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信息化锻造超远程反航母杀伤链:锁定福特号

信息化锻造超远程反航母杀伤链:锁定福特号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冷战开始后,与美国强大的超级航母舰队相比,苏联海军实力严重不足。后者具备超过300千米的跨地平线射程,且不需要中继制导。此外在MRSC-1Uspekh系统中,数据链概念被首次引入,图-16RM和图-95RT侦查到的航母情报将通过早期数据链传输给反航母舰艇,供舰队指挥官决策。图-95RT的远程雷达精度极高,足以为反舰导弹提供持续的中继修正。但在舰艇编队远离图-16RM和图-95RT的侦查半径时,舰

世纪之交,当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全世界兜售“网络中心战”时,著名海军学者诺曼·弗里德曼却指出:这对苏联海军并不陌生。

“信息化”战争概念是美国人提出的,也是由美国推广到全世界的,这没错。美国人在谈到“信息化”时总会说:早在1976年,美国军事理论家汤姆·罗纳就提出了“信息战”。

然而,最早系统并大规模实践“信息战”的却并非美国人。1979年,就在汤姆·罗纳发明了“信息战”,却未受军方待见3年之后,苏军总参谋长尼古拉·奥加尔科夫元帅更具体地指明了到底什么叫“信息战”: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精确制导武器大量涌现,必将从根本上打破军队旧的发展模式,推动和促进新军事革命发生。

奥加尔科夫的论断并非为一鸣惊人。苏联海军正好在当年建成了世界第一个不仅“信息化”,而且“网络化”的海陆空天多维作战系统。该系统将美国超级航母战斗群作为主要目标,通过大量融合微型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并广泛运用加密数据链实现了作战平台的节点化。

因此,当世纪之交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全世界兜售“网络中心战”时,美国著名海军学者诺曼·弗里德曼就指出:这对苏联海军并不陌生。在40年对抗美国海军的冷战中,苏联海军早就清楚要在辽阔海洋上猎杀航母,侦察是首要任务,唯有大量运用无线电网络,整合分散的侦察与火力组成“侦察-打击”系统,才能真正有效地反制航母战斗群。

“信息战”萌芽

作为一个陆权国家,俄罗斯军事传统一向是把战略重心放在陆军上,在海上则采取积极防御态势。早在国内战争刚结束的20世纪20年代,苏联便建立起一套极为有效的海防系统:该系统中的岸基纵深指挥站利用无线电与沿海观测哨联络,一旦发现不明船只逼近苏联,便用无线电指挥鱼雷轰炸机、岸防炮兵与快艇实施联合打击。由于当时苏联海军的资源实在太有限,海防体系的训练特别注重各兵种协调打击,要求务必在精心计算的攻击窗口内集中火力,以产生最大的攻击效果。这种海防模式与1940年不列颠战役时英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国土防空体系颇为相似,只不过苏联人的想法超前了近20年,且当时还没有雷达

冷战开始后,与美国强大的超级航母舰队相比,苏联海军实力严重不足。还好,这支海军早在岸防时代就积累了一些比较原始的“信息化”经验——既然过去可以通过协调岸防力量打击入侵领海的舰队,为什么就不能在远海也集中资源攻击美国航母战斗群?

20世纪50年代,当苏联第一款还不算成熟的远程反舰导弹SS-N-1服役时,首个利用数据链连接海空平台的远程反航母体系计划便被推出。苏联海军希望通过舰载的卡-15RC直升机为射程超过180千米的SS-N-1B“扫帚”反舰导弹提供跨地平线中继制导,该计划最终因直升机技术问题搁浅。实际上,当时苏联海军最需要的还不是中继制导,而是如何在茫茫大洋上发现美国航母战斗群。如果连目标都发现不了,再强大的导弹也只能躺在发射筒里生锈。

