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大型城市的旅游与演艺融合:路径和选择机制的研究

我国大型城市的旅游与演艺融合:路径和选择机制的研究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以上海为例,采用扎根研究方法,对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和学界专家的深度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从企业实践出发,归纳总结企业层面我国大型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路径和选择机制。目前,旅游演艺被认为是企业层面可操作的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的重要路径。

我国大型城市的旅游与演艺融合:路径和选择机制的研究

关旭 陶婷芳 陈丽英(1)

融合发展是我国旅游业的主要战略思路。(2)2016年《“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旅游+”战略,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要进一步深入。其中,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一直是研究焦点,但是,文化产业包含多种不同特性的细分行业,深化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必然要落实到具体行业。演艺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广阔市场前景(3)。演艺业与旅游业有着天然的渊源,二者的融合发展一直备受关注。2009—2015年国家连续出台多项指导意见鼓励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然而,现实中二者的融合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4)长期以来,旅游演艺被认为是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的最佳路径,可事实证明,旅游演艺并不适合所有旅游目的地,尤其是大型城市。大型城市拥有一流的演艺设施,有能力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演出团队和举办世界级的演艺活动,如世界著名音乐剧《歌剧院魅影》在中国只在北京、上海、广州巡演过;大型城市还拥有丰富的演艺资源,能呈现多元化的演艺类型,如交响乐、音乐剧、芭蕾、现代舞、戏曲、话剧等。据大麦网统计显示,2017年全国演出场馆总数5 864个,排名前5名的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成都、深圳、广州。这5大城市的场馆数量占到了全国场馆总数的35.9%,演出场次占到全国演出场次总数的50.3%(5)。一流的演艺设施和丰富的演艺资源是大型城市独有的,能够满足国内外游客多样化和高品质的文化需求。同时,大型城市良好的旅游设施和服务能够满足异地观众的各种旅游休闲需要。旅游业与演艺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大型城市两个产业的融合路径呈现出多样性。现实中,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涌现出新的融合现象,如异地观演人群。本研究的调研显示,有27.3%的游客曾经为观看演出特地前往其他城市(6),上海各大剧院的观众中有20.8%是外地观众(7),上海爵士音乐节有23.2%的参与者来自外地(8)。游客集聚的城市空间和商业综合体也积极配套演艺业,如上海新天地从2016年开始举办“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上海美罗城改造后引入赖声川专属剧场等。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大型城市的旅游业和演艺业可以通过产业融合实现各自的转型升级。

本文以上海为例,采用扎根研究方法,对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和学界专家的深度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从企业实践出发,归纳总结企业层面我国大型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路径和选择机制。选择上海的原因在于:第一,上海是我国大型城市的标杆之一,针对上海的研究能为其他城市提供宝贵经验;第二,上海拥有发达的都市旅游业和发展迅猛的演艺业(9),能够呈现出最为多样的融合路径,针对上海的研究更具前瞻性和代表性。

产业融合是产业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的一种新型产业发展方式。在理论层面,大多数研究围绕产业融合的定义、驱动因素和影响展开,但是产业融合的概念至今仍无定论,在广泛探讨中形成了技术融合论、边界模糊论、融合过程论、产业组织论、服务融合论等6种不同却又相互联系的学派。对于产业融合路径的研究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且融合路径的研究越来越聚焦于具体产业。现有产业融合路径研究有共性研究和个性研究两个方向。共性研究从宏观上探讨产业融合路径的一般规律。个性研究则从具体产业的特点出发,探讨特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路径。本文重点梳理产业融合路径的共性研究和旅游业融合发展路径的相关文献

在共性研究方面,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多种产业融合路径。按照融合动因的不同,有三种产业融合路径,分别是以市场需求为主线形成的路径、以知识扩散为主线形成的路径和以科学技术交叉渗透为主线形成的路径。(10)按照融合形式的不同,有渗透、交叉、重组三种融合路径:产业渗透主要发生在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边界处;产业交叉指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产业重组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之间,这些产业往往是某一大类产业内部的子产业。(11)按照融合要素进行划分,产业融合路径包括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市场融合。(12)

多数研究从产业层面探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路径。融合要素是最常见的研究视角。学者们认为,旅游业通过资源、产品、技术、市场和功能等路径与其产业融合(13),涉及的产业包括农业、信息产业(14)体育产业(15)和文化产业等(16)。不同的融合动因也会产生不同的融合路径,技术动因形成渗透型融合路径,市场动因形成发展支持型、资源利用型、复合利用型、重组替代型的融合路径。(17)

