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构建创意城市:21世纪上海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

构建创意城市:21世纪上海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作为中国的发展龙头上海,无疑将在中国崛起并参与新一轮全球城市角力和重新分工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上海这艘中国城市的旗舰,不仅要在全球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还要引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因此,构建创意城市,占据以创意产业为主的高端产业群将成为上海21世纪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是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近年英国创意产业所创造的GDP仅次于金融业而成为第二大产业,并称为全国第一大就业产业。

构建创意城市:21世纪上海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

诸大建 王红兵(1)

萨斯基娅·萨森在《全球城市》一书中认为全球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权力重合的地方,是全球的制高点。而要占据这个制高点,主要靠城市的灵魂,即城市的创意

21世纪的国家竞争将以城市竞争为主旋律,按照美国高盛公司的预测,2005年已经位居全球第四位的中国经济总量即使按汇率法计算,也将分别于2008年、2015年和2040年分别超过德国日本和美国而在本世纪中叶居世界第一位。虽然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崛起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中国的创意水平在世界各国(2005)中仅居第36位(表1),而仅仅靠总量完成的超越终究不是真正的可持续的超越。成思危先生在CCTV《中国经济大讲堂》上指出:“世界上的国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头脑国家,一类是身躯国家。头脑国家产生知识、输出知识,身躯国家接受知识、应用知识。”只有当中国成为世界产业的源头,成为世界人才的归宿时,才是中华民族真正崛起之时。而作为中国的发展龙头上海,无疑将在中国崛起并参与新一轮全球城市角力和重新分工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上海这艘中国城市的旗舰,不仅要在全球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还要引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表1 世界主要国家创意水平排名

1992年,上海全年GDP完成1 05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06年上海的GDP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 296.97亿元,且比上年增长12%,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 205.35亿元,占GDP的50.55%,是全国第一个GDP过万亿的城市,如按1∶7.8的汇率折算,合1 320亿美元,按户籍人口算,人均GDP超过9 448美元。按世界银行1999年提出的标准(中高收入国家人均GDP在2 996~9 265美元,高收入国家人均GDP在9 266美元以上,高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为69.5%),上海已经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的下限,并将进入全球城市经济总量前列。(2)与此同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增强。2006年,上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 92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幅同比回落4个百分点。上海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 36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增幅创1998年以来新高,首次出现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超过投资增幅。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认为,在信息时代,资本、自然原料、甚至土地不见得是财富。今天投资驱动型(investment driven)经济已经走到尽头,人们须走向创新驱动型(innovation driven)经济与知识驱动型经济的领域。它需要新创意、新知识来推动。阿特金森和科特(Atkinson and Court)明确解释了美国新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知识及创意为本的经济。因此,盘点2006年的上海经济,有两个标志性的指标应该引起关注:1.按照上世纪末的标准,上海市人均GDP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2.2006年上海经济的投资增速开始同时慢于GDP增速和消费增幅,这表明靠投资拉动的生产型经济增长时代正在过去,消费及服务为主导带动经济增长的时代正在到来。上海的现代化进程则开始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过渡,同时上海也需要从“效率城市”提升到“创新城市”。比尔·盖茨宣称:“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难以计数的商业利益和商业奇迹。”因此,构建创意城市,占据以创意产业为主的高端产业群将成为上海21世纪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是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

2006年,北京GDP达7 720.3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 405.1亿元,增速达到了11.9%,不仅从绝对数额上全面超越了上海,成为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首要力量,而且北京三产比重成功跨越70%,第一个到达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伦敦、东京、纽约、香港在20世纪中期就已超过70%,在国内,上海不及北京和广州的水平(表2)。因此,发展创意产业将大大优化上海的产业结构。

表2 中国主要创意城市相关指标排名(2006)

注:1、2引自地产评论,为2005年数据。

根据上海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规划”,2005—2007年,上海文化产业总值将达到2 200亿元,增加值将达600亿元,其中文化服务业的规模将达1 100亿元,增加值逾400亿元。根据《上海市文化人才开发专项目录》,上海将在今后3~5年内引进7大类34小类文化人才。

目前,资金与技术主宰世界经济的时代已成过去,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追逐最有创意的项目,而最有创意的项目依赖于最出色的人才,创意人才总是选择创意城市的创意社区作为他们的聚居地。因此,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格局是:找资金不如找项目,找项目不如找人才,而找人才的最好办法就是打造适合创意人才和创意产业的土壤——创意城市。

