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价值与价值观念:主体性、客观性与历史性

价值与价值观念:主体性、客观性与历史性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所说的“正义”、“善”是人的道德价值,“美”则是人的审美价值。价值因人而异这一特性,就叫做价值的主体性。例如食物对人的价值在于人有食欲,而对于一个没有食欲的人来说,食物是没有价值的。价值总是指向客体的,价值的客观性首先是指价值客体的客观性。价值的客观性还表现在价值创造过程和价值实现过程的客观性。价值的历史性,是指主体价值实现的过程性和历史发展性。

价值与价值观念:主体性、客观性与历史性

1978年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次冲破“左”的教条和个人迷信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次大讨论引起了哲学界对实践问题的关注。随着对实践问题的深入研究,必然要触及到与实践问题相关的其它哲学问题,诸如人的问题、主体性问题、实践理念问题等等,价值问题的研究呼之而出了。1980年上海《学术月刊》发表了杜汝楫先生的文章《马克思主义论事实的认识和价值的认识及其联系》,回顾和介绍了西方自休谟以来对价值和事实关系的讨论,从而拉开了中国价值论研究的序幕。我国当代价值理论研究,从一开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具有自己的解明个性:首先,它立足于对实践、认识、历史、主体和客体、人与世界的关系等唯物主义的理解,并以此为前提理解和规定价值;并注重从真理与价值、真理与价值观、认识与实践、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来回答和论证问题,旨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积极的理论支持。其次,它又以长期受到排斥的价值问题为对象,在观点和方法上都突破了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狭隘理解的传统框架,重新挖掘和整理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许多未曾被注意的思想,因而不仅大大地丰富了哲学,而且在许多方面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问题,改变了通过教科书所确定下来的传统理论体系。我国价值论研究,始终是同中国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当代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是哲学理论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价值哲学的研究,是我国近2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学术界对价值本质的理解众说纷纭,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就目前的研究思路而言,主要有“人道价值论”、“自然(天道)价值论”、“主客体价值论”、“时间价值论”、“历史价值论”等等。

究竟什么是价值?价值的本质应如何理解?这是价值哲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它不同于政治经济学中所讲的商品价值,也不同于伦理学中的道德价值和美学中的审美价值,它应该具有更普遍更抽象的哲学意义。从词源上看“价值”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掩盖、保护、加固”的意思。后来演化为“起掩护和保护作用的”,“可珍贵的、可尊重的、可重视的”等意义。可见,这个词是人表述事物与自己的关系、对自己的意义的概念。价值是在人的生存发展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主体和客体的特定关系或特定质态。我们说,“某物有价值”,就是认为该物对人是可取的、可用的、可宝贵的、可重视的,是“好的”。

价值的实质,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凡是具有这种性质和状态的主客体关系,就叫做客体对主体有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某物能满足人的某物质需要,对人有利有用,或者能满足人的某种精神需要,即对人有益、有意义,这些都是价值的具体表现形态。我们所说的“正义”、“善”是人的道德价值,“美”则是人的审美价值。可见,价值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认识等活动中所达到的特定关系、性质和状态。它标志着“物为人而存在”并由人赋之以“意义”和“作用”等等,是“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相联系,即客体为主体所用,同主体的结构、需要、能力、生存和发展相一致、相符合和相接近。按照这种方式来理解价值的本质和价值现象的一般规律,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各种具体价值的普遍特征,而且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科学地回答关于价值问题思想史上的各种重大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具体性和历史性的特点。

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并非任何价值客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而是客体的存在和属性同主体的关系即它对于主体的意义,是主客体关系中的一种“关系质”或“关系态”,价值的形成、性质、特点及其变化,是以价值关系中的主体为尺度的,它取决于主体,依主体的不同而不同。价值因人而异这一特性,就叫做价值的主体性。例如食物对人的价值在于人有食欲,而对于一个没有食欲的人来说,食物是没有价值的。人的食欲只有和食物联系起来,形成特定的关系质,才能形成现实的价值。食物对于有食欲的人的价值,是由人的内在尺度决定的。

价值不仅有主体性特点,而且具有客观性的特点。某物对人的价值,虽然是由人的内在尺度即由主体性所规定的,但如果没有使主体需要的满足的客体,价值也是不能实现的。如果一个人期望得到豪华舒适的别墅,而没有豪华舒适的别墅满足他的需要,这种价值也是不能实现的。价值总是指向客体的,价值的客观性首先是指价值客体的客观性。价值的客观性还表现在价值创造过程和价值实现过程的客观性。某些价值客体是主体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实践的客观性决定着价值的客观性。价值实现过程的客观性,是指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是一个客观的可感的过程。(www.daowen.com)