企业是产业融合的主体,企业层面的融合路径,涉及企业整合旅游和其他产业的资源、技术、市场和功能等要素所形成的新产品、新业务或旅游新形态。(18)刘小明研究了旅游业与体育产业在企业层面的融合路径,包括:资源驱动的渗透型路径,形成康体养生等旅游形态;产品驱动的重组型路径,形成节庆体育旅游等旅游形态;市场驱动的延伸型路径,形成体育主题公园等融合形态。(19)吴金梅、宋子千探讨了影视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路径,包括:影视外景地旅游、影视故事发生地旅游、影视文化旅游、影视拍摄制作基地旅游、影视主题乐园旅游、影视节庆旅游等。(20)丁雨莲、赵媛以深圳华强集团为例,说明高科技主题公园是高新技术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一种路径。(21)

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研究都集中于旅游演艺主题。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演艺是旅游与演艺结合的产物。(22)由于国内发达的旅游演艺基本都在小型旅游城镇,所以,只有极少数的旅游演艺研究关注了大型城市的情况,而且仅限于少数案例,如上海的《时空之旅》。目前,旅游演艺被认为是企业层面可操作的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的重要路径。

现有文献对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路径研究提供了宏观层面的理论指导,但是,仍然存在三方面的研究空隙:第一,对大型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路径研究不足;第二,企业层面可操作的融合路径仅限于旅游演艺,城市与产业在发展,企业在不断创新,可操作的融合路径应该有多种选择;第三,缺乏融合路径的选择机制研究。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对我国大型城市中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路径进行研究。试图探索企业层面的融合路径和选择机制,以期为大型城市中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

由于本研究旨在探究企业层面我国大型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路径和选择机制,且目前国内外对此尚没有成熟的变量范畴、测量量表和理论假设。本文采用扎根理论这种探索性研究技术,从现象出发,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自下而上构建实质理论。(23)研究过程中,在资料和资料之间、理论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比较(24),直至发展出新的实质理论。

扎根理论认为,为了使研究在实际限制条件中能够有效进行,可选择便于接近的,并含有相应丰富信息的研究对象。(25)本研究以专家作为获取丰富信息的起点,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抽样选择访谈对象。理论抽样用于寻找和搜集相关的数据来加工和完善研究中出现的概念和范畴,直到没有新的概念出现就达到了理论饱和。(26)本研究的理论抽样从2014年6月开始,到2016年8月新的访谈资料中不再出现新概念,理论抽样结束。本研究一共选择了28个访谈对象,包括旅游与演艺领域专家、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

在访谈中,本研究发现,很多案例都存在政府的影响,原因在于:一方面,旅游业和演艺业使用大量文化和公共设施,与政府的公共服务相关;另一方面,演艺活动的内容受到政府监管。因此,本研究对相关政府部门做了访谈(如表1所示),以全面获取案例资料。企事业单位理论抽样的依据也是在访谈中逐渐呈现的。在访谈中,本研究发现,出现融合行为的单位可以按产权性质进行分类,本研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理论抽样,同时,为了尽可能涵盖现实中存在的所有融合路径,本研究对所有可能接触到的、符合抽样条件的单位进行访谈(如表1所示),直到理论饱和。研究中也发现企业产权性质对融合路径选择有影响,但并非本文研究重点。本研究着重探究大型城市中旅游演艺以外的融合路径,以及这些路径与旅游演艺的区别和选择机制。

表1 访谈对象

(续表)

注:访谈单位名称后面的T+数字,表示本研究对该单位访谈文本的编号,如T10表示本研究的第10个文本。

资料来源:本文整理

①JZ Music Group(爵士上海)是一个爵士音乐品牌,由上海悦色演艺经济有限公司运营。该公司集大型音乐节、音乐教育、演艺经济管理和文化基金于一体,形成了完整的爵士音乐产业链

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收集数据。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围绕研究主题设计了三类关键问题(如表2所示),形成录音文本28份。访谈获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数据(如表3所示),融合案例来自运作企业,部分案例得到了政府部门的佐证,保证了数据的客观性。为了验证理论饱和,本研究选取受访人提及但无法接触到的融合案例,通过非访谈渠道搜集信息,数据来源包括新闻报道、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如表3所示),对所获得的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对理论进行初步检验。为了进一步验证理论饱和,本研究组织学界专家(7位)和业界人士(8位)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扎根研究,再次验证理论饱和。

