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避免过分强调个人观点的正确性

避免过分强调个人观点的正确性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谁都希望自己是正确的,也希望在别人那里同样被认为是正确的。还有就是,怕别人说自己是不正确的,就不断地向别人阐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魏延一直不甘心,又先后几次找诸葛亮陈述自己的观点,但是诸葛亮的态度却一次比一次差,最后干脆不让魏延进大帐。但魏延不知自己犯了心急的毛病,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往往越是想急于证明自己,就越是适得其反。

避免过分强调个人观点的正确性

谁都希望自己是正确的,也希望在别人那里同样被认为是正确的。所以,一旦发现有人对我们所做的自认为正确的事情熟视无睹时,我们通常会采取不断提醒的办法,让他人注意到。还有就是,怕别人说自己是不正确的,就不断地向别人阐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可是这种祥林嫂式的做法,不但不会让别人从正面去解析你的观点,还会产生逆反的心理,就是“摆脱”心态,想尽快把你的观点从大脑中摘除,心理学称这种思维叫“感知疲劳”或者“感知麻木”。

通常,人对于别人说过一遍的事情会很感兴趣,也最能记得住;而对于说两遍的事情,就会失去兴趣;说了三遍,就会开始反感,从心里开始排斥对方所说的内容,因为这其中有被不尊重的感觉;再多说到四遍,厌恶心理就会产生,会选择不去理睬,马上忘记的心态……这样即便你的想法是正确的,也会被别人当垃圾一样抛弃。

还有一种心态更为不可取,就是急于解释、澄清。如果一个人受了委屈,第一反应就是要解释清楚,可是越是急于解释,就越容易造成更大的误会。

三国蜀国将军魏延在跟随诸葛亮第六次北伐中原时,曾提出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后来历史学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有战略性的计划,也是诸葛亮恢复中原的唯一机会。但是,因为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他始终怀疑魏延会造反,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而魏延一直不甘心,又先后几次找诸葛亮陈述自己的观点,但是诸葛亮的态度却一次比一次差,最后干脆不让魏延进大帐。战争的结果众所皆知,诸葛亮没有攻进中原。魏延急于建功,也因为他知道诸葛亮对他有偏见,所以也想借机扭转诸葛亮对他的印象。但魏延不知自己犯了心急的毛病,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往往越是想急于证明自己,就越是适得其反。在职场中,因为工作或是个人成见,难免会有人对你形成不好的印象,或是因为对你的印象不好,就会对你提出来的观点和方法,不予理睬。(www.daowen.com)

当上司或同事,对你的看法不正确或是对你提出的意见不予正确对待时,你应该怎样做呢?

要回避正面锋芒,不与其正面交锋,要侧面迂回。蜀汉著名谋士许攸就深谙此道。当时袁绍手下有三大谋士,田丰、沮授、郭图,许攸排不到前边。但是,这三个人都各有性格缺点,尤其是田丰,“刚而犯上”,多次因向袁绍进谏而触怒袁绍。汉献帝被李傕、郭汜劫走时,曾下密诏,招众诸侯讨贼,袁绍当时离汉献帝最近,理应派兵援救。田丰极力主张援救汉献帝,郭图反对援救,沮授不表态。其实,田丰的想法是对的,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曹操救走了汉献帝,并“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霸业。但是,田丰性情刚烈,不知迂回,直面向袁绍陈述,而且反复数次劝谏,袁绍性柔而寡谋,看不出其中的成败利害,而且也对田丰产生了反感,所以最终听了郭图的建议,不援救献帝。当时的许攸和田丰的看法是一样的,但是他比田丰聪明,只进行了一次劝谏。后来,袁绍屡次因汉献帝诏书受制于曹操,深感后悔,但是他因为已经反感了田丰而不愿听田丰的建议。此时,许攸看准机会,进行多次进谏,赢得了袁绍的信任。许攸并没有一味地进言,而是在袁绍被动受制时再出手,因为许攸此前有过正确的建议,而且也给袁绍留了足够的面子,自然袁绍看到许攸时不会有尴尬的感觉。许攸很清楚,无论什么人,只有在危机或危难时,才会认真对待别人的意见,才会真心感谢别人的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