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航母防御圈:突破战后击沉案例研究

航母防御圈:突破战后击沉案例研究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苏-27飞跃“小鹰”号讽刺的是,按照美方公布的计划,“小鹰”号航母战斗群在这次演习中正好演练了“如何保护航母不受空中威胁”。事件发生后,美国军方最初保持沉默,后来在媒体不断追问下,五角大楼发言人培根又辩称“俄军机离航母相当远,它们根本不可能突破航母防空网。”从俄方对这次突防行动的具体描述来看。

航母防御圈:突破战后击沉案例研究

里根的挑衅行动风险极大,苏联人没兴趣再做什么威慑性飞行,侦察机卫星肯定已经锁定了美军航母,如果“艾森豪威尔”号进一步逼近苏联海岸线,则不排除遭受直接攻击的可能。

美国《时代周刊》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宣称,在过去20年的海军演习中,参与演习的国外潜艇曾将至少10艘美国航母送入海底,尼米兹级的“罗纳德·里根”号和“亚伯拉罕·林肯”号都曾被“击沉”过。

《时代周刊》不是一份专业军事刊物,其上述言论也许有些夸张。不过,如果美军的演习果真如其一直所宣传的那样贴近实战的话,超级航母的真实反潜能力就要被打一个大问号了。事实上战后航母被“击沉”的历史还远不止20年,早在1958年,苏联海军K-181号潜艇就首次成功跟踪美军航母。此后,超级航母与潜艇,超级航母与飞机之间的“猫鼠游戏”几乎贯穿整个冷战,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一次次剑拔弩张的海上对抗中,美国的超级航母不知道又被“击沉”了多少次。

■ 2012年11月6日,中国东海海域,美日“利剑-2013”(Keens word-2013)海上联合军演如期举行,每两年一次,以“离岛防卫”为主题的“利剑”,在众多美日例行联合军演中最为引人注目,2013年度“利剑”军演的规模堪称历届最大,日本海自与驻日美军共出动47000余名官兵,日方参演舰艇30余艘,作战飞机240余架,照片中是以“乔治·华盛顿”号(CVN-73)航母战斗群为基础组成的美日联合舰队,包含日本海自的“日向”号(DDH-181)和“伊势”号(DDH-182)直升机母舰

“小鹰”号防线失守

2000年11月17日,持续时间长达17天,对外秘而不宣的美日联合军演落下帷幕。除了演习本身的敏感性和美国空军两机空中相撞事件外,不请自来的俄军战机毫无疑问成为了本次演习最抢戏的明星。

■ 即使在事件发生的21世纪初,苏-24MR与苏-27这两型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投入使用的非隐身战机,也算不上顶尖杀手,一级战备状态的超级航母战斗群,竟然让它俩轻松钻了空子,排除一些技术因素后,依然耐人寻味

2000年10月17日,“小鹰”号正在日本海为即将到来的演习做训练,此时整个航母战斗群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所有防空和预警雷达全部开启。一架俄罗斯空军的苏-24MR侦察机与一架苏-27战斗机突然杀到,它们居然从“小鹰”号上空超低空掠过。这还仅仅是个开始,11月7日,“小鹰”号航母战斗群参加美日联合演习的第一天,又有两架俄罗斯海军的伊尔-38反潜巡逻机成功掠过航母甲板。俄罗斯《消息报》兴奋地宣布,俄军飞机一举打破了美国人自诩铜墙铁壁的航母防御神话,如果俄军战机执行的是攻击任务的话,“小鹰”号早就被击沉了!

11月16日,俄空军司令阿纳托利·科尔尼亚科夫大将向记者证实了俄军战机飞临“小鹰”号事件。科尔尼亚科夫对事件过程做了具体描述:“我们的飞机多次在航母上空穿越,第一次超低空飞越时,美国人还没醒悟过来,有的美国水兵甚至冲我们竖起V形手势,好像是在夸我们飞行员的技术,他们肯定是把我们的飞机当成自己的飞机了。再次飞越美国航母时,有些人总算看清了机翼上的鲜红五星,我们的战机清晰拍下了小鹰号航母甲板和指挥塔乱成一团的照片,许多官兵惊慌失措地跑向防空系统,飞行员则慌忙跳进战斗机。不过,没等他们的战斗机升空,我们已经完成任务返航了。”科尔尼亚科夫毫不掩饰地表示,侦察结果“相当鼓舞人心,这样的任务不会就这么一两回,我会为小伙子们授勋。这次行动不仅是极好的训练机会,我们还收集了美国航母详细的活动情报!”