红海军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苏联海军航空兵便走上了一条与其他国家海军航空兵不同的发展道路。在西方,海军航空兵要么只装备直升机,拥有航空母舰的海军则会装备大量固定翼战术飞机。苏联海军航空兵却配备了大量本应该专属空军的大型固定翼飞机,甚至包括“战略轰炸机”。大飞机可以携带更重的任务载荷,航程也更远,这对缺乏航母的苏联海军来说尤为重要。

■ 抵近海面的卡-15

用“轰炸机”跟踪航母

为了在远离本土的大洋上发现航母,苏联首先在原来两型轰炸机基础上改装出图-16RM和图-95RT远程海上侦察机。图-16RM可以截获航母战斗群发出的雷达和无线电信号,并且引导装备远程海上搜索雷达的图-95RT跟踪目标。两类飞机相互配合却独立操作,图-16RM并不需要飞近到航母周边危险空域,图-95RT上的机载雷达一旦建立跟踪,图-16RM就可以切断信号连接再搜索其他海域。这套早期的海上监控系统被称为MRSC-1Uspekh。

■ 1989年,一架图-16RM正在监视美海军福莱斯特级航母“突击者”号(CV-61)

■ 1977年,一架来自小鹰级“约翰·F肯尼迪”号(CV-67)VF-14中队的F-14A“雄猫”正在拦截图-95RT

研发MRSC-1 Uspekh主要是为了配合苏联第二代远程反舰导弹SS-N-3B“沙道克”。后者具备超过300千米的跨地平线射程,且不需要中继制导。但搭载SS-N-3B的水面舰艇潜艇仍缺乏对航母战斗群的早期预警,MRSC-1 Uspekh解决了这个问题。此外在MRSC-1Uspekh系统中,数据链概念被首次引入,图-16RM和图-95RT侦查到的航母情报将通过早期数据链传输给反航母舰艇,供舰队指挥官决策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装备SS-N-3B的巡洋舰无需中继制导,但发射同型导弹的回声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却不具备独立攻击能力,潜艇上浮发射完导弹后必须迅速下潜,SS-N-3B高空侦查领弹的雷达图像无法传回潜艇。当时苏联还没有可供超视距火控的远程声呐,回声级的Argument火控系统主要用于导弹发射前惯导设备诸元装定,不仅目标初始诸元来自MRSC-1 Uspekh,导弹飞行途中的中继制导信号也来自MRSC-1 Uspekh。图-95RT的远程雷达精度极高,足以为反舰导弹提供持续的中继修正。此外,由于图-95最大航程达15000千米,图-16的航程也超过6000千米,MRSC-1 Uspekh因此完全可以在北海、地中海和日本海等海域追踪美国航母。而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海军最远的活动范围也不过如此。

MRSC-1 Uspekh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全面投入使用。70年代初,该系统又被升级成Uspekh-U,后者强化了图-16RM的电子接收效能,同时对图-95RT的I波段雷达和数据链做了一定改进,在空中飞行的导弹可以直接将接收到的图-95RT雷达信号传回母舰,提高了母舰的目标感知能力。除此之外,Uspekh-U最重要的升级是将舰载卡-25/27反潜直升机纳入目标侦查体系,直升机航程不足,一般不负责远程预警,主要用于超视距反舰导弹的中继制导。但在舰艇编队远离图-16RM和图-95RT的侦查半径时,舰载直升机也可以临时提供全套的搜索、跟踪、中继制导服务。

■ 一架卡-27正与德尔塔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协同演练

应该说Uspekh-U空基海上监控系统已经非常成熟。然而仅数年之后,一套更先进的海洋监控系统登上了反航母战场,它的前瞻性与划时代意义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革命性的。航母难逃天眼

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军的主要远程防空力量是F-4“鬼怪”Ⅱ战斗机和其挂载的AIM-7“麻雀”中程空空导弹。“鬼怪”的作战半径足够大,“麻雀”导弹的射程却只有30千米左右,且不具备多目标拦截能力。在无干扰情况下,图-95RT可以从12000米高空发现675千米外的航母战斗群,该距离已处于“鬼怪”Ⅱ战斗机的巡逻半径边缘,仅负责电子监听的图-16RM距离航母甚至更远。因此,由图-16RM和图-95RT组成的MRSC-1Uspekh系统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安全系数,至于发射后的反舰导弹就更可以高枕无忧地突防了。

