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英国创意城市的发展基础及启示

英国创意城市的发展基础及启示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国创意城市的兴起同样存在着三个主要的基础,即经济基础、政策基础和文化基础。英国的经济转型是建立在第二产业衰落和第三产业兴起的基础上,在英国的城市发展历程中具有独特的国情背景和现实需要。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提出的“新英国”计划就旨在通过发展创意产业复兴其在工业革命时期的辉煌,事后该计划被证明是一项积极而有效的城市振兴政策。

英国创意城市的发展基础及启示

李明(1)

创意城市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推动,伴随城市更新和创意产业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形态,是在消费文化和创意产业基础上向社会其他领域延伸的城市发展模式,是科技、文化、艺术与经济的融合。虽然经济发展主要由产业和贸易推动,但城市作为各种创新的孵化器却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卢卡斯(R.Lucas)认为,生产力发展和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不是自然资源,而是城市化、区域集中和人口聚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发展经常面临如何重塑形象、重获生机和重新定位等问题,创意城市突出了消费经济、文化生产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建设创意城市不仅能够吸引创意人才和调整产业结构,还能以创意的方法解决城市发展遇到的难题。英国(2)世界上第一个以政府名义推动创意产业和创意城市发展的国家,仅在英格兰地区有超过20个城市在追求建设创意城市,从曼彻斯特到布里斯托尔,再到普利茅斯和诺维奇,当然还有伦敦,都把创意作为城市发展的特色标签。佛罗里达(R.Florida)认为,创意城市的建设至少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可以促进创意人才、企业和创意产业的交流、融合;第二,城市产业发展能提供足够的发展机会;第三,具有能够吸引创意阶层的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英国创意城市的兴起同样存在着三个主要的基础,即经济基础、政策基础和文化基础。

在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初的经济发展可以用技术革新、主导行业、劳资关系和竞争格局等来描述,每一个经济时期都与特定的城市发展形态相联系。19世纪,英、法、美、德等国的工业化引发了工业城市的蓬勃发展;20世纪20—60年代,福特式的大批量生产与大都市的扩张、都市连绵区的出现相联系;当代灵活的柔性工业化(flexible industrialization)在世界资本主义的特定区域创造了一系列新的产业空间。创意城市作为后工业化的产物,通过城市和文化的高效结合以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建设的互动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就业和文化多样性。

英国的经济转型是建立在第二产业衰落和第三产业兴起的基础上,在英国的城市发展历程中具有独特的国情背景和现实需要。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在工业革命后一直是以制造业为主的“世界工厂”,只是到了19世纪末,面对其他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才日渐衰落。在市场调节频频失灵的情况下,英国政府对经济发展依然秉持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对科技成果的应用、教育普及和人才培养等缺乏必要的干预和扶持,从而导致英国经济在一战之后长时间处于高通胀、高失业率、低增长的严重不景气状态。工业投资水平较低、投资环境较差、产业结构老化和设备更新缓慢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此出现了被称为“英国病”的经济衰退现象。

20世纪50—70年代,西方国家纷纷迎来了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但英国的经济增长率却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1951—1979年,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6%,而同期的法国为4.9%,联邦德国为4.7%,意大利为5.1%,美国为3.6%,日本为8.2%;从1964年到1979年间,英国工业部门的就业人口下降14.8%,而其他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却继续增长;1983—2001年,英国的制造业进一步萎缩,就业人口下降了10.4%;1997—2002年间,英国大约又减少了575 000多个制造业的工作岗位,下降了18.6%。总体来看,20世纪后半期,英国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是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明显上升、第一产业相对稳定(表1)。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提出的“新英国”计划就旨在通过发展创意产业复兴其在工业革命时期的辉煌,事后该计划被证明是一项积极而有效的城市振兴政策。此后,数字技术和通讯、网络的迅速进步以及电脑手机等数码产品的普及带来了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出版、电视音乐广告、教育和新媒体等文化传媒部门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地竞争融合,以至行业的边界日趋模糊。在英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为其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这种产业的升级融合为创意产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创意产业正是以知识经济中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背景,展示创意艺术(个人才能)和文化工业(大规模生产)在概念和实践上的融合。

