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20年第二季度政法机关危机应对能力排名精选

2020年第二季度政法机关危机应对能力排名精选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编者按:2020年第二季度,国内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境外疫情却进入全面快速扩散阶段,我国不但防控境外输入压力陡增,还要应对国际反对势力借疫情污名化中国的行为。本文从2020年第二季度的政法热点舆情中选取5个典型案例,依据舆情应对能力评估模型,从时、度、效三个维度分析政法机关的舆情应对工作,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本季度舆情应对能力摘星榜,以供参考。面对严惩犯罪的汹涌民意,政法机关给出了积极回应。

编者按:2020年第二季度,国内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境外疫情却进入全面快速扩散阶段,我国不但防控境外输入压力陡增,还要应对国际反对势力借疫情污名化中国的行为。同时全球经济遭遇疫情巨大冲击,也给我国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受国外疫情不确定性和国内疫情反复等多重因素影响,舆论情绪在乐观与悲观、希望与失望之中震荡。而随着经济社会生活逐步恢复,“疫情信息疲劳”的舆论将关注焦点向社会话题转移,催生出大量的热点事件,网络舆情总体平稳但风险仍存。其中,涉法舆情主要集中在立法问题、青少年保护、突发案事件处置等领域,各地政法机关依法办理和舆论引导工作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时刻面临考验。本文从2020年第二季度的政法热点舆情中选取5个典型案例,依据舆情应对能力评估模型,从时、度、效三个维度分析政法机关的舆情应对工作,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本季度舆情应对能力摘星榜,以供参考。

续表

1.广州教师涉嫌体罚学生事件

■ 事件概览

5月30日,有网民发帖称“广州市方圆实验小学老师体罚患有哮喘的6岁学生致吐血”,涉事教师曾向其索要6万元“照顾费”,事发后曾遭到半夜袭击、威胁,其尝试各种方式维权均不了了之。爆料微博被转发超百万次,网民质疑教育部门包庇纵容教师体罚学生,公安机关涉嫌不作为。5月30日中午,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回应称,已联合公安等部门成立专项调查组进行调查。5月31日凌晨,白云区公安部门通报称此事系发帖人故意编造,并雇请相关人员进行网络炒作,舆论风向扭转。6月1日,白云区公安部门再次通报称,涉事家长涉嫌寻衅滋事,警方已立案侦查,并依法对其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部分舆论呼吁对网络炒作依法予以严惩。

■ 应对·评点

面对突发舆情,当地有关部门遵循“一快二实三勤”的处置方法,迅速破除网络谣言。一是“快”,迅速发声,抢占舆论主导权。教育、公安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成立专项调查组进行调查,首次回应时间与舆情爆发仅间隔6个小时,权威声音及时到场为后续舆论引导工作打下基础。二是“实”,回应翔实,扭转舆论印象。警方初次通报用涉事者和医院的说法,还原了当事人编造谎言的事实真相,教育部门在二次通报中通过调取事发时的监控录像,进一步印证警方调查的真实性,舆论的负面观感就此被扭转。三是“勤”,跟进动态发布,巩固舆情应对效果。白云区的教育和公安部门在调查工作中交替发布相关进展,公安机关还及时通报涉事人员被依法刑拘的处置结果,回应了公众要求依法严惩的呼声,进一步巩固了前期舆情工作成果。

■ 经验·教训

在网络水军的推动炒作之下,恶意编造的不实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参与群体庞大、情绪导向明显,严重影响公众判断,造成公众对事实的认知偏差。对于此类现象,处置部门介入时需要及时发现“水军”制造、炒作舆情的线索,抢在舆情恶化之前快速发布权威信息,更正不实言论,把握传播主动权,同时用事实扭转负面的“第一印象”,让舆论回归理性。此外,相关部门也需看到,一些不法分子组织或者雇佣“网络水军”操控舆论、制造舆情,已逐渐形成了完整的非法利益链条,政法机关依法打击之余,还可借机做好以案普法工作,明确告知公众“水军”炒作的违法事实、处罚依据以及处理结果,用生动案例阐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这一基本规范。

2.陕西男子活埋高龄母亲被刑拘案

■ 事件概览

5月6日,陕西靖边县公安局通过头条号发布一则案情通报称,当地男子马某于5月2日将79岁母亲王某遗弃在一座废弃墓穴内并掩埋。警方接到马某妻子报案后,迅速将受害人救出,马某因涉嫌故意杀人被刑事拘留。骇人听闻的案情引发大量网民讨论和猜测。5月7日,靖边县检察院微信公众号发布通报称,已在第一时间指派员额检察官提前介入该案,就案件下一步证据收集、侦查方向和取证应注意问题提出意见建议。5月8日,靖边县人民检察院通过官方微信通报称,检方依法决定对马某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针对马某有精神病传言,靖边警方回应称其无精神病史,未接到家属提出做精神疾病鉴定的要求。5月12日,正义网发消息称,榆林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专程看望王某,并当场向其发放5万元司法救助金,获得舆论称赞。