表2 深度访谈的关键问题

资料来源:本文整理

表3 主要案例

(续表)

资料来源:本文整理

陈向明指出,质性研究一般不需要讨论信度问题,但“内部效度”是需要解决的重点。(27)本研究使用研究者的三角交叉校正法对效度进行检验(28),即从不同研究者的角度审视研究发现(29)。在资料搜集过程中,每次访谈至少有两位研究者参加,访谈结束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访谈录音转换为文本。在研究过程中,每篇访谈文本首先由参与访谈的两名研究者负责编码,研究团队(30)定期讨论编码结果,确定是否存在误解或过于主观的问题。如果研究团队出现理解或观点分歧,再与受访者沟通确认,团队形成一致意见后确定最终编码结果。

开放式编码是指将访谈文本分解、检视、比较,并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是界定现象并将现象分类的分析工作。开放式编码的目的在于指认现象、界定概念、发现范畴,即处理聚敛问题。(31)开放式编码的形成并非按照任何设定的前提或标准提取,而是从原始文本中根据实际意指自然浮现的。(32)本研究采用逐句编码的方式进行开放式编码,访谈文本中的每一句话用“T序号-t序号”标记,如“T01-t12”表示第1个访谈文本中的第12句话。开放式编码用“OC序号”标记,如“OC23”表示第23个开放式编码。本研究共形成118个开放式编码,进一步提炼形成54个概念,用“a序号”标记(如表4所示)。范畴化进一步归纳开放式编码形成的概念,理清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本质属性相同的概念归为一个类别,形成范畴体系。从概念到范畴,有助于研究者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本文将54个概念进一步归纳为14个范畴,用“A序号”标记(如表5所示)。

表4 扎根研究开放式编码及概念提炼举例

(续表)

资料来源:本文整理

表5 开放式编码形成的范畴

(续表)

资料来源:本文整理

主轴编码是对开放式编码形成的范畴进行聚类分析,形成更大的类属即主范畴,并探讨主范畴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在开放式编码之后以新的方式重新排列范畴。(33)本文根据不同范畴的逻辑内在联系对其进行归类,共归纳出四个主范畴(如表6所示)。根据产业融合动因理论,本文将需求变化、演艺产业化、企业诉求和技术进步四个范畴定义为融合动因这一主范畴。访谈资料显示,价值发现、市场运作、组织管理、体验创造、资源整合与创新能力是企业选择融合路径的条件,本文将这六个范畴归纳为融合能力这一主范畴。将传统都市旅游与全域化都市旅游两个范畴归纳为都市旅游形式这一主范畴。单要素融合路径和多要素融合路径两个范畴构成了融合路径这一主范畴。

表6 主轴编码形成的范畴及其关系内涵

资料来源:本文整理

选择性编码的目的是选择核心范畴,核心范畴能够统领所有其他范畴,能够把主轴编码形成的范畴关系进一步具体化,开发出统领整个范畴的故事线。(34)故事线能够描绘行为现象和脉络条件,发展出新的实质理论框架(35)本文发现存在不同的融合路径和路径选择机制,因此,提出“我国大型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路径及选择机制”这一核心范畴。围绕这一核心范畴能够形成统领所有范畴的故事线:融合动因是前因变量,是企业融合路径选择的驱动因素;融合路径是结果变量;融合能力与都市旅游形式影响着融合动因和融合路径之间的关系。依据这一故事线,本研究建构出我国大型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的路径选择模型,简称“动因—能力—情境—路径选择”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大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路径及选择机制

资料来源:本文绘制

本研究进行到第28个访谈后,没有再出现新的概念。本研究选择非访谈渠道获取资料的案例进行理论饱和检验,主要利用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案例的部分数据(36)进行理论饱和检验。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新天地和前沿剧展三家联合主办,艺术节期间各国的艺术家在新天地的帐篷剧场、咖啡馆、酒吧、博物馆、广场等空间上演了17场精彩剧目。