表1 战后英国三大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

(续表)

资料来源:转引自参考文献[5],略有改动。

创意产业是建立在传统产业发达的基础之上,以实现城市文化资源产业化经营为目标的经济形态,对所在的城市产生难以估量的经济推动力,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早在1912年熊彼特(J.Schumpeter)就提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罗默(P.Romer)在1986年进一步指出:“新创意会催生出无数的新产品、创造广阔的新市场,提供大量获取财富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佛罗里达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和创意经济时代,认为虽然服务经济自1980年以来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创意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有超过服务经济的趋势。当代大都市发展面临严峻的结构问题,如传统经济产业衰退、缺乏集体归属感、生活品质恶化和全球化挑战威胁等,往往也需要靠超越传统的思维和创意的方法才能解决。

英国的创意产业源于创意的理念,创意则“起源于向现存的程序、生活方式、协议和行为方式发出挑战,而且社会希望尝试新的事物”,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以推崇创新和个人的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推动为特征的经济思潮和实践。创业环境成熟、运作机制合理、产业结构完整和产业成长性较强是当代英国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所以各个产业部门能够相互支撑,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表2)。虽然总体上英国创意产业处于上升的态势,但创意产业内部的构成却在不断变化,特别是各组成部分的产值、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变化较大。(图1、图2)2009年,英国创意产业每年营业额达232亿美元,占国家财富的8%,高居欧美国家之首。以伦敦为例,创意产业是伦敦主要的经济支柱,所创造的财富仅次于金融服务产业,同时也是吸纳就业人口排名第三和增长最快的产业。波特(M.Porter)认为,经济发展中“大量的竞争优势不在公司或产业内部,而是分布在公司业务的所在地”,所以创意产业特别集中在某些条件突出的城市区域,这也是伦敦的创意产业在全国遥遥领先的重要原因。据《伦敦市长文化战略草案》统计,伦敦集中了英国三分之一的演艺公司、10%的唱片公司、90%的音乐活动、75%的广播与电影收入、46%的广告从业人员以及85%的服装和时尚设计师。创意产业年产值为250亿~290亿英镑,从业人员达到52.5万人,而且人均产值也远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2000年伦敦创意产业人均产值为2 500英镑左右,几乎是全国创意产业人均产值(1 300英镑)的两倍。创意产业的空间聚集对城市环境吸引力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强化城市的外在影响力,从而重塑城市的形象;二是催生城市内部优化牵引力,从而重绘城市的地图。自1993年以来,伦敦的服务业新增了55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创意产业为城市聚集了40万的就业人口。随着创意产业日渐成为伦敦重要的发展动力,从1989年起伦敦人口增加了60万,相当于吸纳了谢菲尔德的总人口,而且计划到2016年新增人口81万,这一数字超过了目前拥有70万人口的利兹。2003年2月,伦敦市长提出伦敦文化发展的目标是维护和增强伦敦作为“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的声誉,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城市。

表2 2004年英国创意产业各部门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

资料来源:http://www.culture.gov.uk,根据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公布的数据整理。

图1 1998年和2004年英国创意产业各部门产值对比

资料来源:Peter,H.,Creative 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Urban Studies,Vol.37,No.4,2000:641.DCMS(Department for Culture,Media and Sport).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K's Creative Industries[R].London:Frontier Economics,2006:175.根据相关数据整理绘图。

图2 1998年和2004年英国创意产业各部门就业人数对比

资料来源:Peter,H.,Creative 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Urban Studies,Vol.37,No.4,2000:641.http://www.culture.gov.uk.根据相关数据整理绘图。