■ 应对·评点

对传统孝道的挑战、对人性底线的漠视,使得这起故意杀人案在被打上“埋母”的标签后火速吸引舆论关注。面对严惩犯罪的汹涌民意,政法机关给出了积极回应。首先在实体处置方面,政法机关的行动快速而有力:公安机关接警后迅速抓捕犯罪嫌疑人、营救受害人,为平息舆情创造条件。随后,检方适时介入引导侦查取证,进一步提高案件办理质量,降低了公众焦虑。上级检察机关为受害人发放司法救助金的行为,更被舆论赞为“救济与惩恶两不误”。在引导舆论方面,公安、检察机关均在案件办理的重要节点作出通报,办案过程公开透明,最大程度保障了公众知情权。另外,对于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精神疾病等传言,办案警方也及时通过媒体予以澄清,有利于消除网络杂音。在当地政法机关扎实的实体处置和舆论引导之下,舆情得以快速降温回落。

■ 经验·教训

本案启示在于,在此类因挑战道德底线的恶性案件引发的舆情事件中,政法机关除了完成案件侦办、批捕公诉、定罪量刑等法律“规定动作”外,如何做好平复舆论情绪、抚慰人心的“收尾”工作同样重要。因此,政法机关不但需各司其职,按部就班地将案件导入司法流程,更要对案件中所蕴含的道德、情感因素作出准确判断,正视被害人的困难和诉求,从司法救助、法律援助、与各级社会组织合作等多个方面主动作为,让司法的人文关怀和制度温暖得以彰显,更好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3.郑州警方破获“滴滴司机”性侵直播案

■ 事件概览

6月11日,有网民爆料称,疑似河南郑州一名“滴滴司机”迷奸女乘客,并通过某地下APP直播了全程。该消息火速在网络流传开来,网民对此义愤填膺,呼吁警方介入。当晚,滴滴出行通过官方微信发布公告称已报警。6月12日,郑州公安发布案件通报称,已查明两名涉事人员系夫妻关系,其借助情色直播平台“星恋直播”,利用“滴滴司机性侵乘客”的噱头自导自演了这起情色表演,目前2人已被警方抓获。6月12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官微亦回应此事,认为事件暴露出非法网络直播平台和网络主播为牟取非法利益,不断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行为极其恶劣,必须坚决打击。6月15日,滴滴公司宣布起诉2人以及该直播平台,获得网民力挺。

■ 应对·评点(www.daowen.com)

“滴滴司机”“性侵”“直播”,多重舆情敏感元素相互叠加,令该事件很快发酵成全民关注的热点舆情事件。此次舆情来得快但去得更快,这与公安等各部门的及时处置密不可分。舆情刚一曝光,全国“扫黄打非”办就连夜部署河南省“扫黄打非”办公室核实处理,随后河南省“扫黄打非”办与河南省公安厅、网信办以及郑州市公安局等部门成立专案组开展调查。得益于这种多层级、多部门的联动处置,本案在舆情曝光后仅一日就得以告破。随后,郑州警方及全国“扫黄打非”办于同日分别发声,通报个案处理情况,并对此案定性表态,舆情应对上互为呼应、有始有终,令原本沸腾焦虑的舆论场迅速归于平静,舆情蔓延的势头戛然而止。

■ 经验·教训

网络空间非法外之地,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是底线,不容挑战。此事件曝光后,有媒体调查直指“地下色情直播”已形成一条庞大产业链,并由此衍生出赌博、售毒、诈骗等周边灰色产业,增加了群众的恐慌情绪,严重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自6月起,国家网信办、全国“扫黄打非”办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8部门启动为期半年的网络直播行业专项整治和规范管理行动,对“皇冠直播”“嗨够直播”等首批44款传播涉淫秽色情、严重低俗庸俗内容的违法违规网络直播平台,分别采取约谈、下架、关停服务等处罚,令舆论拍手称快。下一步,政法机关更需一鼓作气,以“零容忍”之姿对非法网络直播乱象中牵涉的各类犯罪行为一查到底。同时,对于那些恶意炒作、煽动网络热点话题的不法行为,政法机关也需坚决打击,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维护网络安全

