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政策引导如何避免陷入雷区

政策引导如何避免陷入雷区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编者按:2020年4月21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通知,要求全国各级交管部门自6月1日起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对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不佩戴安全头盔以及汽车驾乘人员不使用安全带行为开展严查。发布初期,这一政策并未引发舆情。5月20日,公安部及时进行政策调适,将电动自行车排除在“一盔一带”初期执法范围内,舆情得以缓解。对此,江苏、浙江多地警方发布紧急提醒。

政策引导如何避免陷入雷区

编者按:2020年4月21日,公安交通管理局发布通知,要求全国各级交管部门自6月1日起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对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不佩戴安全头盔以及汽车驾乘人员不使用安全带行为开展严查。发布初期,这一政策并未引发舆情。5月中旬,电动自行车头盔价格开始飞涨,引发网络热议,“炒头盔”“头盔诈骗”等乱象更是催生舆情高热。5月20日,公安部及时进行政策调适,将电动自行车排除在“一盔一带”初期执法范围内,舆情得以缓解。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梳理此次舆情发展脉络,从重要政策出台、推行、完善过程中的舆论引导角度提出针对性建议,供有关部门借鉴参考。

【舆情综述】

1.公安部部署“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 舆情较为平稳

4月21日,公安部在其官网发布通知称,为进一步提升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和汽车驾乘人员安全防护水平,有效减少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近日部署在全国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自2020年6月1日起将在全国开展严查活动,依法查纠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不佩戴安全头盔以及汽车驾乘人员不使用安全带行为。对于这一通知,舆论普遍表示支持,随后各省市陆续开展“一盔一带”行动的前期宣传工作,各类解读文章在网络媒体和自媒体中陆续出现,交管部门的线下引导也见诸媒体。相关舆情总体较为平稳。

2.江浙两省立法规制电动自行车引热议 带动头盔舆情迅速升温

5月15日,江苏、浙江两省的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本省的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规定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及搭载人应当佩戴安全头盔,违者将被处以警告或罚款,条例将于7月1日起施行。这一立法掀起了舆论对于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员是否应佩戴头盔的讨论,“一盔一带”行动也被关联,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迅速破千万。网民观点中,多数网民支持佩戴头盔的规定,部分网民对罚款这一处罚措施表示不满。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网民在跟帖中反映称近日头盔价格暴涨,原本几十元的头盔已涨价至上百元,且严重缺货。

3.头盔价格大幅上涨惹争议“炒头盔”“头盔骗局”扰乱社会治安

5月16日至17日,各地头盔大幅涨价的消息在自媒体刷屏,多家媒体跟进。其中,《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指出,由于全国范围开始“一盔一带”行动以及江浙两省对电动车佩戴头盔进行立法,头盔需求在短期内集中爆发,但上游企业无法在短期内满足市场需求,导致头盔价格上涨。网民对此话题予以高度关注,截至5月21日12时,微博话题“#头盔涨价#”的阅读量已达4.7亿次。面对头盔缺货的现实问题,网民关心6月1日后不戴头盔上路是否会被处罚。除明确立法的江苏、浙江两省外,上海、河北、河南、广西、山东等省区市交管部门均表示,由于当地立法尚未跟进,目前处于宣传倡导阶段,对未佩戴安全头盔的,以教育引导为主,暂不实施处罚。

但是,多地交管部门的回应并未刹住头盔价格上涨之风。5月18日至20日,中新经纬、36氪等媒体追踪报道称,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疫情前期的“炒口罩”行为演变为“炒头盔”,一些“倒爷”“黄牛”大量囤货惜售,持续推高头盔价格。此前“炒口罩”的游资也故伎重施,甚至出现了由生产商、流通商、游资等构成的“头盔期货”。不仅如此,由于电动自行车头盔缺乏国家强制标准,大量低劣头盔充斥市场,消费者不满情绪日益明显。此外,部分媒体报道还指出,江苏苏州、常州,浙江义乌等地接连出现“头盔骗局”,骗子往往手头没货,却利用紧俏行情,诈骗预付款、定金。对此,江苏、浙江多地警方发布紧急提醒。

4.公安部及时调整政策降温舆情 后续头盔价格违法成执法重点

面对种种乱象,5月20日下午,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官方微博发文称,公安部密切关注电动自行车安全头盔涨价问题,6月1日起,执法处罚的范围暂不包括电动自行车,公安部门已要求各地公安机关积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依法严查价格违法行为。对于这一回应,多数网民表示支持;部分网民并不认可,他们认为公安部在出台涉及全国的政策前缺乏科学调研和合理论证,导致乱象丛生;还有网民认为,在电动自行车头盔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公安部更应联合其他部门推进头盔行业标准的建立,而不是急于推进佩戴头盔。5月21日之后,媒体报道显示,部分地区交管部门开始实施“过渡方式”抑制头盔价格上涨,即电动车驾驶员未佩戴头盔暂不处罚,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也立即开展头盔专项检查等。目前,各地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均加大了相关宣传力度,取得了良好的舆论效果。

