斯对欧洲战略中的重头戏:天然气。

欧洲对天然气的需求和石油相比是一个不同的图景,天然气才是欧洲能源的主角,俄罗斯在天然气上才能握住西欧的软肋。但从俄罗斯输往西欧的天然气,和其石油一样,必须通过两个国家才可以到达目的地。而这两只拦路虎,一个是乌克兰,一个是波兰。所以对于敌视俄罗斯的人来说,只要控制住了这两个国家,就等于卡住了俄罗斯的天然气能源出口。

自从乌克兰颜色革命之后,俄罗斯就一直试图控制乌克兰的天然气管道,甚至不惜通过威逼利诱的方式,但仍然无法使乌克兰就范。最后双方因为定价的争执,使俄罗斯在2006年1月,对乌克兰停气。但乌克兰就从天然气管道里偷气,结果导致了后面的欧洲国家供气不足,影响了俄罗斯对这些国家的天然气输送。这之后,又闹过一次乌克兰赖账不肯付钱的事件,使俄罗斯对其深恶痛绝,但又苦于不能得罪德国和意大利这些大顾客,居然对乌克兰无计可施。

现在的情形是,俄罗斯有两大类天然气管线进乌克兰,一条由白俄罗斯过乌克兰西北部,和其他两条在西乌克兰交汇在一起,叫Trans Gas线,经斯洛伐克,在其境内分成两道,北入捷克进德国,南入奥地利进意大利。北边又有一条叫“Yamal—欧洲”线的,是从白俄罗斯过波兰,入德国北部。而东南边还有一个从俄罗斯的图阿普谢港附近穿过黑海东南部,到土耳其的萨姆松港的“蓝流”管道,它经安卡拉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伊斯坦布尔,用于供应土耳其。现在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最大的客户是乌克兰,向其年供635亿立方米,占其消费量的66%,然后就是德国390亿立方米,占消费量的36%;土耳其234亿立方米,占其消费量的64%;意大利210亿立方米,占它消费量的25%;法国98亿立方米,占消费总量的20%。

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俄罗斯可以和土库曼斯坦签订协议,于2009年开始建立天然气管道,通过俄罗斯向欧洲送气,其市场的前景会非常乐观。但是要使这个前景成为现实,不受波兰和乌克兰的干扰,俄罗斯必须设计一个绕开正道(中部线路)的迂回路线。即和西欧最大的两个市场德国和意大利合作,建立一条北线,可以绕过波兰供气德国,再建立一条南线,可以绕过乌克兰供应意大利。如果这两条线路建设成功,俄罗斯就不会再像现在这样投鼠忌器,而是直接将乌克兰,波兰和捷克的供气卡断或者抬高价格,让这些国家老老实实,不敢再去做美国的小走卒,并且杀鸡给猴看,让其他那些东欧国家,如罗马尼亚,匈牙利等,乖乖地看俄罗斯的脸色做人。

俄罗斯及其周围地区对欧洲天然气供应的路线图

这个北线计划,就是从圣彼得堡附近的维堡出发,通过波罗的海海底,直接接到德国的格拉斯夫。如果这个管道能建成的话,其输气量可以高达300亿立方米每年。而这个所谓“北流”计划的总裁就是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但是由于其管道必须避过波兰的海域,还牵涉到芬兰、瑞典、丹麦的领海,它的环境保护报告迟迟不能通过,需要花多点银子才可能最终成功。

而南线计划则是和意大利合作(起初邀请了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出任总裁,但没有应允) ,从黑海的伯里哥法亚开始由海底线路进保加利亚,然后通过俄罗斯的小兄弟塞尔维亚和黑山,再过海进意大利。另外还可分一条管道,从塞尔维亚入匈牙利,进奥地利这个欧洲的汇集点,然后分流到德国、法国等地。这条管道的好处在于塞尔维亚和黑山是自家兄弟,既可以保证管道安全,又可以在经济上帮他们一把,实在是皆大欢喜。至于保加利亚,俄罗斯已经于2008年初搞定,由两国一国一半拥有输气管。这条管道的输气量也预估为300亿立方米每年,两条线路运行后,就可以让乌克兰、波兰和捷克这帮头上生反骨的东欧魏延们喝一壶了。

但是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在黑海底铺设的管道,必须经过乌克兰的海底大陆架,因此必须让乌克兰同意其出具的环境影响研究认证报告后,俄罗斯才可以开工。而俄罗斯筹划的这条管道,本来就要绕过乌克兰,修建一条俄罗斯能全盘控制的线路,可想而知,是不可能被批准的。

这里又扯出了下一个热点,那就是克里米亚。换句话说,如果这个超过70%人口是俄罗斯族的自治共和国宣布独立的话,凭借驻扎在港口的俄罗斯黑海舰队,乌克兰就不再拥有对这个海域的发言权。

其实在1992年5月,克里米亚国会已经通过了独立法案,但决定暂不执行。而俄罗斯国会在同时通过法案,宣布取消1954年由赫鲁晓夫把克里米亚从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划给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的决定。在1994年,克里米亚的地方总统的竞选口号就是“与俄罗斯统一”,只不过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双方政府的督促下,才没有折腾下去。

如果现在由格鲁吉亚挑起的这场冲突继续扩大,尤其是乌克兰现政府强行加入北约的话,估计大家将看到乌克兰会分裂成东西乌克兰两个国家,而克里米亚则要么加入俄罗斯,要么寻求独立。这将会是欧洲的下一个热点。

以目前的形势来看,俄罗斯已经宣布承认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独立,但同时又开始在新闻里大肆报道,重新恢复格鲁吉亚人斯大林在俄罗斯历史上的地位。笔者估计普京希望发出信号:俄罗斯对格鲁吉亚没有恶意,只是对美国代理人萨卡什维利深表反感,如果格鲁吉亚人民决心推翻这个政府,重新和俄罗斯和好,那么阿布哈兹、南奥塞梯这些地区的归宿问题还有的商谈。而当大部分格鲁吉亚人觉得被萨卡什维利误导,被美国出卖之后,会有什么选择,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只不过格鲁吉亚人和南奥塞梯人的居住太混杂,不是很容易划出一条清晰的分界。任何真正的独立和分治,都会牵涉到种族的迁移,也许就会搞得像当年印度和巴基斯坦那样。

只不过无论最后的结局如何,对这两个地区的人民都是一个安全的保障。普京用了一招俄罗斯人最拿手的老伎俩(当初在中国的伊犁地区也用过) ,即从2000年起,发给这些地区人民俄罗斯护照,因此任何针对他们的军事行动,俄罗斯都可以理所当然地以保护本国公民的名义进行干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