4.河南原阳4名儿童被埋身亡事件

■ 事件概览

4月18日,河南省原阳县一建筑工地发生4名儿童被压埋窒息死亡事故,致命悲剧一经媒体报道立即引发舆论关注。19日凌晨,原阳县政府网站通报称,新乡市和原阳县多部门成立两级联合调查组展开调查,7名相关责任人已被控制。随后,媒体披露更多案件细节,舆论质疑此案疑点重重,呼吁予以彻查。21日,当地通报事故初查结果称,该工地属无证非法施工,涉事车辆系违规作业,8名嫌疑人被刑事拘留,该事故中负有监管责任的县住建、城管等多个部门负责人被免职、问责。与此同时,网曝多家媒体记者在当地采访时被不明身份人员威吓并被打,引起网民声讨。21日晚,新乡市委书记回应表示,已连夜责成多部门成立调查组进行彻查。4月25日,调查组通报称,此事系办事处工作人员与自称记者的人员相互推搡、拉扯的行为,不存在殴打行为,但舆论质疑仍存。

■ 应对·评点

舆情初始,涉事部门的应对措施还算妥当:在第一时间发布通报,成立市县联合调查组开展调查,公安机关及时介入控制相关责任人;迅速公布事故初查结果,同时问责相关监管部门,满足舆论追责诉求。但是,本事件的舆情处置暴露出多处硬伤,如回应部门混乱分散,冲淡权威信息;信息发布层级较低,重要信息知晓度不高;官方回应内容无法切中问题要害,总在回避核心问题,致使舆论追问不止;此外,当地政府抗拒媒体报道、殴打记者的做法,更是为舆情火上浇油,而之后否认殴打记者的调查结果不被认可,都令舆情危机愈演愈烈,充分反映出涉事部门舆情应对水平不足、问题意识不够。

■ 经验·教训

透过本案可见,每一次失败的舆情应对背后,往往是处置机制接连失效的共同结果。面对舆情,涉事单位没有建立起一套系统、完整、立体、有效的信息发布和联动处置机制,即便是初期舆情应对措施还算“对路”,但随着舆情多向发酵、引导无序性增加,涉事单位就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以往没有扎实落实的问题开始暴露无遗。如应急措施不当、舆情反馈不力,发布信息含糊、内容顾左右而言他,都会令舆情不断激化升级。而一旦出现应对“真空”,无法和公众形成有效沟通,那么整个处置链条就陷入失序,涉事部门很可能彻底丧失对舆情的控制能力,导致“越回应越混乱”局面出现,反而侵蚀政府的公信和权威。

5.广西“百香果女孩”遇害案二审改判

■ 事件概览

5月7日,据红星新闻报道,2018年10月4日,广西10岁女童卖百香果回家途中遭同村男子杨某某强奸后死亡,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强奸罪判处杨某某死刑,并责令退赔32元给受害者母亲。2020年3月25日,二审法院广西高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杨某某存在自首情节,对案件侦破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撤销一审死刑判决,改为死缓并限制减刑。受害者家属不服判决,提起申诉。该判决引起舆论有关自首是否可以从轻处罚的争议,多数舆论质疑二审法院量刑偏轻。5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对该案调卷审查,此举获舆论称赞“积极回应民众诉求,彰显司法公正”。6月3日,据受害人代理律师透露,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加紧审查材料”。

■ 应对·评点

本案系针对未成年人犯罪,作案手段极其残忍,犯罪情节极其恶劣,挑战公众底线。在全社会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的氛围下,二审法院对被告人由死刑改判死缓,被指偏离了公众朴素的情感和正义观,因此招致民意抵触。该起重大敏感案件在前期已聚集了大量关注,面对二审终审这一重要节点,涉事法院缺乏对舆情风险的评估和预警,在作出判决后既未主动公开相关信息,也未就案件定罪量刑依据进行详细解释,导致二审判决一经曝光就激起舆论愤怒。媒体对案件细节的披露和回顾,更是加剧公众对法院判罚的质疑。然而,广西高级人民法院迟迟不作回应,任由舆情发酵扩散,直到最高人民法院宣布介入案件,舆论情绪才得以缓和,案件讨论回归法律本身。

■ 经验·教训

近年来,因“从轻情节”引发判罚争议的案例不在少数,如陕西聂李强性侵两姐妹致一死一伤案中,二审法院出于“赔偿认罪”等情节考虑,由死刑改判为死缓;湖南永州女子196刀刺死闺蜜案中,一审法院以被告具有法定的坦白从轻处罚等情节,作出死缓判决等。恶性刑事案件加害人从轻处罚,给公众产生罪刑不匹配的观感,进而动摇对司法公正的信心。这其中,既有法理与情理的冲突之处,也有裁判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可能。因此,司法机关在依法办案的基础上,还需同步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首先要主动公开,精准释法,采取审理法官解读、权威专家释法等多种形式,形成引导合力,增进公众对司法裁判的理解,促进法理情的融合。其次要及时回应,有力介入,上级机关需对舆论质疑视情介入核查,如果调查发现问题就依法予以纠正,体现对舆论监督的重视和维护司法公正的决心;如果没有问题,也需及时通报调查结果,解开公众疑虑。

(观察时间:2020.01.01—2020.06.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