美国海军在20世纪70年代初装备F-14“雄猫”战斗机和AIM-54“不死鸟”空空导弹,后者的射程超过180千米,且AN/AWG-9火控雷达可以保证F-14同时发射6枚“不死鸟”拦截6个不同的目标。MRSC-1 Uspekh的好日子结束了。庞大笨重的图-16RM和图-95RT很难再接近航母战斗群,不具备饱和打击能力的SS-N-3B反舰导弹也很可能在突防过程中被“不死鸟”拦截。此外,70年代的苏联海军开始驶向全球,如果海战在印度洋,或者大西洋太平洋腹地爆发,图-16RM和图-95RT的航程显然不足以为水面和水下舰队提供航母情报。

■ 一架VF-1中队的F-14A正在发射AIM-54“不死鸟”

戈尔什科夫的全球海军需要新的海洋监控系统,苏联海军也需要重建反航母战术优势。在这一背景下,切洛梅伊开始加紧研制第三代远程超声速重型反舰导弹,并与航天部门合作构建更加有效、安全的天基海洋监控系统,这就是MKRC Legenda。

其实早在1959年,为了配合自己研制的一系列远程反舰导弹,切洛梅伊就极具前瞻性地向赫鲁晓夫建议研制海洋侦察卫星系统,一向对导弹和太空感兴趣,并且公开鄙视航母的赫鲁晓夫高度重视该建议,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也全力支持。1961年3月计划获得立项,全系统研制代号MKRC Legenda(意为“神话”)。

按照切洛梅伊的设想,MKRCLegenda将同时具备主动与被动探测功能,可不受气象干扰全天候监视美国航母编队行动。作为一个多平台、高技术的全球性太空侦查项目,MKRC Legenda显然需要大量资金和人才支持。为此,戈尔什科夫于1964年将其列入1966年开始的新5年计划。既是巡航导弹天才,又是航天大师的切洛梅伊当仁不让成为项目总负责人,其领导的OKB-52设计局负责卫星和火箭研制,卫星所搭载的雷达等电子设备则交由KB-1设计局。不过,后来由于OKB-52的UR-200火箭连续9次试射失败,切洛梅伊逐渐丧失了MKRC Legenda项目主导权,由拉斯普利金领导的KB-1设计局重新审查了OKB-52全部技术方案,在提出两项重大修改意见后,MKRC Legenda被交由KB-1全权负责。

■ 未完工的UR-200细节,左图为发动机,右图为箭体前部

切洛梅伊原计划中的卫星本来同时兼具主动雷达跟踪与被动电子监测功能,这样的设计导致系统过于复杂,卫星重近4吨,必须用大推力运载火箭才能送入预定轨道。拉斯普利金提出将雷达和电子监测设备分装于两颗小型卫星——即US-A雷达监视卫星与US-P电子监测卫星,再将两种卫星组成星座。功能切割后的每颗卫星重量只有2吨左右,用SS-9“悬崖”弹道导弹改装的“旋风”运载火箭即可轻松发射。

KB-1重新设计的US-A卫星长10米、直径1.3米,安装一台X波段侧视雷达,运行于250千米高的轨道上。该雷达功率强大,如果采用传统太阳能电池板将难以满足供电需求,苏联科学家为此给US-A安装了一台“黄玉”微型核反应堆,可持续供电600年。US-P卫星则装有17K114无线电侦察系统,其侦察目标包括水面舰艇、飞机、通信中的潜艇等。其运行轨道高度达到420千米,采用传统太阳能电池板供电。

全球反航母舰队(www.daowen.com)