价值的具体性,是指主体内在尺度的多维性以及满足和实现其内在尺度的方式的多样性。对同一主体而言,他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要,而且有精神的、情感等方面的需要,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物质方面的需要,可以分解为衣、食、住、行、医等各个方面。而每一种需要的满足又是以多种方式而实现的。如住的需要的满足,可以是茅草屋,也可以是平房或单元房、小别墅等。而行的需要的满足,可以是步行,也可以是乘车或坐飞机等。主体内在尺度的多维性,规定了其价值实现方式的多样性。每一尺度或需要的满足,价值的实现都是有其具体内容和具体方式的。

价值的历史性,是指主体价值实现的过程性和历史发展性。主体内在尺度与客体特性的符合、一致以及主体对客体的占有和消费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某种条件下,主体的某一方面需要的满足,往往是价值客体被创造出来之后才能实现的。主体首先是通过实践活动将价值客体制造出来或创造出来,然而才能满足其需要。价值实现的过程往往表现为从主体需要的产生到客体的创造,由客体的创造再到价值的实现这样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价值实现的历史发展性,是指同一需要的满足或实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同样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需要,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是靠口头传播的,而且范围小、速度慢,容易失真,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人们可以把需要交流的思想和信息记录下来或印刷出来,这样便加快了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现代社会的传播技术之发达,传播范围之广泛,不仅有了电话和电视,而且有了光缆通信和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以至有人把整个地球称之为“地球村”。由此可见,主体内在尺度的实现即价值的实现是一个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历史地发展着的动态过程。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结合科学技术和当代社会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可以借鉴和选择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在价值认识的基础上积淀的深层心理结构和信念,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确立价值取向和追求的范式和定势,对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个人,社会成为什么样的社会具有指导作用和内驱作用。价值观念是实践理念的组成部分或重要因素,是主体对理想的实践结果追求的观念反映,也是主体选择认识和实践的手段和工具,评判认识和实践的结果是否符合主体目的性的内在依据。价值观念也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评价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的观念依据。事实上,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都具有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价值观念。自觉的价值观念往往使人们的生活中追求的目标更明确,选择的手段和工具更有效,在其社会活动中具有饱满的热情和坚持不懈的意志。不自觉的价值观念则比较模糊,具有一定的摇摆性,在人的活动也很难取得成效。因此,树立科学而自觉的价值观念,是认识和实践主体有效地进行认识和实践的内在动力,是获取人生成功和社会进步的思想保障。

价值观念包括社会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和个人价值观念三个层次。所谓社会价值观念就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某一国家或政府所追求的发展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事业的目标——手段体系,而当这种目标——手段体系往往是以政府文件、政党纲领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政府文件、政党纲领也就成为社会价值观念。我党形成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也就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观念,这一价值观念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实践理念。组织价值观念则是一定的社会组织为实现自身的组织目标,而确定的目标——手段体系,这种目标——手段体系往往以决策、计划和规划的形式表现出来。组织价值观念的特点往往具有组织的特性。如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治校方针和校园文化就是具有个性特性的组织价值观念。个人价值观念就是生活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个人对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在观念上的反映。不同的人生目标决定要采用不同的手段和途经。这种目标、手段和途径的内在统一就会成为个人人生的内在动力。

改革开放带来了全方位的社会转型。而这一社会转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社会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和个人价值观念的全面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化,已孵生出许多新型的观念胚胎,成为民族精神花园中的时代骄子。全方位的社会转型,必然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处于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渡层次,呈现出“旧格局已经打破,新格局尚未完全建立”的“失序”状态,在这个心理结构演变的“过渡带”上,往往“新旧并存,优劣同在”,它必然汇集着传统的遗迹和时代的胚芽,成为传统与现代的交叉点。我国现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加上封建主义的精神垃圾死灰复燃,以及西方文化观念的传入渗透等,使我国当代的文化转型具有复杂的特征,甚至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从而使我国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取向和多维走势。

在我国现阶段,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实现社会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和个人价值观念的契合渗透,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特征,倡导和建构既继承民族优秀传统又能体现新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首先,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倡导为全社会服务、为民族富强而奉献的新型价值观念。其次,要形成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价值坐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价值机制,以“三个有利于”为价值目标准,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有别于以往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念,是一种新型的、切合时代和中国国情的价值观念。最后,还要倡导科教兴国,知识创新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全面进步的价值观念,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鼓励创新,发挥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