远东的俄第11防空军司令安纳托利·纳戈维岑中将也表示:“当我们的小伙子突然出现在小鹰号上空时,这艘航母仍在浑然不觉地加油,甲板上停满毫无防备的战斗机,直到我们第二次从他们头上呼啸而过时,他们才切断横七竖八的加油管道。”

■ 苏-27飞跃“小鹰”号

讽刺的是,按照美方公布的计划,“小鹰”号航母战斗群在这次演习中正好演练了“如何保护航母不受空中威胁”。11月16日,也就是俄空军司令在全世界面前羞辱美国海军的时候,“小鹰”号又掩耳盗铃般紧急发布新闻通报称:“这次演习完成得非常出色,没有丝毫差错!”

事件发生后,美国军方最初保持沉默,后来在媒体不断追问下,五角大楼发言人培根又辩称“俄军机离航母相当远,它们根本不可能突破航母防空网。”直到12月8日,培根才与海军发言人彼德罗鲍里少将召开联合记者会,承认俄军曾飞临“小鹰”号,两位发言人对事件的描述与俄方基本一致,而且还透露了一个更加丢脸的插曲:事件发生两周后,执行该任务的俄空军中队竟然把3张写有简短说明的黑白照片发给了“小鹰”号!这些照片由参与行动的苏-24MR侦察机拍摄,可以清楚看到“小鹰”号正在加油的窘境,甲板上一脸茫然仰望天空的水兵,以及一架正准备紧急起飞的“大黄蜂”战斗机。培根最后承诺:“美国海军此后肯定会对类似事件做出更迅速反应。”

从俄方对这次突防行动的具体描述来看。“小鹰”号航母战斗群很可能的确没有发现超低空逼近的俄军战机。苏-24和苏-27都是非隐身战机,如此轻易的突破表明,“小鹰”号当时应该没有派出预警机和战斗机在外层防空圈巡逻,舰载雷达又无法发现超低空目标。这暴露出美军航母巨大的防御隐患,舰载机即便在战时也无法做到24小时空中巡逻,而其返航加油挂弹的空隙就是敌方最好的空袭窗口。

■ 这两张照片中的图-95,便是2008年2月9日“掠桅”事件的主角,美国人记录了几个“精彩”的瞬间,图中还能看到一个小小的身影,正是亲密“伴飞”的来自第11舰载机联队的F/A-18

对俄方来说,在“库尔斯克”号沉没事件两个月后组织这么一次侦查威慑行动,应该有警告西方并提振俄军士气的目的。在纯军事层面,10月17日的突防行动显然经过精心策划,执行过程非常娴熟,很可能就是苏军及俄军之前经常演练的反航母战术之一。可以看出,即便冷战结束后俄军的日子不怎么好过,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至少远东空军仍然维持了很高的战备与训练水平。

掠桅不等于突防

科尔尼亚科夫大将曾说“这样的任务不会就这么一两回。”俄国人说到做到,2000年之后,俄军战机又曾数次光顾美国航母。

2008年2月9日,“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正在日本海岸附近航行。当日晨,俄罗斯空军从乌克兰卡远程航空兵基地出动了4架图-95轰炸机,其中两架直接飞往“尼米兹”号。距离500海里时,“尼米兹”号起飞了4架F/A-18战斗机拦截。美战机在距“尼米兹”号以南50海里处与俄机相遇,其中一架图-95开始盘旋,另一架继续飞向“尼米兹”号。虽然美国战斗机紧跟不舍,甚至做出了“锁定”姿态,俄机却依然我行我素,一直飞到可目击“尼米兹”号的空域。随后降至660米高度掠过航母甲板,并调头再次通场。

仅一年之后的2009年3月16日,在日本海的美韩联合军演中,俄军两架伊尔-38又来了。它们从“斯坦尼斯”号航母上空约150米飞过。次日,两架图-95也赶来凑热闹,重复了一年前对“尼米兹”号曾经做过的“壮举”。美国军方表示,俄军机两次飞掠航母全程都有F/A-18战斗机“伴飞”。然而,与2000年的大肆宣传不同,俄太平洋舰队发言人事后却否认俄军机飞临美国航母,并指出相关飞机只是在日本海进行正常巡逻,始终与美军航母保持安全距离。