如表7所示,编码结果表明,其他资料来源的案例文本中没有出现新概念,因此,本研究达到了理论饱和。表演艺术新天地的案例也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增加,新天地需要增加文化内容以持续获利,而前沿剧展需要扩大表演艺术的传播以拓展市场,即艺术普及诉求,双方由此产生了融合动力;实现融合需要演艺创新、整合资源和营造体验,这是举办艺术节所需的融合能力;新天地作为上海的知名景点是一个多功能的主客共享空间,表现出全域旅游特征;在融合动力驱动、融合能力支持和全域化都市旅游的情景下,新天地和前沿剧展成功举办了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选择了多要素融合路径。

表7 理论饱和度检验举例

(续表)

资料来源:本文整理

本研究发现,在大型城市中,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路径不只是旅游演艺,旅游演艺只是产品融合的单要素融合路径。大型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还存在多要素融合路径,如场馆演艺、演艺节庆和名剧名家等。“动因—能力—情境—路径选择”模型能够解释企业的融合路径选择问题,融合动因、融合能力和都市旅游形式影响企业的融合路径选择,但这三个主范畴对路径选择的作用机制并不一致。

(1)单要素融合路径——旅游演艺。旅游演艺是一种单要素融合路径,该路径只实现了旅游业与演艺业在产品要素上的融合。产品融合分为产品替代性融合与产品互补性融合。(37)旅游演艺是针对旅游市场提供的互补性融合产品。旅游演艺与景区或旅游线路形成互补,为游客提供更高附加值的旅游体验。旅游演艺在本质上是以演艺形态存在的旅游产品。这体现在旅游演艺的观众构成、空间形态和吸引力来源上。旅游演艺的观众构成以团队游客为主,目标市场决定了旅游演艺必须出现在景区景点。旅游演艺只面向旅游市场,旅游演艺观众与普通演艺观众是泾渭分明的两类人群,旅游市场与演艺市场并没有出现融合。地域特色是旅游演艺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演艺本身并不具有核心吸引力,旅游演艺依赖的仍然是旅游资源,演艺只是旅游资源的一种表现形式,如“T09-t50:游客通过这场戏看到了上海的影子还有与自身的文化差异,这是游客喜欢的原因”。在功能上,当消费者认为两个产业的产品功能具有替代性或互补性时,功能融合才会发生。(38)但对于游客或演艺观众来说,旅游演艺与一般的演艺产品在功能上并不具有替代性或互补性,旅游演艺具有旅游体验和审美功能,而不具有演艺产品的艺术普及和艺术体验功能,如“T05-t238:旅游演艺只是表演不能算艺术”。因此,旅游演艺是产品单一要素的融合,尚不涉及旅游业与演艺业的市场、功能等其他要素的融合。

(2)多要素融合路径——场馆演艺、演艺节庆和名剧名家。与旅游演艺不同,大型城市的场馆演艺、演艺节庆和名剧名家实现了产品、业务、资源、功能、市场等多要素的融合。

场馆演艺是指在剧院等专业演艺场馆或者酒吧、商业综合体等多功能场馆举办的现场表演及相关活动。场馆演艺的空间形态以城市的文化空间和商业空间为主。场馆演艺的旅游吸引力是多元的,包括场馆建筑、演艺节目以及场馆围绕特定演艺主题举行的活动。首先,演出场馆本身就是都市旅游吸引物,如上海大剧院、世博园、文化产业园区和购物中心等,都是游客频繁到访的城市空间。其次,场馆上演的节目对游客有吸引力。大型城市的场馆有能力举办高水平的演出而成为演艺爱好者向往的地方,如“T14-t242:单就音乐剧这个行业,上海文化广场是全国第一”,因此,吸引了全国的音乐剧爱好者。大型城市中场馆演艺的丰富性和高品质是其他旅游目的地无法比拟的,这是场馆演艺的核心吸引力。最后,场馆演艺的主办方会举办各类艺术普及和推广活动,这些活动对于游客也具有吸引力。如2016年上海大剧院以莎士比亚为主题举行的莎翁集市活动,目的是宣传即将上演的莎士比亚戏剧。该集市活动不仅吸引了戏剧爱好者,也受到普通游客的欢迎。

