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优化

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优化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质形态千差万别、千变万化,这本身就表明,物质存在于运动之中,以运动为其存在方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与它的运动观、时空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进一步证实了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唯心主义把运动看作精神的特性,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辩证唯物主义肯定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物质也有某种静止的状态,有某种稳定的形式。

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优化

物质范畴规定了所有实物的一般本质。但是,这个本质不是以直接的形式存在的,而是表现于具有不同形态、不同性质的多样性的具体存在之中。物质形态千差万别、千变万化,这本身就表明,物质存在于运动之中,以运动为其存在方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与它的运动观、时空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以及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4]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有极大的概括性、普遍性,是“运动一般”,它表现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命的、社会的多种运动形式,尤其注意不能把它归结某一种运动形式。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就在于仅仅把运动归结于机械运动一种形式。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无运动的物质或无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设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的原理,包括下面两层含义:

第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绝对静止、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从宏观世界来看,无限辽阔的宇宙,总星系、星系、各个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整个太阳系绕着银河系旋转,太阳系的各行星绕着太阳旋转,而它们自身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微观世界中的基本粒子也是一样地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都有着自己生存、发展和灭亡即转化的历史。处于无限宇宙中的地球,以及地球上由微观粒子所组成的各种物体,不言而喻,也不会处在绝对静止不变的状态中。地球上的生物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同化异化的运动。生物物种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人类社会也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处于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变化之中,社会每天每时都进行着生产运动,而生产的发展又推动着社会关系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

人类的知识就是在物质的运动中获得的,如果事物是相对静止、永恒不变的,那么人也就无从去认识事物、区别事物。物质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们所认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恩格斯说,运动着的物质的性质是从运动的形式得出来的,认识了物质的运动形式,也就认识了物质本身。每一不同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有不同的表现,发出不同的信息。这些不同的表现和信息作用于人的感官,就使人产生认识,获得对物质世界各种知识。

形而上学唯物论认为,事物从本质上讲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变。而且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在物质之外,一切运动都是由于外力推动的结果。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就认为,物体的固有性质只有广延或形状,运动不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说明天体运动的发生发展时,认为一切行星和卫星在有了一个初始速度后,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它们可以沿着固定的轨道不断运动。但是牛顿认为这个初始速度却是“精神力学和几何学的上帝”所给予的切线力的推动,才使星球具有初转速度而运转起来。因此,牛顿认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惰性,没有外力推动自己不会运动。上述观点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极其错误的。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凡是运动都有自己的基础和担当者,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主体,分子是热运动的主体,人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主体,等等。现代自然学的成果不断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具体联系,证实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狭义相对论的质量与运动速度关系定律表明,物体的质量是随着运动速度的改变而改变的。比如,当物体低速运动时,质量有微小的增加,如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公转,每公斤质量增加一亿分之五公斤。当物体高速运动时,物体的质量随之而增大。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变化就非常显著,如在加速器中,当电子速度达到光速时,它的质量就会等于静止质量的5倍。这进一步证实了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在社会生活中,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也是非常明显的。整个的社会运动就是建立在生产方式这个物质基础上的,社会的政治运动、思想文化运动等,归根到底总是社会存在,即现实的客观的社会物质关系、物质生产方式的反映。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等诚然属于精神运动,但它总是同人的生理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以生理活动为其物质基础的。脱离人的生理过程的纯粹的心理活动、纯粹的精神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唯心主义把运动看作精神的特性,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主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看作是自己的思想、表象和感觉等主观意识的运动,认为只有我的感觉在交替交换,只有我的表象在消失和出现,在我之外什么也没有,仅此而已。客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看作是“绝对精神”、“天命”、“理”、“道”之类的所谓客观精神的运动。无论是主观唯心论或客观唯心论,都认为运动可以离开物质,运动是纯粹精神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辩证唯物主义肯定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物质也有某种静止的状态,有某种稳定的形式。不过,这只是运动过程中的静止或稳定,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就是说,静止或稳定总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一般来讲,我们可以在如下情况把物体看作是静止的:首先,从局部情况看,物体在此时此地,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特定的运动,比如机械运动;其次,从一定的参考系来看,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从而打破平衡;再次,从事物本身看,处于量变过程中的事物,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性质。但我们从总体、从别的参考系、从事物的发展来看,物体即使出于静止状态下,也仍然进行着各种运动和变化,并迟早会失去自身的性质而变成别的东西。所以,静止中总是包含着绝对运动的一面,不运动的纯粹静止是没有的;反过来,绝对运动也有相对静止的一面,没有相对静止的纯粹运动也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重要意义:

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我们谈到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种形式的运动,其基本前提是,这个事物还是这个事物,这种运动形式仍然是这种运动形式,即它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中;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论运动,我们就不知道这个运动究竟是什么事物或什么形式的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多样性是从物质自身的永恒运动中产生的,但只有在物质的相对静止中才能显现出来。绝对运动是产生形形色色的、不同的物质形态的根源,而相对静止则是这些不同形态的物质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物质之所以表现为千千万万的不同形态,正是由于相对静止为它们的生成和分化提供了条件。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区别事物,对事物进行确定的分析。承认事物有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把事物彼此区别开来,把握其确定的性质,进而对它进行科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形而上学不变论,一是相对主义辩论。形而上学不变论片面夸大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由此得出了所谓绝对不变的天体,绝对不变的物体,绝对不变的社会制度等错误观点。我国两汉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所谓道,即封建社会道德、政治、习俗等。他认为天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天创造的,天不会变化,事物也永远不会变化。董仲舒的这种观点成为维护剥削阶级的反对统治和镇压人民革命的理论根据。相对主义诡辩论片面夸大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中国的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就把不同事物之间的转化看作是无条件的,完全抹煞了事物的相对稳定和他们之间质的差别,得出了“万物齐一”的错误结论。古希腊的克拉底鲁认为,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万物只是一阵风,瞬息万变,无法捉摸,因此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按照他的意见,“什么也不能说”。由此可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是何等重要。(www.daowen.com)

任何物体的存在和发展,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占有一定的空间,以它们作为自己运动的存在形式。就是说,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机械运动就是物质客体在一定时间上的空间的位置移动,假如没有时间和空间这种形式,机械运动以及一切形式的物质运动就成为不可理解的了。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任何物质的运动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间经历着不同的阶段。它表现为: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个运动过程和另一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它们之间的间隔的长短;一事物存在和一种运动过程进行的久暂。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它只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方向,它的流逝总是沿着单向前进,去而不返。通常所说“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就是时间的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具有一定的体积和一定的形状。空间就是表示物体彼此之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表示物体的体积、形态、位置和排列次序等特性的。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这就是空间的三维性。现实的空间,都是三维空间。几何学为了研究空间的几何特性,使用了一维空间、二维空间的概念,但这只是一种假设,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是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的。一方面,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是不存在的。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离开物质在空间的运动,它就成为无法度量的东西。人们就是靠天体在空间的运动来确定年、月、日的。测定时间的方法也离不开物质在空间的运动。自古以来测定时间的方法如日规、钟表等,就是如此。现代天文台也要靠对天体运行的精密观察或用石英钟、原子钟的振荡频率,来测定标准时间。空间同样也以物质在时间上的运动来度量。平常我们用尺子测量空间的距离,这已表明了空间(距离)和物质(尺子)的运动(用尺子)的关系。精确地测量空间,要靠特定的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测定宇宙中天体之间的距离,要靠光在时间中的运动。对普通长度的精微测量和对微观世界极小长度的测定,则必须用电磁波和其它基本离子的物质波的运动。这些事实,既说明了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也说明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的运动也离不开时间空间,离开时间空间的物质运动同样是不存在的。物质运动总要经历时间,如果设想不经历时间的物质运动,那么这种物质运动的速度就是无限的,这是不可能的。即使物质运动最大速度的光运动也经历着时间。同样,物质运动总是同空间相联系的,不同空间相联系的物质运动也是没有的。任何物体必然有空间的一定位置,有一定的体积和形态。现代科学不仅证明微观粒子有体积,而且能够测出它们的半径,因此微观粒子的运动也必然与空间相联系。这些事实说明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把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所谓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与此相反,唯心主义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也就必然否定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把时间、空间看作是意识、观念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者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头脑中固有的“先天形式”。人通过这种“先天形式”去感知事物,才给予事物以时间性和空间性。马赫断言,时间和空间仅仅是“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是用以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不仅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观念的产物,而且把时间和空间割裂开来,虚构出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以后才出现了空间,但却没有时间,自然界只有在空间中的展开而没有时间上的发展。唯心主义的这些看法是违背科学的。自然科学证明,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以前早已存在,并且是以时间和空间作为存在形式运动和发展的,这就有力地批驳了唯心主义。

