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的本质与价值: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性

人的本质与价值: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和人性问题作出了科学的揭示。关心人、重视研究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除人的本质问题以外,人的价值也是一个极为重要和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因为劳动是人特有的本质,正是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人不仅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与社

人的本质与价值: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性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社会的进步也就是人类的进步,而人类的进步又会反过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为更清晰去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必须去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人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非常关心人的本质和人生问题。在中国的古代就有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孟子认为“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人生而来有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等特性,只有经过教化,才能去恶从善。还有董仲舒的“性三品论”、杨雄的“善恶混”论、李翱的“性善情恶论”。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人是一个世界”的观点,看到了人的复杂性。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意识到了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亚里士多德看到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提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和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探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文艺复兴是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提出要关心人的世俗生活,这一运动动摇了神学的统治地位。此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以人性去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鼓吹人的价值和尊严,宣扬人的个性解放和追求世俗生活的合理性。在他们看来,人是有理性、有自由意志、追求享乐的人。法国启蒙学者则提出“天赋人权论”、“人生而是自由的”、“人是环境的产物,是教育的产物”等一系列观点。他们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平等、追求幸福等,而且认为这些都是天赋的,永远不变的人的本性。

文艺复兴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对于反抗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统治,对于人们的思想解放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思想家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不科学的,有着巨大的缺陷。一方面,他们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另一方面,他们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先天所具有的,而与后天的社会实践没有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和人性问题作出了科学的揭示。它认为,人既不是由上帝或神创造的,也不是由理性或意识所决定的,区别人和动物的标志在于劳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人的真正的本质,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揭示和确定人的本质的正确方法。它表明:第一,人的本质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特别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第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总是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永恒的人的本质。就是说,人的本质是随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第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决定,而每个人的社会关系总是具体的、有区别的,因此,就不存在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关心人、重视研究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研究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必须从具体的现实的人出发,所谓现实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的个人。现实的人总是具体的,他们总是在一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活动的,而这些前提和条件是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因此,人们只要考察这些条件就能掌握和认识人的社会活动,而通过对人的活动的考察,就可以认识和理解有血有肉的人。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性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在生物学上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包括生理结构、机能和生理需要等,这应当是人性的生理基础。人的自然属性的最基本的表现,就是以人的生理结构为物质前提的食欲、性欲和自我保护的三种基本机能。如果没有这些机能,人类就不能维持生命体存在和繁衍后代。但这些自然属性对于人来说并非是本质的属性。因为在人的自然属性和表现形态及生理需求的满足方式等方面,已注入了社会和文化的因素。并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制约。人的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主要表现为人类共处关系中的依存性、人际关系中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交往、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性和生产活动中的合作性。

在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中,人的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但它处处渗透着人的社会属性。人之所以为人,其最本质的属性是他的社会性。就是说,人应当是自然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因为人是有双重性,他既受自然规律,又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性又应当是个体性和群体性的统一,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其个性的特点;但他又不能脱离一定群体,总是具有他所属的群体的共性。在这一问题上,以往的研究中有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只强调人的个性,从而导致否认人的家庭、亲属、团体、阶层、阶级等的影响;另一种则片面强调群体对人的决定作用,以群体性抹煞人的个性。具体地观察人的特性,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在一般情况下,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作用是主要的,个人总要反映出一定阶级、阶层所共有的政治信仰、经济地位、文化素质、风俗习惯等。但也应充分考虑人的个体性特征,包括个人的智能、禀赋、气质、体质、性格等。

除人的本质问题以外,人的价值也是一个极为重要和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和生活环境不同,对于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以及如何实现人的价值看法就不完全相同,有时甚至是直接对立的。

人是一种存在物,作为客体的他具有满足主体(他人、社会、集团等)的需要的属性。但人与其他存在物是根本不同的。其他存在物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客体,而不能作为主体;人却不同,人在价值关系中既可以是客体,又可以是主体。人作为价值客体,具有通过其自身的实践活动创造物质的或精神的财富去满足自身和他人需要的特性。同时人作为价值主体,又具有要求满足自身需要的特性。人在价值关系中表现出的这种二重性是人的价值最显著特点。而这一特点是与人的本质分不开的。因为劳动是人特有的本质,正是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人不仅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人的价值的二重性,具体地表现为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同他对社会的奉献成正比例关系。就是说,一个对社会不承担任何责任的人,对他人、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人,就是一个没有社会价值的人。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与社会分工也有一定的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讲,人们所担任的职务越高,所从事的工作越重要,他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也越大,贡献也应当越大。但这并非绝对,如果个人把权力当作自己谋私利的工具,不择手段地向社会索取,那么,他不仅没有社会价值,而且会制造出一种负价值,成为社会蛀虫。