演艺节庆是指以特定表演艺术(39)为主题举办的节事活动,如音乐节、戏剧节等。演艺节庆在短期内集中展演大量形式各异的表演艺术,是艺术家、爱好者和普通大众的聚会。演艺节庆对游客的吸引力来自节目和艺人、氛围环境和演艺节庆上的各类活动。首先,演艺节庆的最大吸引力在于汇集了特定艺术领域的节目和表演者,这对于爱好者来说极具吸引力。旅游的本质是“与日常的不同”(40),演艺节庆是日常少有的特殊事件,对普通游客也有吸引力,如“T08-t64:在我们的音乐节上你能看到世界顶级的爵士艺术家会聚一堂,明星近在身边,它当然吸引人”。其次,演艺节庆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艺术氛围,能够吸引游客。演艺节庆通常都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举行,如城市绿地、公园和广场。这种户外环境让参与者更加放松和自由,氛围也更加轻松愉悦。如“T11-t96:我们辰山在草地上听交响音乐会,这种形式对于消费者是有吸引力的,观众进剧场咳嗽一下都胆战心惊的,在辰山你就能很放松地欣赏音乐”。最后,演艺节庆并不只有现场表演,而是伴随其他休闲和商业活动。如爵士上海音乐节在活动期间除了爵士表演之外,还有亲子、集市、街头快闪、舞蹈教学、非洲鼓教学等活动。这些活动同样吸引了游客,使演艺节庆有了更强的旅游功能。正如世界旅游组织指出的,节庆是目的地重要的潜在旅游刺激因素,能够有效开发和配置相关旅游功能。

名剧名家是指以经典节目或著名表演者为主要内容举办的现场表演及相关活动,如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在中国的巡演、明星演唱会等。名剧名家对游客的吸引力完全来自剧目或表演者本身,如“T03-t166:知名乐团比如柏林爱乐乐团,一到上海,它的门票就迅速售罄,其中肯定有慕名而来的外地观众”。一些观众频繁地观看各类演出,甚至在全球范围内追逐偶像或者特定节目的脚步。(41)名剧名家带动了粉丝群体的流动,演艺与旅游合二为一。

场馆演艺、演艺节庆和名剧名家与旅游演艺有本质区别,这三条融合路径并不凭借地域特色吸引游客,其吸引力来自演艺活动本身。虽然互联网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观看演出,但是,网络越发达,演艺传播越充分,人们越不满足于隔着屏幕的观演体验,“现场体验”成为消费者的追求。(42)大型城市能够为人们提供最丰富的现场演出,对现场体验的渴望引起观众的异地流动,观众成了游客,游客也是观众,由此出现了旅游市场与演艺市场的融合。市场融合下的消费群体属于提出的“特殊兴趣旅游者”(43),他们追求精神愉悦和高品质体验,需求具有明显的复合性特征。因此,需要一站式服务,同时满足演艺和旅游需求,企业间的资源与业务融合由此产生。如“T18-t27:上海有很多世界著名演出吸引全国各地的人,都是散客,需要我们帮他们解决门票和住宿,我们就与剧院合作,门票加酒店组合成包价产品帮客人一站式搞定”。在大型城市中,演艺产品与旅游产品存在替代、互补关系。如对于多次到访上海的游客,观看演出要比外滩观光更具吸引力,演艺产品替代了旅游观光产品;外地观众到上海音乐厅听音乐会,顺便逛一下南京路外滩,这是演艺产品与旅游产品的互补。产品的替代、互补意味着演艺功能与旅游功能的融合,场馆演艺、演艺节庆和名剧名家都同时具有艺术体验、普及和旅游功能。

场馆演艺、演艺节庆和名剧名家等多要素融合路径是大型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的深度融合,与旅游演艺的单要素融合路径有本质不同(如表8所示)。