最顶尖的人才、最多的资金都会流向最具创意的城市(表3),正如艺术家喜欢巴黎音乐家乐意去维也纳,IT精英及风险投资者对硅谷趋之若鹜一样,上海是中国创意产业的先发之地,但要成为全球创意产业的中心,首先就要成为创意人才的乐土,创意产业的沃土,即要具备创意城市的水土。

表3 美国创意城市排名(2005)

1998年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指出:“所谓‘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英国的创意产业包括广告建筑美术和古董交易、手工艺、设计、时尚、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以及电视、广播等诸多部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Florida,根据联合国2004年举行的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创意产业已占全世界GDP的11%,每天创造的产值达220亿美元,且以年5%左右的速度递增,美国的递增速度达到14%,是其整体经济增长速度的2.33倍,其创意产业中的核心版权产业GDP已超过5%。近年英国创意产业所创造的GDP仅次于金融业而成为第二大产业,并称为全国第一大就业产业。近十年来,日本从经济大国向文化大国“第三次维新”,到2002年,日本内容产业总规模已占世界总规模的11.7%。韩国已成为继法国之后又一个能与好莱坞分庭抗礼的影视大国。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国和大城市无一例外都是创意产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

2004年国家统计局已经列出了关于文化产业的三层次、九大类的分类方式,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和向更高层次的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2年,Florida用美国有创造力的人在区位选择方面的证据说明,过去是公司区位吸引了人,现在是有创造力的人吸引公司。公司将会搬到有创造力的人乐意居住的地方。在美国有创造力的人喜欢住在技术(technology)、人的才能(talent)和宽松的环境(tolerance)三因素排名很高的城市,他提出了著名的3Ts理论(图1)。Florida认为创意城市有三个特征,即要有创意人才(智力型人口)、创意阶层(科学家、艺术家、大学教授;高科技从业者、医生、律师、管理者)与宽容的城市文化,即创意人才与创意阶层、技术与创意产业、宽容与创意城市(图2)。他认为创意阶层分为两类,一类是超级创造力的核心(文理学院的人才):如科学家、艺术家、大学教授、设计师、建筑师等;另一类是创造性的专业人士(专业学院的人才):如高科技从业者、医生、律师、管理者、会计师等。

香港大学以3Ts理论为基础,拟定了5Cs为香港的创意指标:创意效益、结构/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2005年香港将创意产业称为“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并将其列为新经济增长点。

图1 Florida的3Ts理论

图2 创意人才-创意产业-创意城市

英国学者Landry强调:文化是创意的平台与资源,文化提供创意所需要的素材,创意是实践观念的力量。目前,全球城市越来越注重社会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使得全球城市日益成为全球文化在空间上的代表,主要表现在强调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多样性、人口多样性(出生地为外地、外国的人口占城市人口的百分比)和外来人士在城市精英队伍中的比重。

关于国际大都市中外籍人口的比例,国际上存在着5%、8%、15%和20%四种说法。以最低的5%计算,1 000万人口的城市应有50万常住外籍人口。综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上海1 600万常住和暂住人口中有387.11万外来流动人口,外籍人士的数量只有约50万人。目前,作为“民族大熔炉”的纽约,有近800万人口来自世界各地100多个民族,其中犹太人有200万左右,非洲裔黑人有200万人左右,华人也有60多万。

上海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据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上海常住外来人口占总人口22.8%,还有581万流动人口,是我国流动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外国人(境外人口)最多的城市。至2006年上半年,在上海就业的外国人来自152个国家,约5.1万人。上海应该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其最大特征在于流动、开放,并形成包容性较强的新型都市文化。

然而,比人口结构更重要的全球城市开放性指标是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包括工作语言的多语种化、对非本土文化的一视同仁,以及不同背景的居民对市政的参与度。这种社会文化多样性不仅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主要因素,也是全球城市提供高品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先决条件。这就为全球城市提出了更高的文化目标。强调文化在全球城市中重要的建构性力量,是全球城市向创意城市演化的重要推动力。

创意产品和创意人才需要成长的环境,这种环境首要的特征就是和谐与舒适。社会包容性强、多元及多层次,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和想法,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可以互相辩论,不同的价值观可以互相撞击。只有这样,才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创意人才去尝试,去创新,而不会遇到排斥;最终令四方贤士都可以如鱼得水,各显神通。

