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陕西男子活埋母亲被刑拘案研究优化:陕西男子被刑拘案研究:活埋母亲事件

陕西男子活埋母亲被刑拘案研究优化:陕西男子被刑拘案研究:活埋母亲事件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突审,马某承认将瘫痪在床的母亲埋至靖边县一处废弃墓坑内。目前受害人已被成功救出,马某因涉嫌故意杀人被刑事拘留。目前,公安机关已对马某采取刑拘,检察机关也提前介入调查,舆论普遍认可政法机关的处置速度,并对案件结果表示期待。

陕西男子活埋母亲被刑拘案研究优化:陕西男子被刑拘案研究:活埋母亲事件

编者按:2020年5月6日,网传陕西靖边县村民马某将母亲王某遗弃在废弃的墓穴内并掩埋,此事经过警方通报后引发社会关注,舆论讨论快速升温。政法机关及时介入处置,将案件办理导入司法处置轨道,积极主动的作为得到舆论高度认可,舆情快速平息。本文通过复盘舆情发酵过程和舆论观点,研判舆情风险,并为政法机关后续处置提供应对参考。

【舆情事件】

1.警方主动通报案情 舆情迅速引爆

5月6日,网传陕西靖边县一男子将79岁的瘫痪母亲活埋进废弃墓坑。当天下午,《华商报》从靖边县公安局新庄派出所了解到,老人被救出后已送至医院进行救治,并无生命危险,警方已经介入调查。18时许,靖边县公安局头条号“平安靖边”发布案情通报称:5月5日9时,张某向警方报警称,其丈夫马某(58岁)于5月2日晚将婆婆王某(马某母亲,79岁)用手推车拉出去后至今未归,警方随即展开工作。经突审,马某承认将瘫痪在床的母亲埋至靖边县一处废弃墓坑内。目前受害人已被成功救出,马某因涉嫌故意杀人被刑事拘留。与此同时,警方营救受害人的现场照片及视频在微博中流传,离奇案情吸引大量网民围观讨论。舆论痛斥马某“丧尽天良”“禽兽不如”,微博上“#79岁母亲被扔墓坑活埋#”“#男子疑活埋瘫痪母亲#”等多个微话题登上热搜榜。

2.媒体披露细节 公检第一时间通报进展

警方通报后,多家媒体介入挖掘案件细节,刺激舆情深度发酵。《新京报》等媒体关注犯罪嫌疑人的生活经历,如“马某12岁时母亲改嫁,心中一直对母亲有怨气”,“2019年马某弟弟生病,王某转由马某赡养,由于母亲年事已高且生活难以自理,马某心理压力很大,所以才作出了这一举动”。澎湃新闻关注后续进展,报道称王某经过治疗后生命体征稳定,已能正常交流,医院澄清老人并未瘫痪只是腿脚不便,目前正在做康复治疗。《潇湘晨报》《郑州晚报》等媒体披露了“马某故意谎称将母亲送到亲戚家并在当晚失联”“用破碎墓碑将墓口堵住,拖延了营救老人的宝贵时间”“活埋母亲的念头始于去年11月,本人是勤快的有钱人”“母亲王某担忧马某会被判重刑,向警方称‘是自己爬进墓穴的’”等案件细节,对比之下网民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谴责马某残忍。

5月7日,微信公众号“靖边检察”通报称,接到公安局通报后,靖边县人民检察院第一时间指派员额检察官提前介入马某故意杀人案。在查看现场和听取侦查机关案情汇报后,检察官与公安机关办案人员共同分析研判案情,并就案件下一步证据收集、侦查方向和取证应注意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人民日报”转发该进展,并发起话题“#检方提前介入男子活埋瘫痪母亲案#”,短时间吸引超过1亿人次阅读。舆情热度在当天达到峰值。

3.嫌疑人被批捕 舆情出现波动

随着案件进入司法流程,办案进展和后续处置陆续公布,舆情热度随之发生多次波动。5月8日,《新京报》从靖边警方获悉,针对马某有精神病传言,警方回应其无精神病史,未接到家属提出做精神疾病鉴定的要求。同日,靖边县人民检察院通过官方微信通报称,检方依法决定对马某某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该案还引发高层关注,5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表示,马某某“活埋”老人行为突破法律底线、道德底线、人伦底线,性质极端恶劣,必须依法严惩。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高度关注此案。陕西省卫生健康委、老龄办已派员赴靖边县了解情况,做好获救老人医疗救治、康复护理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妥善安排老人后续生活。网民留言中,针对嫌疑人马某的谴责抨击占据多数,部分网民讨论该案背后的家庭伦理和道德问题。

5月12日,正义网发消息称,榆林市检察院检察长专程看望王某,并根据《人民检察院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细则(试行)》的相关规定,当场向其发放5万元司法救助金,检察机关彰显出的司法人文关怀,受到舆论称赞。随后,舆情总体趋于平息。截至7月1日,该事件暂无新进展。

【舆论观察】

该案本身并不复杂,但犯罪嫌疑人马某泯灭人性的行为震惊网民,引发公众密切关注。目前,公安机关已对马某采取刑拘,检察机关也提前介入调查,舆论普遍认可政法机关的处置速度,并对案件结果表示期待。

1.呼吁严惩嫌疑人 猜测量刑结果

舆论普遍认为,嫌疑人马某的行为突破法律底线、道德底线、人伦底线,性质极端恶劣。“@央视新闻”发表热评称,活埋母亲,悖伦理,违法理,天理难容。《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媒体指出,“行恶事者常常会从经济或生活上找借口,但这只不过是粉饰悖逆行为的借口,马某活埋母亲的行为直接触犯了刑法,必须予以严惩”。《法制日报》微信公众号也表示,“希望法律的惩处能够唤醒马某的人性”。