所谓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不同事物的时间、空间特性是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所制约的,即它们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人们关于时间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时间、空间是相对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时间、空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存在和发展,因而不同的物质形态各自有特定的空间、时间。几何学是反映物质空间特性的科学。不同的几何学反映着不同物质形态的空间特性。欧几里德几何学反映的是地面上狭小范围内物体的空间特性;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反映的是宇宙弯曲空间的特性;黎曼几何学反映的是微观空间特性。也就是说,三种几何学在它们各自适用范围内都是正确的。广义相对论认为,重力场的时间空间特性是依赖于物质质量分布的,物质的质量愈大、分布愈密、重力场愈强,则空间的“曲率”愈大,时间的流逝愈慢。这些都说明,空间、时间由于运动着的物质形态不同而不同。

第二,空间、时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证明,空间、时间特性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当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物体内部变化过程的时间就会延长,沿物体运动方向的长度就会缩短,这就是所谓“尺缩”、“钟慢”效应。并且空间长度短和时间持续变长二者在数值上是相互补偿的。

时间、空间特性的相对性,决定了人们时空观念的相对性。时间、空间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具体特性的相对性是统一的。如把它们割裂开来,就会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变时空观念。牛顿的“绝对时空”,就是这种倾向的代表。牛顿说:“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它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牛顿把时间看作是一种永恒的均匀运动的持续性,把空间想象为一个空箱子,空间和时间是脱离运动着的物质的独立实体,它们的特性是绝对不变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念之所以错误,就在于把空间、时间与运动着物质割裂开来,否认空间、时间随着物质形态及其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另一种是有些唯心主义者,以空间、时间的相对性为借口,宣称时间是由人的“心理”创造出来的,空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方便才创造出来的。这种唯心主义的时空观念,利用时间、空间可变的相对性,来否定时间、空间的客观性,当然是错误的。其实,时间、空间的相对性,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时间、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时间是无始无终的,它的一维持续性是无限的。时间无论向后追溯多远,没有开端;无论向前探索多久,没有尽头。永远不存在“无时间”的状态。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它的三维广延性是无限的。空间无论从哪一点出发,沿前后、左右、上下延伸出去,永远不会达到尽头。时间的有限性是指物质世界存在的每一具体事物,其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的。凡是产生出来的东西,都毫无例外会走向灭亡。空间的有限性是指,物质世界的每一具体事物占有的空间位置总是有限的。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辩证的统一,它们的统一性源于物质世界本身。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决定它的存在形式即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而具体事物存在的有限性决定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统一表现为:第一,无限包含着有限,无限由有限所构成。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必然把具体的现实的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包含于、充实于自身之中,离开一个个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所谓时空的无限性也就不复存在了。第二,有限包含着无限,体现着无限,任何具体的确定的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自己的界线,然而由于事物运动、转化的本性,有限的界线又不断地被打破、被否定而趋于无限。这种无限的趋势,并不是存在于有限之外,而是包含于有限之中。而且,任何一个有限的物质客体,就其特性、层次来说也是无限的,是包含着无限的有限客体。总之,有限是局部,是无限的必要环节;无限是全体,是有限的必然趋势。有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无限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有限和无限既是相互排斥的,又是相互贯通的。

掌握时空无限性原理,对批判唯心主义、破除宗教迷信有重要意义。如果否认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主张时间、空间的有限性,必然会引出一个超时空、超现实的神灵世界,给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留下地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