在工业化时代,由企业引导城市及人才,而知识化时代则是由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及依托大学诞生的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园区引导城市。大学是技术的发生器,是创意人才的吸铁石,世界性大学也是多国多民族精英的聚集场所,提倡自由化的氛围,有容乃大的大学同时也是高度包容的创意繁殖场(breeder),因此,大学是创意城市的基础设施。(www.daowen.com)

大学具有优质的生活质量,大学的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有效地吸引世界各地的外部人才和培养当地人才,大学对于城市繁荣具有拉动作用,大学提高了城市的可居住性并吸引投资者,提高了城市的可投资性,同时也吸引居住者,提高了城市的可旅游性。根据The Harvard Guide(2002),哈佛大学每年有20亿美元的运行费直接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麻省、波士顿以及坎布里奇的最大就业单位之一。大约有1.5万人在哈佛工作,2002年哈佛共支付报酬3亿美元。

2003年我国国内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达到1 900万人,在校人数规模位于世界首位,到2005年底,中国的高等学校数为2 300余所,在校大学生总数已超过2 30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提高到2006年的21%。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口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迈进了大众化的阶段。但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大学改革网络),在过去10年间,全世界在校大学生人数从6 860万增加到了1.1亿。目前,全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为22%,中等收入国家为17%,高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8%。因此,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就上海而言,至2005年底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从表2也可以看出,中国创意阶层比例高的大都是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

上海同济大学本部旁的赤峰路段,仅860米长的街道现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赤峰路现代建筑设计街”,在这里创业的同济人被业界称为“同家军”,如今,环同济大学千余家与设计相关联的企业已形成一片完整的设计产业带,它占地约20平方千米,年产值逾20亿元。因此,上海要构建创意城市,就必须大力发展研究型大学,并加强大学园区建设。

Landry认为:创意生活圈(creative milieu)是指一个具有必要先决条件(包括软件/硬件基础设施)的地方——不论是几栋建筑物、都市的某一区、整个都市或是某一地区——而由于这些条件,观念与发明能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这个生活圈构成一种物理场所,其中,企业家知识分子、社会运动者、艺术家、管理者、权力掮客或学生彼此处在一个崇尚开放心态、世界主义的脉络中,共同组成关键大众(critical mass)。彼此面对面地互动,创造出新的观念、事物、产品、服务与制度,进而带动经济的成长。伦敦就聚集了英国1/4的教育科研机构,一年的教育经费超过7亿英镑,吸引了英国40%的风险投资,60%的人从事与此相关的行业。东京更集中了全日本30%的大学、40%的大学生、50%的国立科研机构。

创意生活圈具有:①原创性与深度知识,有健全的创业融资与资助体系,没有苛刻的管制,有能力与技术应对各个领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②组织结构形式具有不确定性;③人群之间有正式或非形式的,显形或隐形的沟通与交流渠道和机会;④能够实现跨学科与专业的互动。创意生活圈要有活力和生命力,活力是一座城市天然的力量和源泉,创意是活力的催化剂,活力是创意过程的重心所在,活力与创意兼具,形成Landry所称的“创意城市的都市发展创意循环”(the cycle of urban creativity)。

构建创意城市就是要驾驭想象与天分,将上海打造成中国最适宜居住及最具活力的城市,拥有多彩多姿的文化、艺术及创作氛围。要经常开展文化活动,使创意人才不断接受新意识形态冲击,思想活跃,创意蓬勃,容易找到新题材及新灵感。还要推动社群和社区的凝结,提出社会发展问题、提示人们新涌现的社会时尚潮流,并且可以用较为平和、方便的方式为人们营造沟通和达成意见的平台。营造创意生活圈是出于产业融合考虑而进行的战略投资,也是优化创意城市生活的社会职责所在。

