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会说,某某人真会察言观色啊!看什么人说什么话。感觉听到这样的话,就会让人觉得察言观色带有贬义的色彩。说起来也是,都说人与人之间需要真诚的沟通交往,为什么还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呢?
其实,真诚交往是对的,但是要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不能只顾与人真诚,不顾现实情况,做出一些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尴尬事情。察言观色是人际交往中一项必需的素质,要想与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总要先顾及对方的感受,对方感觉愉悦时,可以继续就某话题进行进一步交流,而对方感到有些不适应或者不太愿意继续下去时,就要马上终止此话题,换个有利于对方接受的。
另外在弄不清楚对方究竟是何用意时,用心去观察对方的言谈举止是非常必要的,这能使你在与人交往时占有主动地位。比如,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有句著名唱词:“我必须察言观色将他防。”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在刁德一咄咄逼人的气势下,在不明对方的具体来意时,阿庆嫂就必须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小心应付。
唐玄宗李隆基刚登基不久,为了彰显皇帝威仪,到骊山下检阅军队。当时从大唐帝国的各个州府紧急抽调来的军队超过25万人,远处望去军旗招展,战马嘶鸣,连绵不绝。但由于都是仓皇间调集的军队,事先没有经过任何训练,其中有好多还是刚入伍的新兵,军容很不整齐,而且有的是从很远之地赶来的,因为劳累而抱怨不断。李隆基看后大为恼火,声言一定要处死兵部尚书郭元振。郭元振对李隆基忠心耿耿,在李隆基登基的前后,平息了两次宫廷政变,稳住了李隆基的帝位和大唐江山,实在称得上劳苦功高。于是一些大臣跪劝李隆基:“军队不够严整,郭元振确有过错,但还罪不至死。况且郭元振乃社稷之功臣,不可杀!”李隆基本就不想杀郭元振,便应了众臣,将郭元振流放新州,以观后效。觉得立威不够的李隆基又声言要杀掌管礼仪的唐绍。此时,殿外的金吾卫将军李邈听到此话,以为皇帝已经下旨,便立刻砍了唐绍的脑袋。李隆基见唐绍真的死了更为恼火,因此罢免了李邈的官,当庭宣布永不叙用。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李隆基虽然因为军容不整而大为恼火,但他并不是有意要杀人,尤其是既有能力又忠诚于自己的人。只不过是借刚登基之际,发发威风,做给别人看就是了。可惜李邈却不明就里,当了真,不知“五火之变”,虽然恭敬从命,却触怒了天颜,丢了官。(www.daowen.com)
学会“未卜先知”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那些看似简单的事情上。不懂得察言观色,就永远不会称得上才智过人。有人极其善于揣度他人心思,洞察他人的意思。有些事情是不好当面直说的,明智之人虽然深知其底细,然而却从不点破。这就需要我们察言观色,理解别人字里行间的意思。
为何心理学家将“察言观色”视为极其重要的职场EQ能力呢?通过学者的研究发现,我们要想和他人进行有效沟通,说话内容最多只起到7%的作用,而38%取决于声音(音量、音调、韵脚等),另有55%取决于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如果我们看不懂他人的脸色,就别想读出对方的心声。
在职场的人际互动过程中,这个懂得“看脸色”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在解读他人心意时,重要的不只是他说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他是怎么说的。我们也发现,肢体语言传达出的意思往往比单纯的语言内容更具可信度。要想伪装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容易,但要想伪装肢体语言就困难多了。所以,一个EQ高手应该特别重视身体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