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超声速饱和打击战术的应用与发展

超声速饱和打击战术的应用与发展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超声速饱和打击■ 陈列在英国皇家空军博物馆的Hs-293超级航母战斗群是一个移动的海上要塞,要想从空中击沉一艘航空母舰,就必须解决突防问题。为此,苏联研制出多款超远程反舰导弹,这些导弹可以从航母战斗群打击范围边缘直接发射,从而最大程度回避了导弹发射平台的突防风险。这种新战术被称为饱和反舰攻击。

超声速饱和打击战术的应用与发展

超声速饱和打击

■ 陈列在英国皇家空军博物馆的Hs-293

超级航母战斗群是一个移动的海上要塞,要想从空中击沉一艘航空母舰,就必须解决突防问题。在前导弹时代,机载弹药由于缺乏自主攻击能力,突防只能由飞机来完成。反舰导弹的出现则提供了一种更安全、更可靠的突防手段。

1943年8月27日,德国空军第40轰炸机联队的Do-217轰炸机在比斯开湾击沉了英军白鹭”号护卫舰。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反舰攻击,将英军护卫舰送入海底的并非自由落体炸弹,而是世界上第一种机载反舰导弹Hs-293A0。在一年后的冲绳战役中,日本海军将“樱花”人操炸弹投入到对航母的大规模空袭中。这种“炸弹”安装一台火箭发动机,由一式陆攻轰炸机挂载发射。不过,日本人显然还不具备Hs-293A0式的制导技术,亨舍尔公司耗费数年研制的无线电制导系统被坐在驾驶舱内的一个年轻生命所取代——这就是航母最早面对的“反舰导弹”。

“樱花”俯冲时最高速度达到0.85马赫,被弹面积比“零”式“神风”特攻飞机小得多,发射后的“樱花”几乎是无法拦截的。一个新的时代就此拉开帷幕,在未来半个多世纪里,反舰导弹为能够突破同样导弹化的舰载防空系统,开始了对速度的无止境追求。

今天的反航母突防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导弹发射平台的突防,如飞机、水面舰艇潜艇等;二是反舰导弹本身的突防。显而易见,前者的突防难度要比后者大得多。冷战时期,苏联海军在装备大量可超声速突防的图-22M轰炸机的同时,将突防重点放在了导弹上。为此,苏联研制出多款超远程反舰导弹,这些导弹可以从航母战斗群打击范围边缘直接发射,从而最大程度回避了导弹发射平台的突防风险。

不过,面对美国航母战斗群多层次、多手段的防空反导能力,仅仅一两枚反舰导弹显然不可能实现突破。苏联海军的对策是同时向目标发射大量反舰导弹,这些导弹不需要全部命中,但它们可以饱和航母战斗群的防空火力通道,最终只要有数枚导弹成功突防即可。这种新战术被称为饱和反舰攻击。(www.daowen.com)

攻守双方只有在互相刺激的技术竞赛中才能不断进步。当1983年美国海军开始装备“宙斯盾”防空系统后,仅仅依靠饱和攻击也已经很难突防。一切又回到原点,攻击方必须尽可能提高每一枚导弹的突防概率。苏联海军除进一步提高导弹飞行速度外,还在导弹飞行弹道上大做文章,其中既有俯冲攻击的高空突防模式,也有超低空飞行并在末段实施S形机动的低空攻击模式。

同时,为了保障攻击弹群在防区外发射后能够精确命中不断机动的航母,苏联倾全力打造出全球第一个海洋监控与中继制导系统,该系统由海陆空天多维平台组成,将其中每一个传感器的探测数据通过数据链与火力平台,以及发射出去的导弹相连通。反航母作战率先进入信息化时代。

在21世纪的今天,全世界研究反超级航母方法的国家肯定不会只俄罗斯一个。而我们将要重点分析的苏俄反航母技术与战术,无疑对那些同样存在反航母需求的国家具有重要参悟与借鉴价值。

■ 战后被遗弃在厂房里的“樱花”,依稀可见机首的樱花标志,一架完整留存的“樱花”,挽救了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而它自己的命运,却注定是凋零

■ “樱花”的设计初衷实际就是“人操反舰导弹”,因此仪表极其简单,只有4个,即高度计、罗盘、空速表和测斜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