表8 两类融合路径的分析对比

资料来源:本文整理。

企业选择融合路径遵循“动因—能力—情境—路径选择”的逻辑:融合动因决定了企业的融合路径选择,二者的关系受到融合能力和都市旅游形式两个主范畴的影响。

1.融合路径选择的前因变量——融合动因。融合动因是指促使旅游企业和演艺企业产生融合的内部动机或愿望的因素,该变量主要由企业诉求、技术进步、需求变化和演艺产业化等范畴构成。企业诉求是融合路径选择的内部动因,需求变化、技术进步和演艺产业化则是外部动因。很多文献指出,企业的产业融合行为是出于对利润及持续竞争优势的不懈追求。(44)旅游业与演艺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产业融合机遇,促使更多的企业用新的管理创意商业模式推动两个产业的深层融合发展。演艺企业的生存依赖于特定表演艺术的生命力,艺术普及是演艺企业的自身要求(45),旅游恰恰是艺术传播普及的有效方式,这是逐利之外演艺企业的另一大融合动因。品牌提升是企业诉求的重要内容,演艺能够丰富品牌内涵,旅游则能够促进品牌传播,二者融合可以达到更佳的品牌提升效果,如辰山音乐节提升了辰山植物园和东方广播经典947频道的品牌,“T10-t31:音乐节的效果很好,不光我们辰山的品牌出来了,东广也认为他们的宣传得到了观众的好评”。外部动因是促使企业产生融合诉求的外在因素,包括技术进步、需求变化和演艺产业化。技术进步改变了旅游业和演艺业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效率,使异地观演成为可能,为旅游业和演艺业的融合创造了更多机会。需求被认为是推动产业融合的重要动因,消费者需求变迁推动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化,演艺能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演艺产业化是演艺企业产生融合诉求的重要原因,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演艺市场的兴旺,我国演艺业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导向的运作促使演艺企业产生融合诉求。融合动因决定了企业融合路径的选择,两类融合路径都能获得经济收益和品牌传播效果,但是,旅游演艺并不具有艺术普及功能,当演艺企业的艺术普及诉求较强时,会选择多要素融合路径。

2.融合路径选择的中介变量——融合能力。融合能力是指企业落实融合路径所需的能力。已有研究表明,产业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需要关注成本、差异化、弹性和时间等要素以获取竞争优势(46),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建立战略联盟的动态能力在融合行为实施中会起到主导作用(47)。缺乏融合能力,企业即使有融合诉求,也无法选择融合路径。本研究发现,企业的融合能力包括价值发现、市场运作、组织管理、体验创造、资源整合和创新能力。价值发现指企业有能力发现其他产业资源和市场的价值,如表演艺术有众多门类,形成了无数的小众市场,旅游企业需要发现小众市场的价值才能选择融合路径。市场运作指演艺单位的市场运作能力。我国的演艺业刚刚起步,演艺企业能够进行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才能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旅游企业合作。如“T06-t113:当所有东西都是市场化的,演艺就必须市场化运作,降低成本,否则就没办法合作”。组织管理指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包括专业能力、团队管理、营销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等。访谈中,所有成功案例都是旅游企业与演艺企业的强强联合,如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作为国内唯一的户外古典音乐节,吸引外地观众远道而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作双方的管理水平,即辰山植物园提供了专业的场地服务,东方广播提供了优质的演艺服务。体验经济下企业要获取利润,必须善于创造体验(48),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目的之一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值得回忆的体验,体验创造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资源整合与创新能力都与体验创造相关,如访谈中所有的音乐节都是商业、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这种整合本身也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消费者体验。融合能力是企业进行融合的必要条件,企业的融合诉求要借助融合能力实现路径选择。

3.融合路径选择的调节变量——都市旅游形式。都市旅游是大型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的主要情境,都市旅游形式影响企业的融合路径选择。本研究发现,都市旅游形式分为传统形式和全域化形式。传统都市旅游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团队观光游,旅游内容以观光购物为主,城市地标是主要旅游吸引物。在传统都市旅游情境下,都市旅游景点只发挥旅游功能,服务于游客。全域化都市旅游是全域旅游在都市中的具体表现。全域旅游强调“游客即居民、居民即游客”,目的地的一切可利用资源都可能成为旅游吸引物(49)。全域化都市旅游的特点是主客共享,城市的各种空间都具有服务游客和居民的双重功能,散客休闲游是主流,都市活动尤其是文化活动,如展览、演出、节事等是核心旅游吸引物。都市旅游的发展趋向是从“大众”走向“小众”,向主题性、特色化、多元化和品质化发展。全域化都市旅游正是在这一发展趋向中产生的。不同的都市旅游形式下,游客的旅游需求和城市空间功能存在差异,企业的融合路径选择要与都市旅游情境相吻合:传统都市旅游情境下,需求和景点功能的单一性决定了企业选择旅游演艺路径;全域化都市旅游情境下,主客共享决定了企业选择场馆演艺、演艺节庆和名剧名家等多要素融合路径。(www.daowen.com)