创意城市的兴起与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互动关系,城市与区域空间提供了创意活动所需要的地方特质和环境,有益于集体创造力的发挥,创意产业与城市复兴相结合则成为英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方式(3)。城市本来就是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的产物,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功能重塑通常以城市的文化复兴为前提。经过对城市规划、城市政策和城市建设的长期探索,英国终于在70年代中期出台了《英国大都市计划》,并在全球率先提出了城市复兴的概念,随后又通过了《内城复兴法案》。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推动了创意产业的成长,创意产业的概念本来就是老工业城市为了克服制造业能耗大、污染多、利润低等缺陷而提出的。

英国城市复兴的探索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对伦敦道克兰(Dockland)码头和利物浦港口区的再开发计划中。1989年,英国国家艺术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城市复兴:艺术在内城更新中的作用”的重要文件,强调了文化艺术在城市旧城区更新改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随后成立了研究城市复兴的专门小组。城市的旧区是发展创意经济的绝佳之地,这里有着丰富的工业建筑厂房仓库,可以为经济创新提供重要的储存空间,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于是一些城市相继制定了针对旧城区的文化发展战略和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借此来推动城市的更新。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往往植根于所在城市的特色,在特色城市的氛围之中形成创意产业的集群化现象。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形象成为吸引企业和人才的关键因素,即使某个城市拥有了创意的基本要素,但它最终被人们认识还要靠它们的文化园区与文化产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中北部地区的工业城市越来越多地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作为它们发展新经济和实现经济更新的一部分,从而将文化艺术和城市更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伯明翰1991年建设的国际会议中心吸引了不少著名的交响乐团、歌剧团和芭蕾舞团前来演出,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传媒产业区(Media Zone);谢菲尔德市利用老城区专门改造建立了文化产业园区(Cultural Industries Quartet),并为1991年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建设了高水准的体育和休闲设施;利物浦成功改造了一个包括画廊海洋博物馆和电视新闻中心在内的,集艺术、休闲和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区域。通过城市旧区的复兴,相应的文化设施、节庆活动、旅游项目和体育赛事等得以出现,城市的发展为创意产业的兴起和聚集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官方的文化战略是创意城市兴起的宏观导向和政策支持。所谓的文化战略是指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文化发展目标,整合利用社会资源而采取的计划、方案和措施,是指导某一社会共同体处理文化事务的理念、方法和原则等。在创意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文化与城市之间形成了密切的互动关系,“城市文化对创意城市的影响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政策已经成为建设创意城市最重要的策略”。在当代英国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中,国家的政策干预发挥着显著的作用,政府有责任营造一个适宜产业发展和企业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各种相关政策为创意产业的兴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的法治传统的国家,英国历来对立法工作非常重视,从法律和制度方面营造有利于创意产业和创意城市发展的社会环境。早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政府就制定了旨在鼓励创新的《设计法》。1992年,保守党政府建立了国家遗产部,统管艺术、博物馆、文化遗产、媒体、体育和旅游等领域。1993年颁布了《彩票法》,1996年颁布了新的《广播电视法》,此后又陆续颁布了《电影法》《著作权法》和《英国艺术组织的戏剧政策》等。文化法规的出台不仅为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公平的竞争格局,而且文化政策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保证了英国政府政策的一贯性和稳定性,确保了文化市场的持续繁荣。1997年,工党政府将国家遗产部改名为文化、媒体和体育部,把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同年5月,文化、媒体和体育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负责跟踪国际创意产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规划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制定吸引创意产业投资的税收优惠条款,实施帮助创意产品和创意企业走向世界的国家整体规划和战略,并且大力引进国际资本和创意企业。1998年,首相布莱尔领导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制定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要求政府在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企业财政扶持、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产品出口等方面努力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政府宽松的政策为企业的规模扩张提供了便利,工党政府通过立法允许大规模的媒体并购和建立横跨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的超大型传媒集团。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新闻集团、通用电气索尼、威望迪(Vivendi)和维亚康姆(Viacom)及其他一些企业控制了传媒业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市场上所售报纸的近35%属默多克公司。