表面上看,上述两起事件与2000年曾经发生过的似乎没什么不同。实际却不然,俄军在2008年和2009年没有出动战斗机,而是出动了图-95和伊尔-38。这两种飞机主要用于海上监控,不具备超低空超声速突防能力,因此很早就被美军发现并有战斗机伴飞。只不过由于在公海上空飞行,美军无法在和平时期对它们实施拦截。严格来说,俄罗斯飞机这两次其实没能完成真正意义的突防。此情况也揭示出一个严重问题,在卫星海洋监控系统基本报废后,俄军只能依赖图-16RM、图-95RT、伊尔-38、图-142等空基平台来搜索美国航母。然而,它们在实战中却很难接近目标,并有随时被击落的风险。

“艾森豪威尔”号被锁定

苏联解体后,媒体对俄军战机几乎每一次逼近美国航母都大肆炒作。实际上,类似行动在冷战时期更为频繁,只不过因为发生次数太多,反倒让所有人见怪不怪了。

1968年,“埃塞克斯”号航母进入挪威海域,在如此靠近本土的距离,苏联人岂能等闲视之。苏联立即出动多架飞机对其进行监视。一架图-16轰炸机甚至数次从“埃塞克斯”号舰艉方向低空掠过,高度仅有十几米。然而这次俄国人玩儿砸了,这架图-16离奇坠毁在“埃塞克斯”号右前方不远处。美方称该机因为飞得过低导致触海坠毁;苏方则称,美军紧急起飞一架直升机干扰图-16的飞行航线,后者为了躲避碰撞才坠毁。

1981年,刚刚上台的罗纳德·里根政府推行对苏强硬政策,作为这种政策的实践,并提升美国海军自越战结束以来萎靡不振的士气,里根发出了“向北海挺进”的战略指示。当年8月,“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战斗群即开始实施极具挑衅意味的前沿部署演习,当时该航母战斗群向作为苏联军力核心地带的科拉半岛航行,北方舰队最主要的基地摩尔曼斯克就位于该半岛。

美军在航行过程中严格实行无线电静默,所有雷达一律关机,从而没有被苏联US-P被动海洋监视卫星发现。“艾森豪威尔”号沿着距离挪威北岸10个经度的航向朝巴伦支海前进;一直到北纬70度以北,东经15度以东的位置,前沿护航编队才被一架沿着固定航向巡逻的苏联侦察机发现。莫斯科立即动员大批图-16RM和图-95RT侦察机跟踪美军航母,并在8月24日紧急发射了一组US-A雷达海洋监视卫星。

■ 1968年5月28日,“埃塞克斯”号(CVS-9)上的水兵们捕捉到了图-16坠海前的影像,从中不难看出,这个“倒霉蛋儿”确实离海面太近了,据美国人报道,事故中无人生还

■ 照片摄于1981年8月20日至10月7日间,图中由近至远依次是“惠特尼山”号(LCC-20)两栖指挥舰、一艘42型驱逐舰、“艾森豪威尔”号航母和“无敌”号(R05)航母,这段时间里,美国与英国、加拿大、联邦德国、荷兰、丹麦等多个北约成员国,密集举行了名为“Ocean Venture-81”、“Ocean Safari-81”和“Magic Sword”的三场海上联合演习,与同期前苏联举行的“西方-81”军演针锋相对

在这次事件中,苏军没有再出动战机对美军航母实施掠桅飞行。事实上,1981年的前苏联海军已建成非常完善的反航母体系,图-22M“逆火”轰炸机根本不需要飞临航母甲板就可以发起远程饱和攻击。从这一点来看,里根的这次挑衅行动风险极大,俄国人显然没兴趣再做什么威慑性飞行,图-16RM、图-95RT,以及US-A卫星肯定已经锁定了美军航母。如果“艾森豪威尔”号进一步逼近苏联海岸线,不排除其遭受直接攻击的可能。该事件同时也反映出仅靠岸基无线电测向站和US-P电子侦察卫星无法保证及时发现目标,在对方实行无线电静默的情况下,必须有更严密的海上雷达监控手段,尤其是配备主动雷达的卫星系统绝对不可或缺。

■ 照片摄于1984年2月,“小鹰”号(CV-64)正在奔赴日本海,可见飞行甲板停放着F-14A、F/A-18C/D、S-3B、E/A-6B和E-2C,此时,它肯定不会料想到自己的“初吻”即将奉献给苏联潜艇