4.我国大型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路径选择的作用机理。我国大型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的路径选择机制符合“动因—能力—情境—路径选择”模型。融合动因是企业产生融合路径选择的根本动力,是融合路径选择的前置因素或诱导因素。融合能力是企业选择融合路径的能力因素,融合动因通过融合能力实现路径选择。融合能力属于中介变量,在融合动因对路径选择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都市旅游形式是融合路径选择的情境因素,不同的都市旅游情境导致企业选择不同的融合路径。都市旅游形式通过影响“动因—路径选择”的关系起作用,属于调节变量。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三点。第一,提炼出我国大型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的路径。旅游演艺属于产品融合,且不是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的唯一路径。大型城市的场馆演艺、演艺节庆和名剧名家等融合路径是旅游业与演艺业在资源、市场、业务、功能和产品上的多要素融合。多要素融合路径是旅游业与演艺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顺应消费升级,符合都市旅游散客化、全域化的发展趋势。第二,研究指出随着大型城市的发展,都市旅游正从传统都市旅游向全域化都市旅游转换,全域化都市旅游有明显的主客共享特点。第三,利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基于“动因—能力—情境—路径选择”逻辑的我国大型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路径的选择机制模型。该模型不仅延续了学者们对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关注和研究,并将融合路径落实到企业层面。通过提炼出“融合能力”这一要素,弥补了旅游企业与演艺企业发生融合行为所需核心能力的研究空白。同时,将“都市旅游形式”纳入融合路径选择的分析框架,指出情境因素对路径选择的影响机制。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文化的作用日渐重要,尤其在大型城市中,文化正逐渐成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不仅能够实现两个产业的双赢,更有利于城市软实力的提升。然而,浅层次的产品融合并不能达到产业融合的最大化效果。因此,必须突破旅游演艺的局限。本研究发现大型城市特有的场馆演艺、演艺节庆和名剧名家等多要素融合路径,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对于旅游业来说,文化是旅游吸引力的源头。大型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能够丰富都市旅游产品和文化内涵,满足游客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提升旅游业的供给质量。与传统旅游发展模式不同,多要素融合路径是利用城市的存量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是一种内涵提升式的发展方式。大型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的多要素融合,既服务城市居民,也服务外地游客,符合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对于演艺业来说,大型城市旅游中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有利于演艺业的市场培育,增加了演艺的潜在受众和观众规模,促使演艺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提升。供给的增加使更多居民有机会接触到表演艺术,提升城市人文氛围,加速演艺市场的培育,由此形成演艺供需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旅游业和演艺业的融合发展最终会提升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在经济上,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在文化上,演艺活动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提升市民人文素养、展示城市文化的多重功能。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能够传播城市文化,丰富城市文化供给和提升城市的人文气息,从对外传播和对内提升两方面增强城市软实力。

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得出了我国大型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路径及选择机制模型,本文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但是,结论的普遍性和适用性仍需进一步论证。后续研究可选取更多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本文提出的范畴和理论模型进行概念化和操作化的论证,并通过实证分析来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的普适性。

(1)关旭,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文化旅游与城市旅游;陶婷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旅游企业管理及会展管理;陈丽英,博士,讲师,研究领域为旅游企业管理。原载《经济管理》2018年第1期。

(2)宋子千:《旅游业应增强产业融合的主动性》,《旅游学刊》2011年第4期,第7—8页。

(3)谢大京、刘婵君:《我国演艺业投融资机制探析及个案研究》,《音乐传播》2012年第2期,第30—37页。

(4)张琰飞、朱海英《西南地区文化演艺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经济地理》2014年第7期,第182—187页。

(5)数据来源:大麦网场馆库数据2017年11月1日查询结果。https://www.damai.cn。

(6)2016年11月,研究者在上海的田子坊、南京路、陆家嘴和浦东机场等游客聚集地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1 214份有效问卷。

(7)2016年10月,研究者在爵士上海音乐节现场对参与者进行问卷调研,共获得207份有效问卷。

(8)2016年11—12月,研究者在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上海文化广场等剧院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895份有效问卷。

(9)道略演艺产业研究中心《2016专业剧场年报》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海有演出的场馆增加了27个,涨幅为25%;演出场次达到9 264场,涨幅为20.6%(数据统计不包括旅游演艺)。该报告认为,上海未来可能成为全国最大的演出城市。

(10)单元媛、赵玉林:《国外产业融合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进展》,《经济评论》2012年第5期,第152—160页。