在创意经济时代,国家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直接干预逐渐弱化,城市区域作为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有可能成为后国家时代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核心和体现国家竞争力的炼金炉。城市区域主要的基本功能是作为交流、创新、发展和竞争的地点,“不仅是体现经济竞争力的场所,而且还是社会再生产发生的地区——社会再生产是一个与对生活质量的理解密切相关的过程”。城市的复兴必须通过城市区域整体的创新,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城市的创意基础、创意环境和文化因素,需要针对城市文化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文化规划是“在对城市文化资源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探讨城市文化资源如何有助于城市的整体发展,从而进行鉴别创新项目、设计创新计划、整合各类资源、指导创新战略实施的过程”。这个概念最初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美国,1990年经由意大利学者比安奇尼(F.Bianchini)介绍到了欧洲。作为一种促进文化与城市和谐发展的手段,文化规划通过政府制定和实施文化政策,依托城市的某些机构来促进本地的文化行为、文化模式和文化制度的发展,以此来改善城市文化环境。针对城市资源的文化规划包括设计、建筑、公园、自然环境、动漫制作等对象,特别强调其中的艺术行为和休闲旅游。同时,文化规划又不能被简单地归为城市的艺术规划,还应该包括与公共交通、道路标准、街道照明、城市安全和其他事务活动的衔接配套,特别侧重于通过城市中的休闲、旅游、艺术和节庆活动来达到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目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地方文化的发展开始关注城市与区域的中心作用,以城市为基础制定的文化规划已经成为城市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的文化规划重在促进文化的活跃,以重塑中心区功能并使其向创意城市转型为主旨。地方上的各类专业服务机构中有不少是由政府支持建立的,它们与地方政府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例如曼彻斯特的创意产业发展服务局,默西赛德郡的艺术、文化与媒体公司,西约克郡的创意产业发展局,南约克郡的Inspiral公司,伦敦哈姆雷特堡的创意产业发展推介中心以及康沃尔郡的创意Kernow公司等。这些机构为所在地区提供的服务具有某些相似性,重点是为创意企业在创业、融资、经营和人员培训等环节提供咨询和服务,初步建立了政府、非政府组织与企业的伙伴关系。通过文化规划的实施,不仅城市中的影视多媒体、音乐、图书和节庆会展等行业得以快速发展,还为创意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交通运输、通讯联系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服务。

“欧洲文化城市”项目由欧盟组织实施,它不仅关注已有的文化资源,而且还鼓励城市文化的创新,借此机会向人们展示文化是城市生活的中心,在推动城市更新、社会融合、教育和商务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该项目的目的还在于促进欧洲文化的相互协作与理解,于是便需要选择一个满足和符合各项标准的城市来向各国展示。以格拉斯哥为例,在成为1990年度的“欧洲文化城市”(European City of Culture)后,该市制定和实施了更新城市环境、开放新的博物馆和策划文化节庆的文化规划,这些文化政策的实施不仅带来了大量由政府资助建设的新兴社区,而且促成了历史建筑与新城建设的和谐统一。

受欧盟文化项目在苏格兰成功的启发,越来越多的英格兰城市开始关注创意对复兴本地经济的作用。例如,利物浦利用既有的海洋资源、文化遗产、建筑、音乐和体育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地实现了城市的更新,所以在2008年1月11日击败了贝尔法斯特、纽卡斯尔、布里斯托尔、卡迪夫、牛津和伯明翰等竞争对手,成功当选欧洲文化之都。利物浦市政当局计划借此机会成为具有领先优势的欧洲城市,并专门成立了利物浦文化公司,与该市的文化组织、创意产业、艺术家、学校和商人一起推动2008年及以后文化项目的实施,公司的目标是在此后的几年里为利物浦拥有更多的工作岗位、更强的经济实力和更好的居住环境而提供持续有效的文化支持。利物浦文化之都项目的实施能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并在吸引国内投资方面具备了优势,全年有350个文化活动项目在利物浦举行,包括古典的表演活动和跨国的展览会议,有200万参观者来参与这些庆典活动。欧盟的文化项目在本质上都属于城市营销中的“大事件”,虽然这些事件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取决于其方案规划与城市发展战略的协调性,但“重大的社会活动往往会起到调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团结的效果”,而且还是“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展示城市新形象的一种手段”。在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约克郡的哈德斯菲尔德(Huddersfield)在英国重工业结构调整中受到沉重打击,不熟练和半熟练的技术工人的失业率急剧上升,城市的经济前景看起来非常暗淡。1997年,恰逢欧盟委员会有一个城市发展的试验项目,该城获选参与并推出了以“哈德斯菲尔德:强健的心脏,创意的思想”(Huddersfield:Strong Heart,Creative Mind)为主题的城市创意项目,得到了300万欧元的资助,到2000年总共实施了16个试验项目,其中密集的互联网布局、分享式的学习模式和城市形象再造等取得了成功,催生了50家专注于新媒体和现代技术的新型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创意经济的发展。