水下跟踪导致相撞

除了空中突防外,美国超级航母的水下防线也曾多次被成功突破。1956年,鲍里索夫上校指挥K-181号常规潜艇,在大西洋连续4昼夜“咬住”美国“萨拉托加”号航母不放,这是苏联潜艇首次成功跟踪美军航母。1962年,苏联潜艇又在印尼附近海域跟踪了“星座”号航母。在1973年的地中海对峙时期,苏联各型潜艇对美军航母的累积跟踪时间更是长达40多天,让整个第6舰队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这种跟踪与被跟踪游戏非常危险,由于距离太近,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事故。1984年3月,苏联核潜艇与美国航母终于正面“相撞”——主角之一又是“小鹰”号。当时,“小鹰”号航母战斗群正与韩国海军展开“协作精神”演习,演习在靠近朝鲜东海岸和苏联远东滨海边疆区的日本海西北部展开,因此颇有“上门踢馆”的味道。作为对等回应,朝鲜和苏联随即出动大批海空力量在相邻海域实施演习,两场“对台戏”一时间让整个日本海充满了火药味。

果不其然,参与演习的维克托级攻击核潜艇K-314号没有将本方舰艇作为假想敌目标,而是直接盯上了“小鹰”号,该艇当时还搭载了重型核装药鱼雷。美军方面自然不甘示弱,3月19日和20日,“小鹰”号航母编队先后15次发现朝鲜和苏联舰机,美军对这些目标实施了模拟攻击,在完成演习预定项目后,为避免擦枪走火,“小鹰”号奉命驶往韩国领海。

3月21日夜,持续跟踪“小鹰”号的K-314号艇突然丢失目标。由于没有这片海域的海底地形和水文数据,苏军艇长只能按照作战条令展开行动,将水下40米作为搜寻水面舰艇的最佳深度。理论上,维克托级潜艇上的声呐在这个深度可以发现150千米外的航空母舰。当时海面上是二级海况,能见度不错,可K-314号却怎么也找不到“小鹰”号,于是艇长决定上浮到水下9米,以期扩大搜索范围。

■ 与“小鹰”号相撞后的K-314,被撞前它应该正处在潜望镜深度,此时指挥围壳刚刚露出水面,从浑浊的航迹判断,它的伤势不轻(www.daowen.com)

■ 这是一艘阿尔法级攻击型核潜艇用潜望镜拍下的照片,主人公是“中途岛”号(CV-41)航母,类似的“深情凝望”,俨然成为冷战中的标准见面礼

22时50分,K-314号终于找到猎物,而且就在身旁——他们距离“小鹰”号只有1800米,甚至可以通过潜望镜用肉眼观察。美军航母正以16节航速向160度方向前进。23时许,位于“小鹰”号正前方的K-314号再次丢失目标,于是它调整航向至250度方位。3分钟后,碰撞发生了。

“小鹰”号从右侧撞向K-314号艇艉,后者被撞出一个不大的洞。指挥塔、非耐压壳体、水平舵面、右水平尾舵和螺旋桨轴损坏。潜艇不得不上浮水面,且由于失去动力无法航行。身宽体胖的“小鹰”号航母则并无大碍,继续向韩国领海驶去。几小时后,苏军卡拉级巡洋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赶来救援,才将K-314号拖至符拉迪沃斯托克。

苏联早期的常规潜艇与核潜艇噪声较大。在和平时期,这些潜艇凭借高航速的确可以长期尾随跟踪美军航母,美军拿它们也没什么办法。但如果是在战时,攻击型核潜艇必须突破航母战斗群舰载反潜机防线后才能实施跟踪,对于那些高噪声潜艇来说,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该类跟踪行动不具有实战突防意义。

然而,维克托级的出现改变了上述局面,这是苏联第一种低噪声攻击核潜艇,1979年和1984年的两次跟踪已经具备实战价值,然而,当航母终于进入鱼雷射程时,由于需要规避护航舰艇的近距离围堵和干扰,且不能打开主动声呐,攻击型核潜艇在水下很容易丢失目标。与巡航导弹核潜艇从容的水下超视距攻击相比,攻击型核潜艇在反航母作战中的实战价值着实有限。

AIP潜艇反航母的神话

2013年2月7日,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埃肯弗德军港,霜雪覆盖着U-32号黝黑的艇体,此时码头和潜艇里热闹非凡,水兵们正在为6个月的大西洋之旅做各项准备。两周后,该艇就将起航前往美国东海岸参加联合军事演习。

