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会发展:自然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角色

社会发展:自然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角色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是历史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与人类劳动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自然界为劳动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贯穿于劳动过程的始终。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劳动主体受自然制约的性质。所谓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一切社会形式中的劳动共有的性质,即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人类社会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运动形式。人类社会的产生是自然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实现这次飞跃的关键在于劳动。劳动是联结自然和社会的纽带,它既是社会从自然界分离出来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是历史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近现代科学的发展,从胚胎学、解剖生理学考古学和古生物学等领域,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充分证明了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

类人猿的生理结构和生活特点是它进化为人类的内在根据;气候的变化是类人猿向人猿进化的外部条件;而劳动在此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类人猿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用臂行的方式在树枝上攀缘,这就会使它们的四肢、乃至整个身体的结构不断变化,也为下地活动时逐渐采用两足直立行走的姿势打下了基础,从而为使用和制造工具创造了条件。类人猿具有杂食的习性,使其比其他哺乳动物更能适应大范围的环境,更易于适应地面生活。类人猿具有较高的群体性,且组织程度比较高,这是它能向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类人猿原来生活于茂密的丛林中,由于气候的变化,使林地减少和林木稀疏,丛林中的空隙增多、扩大,迫使它们到林间的空地上来活动和寻觅食物,从而逐渐习惯于直立行走,这是类人猿进化的外部条件。

从类人猿到人类的转变过程,不仅仅是生物规律起作用的结果。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在理论上第一次确定了在猿变为人的过程中劳动的决定性意义,解决了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劳动的这种作用表现在:首先,它促使类猿人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类人猿到地面上生活以后,为了适应地面生活的需要,便把天然的树枝和现成的石块作为工具,用来获取食物、构筑巢穴、防御兽的侵袭。人类祖先的这种最初的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使前肢和后肢的分工逐渐确定下来,下肢起着支撑身体和直立行走的作用,上肢则主要起着掌握工具、获取猎物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发展,类人猿逐渐从使用天然工具到学会自己制造和使用工具,形成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劳动,猿的手也就变成了人的手。这说明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而且还是劳动的产物。其次,劳动创造了人脑,推动了语言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直立行走扩大了人的眼界,手从支撑身体的作用中解放出来,能够触摸到比原先多得多的东西,工具的使用延长和扩大了人的感官,促进了脑的发达。在劳动过程中,正在形成中的人需要彼此交流思想和经验,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于是喉头得到发展,产生了说话的器官,口部开始发出一定音节,逐步清晰的音节和一定的思想相结合,产生了语言。劳动和语言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意识和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再次,通过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古猿的活动具有群体性特点,但这种群体性是自发形成的,随着劳动的产生、发展和人类的逐渐形成,人类的活动也由原来的动物性的自发的群体活动,逐渐变为自觉的社会生产劳动。在生产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结成了社会生产关系。在生产劳动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还从事其他社会活动,形成其他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由于劳动改变了古猿的身体结构,创造了人的手和大脑,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形成了社会关系,这样就形成了人类和人类社会。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与人类劳动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人类和人类社会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劳动的产物。

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劳动的出现,标志着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但劳动不是离开自然界凭空产生的。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活动,首先是自然史发展的一部分。自然界为劳动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贯穿于劳动过程的始终。劳动过程既包含劳动者自身的自然,也包含他身外的自然。这两种自然在劳动过程中共同起作用。

劳动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受自然制约的。从劳动主体来看,劳动离不开人的肉体组织的运动,而人的肉体组织是受自然制约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工具的出现和应用,大大延长了人的手臂和大脑,劳动越来越成为自然科学的自觉应用。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劳动主体受自然制约的性质。从劳动的客体即劳动对象来看,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天然的劳动对象,既未经人的劳动加工过的劳动对象,如原始森林、未开垦的土地和未开采的矿藏等,它们当然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另一种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如人造森林、已被开垦的土地和已被开采的矿藏等,它们虽然打上了人的劳动的印记,但仍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也就仍然受自然规律制约。

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所谓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一切社会形式中的劳动共有的性质,即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从劳动的一般性质来看,人自身也属于一种自然力,这种自然力与身外的自然物质相对应而存在。人为了在对自身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使之满足自身的需要,就要以自身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外部自然界,从而使人自身的自然与外部自然之间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使人的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人在改变外部自然的同时,也使人自身的自然得以改变和完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

劳动过程不仅具有抽象的一般性质,而且具有特定的社会形式。一方面,人类的劳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结合形式中,才能得以展开和发展;另一方面,劳动又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使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更加密切和坚固。随着劳动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愈加丰富。劳动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是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正是这种有机统一,使人们可以清楚地理解自然创造人和社会创造人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劳动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人对自然界的依赖和吸收,深刻地说明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劳动的特定的社会形式又说明,人虽然源于自然界,但却不等于自然本身。人类劳动的社会性,把人和自然区分开来。劳动作为联结人和自然的中介,既说明了人与自然的本源联系,又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根本区别。