创意产业来自创造力和智力财产,又称智力财产产业(IP产业,intellectual property industry)。创意产业的精髓是人的创造力,广义的创造力可以存在于技术、经济和文化艺术三方面,即技术发明、企业家能力和艺术创造。首先,技术发明和艺术创造需要有企业家才能获得创新,也就是变成产品和实现价值。其次,创造力必须有知识产权保护才能创造财富。因此,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家的推动及良好的创意社区文化,同时还需要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统计显示,2004年全球游戏、动画业相关衍生产品产值在5 000亿美元以上。创意产业甚至是伦敦的第二大产业部门(仅次于金融与商业服务业),伦敦创意产业的艺术基础设施占全国的40%,每年的产值均超过210亿英镑,解决了50多万伦敦人就业问题。伦敦发展局于2004年创立了“创意伦敦”工作协调小组,这是一个由伦敦发展局管理的有关伦教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机构,以政府和民间合作的方式运作,广泛汇集重要创意公司行政执行官、艺术组织和政府部门官员的建议,有力地促进、支持和培育伦教巨大的创意产业。伦敦发展局每年投入3亿多英镑支持创意企业的成长、新创意工作的开拓以及新创意团体的发展。在日本,动漫艺术及相关产业规模仅次于旅游业,已成为日本六大支柱产业之一。2003年1月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第二届特区政府的首份《施政报告》中,着重提到了发展创意产业的内容。我国台湾省已经把创意产业作为继高科技产业后另一项全力扶持的产业——计划在5年内辅导成立50个创意生活产业项目,希望创造3 000亿元新台币的产值,带来10万个工作机会,并带动22.5亿元新台币的新投资。《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将“十一五”发展重点确定为五大类: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

文化资源是精神财富,是创意产业的内核。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不同,对创意产业来讲,文化资源这种精神财富将用之不竭,取之不尽,是我国发展创意产业的优势所在。近几年,上海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推动新一轮经济发展和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2004年上海文化产业年产出达1 563.87亿元,实现增加值44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9%。但与一些国际大都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在国内都还不具领先地位。上海作为一个拟建的国际大都市,如果不能在创意产业的发展上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将直接影响其对外经济、文化的辐射力,从而对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将形成制约。

2005年,在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的推动下,“上海设计创意中心”和“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相继成立。到2006年底,上海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将达50个左右,涉及38个种类、55个行业,创意产业增加值预计总量将超过650亿元,占全市GDP的7%左右。根据规划,到2007年底,上海将形成70~80个创意产业园区,吸引3 000~5 000家各种创意企业在园区内聚集。到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增加值将达到全市GDP的10%以上。要实现上述目标,上海不仅要提供效率基础结构(包括公共服务、运输、电讯、园区建设、规则制定),而且要提供创意基础结构(包括研发设施、风险投资、知识产权法和吸引有创造力的人的愉悦宜人的生活环境)。

产业链是创意产业最主要的本质特征。上海创意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中任何一点的断裂都会使整个创意城市建设进程受阻。因此,上海要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创意城市和创意中心,政府更要有所作为,创意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桥梁纽带作用,支持、资助企业搭建产业链。要在风险投资、项目融资、土地场所等方面以公私合作方式积极推进创意产业的发展,要依托上海的研究型大学,支持高校创意专业的发展,利用创意产业园的孵化作用,建立创意产业孵化基金,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及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意产品出口扶持等方面的工作。

政府从产业发展角度来推动创意产业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创业者、创作者创意生活的重要性,因此要通过教育培训、支持公民的创意发展、为公民提供创意接触的机会,使人们可以享受创意生活,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等。

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创意人才需要宽容的创意社区文化和完善的创意环境,上海要进一步发挥磁石效应,吸引国际国内大师级的创意人才和专业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营造产业氛围,做强龙头创意产业。

市场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土壤,上海创意产业要面向全国,进一步面向亚洲直至全球,要充分利用上海的体育与时尚的互动(如姚明与刘翔就是众多时尚产品的代言人)、艺术与文化的互动(如海派文化与海派建筑艺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如地方戏剧与西洋艺术)、古老的中华文明与现代艺术市场的结合(如古玩与收藏)、现代影视业(美国大片、韩剧与中国功夫片)、动漫产业与IT业结合等均为上海的创意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吸引创意人才、发展创意产业、营造创意社区、构建创意城市,是21世纪上海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与核心价值所在。

[1]Charles L.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M].Comedia and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ondon, 2000.

[2]Richard F.创意经济[M].方海萍,魏清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厉无畏,王如忠.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4]诸大建,黄晓芬.创意城市与大学在城市中的作用[J].城市规划学刊,2006(1).

[5]理查德.E.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6]易华,诸大建.建设创意型城市的战略思考——以上海为例[D]//第一届上海经济与管理博士生论坛论文集,2006.

[7]周汉民.世博会是上海建设的重要契机[J].城市规划汇刊,2004(2).

[8]章超,黄昌勇,端木怡雯.产业政策对于发展上海创意产业的意义[M]//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创意上海.

(1)诸大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授,上海市政府特聘决策咨询专家,同济大学城市发展战略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王红兵,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城市管理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博士生。原载《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5期。

(2)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年世界“中上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平均在3 466~10 725美元之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