创意城市的兴起具有明显的空间地域性,对创意人才、文化包容和文化批判等构成的城市文化基础有着明显的依赖。佛罗里达将城市社会中兴起的这一不同于工人阶层与服务阶层的群体称之为创意阶层,并深入研究了创意阶层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影响,提出了解释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新的理论——创意资本理论。创造力来源于一个有益于文化发展的城市环境,创意城市形成的基础在于城市文化的提升,依赖于创意人才的培养,只有人才才能建构新的技术和理念、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文化形式和新兴的产业,这些就是所谓的创意资本。文化是创意的平台与资源,为创意提供各种激发灵感和有利创作的素材;创意是思维和观念力量的实践,需要文化所蕴藏的多元价值、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等资源的支持。文化特征和文化品质为城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提供了特色资源,城市的决策者把握文化的发展动向,在城市发展中关注不同的重点和选择不同的方法,最后将城市文化的进步反映、融会和固化于城市景观、产业传统、社会网络和个人技能等方方面面。

在英国,创意建立在对传统社会和文化反思的基础之上,起源于向现存的社会秩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发出挑战,“由于较早拥护民主制度、进行海外扩张和经历了宗教破坏的不良影响,伦敦和英国社会已经形成了宽容和开放的价值观”。文化的多样性是创意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多样性、开放性和竞争性的发挥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产业和建设的创新。在大伦敦区,居民说着近300种语言,人口在1万人以上的少数族群社区有50多个,少数族群为城市贡献了诺丁山嘉年华、哈顿花园的珠宝业等多个创意产业项目。

在社会文化方面,受到等级观念支配的英国很适于形成公开反抗传统的青年文化。英国的社会等级制度历史悠久,早在1688年,英国社会就被分为26个等级,后来这种社会等级逐渐演变为贵族绅士阶层、市民阶层和劳动人民阶层,它们分别对应于社会上层、中层和下层,这三种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从事不同的行业,他们之间的界限非常明晰。这种等级观念在20世纪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贵族政治的海外遗产——日不落帝国,工人普选权和妇女选举权的实现促进了工党的崛起,实现了国内新的两党制。在社会文化方面,与西方消费社会相适应,战后英国的城市文化已转为享乐主义,“享乐主义的世界充斥着时装、摄影、广告、电视和旅游等行业,消费社会和享乐主义客观上呼唤社会经济机构以工业的方式大量生产适合于享乐主义者消费的文化产品”。文化艺术在此之后获得了新的发展,在音乐的某些方面,英国人甚至已经从美国人那里取得了部分领先地位,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和乡村音乐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风靡全球的甲壳虫乐队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各个城市举办的城市音乐节日趋繁荣,为英国的音乐界发现和输送了不少新生力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音乐产品出口总值便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工程行业”。