【舆情解析】

1.政策出台缺乏通盘考虑致市场供需出现失衡

从公安部出台“一盔一带”行动的通知可以看到,其本意是提升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和汽车驾乘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水平,进而减少交通事故伤亡人数。通知从公安交管部门的行业管理属性出发,其初衷是正当合理的。然而,我国相关政策的出台往往会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此次“一盔一带”行动也不例外,其政策溢出效应快速波及全社会。从涉及的人群来看,汽车安全带、摩托车头盔早已是强制必需品,而电动自行车属于近年来新兴产物,骑行人员普遍还没有形成佩戴头盔的习惯,因此该行动的实际指向显然会落到数量庞大的电动自行车骑乘者身上。头盔市场面临激增的需求,短时间内难以满足,由此滋生社会乱象并引发群众不满,拉低了公众对于“一盔一带”行动的整体认可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策出台前缺乏全面评估和通盘考虑,引发了市场供需失衡等连锁负面效果。(www.daowen.com)

2.“炒头盔”“头盔诈骗”激发负面情绪影响政策推进

今年受疫情影响,“炒口罩”“炒熔喷布”等哄抬市场价格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产生直接负面影响。此次不良商家的“炒头盔”行为和一些自媒体趁机炒作的“一夜暴富”不良价值观,让公众联想“炒口罩”情形,各种焦虑式、盲目式抢购迅速上演,与头盔相关的话题讨论延伸至公共领域。与此同时,“蹭热点式”诈骗案在多地连续发生,多重推手蓄意制造的焦虑、不满等负面情绪在社会蔓延,对政策的推行进度和实际效果产生了明显冲击。

3.电动自行车头盔安全隐忧降低政策实施预期效果

此次头盔涨价风波中,除头盔价格争议外,头盔的安全性也是舆论关心的重要内容。媒体报道显示,目前市场上售卖的电动自行车头盔因为行业强制标准缺失,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不少高销量的头盔根本无法达到防护标准,甚至“一撞就碎”。一边是头盔质量安全隐患未解,一边是交管部门的强制佩戴要求,巨大的反差使得舆论迁怒新政策,质疑此举是“形式主义”,部分网民甚至还臆测政策出台目的是为了罚款。总体来看,公众对政策实施效果产生了较明显的不良预期。

【舆情建议】

目前,在公安部对“一盔一带”行动执法对象进行调整后,头盔价格暴涨现象得到初步缓解,舆情趋稳。回顾舆情发酵和发展历程,公安部门的应对举措为重要政策在出台、推行、完善过程中的舆论引导提供启示。

1.政策出台前需全面评估风险并视情设置“缓冲期”

部分经济学家指出,相较于“炒口罩”,此次“炒头盔”是由政策催生出来的,随着公安部公开回应后,政策“破坏力”逐渐消减。因此,有关部门在出台影响面广的政策文件时,需要先行评估政策出台后的各项风险,制定精准防控措施后推进政策落地;在出台一些带有强制性、处罚性的政策时,还需给予一定的“缓冲期”,并在“缓冲期”内加强宣传引导,为政策的作用对象留出调整时间。具体到此次舆情风波中,如果公安部交管局能在政策出台前对电动自行车市场现状予以充分了解,给出较长时间的“缓冲期”,负面舆情发生的概率将会被大大降低。

2.政策推行中遇到问题可及时调整并延长“引导期”

“一盔一带”行动本意在督促群众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虽然在落地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乱象,但公安部及时接受舆论意见进行政策调适,值得称赞。需要注意的是,政策调适并非政策终止,而是留出了充足的“引导期”。在“引导期”内,各级公安部门不应局限于政策宣传,还需要重点打击前期出现的各类头盔诈骗案件,并针对市场上出现的头盔价格违法行为,协助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专项整顿,运用“有形之手”达到平抑头盔价格、遏制违法犯罪的作用,确保政策在“引导期”内平稳过渡。

3.解决政策背后深层问题 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

虽然此次舆情矛头主要指向“一盔一带”行动引发的头盔价格上涨现象,但舆情发酵过程中反映出的头盔行业强制标准缺失、地方管理立法跟进步伐不一等深层次问题,也需相关部门研究重视。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数量不断增长的电动自行车使用群体存在十分突出的安全隐患问题,强化电动自行车管理已势在必行。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比政策推进本身更加重要,这要求电动自行车从生产、销售再到上路等各环节所涉及的监管部门做到精细化治理,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本部门在监管过程中的漏洞和短板,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观察时间:2020.05.07—2020.07.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