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两型社会建设的科学内涵与优化方向

两型社会建设的科学内涵与优化方向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准确把握“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涵义是理解“两型社会”建设科学内涵的前提和基础。[42]综上,“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目标或终极目标就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关于“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径,理论上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两型社会”建设应突出解决观念、决策体系、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方式、科技、文化氛围等六大关键问题。

两型社会建设的科学内涵与优化方向

“两型社会”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统称。准确把握“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涵义是理解“两型社会”建设科学内涵的前提和基础。

1.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涵义。“资源”是一个被广泛使用且含义丰富的词语。按照《辞海》的解释,“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是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别。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植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39]换言之,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各种各样的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结构复杂的资源系统。而且,也只有当人类把各种资源都看成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正确处理这个资源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时,人类才能高效利用各种资源。

“节约”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节省”,与浪费相对立,这是节约的最浅显的含义;二是指“集约”,与粗放相对立,表明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对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单纯的节省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必须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这也是资源节约的应有含义。“节约”的这两层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不能片面理解。“所谓资源节约就是指对资源节省使用和集约利用,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40]因此,我们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一种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样态。

2.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涵义。“环境”是一个有着多重含义的词语。不同的人可能对环境一词有不同的理解,但环境均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某个主体周围的情况和条件。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通常按环境的属性,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从环境保护的一般意义来说,环境就是这个人类的家园——地球。

“友好”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人际关系,现用在环境上,是拟人化修辞手法,强调了环境与人的关系。“环境友好”的含义实际上同时包括了环境对人类的友好和人类对环境的友好两个方面,单纯追求和强调某一个方面都是难以持续的。“环境友好”是动态的和有条件的。在过去,环境对人类的友好没有得到人类的珍视,环境对人类友好的条件没有得到人类的科学认识。人类的不友好行为导致了环境灾难和环境危机的产生。在现阶段,“环境友好”也不能被认为环境保护是人类的唯一追求,而只能是将环境保护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地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荷和影响要控制在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之内,形成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人与环境的相互友好。

“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概念主要有两层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含义:一是指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人与环境良性互动;二是指良好的环境促进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进。

3.“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从“两型社会”的具体涵义来看,“两型社会”建设是将经济运行过程与资源运行过程、生态运行过程、社会运行过程有机结合、共同推进的一种先进理念和科学实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体现了可持续的公平发展的要求。它要求在“两型社会”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两型社会”作为一种“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理念”[41],是在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一种新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互为补充,又各有侧重。前者侧重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后者侧重于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但是,其目的只有一个,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两型社会”建设,一方面要求人们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则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目的不是要牺牲发展,更不会阻碍发展,而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间的矛盾,提高发展的质量,是一种满足“又好又快”要求的新型发展模式。[42]

综上,“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目标或终极目标就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讲,就是在“两型社会”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制度建设,在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占用获得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确保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4.“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径。路径一般是指到达目的地的路线,比喻办事的门路、办法。关于“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径,理论上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根本途径;发展“两型产业”、实行“两型生产”是建设“两型社会”的主要措施;实行“两型消费”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措施;建设“两型政府”是建设“两型社会”的组成部分。[43]

(2)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认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需要理念的更新,也需要制度的保障;既要转变不科学的发展方式,也需要转变消费模式。“两型社会”建设应突出解决观念、决策体系、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方式、科技文化氛围等六大关键问题。[44]

(3)学者丁军强、张笑通过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文献进行整理发现:宣传教育,转变观念,重构价值观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两型”社会的首选途径;实现“两型”社会,法制建设应该先行;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是实现“两型”社会的关键。[45](www.daowen.com)

“两型社会”这个大系统是由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技术、伦理等子系统组成的,因此“两型社会”的建设必然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两型”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以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为主要途径,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管理、经济、教育和公众参与等手段,建立健全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综合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培育“两型”理念、创新“两型”技术和构建“两型”制度。

(1)培育“两型”理念。所谓“两型理念”是指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科学合理的思想观念。将培育“两型”理念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径之一,是基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人的自觉行动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而提出的。

过去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今后我们要继续推进事业发展,同样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30年来的基本经验已经充分证明,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摈弃过时的或经过实践检验是错误的旧观念,不断根据变化发展的新情况得出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建设“两型社会”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这要求我们必须首先解放思想,按照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两型理念”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灵魂,只有在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建立起“两型社会”。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认为:建设“两型社会”,从观念上讲,就是要大力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倡导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环境伦理观,反对不符合国情、大肆铺张浪费的思想观念。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深化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认识,使之渗透到一切社会管理工作之中。[46]

具体到理念培育的实践中,要积极通过各类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大力传播积极健康的“两型”理念,为“两型社会”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1992年6月,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对于改变人民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可使人民具有估计和处理他们关心的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大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和态度、技能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也是“两型社会”建设最核心、最根本的途径。

(2)创新“两型”技术。所谓“两型”技术,就是合理开发各种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资源、防止和治理污染、保护和优化环境的技术。[4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技先导、自主创新,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环节,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经之路。

建设“两型社会”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向绿色生态转型;需要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加快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两型产业”和“两型生产”需要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绿色技术,即使是“两型消费”也离不开相应的技术支持。因此,必须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进行合理的技术选择、技术创新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技术研发和支持政策,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3)构建“两型”制度。“两型社会”建设归根结底是一个调整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选择问题,离开了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制度创新,就会导致“两型社会”建设的动力缺失和行为失范。

发展“两型产业”、实行“两型生产”和“两型消费”、研究开发和选择采用“两型技术”,都需要相应的制度作保证,否则这些都可能只是良好的愿望,不可能变为现实。“两型社会”的新秩序无法形成,地区间、部门间、产业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无法协调,这样既会严重影响“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又会大大影响“两型社会”建设成果的分享。因此,制度创新对“两型社会”的建设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在有关“两型社会”建设的众多类型的制度创新中,法律制度以其强制性、权威性、规范性和稳定性而获得其他制度所无可比拟的功能优势。从环境法学来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但要完善现有的环境资源立法体系,还要借助很多具体的环境资源法律制度。

综上,“两型社会”建设是一个涉及产业发展、消费方式、文化定位、社区生活、日常行为的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它的核心和本质是通过理念、技术和制度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旨在开拓一种可持续的公平的发展方式,打造一个全新的经济社会形态,内涵极其丰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