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资源环境状况堪忧。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以令世人瞩目的速度向前发展。[30]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的问题依然存在。[31]
总体上,中国资源占有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极低。[32]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以来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资源紧张的状况。[33]
就森林资源而言,一方面,中国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非常脆弱。中国森林覆盖率排在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在世界第134位;人均活立木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7,排在世界第122位。[34]另一方面,中国森林资源浪费严重,林地生产力低下。中国农业用18亿亩耕地,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而林业用43亿亩林地,却没有解决林区农民的致富问题,更没有解决社会对生态的需求问题,以至于有专家提出“林地生产力的浪费是资源的最大浪费”[35]。
由于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资源需求量大,排放强度高,使得环境污染的状况相当严峻。当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人口还将继续增加,资源消耗强度增大,需求量将大幅度上升,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可以说,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制约社会、涉及政治的大问题,对实现科学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党和政府作出了建设“两型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
2.国际资源环境战略挑战。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广泛性和重要性。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200多处提及包含环境友好涵义的“无害环境的”(Environmentally Sound)概念,并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理念。随后,环境友好技术、环境友好产品得到大力提倡和开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又提出实行环境友好土地利用和环境友好流域管理,建设环境友好城市,发展环境友好农业、环境友好建筑业等。2002年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所通过的“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多次提及环境友好材料、产品与服务等概念。2004年,日本政府在其《环境保护白皮书》中提出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36](www.daowen.com)
中国的环境资源问题正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不断地影响着中国的国际形象。从1990年以来中国就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最快的国家。1990年~2005年期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由22.44亿吨上升至51.01亿吨,年平均增长率为5.6%,中国占世界总量比重由10%上升至19%。约占1990~2004年期间世界新增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1.5%,而美国为19.5%。[37]2006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到2030年,中国的温室气体还将达到128亿吨碳当量,占世界总量比重达30.5%。[38]在环境已经上升为“全球意识形态”的今天,西方国家把环境作为对华外交的主题之一。中国的环境状况成为中国在国际上“软实力”的最大负债,也成为世界的“众矢之的”和“中国威胁论”的重要来源和依据。
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全球关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第4次缔约方大会。会议期间,发展中国家集团与发达国家集团角力十分激烈复杂,最后形成了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哥本哈根协议》进一步明确:“减少滥伐森林和森林退化引起的碳排放至关重要。”林业作为气候谈判的重要议题之一,将成为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领域。
国际环境资源战略还体现在,发达国家把环保作为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谈判的砝码。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正在取代关税等显性壁垒。所有这些迫使中国必须将经济发展的基础建立在资源与能源节约、生态与环境友好之上。
综上,“两型社会”建设既是科学应对国内资源环境状况的客观要求,也是积极应对国际环境资源战略挑战的治本之策。在国内资源环境问题与国际资源环境战略的双重影响下,全面建设“两型社会”可以克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制约,有效地解决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障碍,不断增强中国的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