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唯心主义哲学都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主观或客观精神的产物,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奉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论路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们的认识都是主观自在的,头脑里固有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感觉和观念的认识,是多种感觉和观念要素的组合或复合;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客观精神是现实世界的创造主,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以及人类本身都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形式,是不真实、不完善的“摹本”,因而人对世界的认识只不过是客观精神自己认识自己。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承认在人的认识之前,有一个先在的东西,而这个先在的东西就是人的观念、感觉,或是神秘的外在于人的精神实体。认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是对这种先在的东西的认识或观照。这两种形式的唯心主义认识论至今并没有完全绝迹,只不过是以更加隐晦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披上“科学”的外衣,对科学理论进行歪曲和篡改,因而更具有欺骗性。揭露和批判唯心主义认识论的错误立场及其根源,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
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论路线,认为客观世界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认识不过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反映论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贯彻于认识论的必然的理论结论。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在西方认识论史上,从古代的影象说、流射说、蜡块说一直到近代的白板说和直观感性论,尽管其理论形态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承认认识的客观来源,肯定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是把人的认识看作是不能证明其对错,不能证明其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东西。西方近代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休谟回避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认为人所知道的只能是自己的感觉,所谓通过认识而发现的客观规律性和因果必然性,不过是人在重复多次的感觉而形成的习惯性联想,至于这种因果必然性是否是真实的,则是无法证明的。康德则认为,在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自在之物”,它引起人的感觉,但“自在之物”只能提供认识的材料。认识的结果是由主体所具有的先验认识形式对这些材料的加工改造而成的。因此,人们只能认识“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表象,而“自在之物”本身则是不能认识的。不可知论对人的认识活动及其成果采取怀疑主义的态度,实际上也取消了人能否通过自己的认识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问题,并在人的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人为地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可知论因此而又为唯心主义和宗教信仰留下了一个空间。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曾站在反映论的立场上对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进行了批判。他们指出,物质世界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人的认识是物质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唯心主义把人的认识归结为某种神秘的天意或客观精神的自我认识。不可知论怀疑物质世界的存在,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而且与常识也是完全背离的。旧唯物主义者,坚持从世界本身认识世界的反映论立场,对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论的批判,在方向上是完全正确的,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在具体论述的细节上,存在着许多幼稚的、不科学的东西,并没有真正的解决认识的本质问题,没有彻底驳倒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究其原因,除了其受科学发展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之外,最根本的是它们的理论缺乏科学的实践观点,没有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他们不了解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只是把认识看作客体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印迹,他们不了解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认为认识过程是离开实践而孤立进行的,因而不能说明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不能说明认识和实践互相包容、双向互动的辩证联结;他们不了解认识发展的辩证本质,不能科学地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不能说明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转化。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比较,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对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则是科学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根置于当代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历史的进步,对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进行了彻底地批判,进而形成了科学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www.daowen.com)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运用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考察认识论问题,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因而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全面地、正确地分析和说明了人对世界反映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出它们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人是在自觉地、主动地改造着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正是在这种两重的关系中,人们既改造着客观世界,也改造和发展着自己的认识能力。人对世界的认识能力是一个面向实践、面向世界、面向时代的不断发展着的开放体系。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的思维是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对反映的直观化、生物化和自然化的理解。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就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反映要经过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到实践的反复运动;就人类对整个世界的观念把握而言,反映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递进过程。“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1]这就进一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的错误,科学地揭示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的无限发展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