(11)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2期,第23—29页。

(12)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5期,第78—81页。

(13)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经济地理》2010年第4期,第678—681页。

(14)王兆峰、范继刚:《西部地区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第78—85页。

(15)余守文、金秀英:《体育产业的融合与发展》,《经济管理》2006年第23期,第80—81页。

(16)袁俊、张萌:《深圳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模式构造》,《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17—21页。

(17)郭峦:《基于产业融合路径的旅游创新产生机理》,《江苏商论》2011年第11期,第110—113页。

(18)丁雨莲、赵媛:《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路径与主体探析——以深圳华强集团融合发展旅游主题公园为例》,《人文地理》2013年第4期,第126—131页。

(19)刘晓明:《产业融合视域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14年第5期,第187—192页。

(20)吴金梅、宋子千:《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研究》,《旅游学刊》2011年第6期,第29—35页。

(21)丁雨莲、赵媛:《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路径与主体探析——以深圳华强集团融合发展旅游主题公园为例》,《人文地理》2013年第4期,第126—131页。

(22)杨卫武、徐薛艳、刘嫄:《旅游演艺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年。

(2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4)葛明磊、郭云贵、张丽华:《管理咨询中的扎根理论思想逻辑与行动学习研究》,《经济管理》2017年第4期,第84—96期。

(25)瞿海源等:《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二)质性研究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26)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研究实践指南》,边国英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

(2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8)三角校正通常有4种方式,分别为理论三角交叉校正法、方法论的三角交叉校正法、研究者的三角交叉校正法和资料的三角交叉校正法。

(29)宋慧林、蒋依依、王元地:《政府旅游公共营销的实现机制和路径选择——基于扎根理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旅游学刊》2015年第1期,第22—31页。

(30)研究团队成员共9名,均是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生或教师,但各自的研究方向不同。

(31)汪涛、周玲、周南、牟宇鹏、谢志鹏:《来源国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基于美、印消费者评价和合理性理论视角的扎根研究》,《管理世界》2012年第3期,第113—126页。

(32)谢彦君、徐英:《旅游体验共睦态:一个情境机制的多维类属分析》,《经济管理》2016年第8期,第149—159页。

(33)靳代平、王新新、姚鹏:《品牌粉丝因何而狂热?——基于内部人视角的扎根研究》,《管理世界》2016年第9期,第102—119页。

(34)汪涛、周玲、周南、牟宇鹏、谢志鹏:《来源国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基于美、印消费者评价和合理性理论视角的扎根研究》,《管理世界》2012年第3期,第113—126页。

(35)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研究实践指南》,边国英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

(36)资料来自前沿剧展2016年6月25日公众号文章《商业综合体变身戏剧表演空间——上海打造表演艺术新天地》,作者苏丹丹。

(37)Stieglitz N,Digital Dynamics and Types of Industry Convergencethe Evolution of the Handheld Computers Market in the 1990s and Beyond,in Christensen J F,Maskell P,The Industrial Dynamics of the New Digital Economy,Cheltenham:Edward Elgar,2003.

(38)Malhotra A,Firm Strategy in Converging IndustriesAn Investigation of US Commercial Bank Responses to US Commercial Investment Banking Convergence,Maryland University,2001.

(39)表演艺术是指能够进行现场表演的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

(40)Urry J,Larsen J,The Tourist Gaze3.0,London:Sage,2011.

(41)Gibson C,Connell J,Music Festival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Australia,Surrey:Ashgate Publishing,Ltd.,2012.

(42)Hughes H,ArtsEntertainment and Tourism,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2000.

(43)Hall C M,Introduction to TourismDevelopmentDimensions and Issues,South Melbourne:Longman,1998.

(44)于刃刚、李玉红:《产业融合对产业组织政策的影响》,《财贸经济》2004年第10期,第18—22页。

(45)Throsby D,Economics and Cul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46)Kaluza B,Blecker T,Bischof C,Implications of Digital Convergence on Strategic Management,in Dahiya S B,The Current State of Economic Science Vol.4,Rohtak:Spellbound Publications,1999.

(47)Broring S,Innovation Strategies in Converging Industries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Research Paper,University of Muenster,Institut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2003.

(48)Pine J,Gilmore J H,“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July-August),pp.97—105.

(49)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人文地理》2013年第3期,第130—13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