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打造高效的投研团队:纵横捭阖

打造高效的投研团队:纵横捭阖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断提升4P+1C的目标,需要通过不断提升整个公司对“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从而提升投资业绩。“团队制”体现为投研一体,建立多个投资研究小组,在组织结构上成为“纵队”结构,核心投资经理带着人数较少的研究员,各投研小组之间沟通较少,小组内部密切沟通协作。2014年,国内大部分公司采取的是中心化大研究中台、即“横队”体系,而中欧基金率先推行投研一体的多团队组织结构。

打造高效的投研团队:纵横捭阖

“新投研”体系的构建,并非中欧基金的一时之想。

2013年架构重组以来,过去六年的时间,窦玉明一直在观察,中欧基金推行事业部制的优劣势;他也一直在思考,在市场环境变化下,中欧基金需要怎样的进化,才能在日趋复杂、日渐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而作为“多策略精品店”战略的核心,投资与研究体系如何进化,是他思考的重中之重。

窦玉明告诉笔者,好的投资研究体系,需要建设好4P+1C[1]。不断提升4P+1C的目标,需要通过不断提升整个公司对“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从而提升投资业绩。投资研究团队信息处理能力是投资业绩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信息处理能力又包含两方面,一是投研团队每个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二是投研团队每个人想法交互的效率,即如何将个体的点状洞见凝聚成团队网状的智慧,成为投资研究团队区别于市场其他投资者的独特决策[2]其中,投研交互效率是产生基金公司业绩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中欧基金六年前施行事业部改造,如今推进“沉淀型”研究中台,都是着眼于提高投资研究的合作效率,从而提升投资业绩。

在2014年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时,中欧为什么推行事业部制(策略组)?窦玉明表示,全球投资研究的组织架构主要分两类,团队制和中央研究平台。“团队制”体现为投研一体,建立多个投资研究小组,在组织结构上成为“纵队”结构,核心投资经理带着人数较少的研究员,各投研小组之间沟通较少,小组内部密切沟通协作。“中央研究平台”指的是研究人员集中在一起,形成中央研究部,不同的基金经理公平地共享研究成果。2014年,国内大部分公司采取的是中心化大研究中台、即“横队”体系,而中欧基金率先推行投研一体的多团队组织结构。凭借多年来在投资研究管理工作中的观察,窦玉明发现,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投资研究的脱节,研究员很难理解基金经理的需求,无法跟上快速变化的市场,经常把研究做成“学术化研究”,而不是“实战型研究”。基金经理们常常感觉在孤军奋战,而研究员们也有困惑,面临那么多基金经理完全不同的需求,疲于奔命,无法潜心深入研究,报告成果也常常是应付式的表面文章。[3]一旦出现问题,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之间就会相互抱怨。

如何破题?中欧基金当时选择采取核心基金经理主导的小型“团队制”。小投资研究团队的模式,可以解决投资研究的沟通问题。在小的投资研究团队(策略组)中,研究员的招聘、考核、激励,核心投资经理有很大的决策权,研究员支持更少的基金经理工作,两者的利益更好地绑定在其所管理的基金业绩上,能够高效地解决投资研究配合效率的问题,大大提升协同效率。[4]通过这样的组织架构改革,中欧投资研究团队迸发出巨大的动力,投资研究合作的效率问题迎刃而解,投资业绩持续优秀。

但自2014年以来,外部环境在不断演变,包括证券市场、基金投资者、基金同行都发生很多变化,中欧基金内部也在不断变化。面对这些变化,中欧基金在2020年做了新一轮的组织结构调整,把“小团队制”改成“中央研究平台”的结构[5],与传统投资研究组织结构似曾相识,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调整?中欧基金的新组织结构和行业比较通用的结构又有什么区别?(www.daowen.com)

窦玉明告诉笔者,此次调整与内外部的环境变化有关。从外部环境来看,有两个主要变量,一个是证券市场上优质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这些优质公司正是基金长期基本面投资的理想标的;第二是行业资产管理的规模增长比较快,这两大变化使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从倾向“短线交易”变得更趋“长线投资”,这在投资换手率下降、对上市公司研究更加深入上可见一斑。由于基金经理管理规模的增长,还要求支持投资的研究工作更具广度,要找到数量更多的好公司,既要“广”还要“深”,这是曾经的“小团队制”无法承载的压力。在公司内部,随着各个投资策略团队之间共事的时间变长,不同策略组的基金经理们发现,虽然每个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和风格差异都很大,但大家对基本面研究的理解是非常接近的,不同团队的基金经理就开始考虑是否可以做研究的共享。“中欧三年前就开始做部分的共享平台,走到2020年,大家终于达成共识,下定决心,要把纵向分散于各个策略组的研究力量凝聚起来,组建横向的管理架构,获得了一个在广度、深度、精度上都更胜以往的‘沉淀出来’的研究团队。”

为什么是“沉淀出来”的研究团队?在窦玉明看来,沉淀而来的研究平台,指的是研究人员最初的工作是和投资人员并肩作战,属于投研小团队的一部分,就像中欧的策略组,研究人员和基金经理密切合作。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很多个不同的小团队发现做了很多重复工作,决定把重复性高、比较相似的工作合并到一个研究平台上,研究成果大家共同使用,以提高工作效率。这样,从小团队中拆分、凝聚出来的研究平台,就是“沉淀出来”的研究平台。[6]这些曾经的策略组研究员,对投资人员的需求特别了解,配合也更加密切,这样沉淀而来的研究团队会更具实战性,这就是其与“自下而上长出来”的研究团队的区别。对于中欧基金而言,“沉淀出来”的研究平台既能够避免投资研究相脱节,又能够解决内部重复性建设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近年来,随着公募基金行业快速发展,大众客户需要单只基金的容量更大、长期业绩更稳定的旗舰产品。窦玉明表示,“这给中欧基金这类追求精品店发展方向的公司以机会,我们希望做到,中欧出品的都是精品基金,可以放心选择。”中欧不希望发行太多数量的基金,这会让大众客户不知道各基金有什么区别,不知道如何选择,不得不按照短期业绩来挑选基金;中欧希望提供数量比较少的、差异明显的基金产品,每个产品长期业绩做到卓越,单只基金还能够容纳很大的资金量,这就解决了过去长期存在的“单只基金规模一旦变大,业绩就平庸”的问题。

随着资金不断向头部公司、少数基金产品集中,很多基金经理管理的资金规模超过百亿,全国有五十多位主动股票基金经理管理着超过百亿规模的基金,其中中欧基金就占到五位。[7]未来,可能出现单一基金经理或者单一基金产品拥有过千亿规模的情况,设想到时候要支持如此大规模资金的良性运作,最核心的要素莫过于足够深度的研究。因此,研究团队的强大与否,就成为制胜的关键。“沉淀出来”的研究平台能否承载这个历史使命,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