■ 2013年2月,在奔赴美国东海岸参加演习的航程中,U-32(S-182)和它的大伙伴易北河级支援舰“美因河”号(A515)共同造访了位于亚速群岛的蓬塔德尔加达港

德国第1潜艇中队指挥官萨沙·拉克维茨对记者说:“如果我们在潜望镜中看到美国航母,那当然是我

们最大的目标。”

■ 212A型潜艇装有9组BZM34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它能以4节的航速潜航3周,U-32号艇在2013年2月的跨大西洋航行中,连续潜航18天,创造了常规动力潜艇最长潜航时间的新纪录

这次为期4个月的演习将在德国潜艇和美国航母的对抗中达到高潮。U-32号也将像大西洋海战时的纳粹U艇一样,尽全力突破美军水下防线。

《世界报》在报道这次水下远征时,还不忘回顾U艇12年前曾经创下的辉煌。在2001年的一次联合演习中,德国U-24号潜艇曾成功逼近美军航母,并向这个超级猎物发射了鱼雷模拟信号弹。拉克维茨说:“我们当然想重复这个成就。”U-24号只是一艘209型柴电潜艇,现在美军航母将要面对的U-32号则是一艘212A型潜艇,它装有世界上第一种采用燃料电池的AIP动力系统,可以在水下连续潜航最多三周。拉克维茨认为:“美国人很喜欢和我们一起搞演习,因为他们只有核潜艇,需要检验航母面对新型常规潜艇时的防御能力。”

的确,由于美军航母在演习中经常被柴电潜艇“击沉”,不光是德国,美国海军还与秘鲁、哥伦比亚、智利和巴西等国启动了一个“柴电潜艇倡议”项目,专门用于训练航母战斗群的反常规潜艇能力。自2002年以来,南美国家的柴电潜艇已经多次参与美军组织的联合反潜演习。

■ 2008年9月,意大利海军的212A级“萨尔瓦多·托达罗”号(S526)在参加美海军联合特遣部队演习(JTFEX08-4)时,在距离“西奥多·罗斯福”号(CVN-71)航母8000码(约7300米)远的海面上,用潜望镜拍下了这张照片,如果彼时“罗斯福”号还浑然不知的话,一枚A184“黑鲨”鱼雷足够让它提提神

■ 2005年10月1日,圣迭戈湾,在圣迭戈舰队周(Fleet Week San Diego)的海空巡游活动中,“哥特兰”号悠然地从“罗纳德·里根”号(CVN-76)航母身前驶过,“哥特兰”号同年6月27日乘半潜船到达“新家”圣迭戈,此时的它和美国战友们俨然已经“亲密无间”了

与传统常规潜艇不同,各国今天装备的新型常规潜艇普遍配备了AIP技术,从而让其隐身性能成倍提高。面对这种新威胁,美国海军早在2005年,就用“里根”号航母与从瑞典租借的“哥特兰”号AIP潜艇进行了数月对抗演练。演习指挥官戴恩德尔后来宣称,他的部下发现了追踪“哥特兰”号的妙方。

在冷战年代,苏联的柴电潜艇一般不会承担反航母任务。对于志在与美国海军争霸远洋的红海军来说,常规潜艇续航力弱、潜航时间短、武器和给养携载量太少,只适合在近海执行一些辅助性防御任务。不过,《时代周刊》却指出美军航母曾多次在演习中被常规潜艇“击沉”,再加上现代AIP技术赋予了常规潜艇数周的持续潜航能力。因此有观点认为,现代常规潜艇已经具备了与核潜艇相近的作战能力。美国一再强调常规潜艇对航母的威胁实际上是暗指中国。

然而,客观来看,AIP技术并没能解决潜艇的远洋作战瓶颈。所谓2~3周的持续水下潜航时间也必须是在5节左右的超低航速下才能实现。超级核动力航母的最高巡航速度超过30节。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远洋攻防作战的一方如果想用搭载AIP发动机的常规潜艇跟踪航母,是基本不可能的。既然连跟踪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击沉?

《时代周刊》没有具体介绍美国航母是在什么样的演习环境下被常规潜艇“经常”击沉的,后者的突防成功率又有多少?我们可以做合理推测,上述演习多半是在近岸滨海环境下进行,这里海水深度一般不大,且水文条件复杂,常规潜艇在这样的环境下的确颇具威力。然而,航母舰载机拥有近1000千米的打击半径,如果意识到相关滨海战区存在水下威胁,美国人又有什么必要把10万吨的超级航母开到海岸线附近?

