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工智能是研究用机器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科学,它从20世纪40年代兴起,是控制论、信息论、电子计算机、神经生理学以及心理学、脑科学等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对人类思维的模拟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结构模拟,即仿照人脑的结构、机制,试图制造出“类人脑”的机器。这种模拟的前提条件是对被模拟的原型的结构机制有可靠的理解,然而由于人脑巨大系统的极端复杂性,脑科学尚没有完全认识其结构的机制。所以从结构上模拟人脑,现代科学暂时还不能完全办到,还处于研究试验过程中。另一种是功能模拟,即暂时撇开人脑的内部结构,仅从其功能上进行模拟,通常也把这种方法叫黑箱方法。这是目前取得成绩最大的一种方法,更确切地说,它采用的是计算机软件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它的特点是对人脑思维的信息过程进行模拟,人们通常把这种模拟机器叫“电脑”。
人类通过电子计算机来模拟人脑的某些思维过程,为揭示意识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技术基础。电子计算机以电脉冲代替了人脑的神经脉冲,以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亿个电子元件代替了人脑的神经细胞;电脑的接受信息和输入信息是对人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细胞的模拟;储存器是对人脑记忆的模拟;运算器和控制器是对人脑的分析、综合机制的模拟;输出系统则是对传出神经与效应器的模拟。电子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的部分思维功能,代替人的大量脑力劳动,这就把世界上最复杂的特殊物质——人脑同迄今为止所知道的最简单的物质(电子),通过功能的模拟直接联系起来。对人脑功能的模拟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有力地说明了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不管多么复杂,都是以客观的物质过程为基础的,而不是什么神秘的超物质的东西。人脑这种物质器官的机能,完全是一些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加以描述和模拟的物质过程。因此,“电脑”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进一步证明并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对意识本质的理解。
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现在人们已经能用电子计算机计算复杂的数字问题,证明几何定理和逻辑定理,整理资料和翻译文章;能用计算机代替著名中医给人看病、诊断和开出药方;还能用计算机跟人下棋、打桥牌等。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设想将出现大批的电脑医生、电脑教师、电脑工程师、电脑保姆等。人工智能的巨大作用及其发展前景,使一些人产生幻想,以为机器真的能够思维,可以制造出与人智力相等的机器。更有甚者,认为电脑不仅聪明胜过人,而且将来的世界将会是机器统治的世界,到那时候,“人将成为计算机思想家的玩物或害虫”,人将被“保存在将来的动物园里”。这些观点是片面的、极端的、错误的。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机器在某个局部比人强,但在整体上机器永远不如人。机器思维与人类思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从两者的物质承担者来看,人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在生理基础上的心理过程,是由人类的情感、直觉、想象、猜测等心理活动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机器思维是人们利用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电子元件和线路所组成的机械的、物理的装置,并用软件方法等模拟人的思维活动。机器思维不是人的精神活动,而是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www.daowen.com)
第二,从二者在物质世界的地位来看,人类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人在行动时要考虑到由此引起的这样或那样的后果,而机器思维、人工智能只执行特定的指令,并不探求任务本身的社会意义,不会考虑到社会后果。
第三,人工智能没有人类意识所特有的能动的创造能力。电脑可以储存巨大的“记忆”容量,但是它不会自动地提出问题,而且它对问题的解决是机械的,只有在逐一查对了一切可能途径之后,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人类思维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进行发明创造。人类记忆也有一个不同于机械装置的按意义去记忆的系统,无需回忆全部信息就可以找到所需要的答案。
第四,电脑必须接受人的指令才能工作。电脑以它惊人的“记忆力”,敏捷的运算速度,精确的逻辑判断能力,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但是,它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必须由人预先把思维过程加以形式化和符号化,以一定的信息输入电脑,它才能工作。二者的程序总是人脑的思维在前,电脑的功能在后。人类思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日新月异,每当人类把新的知识输入电脑时,更新的思想又会在人脑中萌发。
可见,思维模拟并非思维本身,人工智能决不是本来意义的人的智能。人类同机器的关系永远是制造与被制造、支配与被支配、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