自我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活动中,社会对个人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它应当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人作为人的存在就要有人的尊严,要自尊、自信、自强、自主、自爱,除此,作为人的存在就是不真实的。第二,社会应能够提供保证个人尊严,满足个人需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手段。除此,人作为人的存在也是实现不了的。(www.daowen.com)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不可分割。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因此,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保证,即为满足个人发展他自己的个性和才能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另一方面,个人必须努力对社会尽责任,尽可能地奉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人类造福。一个人完全脱离社会,不为社会作任何奉献,一味强调社会、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强调个人需要的满足是不合理的;同样,只强调人的社会价值,只要求个人的奉献也是不现实的。因此,人的价值是权利和义务、享受和奉献、消耗和创造的统一。不可否认,自我价值同社会价值除了相统一、相一致的一面外,也有相矛盾的一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既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了同旧社会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但另一方面,我国仍然是一个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很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为社会作奉献,把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当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要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

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一个由可能变为现实的过程。一个人的价值由潜在变为现实,唯一的途径是社会实践。唯此,人才能表现出为社会所作的奉献及其大小,从而才能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表现而被社会所承认。因此,在价值层面上来把握个人、集体、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就是人格的上升,即由现实的人格上升到理想的人格。理想的人格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普遍认同的具有榜样性的人的形象。追求理想人格是个体将自身的价值融于人类社会的整体价值中,去实现历史中真、善、美的统一。

在人类追求理想人格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从群体价值本位到个体价值本位,再到集体价值本位的发展过程。群体价值本位形成于人对社会的依赖。在人们自身力量十分软弱的情况下,个人只能依赖族群的力量才能求得生存,以此与自然抗争。这时的个人完全依附于他所生活的社会群体。

个体价值本位,是在资本主义产生以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形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的扩展,使人们的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各民族的地域历史变成为世界历史,这时的个人才能成为具有独立性的个体。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个体价值打上了商品货币的烙印。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之外,就别无其他联系了。就是说,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是以金钱多少来衡量的,这种价值观是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和社会利益之上,把个人利益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把个人利益满足的状况看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它的极端化必然是个人主义、利已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它会腐蚀社会的道德规范,瓦解社会的凝聚力。

集体价值本位,建立于人的全面发展时期,社会主义所有制是它形成的历史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物质利益是一致的。集体能把普遍的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一方面,个人承担着集体所赋予的使命和职责;另一方面,个人也享受集体为他带来的利益,享有由于集体所产生的力量和智慧,获得个人所无法比拟的能力、机会。正因为如此,个人才必须依赖于集体;另一方面,集体只所以存在,它只所以具有生命力和创造性,正是以其中的个体的存在及其智慧、品德的状况为基础的。集体中个人的素质越高,能动性、创造性能充分发挥,集体也就越是强大。

在现代,理想人格的塑造,必须正确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要把有益于社会进步作为选择人生道路的出发点,努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人的价值的实现,社会的进步的趋势,总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不断转变和迈进。必然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尚未认识和掌握,因而人的活动和行为不得不受这种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的状态。自由王国是指人们认识和掌握了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使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从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下解放出来,从而能自觉地创造自已的历史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表明了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历史过程,表明了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逐步获取自由的过程。

历史上新旧社会形态的每一次更替,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都意味着人类取得某种程度的解放,获得一定的自由。而人类的解放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内容,表现为不同的水平。人类最初从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使人类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向人类的解放和自由迈出了第一步。但是,这种解放和自由是建立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基础上的,人类既无力支配自然,也不是自已社会关系的自觉的主人,这种自由正是极不自由的表现。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它使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野蛮状况,但却创造了奴役自己的社会关系。封建社会代替了奴隶社会,冲破了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的社会关系。在封建社会里,农民占有少量土地,与奴隶相比,毕竟是一次解放,但他的自由仍然是有限的。资本主义的建立,把农民从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中解放出来,它建立起对劳动者的雇佣关系,劳动力可以自由买卖和公平交易,尽管这种平等和自由是虚假的,但它毕竟是又一次较大的解放。由此可见,以往人类在历史上某种程度的解放,包含向自由王国接近的趋势,但总的来说,人类仍然处在必然王国之中,人们所创造出的社会关系反过来奴役着自己。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对立,这就决定了广大劳动群众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文化上受压抑。人类社会的产物,包括劳动产品、国家、宗教、意识形态等,在为支配人与人敌对的异已力量。

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发达也是最后一个剥削压迫和奴役人的社会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化的大生产和私人占有方式的矛盾尖锐化,为消灭私有制和彻底消灭社会不平等创造了物质条件,从而为冲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政治上的解放,开始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人们逐渐可以自觉地利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来创造自己的历史。

由社会主义迈向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共产主义彻底消灭了私有制以及同私有制相联系的一切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同时又大大发展了以往社会所造成的全部物质和精神财富。它是对以往社会的积极扬弃。它的基本特征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的丰富。第二,一切阶级差别彻底消灭,工农、城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实现了完全的平等。第三,社会经济生活的准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来不自由的劳动变成自觉自主的劳动,原来物对人的统治将变成人对物的统治,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成为自觉自主的事情。第四,全体劳动者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方面的劳动技能,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觉悟和精神文明。这些特征表明人类从必然王国的社会状态进入了自由王国的状态,人们能够充分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它是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巨大进步,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理想的境界,就个人而言,是指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完整的发展;是指个人体力和智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是指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是指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当每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时,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时代便到来了。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