军情链接

突破航母防线的中国潜艇

■ 2014年7月14日,大连旅顺海军基地,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乔纳森·格林纳特上将一行,参观了039B型AIP潜艇“长城230”号和一艘022型导弹艇,敢于让美国军方高层登上现役最先进的作战舰艇,透露出中国军方日益增强的自信心

2006年10月26日,一艘中国海军宋级常规潜艇曾在冲绳附近海域逼近“小鹰”号航空母舰,且没有被美军发现。直到这艘潜艇在鱼雷攻击射程内浮出水面后,才被航母战斗群定期派出的一架侦察机发现。该事件后来被时任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基廷上将证实。基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艘潜艇距离航母还不到10英里,它浮出水面,似乎要发出什么信息。我们认为艇上的中国人可能跟我们一样惊讶。”基廷还解释说:“由于未预感到有什么潜在威胁,当时小鹰号没有处在高度戒备状态。”

另据英国《每日邮报》透露,2007年11月又有一艘宋级潜艇出现在“小鹰”号附近,美军官方没有说明这次事件的具体情况,《每日邮报》则推测事件发生在日本南部和台湾岛之间。

尽管一名北约高级官员曾将2006年中国潜艇逼近美军航母的事件评论为:“就像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所造成的震惊那样”。但实际上中国潜艇与美军航母的海上相遇早就不是第一次了。1994年10月,美国媒体报道称,“小鹰”号航母战斗群在黄海附近巡弋时,曾探测到水下的无线电通讯。航母反潜机随即起飞搜索,结果证实是一艘正在返航途中的中国汉级攻击核潜艇。这次相遇纯属偶然,中国潜艇并未上浮,也没有与航母战斗群有实质性接触。当时,美国媒体和防务专家对事件的评论是,中国海军对于这种“偶然遭遇”缺乏经验,他们完全不熟悉美苏海军冷战期间所采用的被双方接受的海上相遇程序。

■ 编队航行的039型潜艇(北约代号“宋”级)

潜艇AIP技术

AIP是air independent propulsion的英文缩写,意思是“不依赖空气的推进装置”。传统柴电潜艇在潜航一段时间后,必须上浮至通气管深度为蓄电池充电——蓄电池的电力来自柴油机,而柴油机燃烧必须依赖空气氧化剂。伸出通气管的潜艇很容易被敌方雷达发现,且蓄电池充电时噪声很大,也可能被敌方声呐探测到。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就曾进行过过氧化氢AIP动力装置研究,后来德国和英国还建造过采用过氧化氢AIP技术的潜艇。然而,随着德国战败以及核潜艇的出现,潜艇用AIP技术在冷战时期一直没有大的发展。

苏联、德国和英国的过氧化氢内部供氧方式可以算作第一代潜艇AIP技术。然而,过氧化氢在转化成氧气时极端不稳定,很容易爆炸,该技术途径现在已经被放弃。瑞典、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中国等国的新型AIP潜艇目前采用的AIP技术主要有3种,即闭式循环汽轮机、斯特林发动机,以及燃料电池。这3种技术都要求潜艇上携带液态氧或者其他制氧剂作为氧化剂。

德国海军212A级AIP潜艇U32号

■ 在各国的潜艇用燃料电池AIP系统(FC-AIP)中,以德国西门子公司的SINAVY PEM系列技术最为成熟,其中包含BZM34(左图)和BZM120(右图)两个型号,前者单组模块输出功率34千瓦,目前装备212A型潜艇,后者单组模块输出功率120千瓦,目前装备214型和209PN型潜艇

■ 瑞典考库姆公司以V4-275R系列斯特林AIP系统(SE-AIP)闻名世界,它是目前技术最成熟、可靠性最高的艇用AIP方案,20世纪90年代服役的哥特兰级,装备了单台输出功率65千瓦的V4-275RMKⅡ/Ⅲ型,这能使其以5节航速潜航14天,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下属的711研究所也有类似产品,左图为V4-275R系列发动机实体,右图为典型斯特林发动机的内构示意

■ 法国舰艇建造局(DCNS)研制的MESMA是目前唯一投入军用潜艇市场的闭式循环汽轮机AIP系统,最早装备在巴基斯坦海军的哈立德级潜艇(即法国“阿戈斯塔”90B型)上,单台输出功率200千瓦,可使该艇以4节航速潜航21天。左图为闭式循环汽轮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右图为法国 鱼级潜艇上的MESMA实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