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认识与实践:相互作用的优化技巧

认识与实践:相互作用的优化技巧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把实践作为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标准,是驳倒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不可知论否认人的认识、思维同客观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不可能被人所认识的,或者不可能被人彻底认识的。只有运用实践标准,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是缺乏根据的。这并不意味着,认识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对实践毫无作用。没有认识和认识要素参与其中的纯粹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认识与实践:相互作用的优化技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在整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主体在实践中,接触并改造客体,从而形成对客体及其表现形态的认识。消积被动的直观,虽然也能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表面现象,但不能深入洞察事物本质和规律。只有在实践中,主体和客体发生多次的、反复的相互作用,才能使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逐渐显露出来,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科学知识都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李时珍边行医边收集资料,行程数万里,广采草药,向别人请教,有时甚至不惜冒生命的危险,在自己身上进行药物试验,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中药学巨著。鲁迅说:“草木家提起笔来,写:砒霜,大毒,字不过四字,但他却确切知道了这东西曾毒死过若干性命的事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事事经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取对客观对象的认识、这是因为,就某个人而言,他的活动的范围毕竟有限,他的生命也有限,因而不可事事都参与实践,取得直接经验,形成了对客些事物的认识。事实上,每个人的知识大多来自于间接经验,即通过学习书本知识,查阅信息资料的途径,来获取对这观事物的认识。贬低书本知识,轻视教育工作,拒绝学习前人或他人的经验,排斥外域的科学成就,是非常愚蠢的。学习书本知识、接受间接经验是必要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量非常丰富的社会,各种知识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学习书本知识,掌握外部信息,获取间接经验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但必须指出,间接经验是“流”而不是“源”,在取得间接经验的同时,还必须参加实践活动,把参加实践同学习书本知识、接受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起来。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明了既要刻苦读书,又要注重实践的重要性。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人们去探索,重视已有的认识,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或丰富完善已有的认识,或形成新的理论。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由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所推动的,是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实践的发展也给人们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人类的生理器官是极其有限的,仅靠人类的生理器官去认识客观事物,是难以完成对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的认识,于是人们发明了射电望远镜电子显微镜雷达、声纳等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延伸了人的生理器官,克服了生理器官的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实践创造了电子计算机这一新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大脑,大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突破了生理器官的局限性。新的认识工具和认识手段,是新的实践所提供的,而新的认识工具和认识手段的出现,则大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实践主体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也是由实践推动的。主体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发展,是主体在实践中客体作用于主体的结果,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如观察、记忆、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人的实践操作能力,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的。实践既改造客观事物,又发展着人的能力。人们在总结实践的经验教训中,吃一堑,长一智,变得逐渐聪明起来,以更高、更新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www.daowen.com)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究竟是不是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实践来检验。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2]把实践作为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标准,是驳倒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不可知论否认人的认识、思维同客观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不可能被人所认识的,或者不可能被人彻底认识的。只有运用实践标准,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成功的实践结果为人们认识的真理性提供了客观的、物质的证明,即证明了客观世界有可能被人正确反映,又证明了人有能力正确反映客观世界,整个人类继往开来、不断发展的实践,将越来越有力地证明科学知识的确实可靠性及其无止境发展的可能性。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是缺乏根据的。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之所以要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探索和发现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由人们的实践需要决定的。主体的实践需要决定着他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角度和方向。而沿着特定方向和角度形成的理性认识,必然会对实践发生导引作用。人们不是为认识而认识,而是为了实践而认识。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和产生认识,在认识过程中进一步发现和探索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从而更有效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一切科学理论、科学知识是构成实践的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主体的实践活动是否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看他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是否正确。正确的理论(认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能够指导主体科学地预测实践的结果,发现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理论则会对实践产生误导作用,使人们误入迷途,从而导致错误的实践或实践的失败。认识的结果必须回到实践中去,经受实践的检验并得到发展,指导实践取得成功。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把正确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用它来指导实践,才能把理论变成现实,从而发挥理论应有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这只是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极其重要的方面。这并不意味着,认识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对实践毫无作用。同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一样,认识对于实践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的。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认识总是参与其中的,并影响着主体改变客体的过程和方向。没有认识和认识要素参与其中的纯粹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就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是认识要素参与其中的,从而使其成为自觉的能动性的活动。认识要素参与实践活动之中,使实践的目的更明确,行动更加自觉。否认认识对于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克服了这一缺陷,在承认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同时,承认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于实践的能动作用的辩证统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在认识论上的集中体现。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积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正确的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实践目标的确立,需要理论的指导。实践目标的抉择,是由实践的需要决定的,但实践中提出的需要,又必须从理论上揭示、概括和阐述,充分显示其价值,才能成为现实的实践目标。其次,实践手段、方法和道路的取舍,需要理论的指导。目标确定以后,还要选择相应的手段、方法和道路,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计划,才能使目标变成现实。而手段、方法、道路的选择,规划和计划的制定,实践本身并不能做出直接的回答,而有赖于理论对以往实践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和筛选,方能决定取舍。最后,实践结果的评价,需要理论的指导。如何判定实践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需要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对实践结果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评价。这既是某一实践过程的终结,又是新的实践的开端。可见,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二者是一致的。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推动作用统一在同一个实践过程中。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根本原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进一步成熟和发展。这一理论的源泉深藏在党所领导的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探索、不断试验、勇于创新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这一科学理论的形成,逐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所接受,并将其确定为我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来自实践,同时反过来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我们将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可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原则,是指引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根本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