从1965年12月起,US-A卫星进入轨道测试阶段。由于技术难度太大,直到1972年8月才完成首次在轨雷达试验。为了威慑美国,苏联急迫地在一年后宣布MKRC Legenda系统建成。事实上直到1973年12月末,US-A才完成首次全系统测试。第一颗US-P更是到1974年才发射。

1975年,苏联海军开始对MKRC Legenda系统进行验收测试,当年5月,2颗卫星先后入轨,分别运行了71天和74天。期间苏联海军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同步举行了代号“海洋”75的全球海上战略演习,US-A卫星在演习中提供了大量实时情报。演习证明该系统不仅具有海上侦察能力,还可以跟踪锁定目标,也就是说US-A能够直接为远程反舰导弹提供中继制导,这无论对于苏联海军还是美国海军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海洋”75演习震动了整个世界,美国海军认为自己已经失去了在美苏海战中获胜的能力,开始加速研制“宙斯盾”系统等下一代海战装备。同样,受到演习结果巨大鼓舞,苏联海军从1975年10月起在水面舰艇上部署了卫星数据接收设备——“风帆”通信系统。

■ US-A系列卫星中的“宇宙”954号

1978年,US-A卫星投入批量生产,且实现定期补网发射;一年后,US-P卫星系统也正式服役。同年MKRC Legenda建成并投入使用。到这一阶段,由于美国空军尚不具备有效的反卫星手段,苏联水面舰艇对航母战斗群的目标发现与中继制导难题,可以说都得到了较完美的解决。水面舰艇接收到来自太空的航母坐标信号后,即可向SS-N-12或SS-N-19超远程反舰导弹装定目标诸元,导弹齐射后舰艇快速撤离,US-A卫星将雷达探测到的航母情报通过数据链传给导弹编队中高空飞行的领弹。领弹带领整个编队不断调整弹道飞向目标,在进入领弹主动雷达扫描范围后,弹星间数据链切断,领弹继续带领编队飞行,待进入低空僚弹主动雷达扫描范围后,僚弹雷达开机,编队解散冲向各自分配好的目标。

然而,苏联海军反航母的主力毕竟不是水面舰队。早期苏联潜艇虽然也安装了卫星信号接收机,却必须浮出水面才能接收信号,风险极大。如查理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就只能通过Paravan甚低频拖拽天线,才能与MKRC Legenda或Uspekh-U侦查系统的战术数据链取得联络。从1975年开始,苏联海军为9艘回声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安装了Kasatka-B水下卫星信号接收系统;后来的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则安装了更先进的Kasatka-U系统。苏联潜艇此后再浮出水面,只须在潜望镜深度释放出卫星天线即可,此类天线目标极小,美军侦察机从空中很难发现。

■ 伸出卫星天线的朱丽叶级柴电巡航导弹潜艇

1982年的马岛战争是MKRC Legenda系统首次接近实战的测试。苏军在当年5月14日和6月1日紧急发射了2颗US-A,这2颗卫星成功跟踪到英国航母战斗群。美国中央情报局认为正是苏联向阿根廷提供了英国舰队坐标,才使得阿根廷空军重创英国特混舰队。不过美国人的此说法一直没有得到证实。

“神话”结局

MKRC Legenda星座搭建完成标志着苏联海军拥有了近乎完美的反航母作战手段。该系统并没有完全替代空基的Uspekh-U,两者同时工作可以提供更大的覆盖范围与任务弹性。在作战时,反航母舰艇接收到的目标情报和中继制导信号既可能来自卫星,也可能来自Uspekh-U中的远程固定翼侦察机,或者本舰搭载的直升机。

实际上,苏联海军已经将其所能调动的所有资源都纳入到了反航母体系,比如同样由图-95战略轰炸机改装的图-142远程反潜机也可以执行海上侦察与跟踪任务,另外还有多艘专用远洋侦察船。苏联甚至还改装了大量民用船舶和拖网渔船,为它们加装卫星接收设备和数据链,在特殊情况下可充当临时远洋观测哨或中继制导平台。所有这一切作战平台和传感器均通过数据链相连通——这不就是后来美国人所鼓吹的“网络化”“信息化”战争吗?