创意产业是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为主的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来源于其文化价值,而文化价值的创造力来源于一个有益于文化发展的环境。自工业革命以来,英国人文学科当中就一直存在着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化传统,即雷蒙·威廉斯(R.Williams)所谓的“文化与社会”的传统,以反传统和非历史的价值取向作为研究的指引。这种文化传统的核心思想认为工业革命之前存在的有机和谐的文化受到了人为的工业文明的侵蚀,导致当代精神和文化的危机,摆脱危机的出路在于发现和扩大有机的社区和文化价值。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英国文化研究为我们理解和诠释创意产业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他们将文化置于一种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理论中加以研究。受其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流行一种专注于大众传媒和商品符号及文化消费的文化研究,这种研究以符号学和后现代的游戏规则为工具,以对大众日常生活的文化消费的阐述为诉求目标,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的消费文化现象进行解读,凸显大众在符号消费中积极的创造性、艺术性和审美感,以期为大众的消费行为和商品符号的构建寻求意义。英国的文化研究没有清晰的学科界限和固定的方法论,以一切当代的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它既是对当时保守的文化观念的反拨,也是对后工业时代社会文化理念和分析方法的发扬。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媒体理论家尼古拉斯·加纳姆认为,“创意产业采用了特有的生产方式和行业法人组织来生产和传播符号”,这些符号本身“虽然不是一律作为商品,但是其表现形式却都是文化商品和服务”,这一论断将经济学分析与文化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反映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日益融合的发展趋势。

创意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意人才在城市聚集而成的创意阶层和风格独特、充满智慧的灵性创意,这就要求创意人才头脑灵活、思路开阔,敢于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与想象。创意人才在知识内容的创新和生产方面发挥着领导作用,他们提供对经济成功至关重要的观点、方法、创意和想象力。兰德利(C.Landry)认为,真正的创造力包括“再思考或从基本的原理出发思考问题的能力,从似乎杂乱无章或截然不同的事物中发现共同线索的能力,实验的能力,敢为人先的能力,修改规则的能力,想象未来方案的能力,以及或许是最为重要的,在一个人所能胜任的边缘状态下而不是完全胜任的状态下工作的能力”。

创造力来源于一个有益于文化发展的环境,创意产业依附于城市的发展,带有强烈的空间模式色彩。佛罗里达认为,“成功的创意城市可以通过吸引杰出的工作团队来达到吸引投资的目的,这些人才分布在科学和工程、建造和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休闲娱乐等领域,这些工作的经济功能是创造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创意内容”。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长期的经济优势依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商品、服务和资本的竞争。城市区域最明显的优势是它们培养、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能力,这些人才在知识密集型的生产和创新中居于主导地位。英国的创意教育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在许多艺术、设计和技术院校中强调自然表达的创意方法有助于创意部门的成功,最好的学校非常重视对技术方法发展的想象力,为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和实习教育提供便利,这些学校吸引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其中的许多人留在了英国的创意产业领域。牛津、剑桥等著名大学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教育基础,在英国的创意产业中“有70%以上的从业人员都受过某种程度的高等教育,在这个领域中,高等教育对于学会怎样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创意阶层对职业和居住空间的选择更注重城市的某种特质,如宽松、多样的都市氛围,坚实的创新基础等,也就是说创意阶层高度集中于某些特定的城市和区域。创意阶层的聚集体现了知识的集中,他们通常是出现在城市经济多样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这里的劳动力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具有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准入门槛低、城市服务业水平高、人才和创意资源集中等优势。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英国的创意产业和创意人才多集中在原来工业和城市比较发达的地区,如伦敦周围的东南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周围的西北部及以伯明翰为核心的中部(图3)。

图3 英国的创意人才分布图(伦敦除外)