本案事实清楚、法律关系简单,所以舆论对案件及定罪一致认可,但“被埋母亲担心儿子被判重刑”而为其辩解,引起了网民热议。对此,律师们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普法讨论。北京泽博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飞表示,即便马某母亲表示谅解,马某也涉嫌故意杀人罪,但在量刑上可能会有浮动空间;河南豫龙律师事务所律师付建认为,马某的量刑会综合多种因素判定,若马某母亲表示谅解或马某在法院审判阶段提交了认罪认罚悔过书,在量刑上都会酌情从轻处理。(www.daowen.com)

2.关注政法机关处置 司法作为获赞

当地公安和检察机关的表现备受好评。光明网文章赞称,“司法机关不能仅忙于打击犯罪而忽略被害人的困难和诉求。对于被害人来说,得到司法救助的实际意义并不比惩戒犯罪的意义小,为被害人提供救助凸显出了政法机关的司法温度”。《新京报》评论文章为检察机关“充满人文关怀和制度温暖的司法救助”点赞:“‘人子’马某的残忍和无德,让人愤慨;‘人母’的可怜与无助,让人同情。当地检察机关积极作为,为被害人提供司法救助的做法,凸显出司法机关执法办案过程中的文明与进步,让当事人切实感受到温暖与体恤。”

3.聚焦现实问题 呼吁重视农村养老

与案件中的法律责任相比,该案件反映出的农村养老问题更受主流媒体关注。“@央视新闻”提醒,“要惩治孽子、救治受害者,更需关注老年人晚年生活”;红星新闻表示,“马某母亲的遭遇,也是部分农村老人养老困境的一个缩影”。据头条号“搜狐智库”文章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8.1%,2025年将突破3亿人,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4.8亿人左右的峰值,而农村更是首先迎来老龄化大潮。“呦呦鹿鸣”一篇阅读量超10万的微信文章指出,农村弃养老人的情况“一直在现实中存在,持续地发生着”。面对这一现实问题,舆论呼吁寻找切实可行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侠客岛”在评论文章中指出,“孝不能光凭道德的倡议,要有法律的强制,还要有养老体系的充分支撑。否则,活埋母亲的悲剧在舆论喧嚣过后,就只能成为让人唏嘘的一段往事,而不能产生有益的变革效应”。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建议,居家养老其本质上是社会化的养老,要理清政府、市场、家庭和个人所承担的角色。中国的养老现在必须走向多元化养老,政府、市场、家庭、个人等四股力量要形成合力

【舆情建议】

该舆情曝光后急剧升温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事件,并且随着处置进展的密集发布而起伏波动,终于在政法机关的有力作为下迅速回落,办案机关也获得舆论高度认可。目前,案件已进入依法办理流程,舆情尚未完全平息。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通过研判现有舆情风险点,为当地政法机关的后续处置提供应对建议。

1.警惕舆论声音干扰司法工作

无论犯罪嫌疑人因何埋母,“活埋母亲”的做法严重挑战了广大民众的心理底线,自舆情曝光以来,公众呼吁严惩马某的声音就没有间断过,某种程度上已经化为舆论力量,给接手案件办理的政法机关带来压力。再加上媒体对案件的参与报道程度比较深,通过采访邻居、村民等方式复盘案件细节和马某某家庭情况,将当事母子“塑造”成“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却不愿意赡养老人蓄意杀人”的孽子和“年事已高、虽被活埋但仍心系儿子安危”的慈母,在这种对比之下,不少公众的情感判断压倒法律理性。若该案审理法院的最终量刑与公众期待存在差距,可能会再次掀起舆论争议。因此,审理法院还需明晰这些潜在风险,对于前期舆论争议做到心中有数,并做好充足的准备预案,防止原本平稳有序的舆论局面在案件审理阶段出现变数。

2.以个案为契机开展以案释法

本案发生在相对封闭、落后的西北农村,受到经济收入、意识形态、风俗习惯、法律素养等多方影响,农村的养老问题所体现出的矛盾、冲突更为尖锐。可以说,本案件中蕴含的诸多法理精神可谓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政法机关妥善引导的话,该案可成为一次以案释法、全民普法的良机。比如,不赡养甚至虐待、遗弃老人不仅仅是个道德问题,而且是触犯法律的犯罪行为;为何公安、检察机关以故意杀人罪而不是遗弃罪批逮马某;被埋老人的谅解是否会成为法院机关量刑考虑因素等。所以,审理法院需要做好依法审判和引导舆论的双重工作,就案件焦点、舆论争议点等作出解释和说明,让社会公众明白养老问题不再是“家务事”,以个案判决彰显司法精神。

3.主动作为应成司法工作常态

个案司法流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其背后的根本问题也随之解决。司法机关以打击、惩戒犯罪为主要职责,但这只是法定职责的一部分,救济同样是司法的本职之一。随着理念转变和制度完善,司法救助工作逐渐常态化,相关正面报道屡见报端,此次当地政法机关的做法获得舆论称赞再度证明,司法的力量不仅要惩治犯罪、定分止争,还可让政法机关的司法救助提前就位成为常态,为受害人提供实实在在的司法救助,帮扶其走出当下困境。在案件办理后续阶段,面对当事人的窘境,当地政法机关还可发挥自身能动性,配合、协调民政部门等进行经济状态评估以及救助工作,必要时在审判阶段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援助,让民众能最大程度感受到司法的温情和善意,推动案件在实体处置层面实现闭环

(观察时间:2020.05.06—2020.07.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