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表现在:首先,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获取自己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动物只能直接用它的自然生理器官,如牙齿、舌头、肢体等,获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食物或其他物质资料。因此,动物适应自然环境主要靠它们的自然器官即生理结构的变化。人类则不同,人是生产劳动者,能够凭借自己制造的工具改变自然界物质的形态和生存的自然环境,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人类主要不是靠自身生理结构的变化,而是靠生产工具和劳动方式的变化,去引起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与动物的这些区别,说明了生产工具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其次,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特征。所谓人的社会性,就是指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人们从事生产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不能单个孤立地进行,必须互相依赖、互相合作,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生产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它把整个社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决定了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类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家庭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国际关系等。人类就生活于这些社会关系之中。人类与动物的这些区别告诉我们,研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必须着重研究人的社会关系,防止用生物学的规律解释人类社会及其发展。再次,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也是人类与动物的一个重大区别。由于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动物不进行生产劳动,只能获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所以它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不能能动地改造自然。而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能够利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自己必需的物质资料,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这种区别,造成了自然环境在动物的发展和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在动物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则不起决定作用。最后,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上述种种区别,造成了社会发展的继承方式与动物界发展的继承方式不同。在动物界,其生物的特性、生活经验和技能的积累与下传,主要通过先天本能的遗传方式进行。这种积累与下传的方式局限性很大,有很多东西会在中途遗失,不能继承下来。而人类因为能够从事生产劳动,并且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形成了语言、思想、科学、文化、传统及各种传播媒体。因此,人类的社会生活经验、劳动经验和技能等,体现为语言、思想、科学、文化、传统,并通过传播媒体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种下传方式有很大的优越性,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可以代代相传,中途遗失较少。这种下传方式,把不同的历史时期联系起来,使人类历史具有连续性。(www.daowen.com)

正是由于人的劳动活动的这种特征,使劳动成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劳动使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产生出人类社会,形成社会与自然的对立。同时,劳动把社会和自然界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着二者的统一。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是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在自然界,只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在起作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完全是不自觉的,无需人的参与。自然物质的运动,没有预期目的性,只表现为有一定规律的客观过程。而在社会历史领域进行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的、追求某种目的人。社会领域中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自觉意图、有预期目的的。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社会规律的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人的自觉活动的结果。其次,自然界是较低级的物质运动形态,而人类社会则是物质世界中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形态。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中一次意义重大的质的飞跃。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虽然分属于物质世界中不同的运动形式,但二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而人是由离人最近的高等动物——古猿的一部分进化而来的。猿变成人同时也就出现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尽管同自然界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但仍然是广义自然界物质世界的一部分。第二,人类社会历史的活动不能离开自然界。人类要生存,要发展,一方面必须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前提和条件,离开了自然界,也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必须保持一种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必须对自然进行保护,人只能按照自然规律改造自然,违背自然规律,人类就要受到惩罚。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同时又应看到,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构成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社会历史规律不是别的,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又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首先,每一代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每一代人开始其社会生活时,总是遇到并接受前人传给他们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每一代人遇到什么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这种既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预先规定了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

其次,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例如,劳动者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便改进生产工具、发明创新生产工具。又如,企业家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可以采用新的机器设备,开拓新的市场,调整与职工的关系,改进劳动报酬的具体分配办法。但是人们的这种目的以及根据这种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这是因为,这种社会结果是由各种社会因素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造成的。每一种社会力量在形成这种“合力”时都起了作用,但历史发展却又不依任何一种社会力量为转移。每一种社会力量都具有偶然性,但所有这些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却体现了历史必然性。历史唯物主义的“合力论”思想,最清楚、最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为什么人的活动是具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而这种自觉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历史及其规律却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再次,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根据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行动,其目的和愿望就可能实现。这是不是说社会发展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了呢?不是的。第一,人们所以能在活动中达到预想的结果,是由于主观符合了客观,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第二,社会现象非常复杂,而且是不断变化的,人的思想最多的是掌握社会生活的主要之点,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不可能掌握社会活动的各个细节,更不可能掌握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变化。所以人们预想的目的,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基本实现,而不可能完全实现。

最后,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是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决定论把物质决定意识这个一般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明确了社会历史领域里面什么是物质的东西,什么是客观的东西,什么是主观的东西,什么是本原的东西,什么是派生的东西;说明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也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客观的东西决定主观的东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而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离开唯物主义的这种因果决定论,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