资料来源:转引自参考文献[29]。

创意城市在英国兴起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经济、政策和文化等三个方面,是政府、产业和社会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创意城市展示的是一种新兴的城市规划和发展策略,启发人们在城市中如何开启、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以充满创造力的方式进行思考、谋划与实践,从而使我们的城市更适合居住和具有活力。城市具有抵消全球化不利影响的功能,同时具有将有利因素最大化的潜力,治理良好的城市可以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供应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经济环境,因此创意城市是近期城市创新发展的可能选择,也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目前我国的创意产业发展和创意城市建设都还停留在初级的探索阶段,但二者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凸显,正如英国贸易投资总署(UKTI:United Kingdom Trade&Investment)创意产业首席顾问克里斯汀·罗思嘉女士所言:“中国如果看不到创意产业的重要性,将不得不长时间经受低端、高耗、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的持续性折磨,错失当期的发展良机”,因此中国必须制定国家创意产业政策。在这方面,英国创意城市的兴起为我国城市发展和产业调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明确创意产业与创意城市的关系,因地制宜地构建城市创新体系。创意、创意产业和创意城市三者呈现发展递进、难度递增的关系。创意产业与创意城市之间明显地相互依存,创意产业以其强大的创造性激发了城市的活力,城市的发展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最好将二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制定创意产业和创意城市的发展方案,同时要避免城市发展的贪大求全。无论是创意产业还是创意城市,创意所包含的创新元素都是建立在传统知识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创新并不排斥怀旧与复古。从令人振奋的地标性建筑到复兴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到围绕着文化事件形成的城市社区,文化的确在许多方面推动了城市的更新,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需要预防将创意阶层、创意和文化产业变成时髦的政策万灵药(panacea)”。任何地方政府都可以通过城市创新来推动产业与城市的发展,但创意城市需要以足够的城市规模、产业基础和文化积累为基础,因此并非所有城市都能够建设创意城市。

(2)通过政府的介入和创意元素的导入,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城市环境和创意阶层。在这方面,政府、大学和人才是三个关键因素。创意的萌发与技术的创新离不开勇于开拓、乐于创业、不怕失败的文化氛围,离不开宽松有序、多元包容、和谐共荣的社会文化环境,因此要重视城市文化的保存、融合以及城市精神的培养,使各种生活方式和创意思想都得到应有的尊重。(4)多样性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活力之源,既存在于明显的物质结构中,又植根于无形的社会资本之中。多样化的模式使不同地区、行业、阶层的市民都能成为创意城市的一员,从而真正实现创意城市的包容与和谐。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和创意城市发展的关键,城市政府应以构建吸引尽可能多的创造性个人进入其管辖区域的机制为中心,通过大专院校和企业的密切配合来培养和引进各类创意人才,将城市打造成聚集创意阶层和其他各类精英人才的“中心地”,为创意城市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智力支持。通过政府的城市产业、旅游和美化政策,塑造和改进城市的文化形象;制定和实施以“大事件”为核心的城市营销策略,为城市的创意发展创造更多的文化卖点。城市的更新改造是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因此可以将创意产业和创意思想积极地融入旧城改造中去,吸引创意产业和创意人才向新的知识园区聚集,达到城市的文化创新与建筑更新的完美结合。

(3)依靠企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三方协作,建立创意城市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在这方面,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是三个关键因素。政府不仅需要在研发设施投资与共享、风险投资体制健全、知识产权保障和良好生活环境营造等创意产业的基础环节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而且还应该在加快技术创新、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创意领军人才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氛围的改善、文化根植性的创造力发挥和城市便利性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等方面为创意业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创意产业作为创意城市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它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各类政策、行业协会和城市文化复兴的支撑,因此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意产业中的灵活作用。政府要关心、引导和协助企业的文化建设,一方面通过制定和健全知识产权的法规体系来保障创意阶层的利益,另一方面实施鼓励文化消费和休闲生活的产业导向政策,积极培育文化消费市场,加大文化产品的政府采购,从宏观上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便利。通过建立政府与各种非政府组织间平等、信任的关系,特别是政府、非政府组织与企业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伙伴关系,吸引各类社会资本的投入,为创意企业向创意园区聚集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和基础设施配套。创意产业与工业类建筑遗存结合而成的创意产业园能够将工业时代的元素完整地保存下来,对于保存城市的文化遗产和延续城市的文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利于城市形成和塑造新的文化资源。

[1]约翰·哈特利.创意产业读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www.daowen.com)

[2]Landry C.Lineages of the Creative City[EB/OL].[2008-08-27].http://www.comedia.org.uk.