■ “乌拉尔”号(SSV-33)核动力远洋侦察船,红海军远洋预警体系中的巅峰之作,满载排水量近4万吨,几乎与法国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相当,装备有名为“珊瑚”的远程侦查系统,于1989年建成服役,苏联解体后被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接收,2002年被彻底除役报废

然而,MKRC Legenda体系的前瞻性与复杂性必然需要付出高昂代价才能维持。US-A卫星寿命很短,最长的服役期也只有135天,必须不断补网发射,苏联仅在1982年一年内就连续发射了4颗US-A。这种成本即便对一个超级大国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按照最初计划,US-P将与US-A组成联合星座——1颗US-A搭档4颗US-P。联合星座的试验直到1984年才完成,根据试验结果,科学家们认为US-P完全可以2颗一组构成独立的海洋侦察系统,这也为后来US-A星座被完全放弃埋下了伏笔。

1988年3月14日,“宇宙”1932号US-A卫星发射升空。此时的苏联正面临严重政治与经济危机,戈尔巴乔夫推出“新思维”试图与西方合作。在此背景下,“宇宙”1932很不幸成了MKRC Legenda中最后一颗US-A。两个月后的5月19日,“宇宙”1932终止运行。由于戈尔巴乔夫叫停了US-A后续卫星的发射,以及下一代US-AM卫星研制计划,US-A海洋雷达监视卫星系统就此关闭。

苏联解体后,MKRC Legenda只剩下US-P星座继续服役,US-P仍然可以发现美国航母战斗群,却不再能够为那些550千米射程的反舰导弹提供安全的中继制导信号了。

军情链接

中国“海洋”系列雷达卫星

中国目前已经发射2颗“海洋”系列卫星。即将发射的“海洋三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安装合成孔径雷达的海洋观测卫星。“海洋”系列卫星主要载荷为多极化、多模态合成孔径雷达,能够全天候、全天时和高空间分辨率地获取我国海域和全球热点海域的监视监测数据,主要为海洋权益维护、海上执法监察、海域使用管理,同时为海冰、溢油等监测提供支撑服务。

2012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确定在“十二五”末及“十三五”期间将发射8颗海洋观测业务卫星,其中包括海洋水色星座4颗,海洋动力环境星座2颗和主用于海洋的雷达星座2颗。奥加尔科夫革命

■ 测试中的“海洋”二号卫星

■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奥加尔科夫

■ “西方”81军演中气势恢宏的苏军装甲集群,该演习于1981年9月4日在波罗的海沿岸拉开帷幕,由时任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元帅指挥,参演官兵包括陆海空三军、预备役部队及民兵,总兵力达50余万,动用的大型作战装备中仅坦克就达一万余辆,演习持续8天,堪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

苏联“西方”-81军事演习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奥加尔科夫1917年10月30日生于特维尔州,1938年参加苏军,后毕业于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卫国战争期间一直在工程兵部队任职,参加了一系列重大战役,这段经历培养了其对军事技术发展的敏感认知。奥加尔科夫1955年起任远东军区副参谋长,首次脱离工程兵序列。1959年在伏罗希洛夫总参军事学院进修完成后,任驻德集群近卫第20摩托化步兵师师长。1961年起任白俄罗斯军区参谋长,1965年12月任伏尔加河军区司令。1968年4月起任苏联武装力量第一副总参谋长,任内设立了苏联战略欺骗总局,管理《红星报》《苏联》《旗手》《武器与装备》等上百种军事报刊,成为主管苏军对美宣传战的一把手。当时苏军内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敌人只能看到奥加尔科夫想让他们看到的东西。”奥加尔科夫1977年起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苏军总参谋长,晋升元帅,获得苏联英雄称号。1979年他反对出兵阿富汗,理由是有限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在会议上粗暴地打断了他:“还轮不到您教训政治局!”1981年他组织了空前规模的“西方”81军事演习,使西方断定,华约坦克部队有能力在一个星期内兵临巴黎。

