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类如何实践把握物质世界

人类如何实践把握物质世界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来说,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更不是全部。他所说的实验包括对于事物的感性的观察和自然科学意义下的科学实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生产实践是处理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如何实践把握物质世界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从词源上考证,西方哲学使用的实践概念来源于希腊文,具有活动的、积极的意思。在中国古汉语中,实践是由“实”(实际)和“践”(践履)两个词组合而成的概念,意思是实际的践履,在词意上,实践指的是人的实际活动。

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来说,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更不是全部。从这个起点出发,唯物辩证地理解和把握世界与人、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类活动的能动性的关系,才能建立起科学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实践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就引起了哲学家的注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哲学家们对实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观点:

实践是一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古希腊哲学家们所讨论的实践,大多数就属于这类范畴。德谟克利特认为,美德不仅是个人的道德品质,而且与完成事业的技术能力和熟练程度相联系,政治活动是人的主动性的最高形式,它给人的生命以伟大意义和光辉。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诗学》、《政治学》等著作中,广泛、深入地探讨了属于实践活动的政治活动和道德行为,并且阐述了实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也把道德践履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一种实验、科学实践。罗吉尔·培根认为,要认识真理必须进行实验。他所说的实验包括对于事物的感性的观察和自然科学意义下的科学实验。弗兰西斯·培根也把实践理解为实验,并进一步指出,关于自然本质的知识不能由感官直接观察得来,而是通过人们作用于自然事物的实验活动取得的。可见,他们把实验看成是扩大科学知识的源泉,一切科学知识的发现,都是来自实验的结果。

实践是一种精神活动。中国古代的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他主张“知”(认识)和“行”(实践)不可分离,但又认为“知”等于“行”,把认识与实践混为一谈,有以认识替代实践的倾向。

黑格尔认为,所谓的实践只是“绝对精神”的逻辑发展,而不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不过,他提出了一些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如实践具有目的属性,具有创造和使用手段的功能,具有高于理论的重要品格,并猜测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人的现实感性活动。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就特别强调实际存在的事物和人的“耳目之实”,把对外物的直接感受看作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据。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则把实践与理论、思维、书本、学问等相对立。将实践理解为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他所谓的实践不是社会实践,而仅仅是生活实践。

旧哲学之所没有正确解决实践的本质问题,除了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各自的主观原因以外,还有客观原因,即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活动,本身就具有矛盾的特征:一方面,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它含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意志的支配,体现了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另一方面,实践又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物质手段同物质世界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客观过程。不能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实践的这种内在矛盾,是造成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各执一端、争执不下的认识论根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对实践本质的这一理解和规定,包含了两层相互联系的含义:

第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即它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与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的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实践的自主性表现在,人通过实践不仅能够认识客观规律,而且能够利用客观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从而使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达到物被人所掌握和占有的目的。同时,实践还具有创造性,它创造出按照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或产生的几率几乎等于零的事物。人对世界的改造本质上就是创造。没有创造,就不会形成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属人世界。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实践是由人发动同时又是为了人的活动,它使人与物的关系由物支配人变成人支配物,由此确立了人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人按照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事物,把它塑造成适合人占有和利用的形式,充分显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同时,人在实践中自觉地把自己和自然界区分开来,意识到自我存在,具有了主体意识。实践的发展,既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发展的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和弘扬的过程。

第二,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作为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用以区别人以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如认识、理论活动等。在这种区别中,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所谓直接现实性,指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这种“感性的”活动同感性对象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不同于自然物的直接现实性。纯粹的自然物不包含人的主观活动,因此它们不可能证实或证伪人的理论与认识。实践则不同,它既同人的主观活动相联系,又从人的主观活动的圈子里走出来,物化即外化为感性的客观实在。人通过实践活动的多次进行,不但使自身的利益需要得到满足,而且也检验着自己的主观目的、愿望、意图和计划等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着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只有实践才能证实或证伪某种理论,而理论却不能通过自身而得到证实或证伪。这无疑表现出实践优于理论的地方。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十分广泛的,它是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内容丰富的复杂系统,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是人类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www.daowen.com)

生产实践是处理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之所以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因为它是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物质和能量以解决衣、食、住、行等生存问题的唯一途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人类就会灭亡,社会就不能存在,一切其它活动都无从谈起。同时,生产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基础,正是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并形成其它社会关系,引起种种社会分工。它是推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实践也是人类认识的最基本源泉。