[3]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经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Scott A J.TheCulturalEconomyofCiti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2000.

[5]严海波,王姝.英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变与英国政治(上)[J].理论前沿,2006(12):13—18.

[6]胡彬.创意产业促进城市发展的内容与途径[J].城市问题,2007(7):4—5.

[7]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J].电影艺术,2006(3):5.

[8]英国职业基金会,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站在前列:英国创意产业的经济表现[C]//张晓明,等.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第一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7.

[9]罗文胜.英国投资总署创意产业首席顾问:中国需要制定国家创意产业政策[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09-08.

[10]迈克尔·波特.全球经济中的本土集群[M]//约翰·哈特利.创意产业读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1]Landry C.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ions[M].London:Earth scan, 2000.

[12]A Sustainable World City[EB/OL].[2008-08-01].http://www.london.gov.uk/londonissues/economicpolicy.jsp.

[13]李明超.英国新城开发的回顾与分析[J].管理学刊,2009(1):8—11.

[14]Comedia.Releasing the Cultural Potential of Our Core Cities[EB/OL].[2008-08-10].http://www.comedia.org.uk.

[15]臧华,陈香.文化政策主导下的创意城市建设[J].城市问题,2007(12):26.

[16]严海波,王姝.英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变与英国政治(下)[J].国外理论动态,2007(1):24.

[17]McCann E J.Inequality and Politics in the Creative City-Region:questions of livability and state strate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07, 31(1):189.

[18]尹继佐.世界城市与创新城市——西方国家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19]Stevenson D.Cities and Urban Culture[M].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3.

[20]DCMS.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K's Creative Industries[R].London:Frontier Economics, 2006.

[21]Miles M.Cities and Cultures[M].London:Routledge, 2007.

[22]Capital of Culture[EB/OL].[2008-08-10].http://www.culture.gov.uk/3235.aspx.

[23]伦佐·勒卡达内.大事件——作为都市发展的新战略工具[J].时代建筑,2003(4):31.

[24]盛垒,马勇.论创意阶层与城市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08(1):61—65.

[25]Florida R.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M].New York:Basic Books, 2002.

[26]单世联.西方文化产业理论述要[C]//叶取源.中国文化产业评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7]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17.

[28]查尔斯·兰德利.伦敦:文化创意城市[C]//林拓.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9]DCMS.Creative Britain:New Talents for the New Economy[EB/OL].[2008-08-22].http://www.culture.gov.uk.

[30]贾斯汀·奥康纳.欧洲文化产业与文化政策[C]//林拓.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1]Clifton N.The“Creative Class”in the UK:an initial analysis[J].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Human Geography, 2008, 90(1):64—73.

[32]张婷婷,徐逸伦.我国创意城市发展理念之反思[J].现代城市研究,2007(12):38.

(1)李明超,博士,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暨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研究人员。原载《国际城市规划》2010年第4期。

(2)当今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K),包括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四部分,因为历史上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并入英国较晚,在传统文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发展特征方面与英格兰和威尔士有着较大的区别,所以本文涉及的英国主要是指英格兰和威尔士。

(3)所谓的城市复兴主要是针对那些传统产业衰落并且社会、经济、环境和社区邻里因此受到损失的城市,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城市的基础设施、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等逐步改善,最终在生态平衡、环境质量和社会问题得以解决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社会功能协调发展。

(4)2000年5月,联合国人类住区发展中心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发表《健全的城市管理:规划架构》宣言,强调地方政府和城市利益相关者在城市决策中的作用,在全球倡导健全的城市管理,最终通过参与式的决策模式和可持续的城市管理建设“包容性城市”——城市中的每个人不分财富、性别、年龄、种族和宗教信仰,都可以参与和享受城市所提供的生产性机会。具体可参见周俊:《城市管理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