在奥加尔科夫推动下,苏军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数字化战术指挥系统,以此为基础,苏军甚至早美国人20多年就建立了第一个全数字化步兵师。然而,奥加尔科夫的信息化革命最终半途而废,他的副手马赫穆特·加列耶夫曾说过:“如果不考虑个人利益,大家会举双手赞成奥加尔科夫的改革;考虑个人利益,大家就一致反对。”1984年他离开总参谋部,从此远离红军指挥核心。苏联解体后他成为俄罗斯国防部顾问,1994年1月23日病逝。“奥加尔科夫革命”影响了当时的美国副国防部长威廉·佩里,有美军将领认为:海湾战争是用美国的军事技术,加上奥加尔科夫的军事思想打赢的。

MKRCLegenda生态灾难

MKRC Legenda系统的US-A卫星由核反应堆提供电力,因此在一开始就有人提出卫星失效后坠毁地球的核污染问题。为了避免这种事故,KB-1设计局给核电池专门配备了一个助推火箭,当地面控制站发出卫星自毁指令后,核电池与星体分离。星体坠入大气层烧毁,核电池则被助推火箭送入1000千米高轨道运行。根据计算,在如此高的轨道核电池坠落到地面至少需要400年,到时候其中的放射性物质已经衰变,不会造成污染。这样的环保措施看起来天衣无缝,可一旦通信系统故障导致地面失去对卫星的控制,环保措施无疑就形同虚设。

在1965年12月进行的首次US-A卫星在轨测试中,助推火箭成功将核电池送到900千米高的轨道。然而,事故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1973年4月发射的一颗US-A未能入轨,直接坠入太平洋,核电池保护措施没能发挥作用,卫星残骸连同核电池至今仍沉睡在太平洋海底。1975年12月12日,核电池保护措施第一次派上了用场,当天发射的“宇宙”785号US-A卫星在进入轨道后未能正常工作,地面测控站启动了电池助推火箭,核电池被成功送入1000千米高的轨道。1977年9月18日,“宇宙”954号US-A卫星仅仅运行了1个月就失去控制,核电池未能弹射出去。该卫星在坠入大气层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放射性尘埃,散落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奴湖东部约5万平方千米范围内,造成该地区永久性污染。这是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之一,被西方称为来自太空的切尔诺贝利。该事件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强烈“愤慨”,要求苏联停止部署核动力卫星。但苏联强调卫星污染的是无人区,坚决拒绝停用核卫星。

颜面扫地的KB-1立即开始对核电池的改进工作,设计师们提出的新环保措施让人瞠目——让核电池在大气层内彻底燃烧。当卫星坠落时,核电池在120千米高度与星体分离,通过与大气层的强烈摩擦彻底烧毁在大气层内。尽管这个方法不会污染地面,仍有人质疑核电池燃烧中产生的放射性尘埃会污染大气,其危害相当于在大气层边缘引爆一枚原子弹。但KB-1认为美国人没能力在120千米的高度进行放射性尘埃监测。1982年8月发射的“宇宙”1402号US-A卫星在1983年初失效时,核电池首次成功在大气层烧毁。不过,为了避免在这件事上总被美国人抓道德把柄,苏联科学家决定提高US-A卫星的工作轨道,从而彻底解决此麻烦。1987年6月发射的“宇宙”1860号US-A卫星将工作轨道提高至900千米。即便失效也需350年才能坠毁到地面。

苏联人愿意主动提高US-A运行轨道也从侧面证实了一点:US-A卫星所携带的雷达分辨率至少又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而且KB-1还成功地将这些高轨US-A的雷达耗电量减少了一半,核电池功率也因此降低。这样的技术进步显然是美国人所不愿意看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