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改造社会的活动。既然生产实践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发展的,那么就必须维持和巩固那些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关系,调整或根本改变那些不适合生产发展的社会关系。因此,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也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阶级关系,除此之外,还存在民族关系、家庭关系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工作关系等。各种非阶级的社会关系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关系的影响。阶级斗争的实践具有历史性,它将随着生产的高度发展和阶级的完全消灭而不复存在。在社会主义社会,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改革,这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反过来又给生产实践以巨大影响。

科学实验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分化和形成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实践形式。它是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相联系的。由于科学实验要求根据一定的科研目的,运用一定的仪器和装备,人为地探制或摸拟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现象,在有利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具有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本身所不能替代的特点和作用。科学实验能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排除偶然因素干扰,突出主要因素,保证过程的“纯粹”状态;强化研究对象,以考察极端条件和特殊条件下的客观过程;人为地加速或延缓客观过程;模拟或重演客观过程等等。科学实验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大生产中,其作用举足轻重。

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不限于以上三种形式。遍存于社会各个领域的非基本社会实践及其种种行业分工,都是社会实践总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受制于基本社会实践但又对后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活动具有三个基本特点: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和前提,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外在世界)和实践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后果即通常所说的“事实”,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作为客观活动,其特点在于,它是以感性实体(人)同感性生实体(物)发生关系,以同感性对象相同的方式作用于感性对象。

实践又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实践是人自觉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创造性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人们在行动之前就有了明解的目的,并根据客观实际制订计划、方案、办法等,然后才付之于行动,给客观世界打上人的意志的“印记”。人类历史还不到地球历史的千分之一,可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尤其是在近一二百年短暂的时间里,人类使地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球越来越被“人化”了,这充分显示了人类实践活动巨大的能动作用。实践的自觉能动性突出地表现在它的创造性,即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

实践还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人们的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社会活动,人们总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有些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似乎都是科学家的个人活动,一些科学定律、定理还以个人命名。而实际上,任何科学家的物质生活资料,从事科学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和知识才能,以至语言,都是从社会中得到的。特别是现代尖端科学实验的课题复杂,难度较高,规模较大,绝不是个人单枪匹马所能进行的。人类的社会实践也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而是由低级到高级无止境地发展着。每一历史阶段上的实践都有自身的特点,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这都充分说明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目的既是实践运行的初始环节,也是实践运行的内控因素,它贯穿和渗透于整个实践过程以及结果之中。实践目的的提出,意味着人们对自身需要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意味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确立实践目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于实际改造客观事物之前在思维中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在观念中预先规定活动的结果,形成关于理想存在的观念模型的过程。这就是说,目的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超前改造,是人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观事物,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批判性、否定性反映。

目的总是指向一定的客观事物,并以一定的客观现实为依据。但直接的客观现实无法满足主体的需要,人们所提出的目的不论何种性质、何种类型,都表现为要建立一种或实现一种客观世界现在还没有的东西。在实践过程中,目的作为一个环节插入到客观联系,并作为一种特殊的原因而起作用。因此,实践改变了客观事物的自然进程,表现为一种自觉的物质运动过程。目的鲜明地体现着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实然与应然的矛盾。为了使主体的理想意图在外部世界中得到实现,就需要借助各种手段把实践方案付诸实施。实践的过程也就是目的通过手段而实现自身的过程。

实践过程实现的是双重的否定:一方面实际地否定了作为目的前提的对象的现成客观性;另一方面,又实际地否定了目的本身的单纯的主观性。在这双重否定中,作为目的前提的对象没有消失,但改变了原先那种自在形式,转化为符合目的要求的客观事物;目的本身也没有消失,但改变了它原先的观念形态,即通过实践而实在化、对象化于被改变了形式的客观事物中,通过这种双重否定,实际上建立了一种体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存在。这就是目的的实现。

目的通过手段以对象化的方式在客体身上表现出来,就达到了实践的结果。实践结果是人的意图、意志在客观事物中的凝聚和体现,因而是实践过程中各种要素总的融合。实践结果虽然体现着人的意志对自然事物的干预和改造,但它作为实在的东西,一经产生就同其它客观事物一样成为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如此,实践通过目的、手段而达到结果,就实现了人对物质世界的实际把握。当然,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质世界以及人本身都得到了改造和发展。人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的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