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2020年上半年政法舆情来看,涉公安舆情数量最多,且类型集中、阶段性特征明显。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国公安干警积极响应号召,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并开展专项行动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使得涉疫舆情成为上半年公安系统最突出的舆情类型。主要包括妨害疫情防控、网络谣言、暴力伤医三方面,公安机关的处置工作获得普遍肯定,但在执法规范、尺度、统一性等方面产生一定争议。疫情缓解后,涉警舆情则集中在突发恶性刑事案件、涉未成年人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领域,相关案件给公安机关带来较大引导处置压力的同时,也对其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专项执法行动助力疫情防控 树立积极履职良好形象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公安部门迅速联合开展严惩制假售假、哄抬物价等9类犯罪,以及打击野生动物违规交易专项执法行动等。2020年以来,全国公安部门陆续开展了打击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安全和涉野生动物等民生领域违法犯罪的“昆仑2020”,针对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净网2020”,缉捕境外涉毒逃犯的“净边2020”,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和“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的“云剑2020”以及扫黑除恶追逃“清零”行动、网络直播行业专项整治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针对违法犯罪活动多发领域,契合防控疫情以及当前社会运行的需要,切中部分行业发展的变化和新趋势。公安部门秉持快侦快破的办案思路,取得显著成果,有力遏制涉疫情违法犯罪突发多发势头,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也彰显出公安机关在保障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有力作为。
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公安机关安排警力下沉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涌现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如“双警”夫妻、“警医卫”家庭投身一线战“疫”,民警放弃产假、推迟婚期、感染康复后请战等感人故事,“抗击疫情公安在行动”“疫情在前警察不退”等话题充分体现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倒在防控一线公安干警的感人事迹更是引人“泪目”,公众在缅怀、致敬的同时,对公安干警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示高度肯定。
2.涉疫情执法类舆情风险凸显 基层民警执法水平更受考验
疫情发生以来,妨害疫情防控、网络谣言、暴力伤医等3类案事件密集曝光,公安机关积极介入处置、严厉打击获舆论普遍认可。部分案事件中,因公安民警执法标准、态度、规范性等问题,产生一定争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不规范执法激起部分负面情绪。疫情初期,各地防控措施不断加码,部分民众由于不理解不配合警方工作,与执法人员和防疫人员产生冲突,导致过度执法、简单执法、粗暴执法的情况出现,警方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如2月初,浙江、江苏、安徽等地被曝民警“砸麻将桌”等粗暴执法,引发舆论批评。公安部多次明确表态,要求全国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禁过度执法、粗暴执法。相关不规范现象很快得到改善。此外,公安民警执法标准的统一性也遭到质疑,如数十起涉瞒报病情、接触史案件中,多数当事人被刑事立案,少数当事人被行政拘留或强制隔离,舆论追问类似违法情节为何处置结果不同。
二是谣言治理关注度高。随着疫情迅速蔓延,还有各类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严重干扰公众对疫情的正确认识及疫情防控工作。对此,全国公安机关迅速行动,一面及时辟谣,一面严厉处置编造、散布疫情谣言者,为净化舆论场、安抚民心起到了重要作用。舆论对公安机关惩治造谣行为普遍持支持、肯定态度。但少数案件的处理招致舆论争议和质疑,如青岛即墨警方打击涉疫情谣言,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是否属于谣言治理范围引发争议等。(www.daowen.com)
三是涉医执法风险凸显。全国各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付出了巨大牺牲,赢得公众尊敬,但与此同时,发生多起暴力伤害医护人员的案例,激起众怒。公安机关依照“从快从严惩处”的要求,快速抓获嫌疑人,将案件导入法治框架,并有效落实信息发布、以案普法等工作,获得舆论肯定。但与之相对的是,执法对象为医生群体的个案诱发负面舆情的风险上升,如云南文山5名医务人员因偷拍、散布疫情防控信息被行拘,引发大量网民追问“究竟泄露了什么”,舆情迅速发酵。官方回应“偷拍、散布新冠病毒病人信息造成恶劣影响”之后,这起舆情才逐渐平息。
3.恶性刑事案件曝光 办案机关面临破案、引导双重压力
据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观察,2020年上半年具有代表性的132起舆情事件中,伤人、杀人等恶性刑事案件35起。这些案件多发生在农村等基层,起因多为债务纠纷、邻里家庭日常矛盾和纠纷,如浙江一男子因债务纠纷持匕首伤人、致一家四口1死3伤,河北安国一男子因家庭琐事与岳父一家发生争执后行凶致1死3伤等。恶性犯罪甚至报复社会的案件也多次出现,如广西一小学发生近40人受伤的砍人案件等。涉事公安机关尽管在事发后积极开展调查和信息公开工作,但部分案件起因、犯罪嫌疑人作案动机等并未公开,导致舆论追问不断,相关部门面临快速破案和舆论引导的双重压力。
4.警方处置涉未成年人案件容易引发舆情
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恶性犯罪案件在2020年上半年频发,涵盖未成年人犯罪及未成年人受侵害等类型。在校园霸凌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实施暴力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的行为人没有得到符合舆论期待的处罚,舆论对此颇为不满,公安部门遭受舆论质疑。如陕西蓝田县4名未成年男生侵害一小学女生警方未予立案引发质疑等。在未成年人被侵害案件中,鲍某某疑似性侵养女案等,案发原因引起网民猜测。观察发现,公安机关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时,受案件办理困难等因素影响,常常会陷入处罚过轻、作为不够、公开力度不足等舆论漩涡中。
5.涉众型金融产品暴雷 社会稳定风险引忧虑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多个涉众型金融产品接连暴雷。如爱钱进网贷平台暴雷,网传“37万人被骗230亿元”;微贷(杭州)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警方立案侦查,截至7月5日待还余额63.23亿元;四川信托规模超252亿元的TOT项目(信托公司再次投资信托产品)兑付逾期,缺口预计为30亿—40亿元等。此外,青客等长租公寓头部企业今年以来多次遭遇业主维权。此类涉众型案件,投资人以及业主维权的第一选择即是报案,而由于投资者、业主遍布全国,案情相对复杂,涉案金额规模巨大等,公安机关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维权者期待,导致相关当事人利用舆论向执法部门施压,如在网络平台发文质疑公安机关报案不立、立案不查或调查缓慢、追赃挽损工作不力。另外,问题平台或企业倒闭后,投资者蜂拥而至平台所在地的办公地点,甚至到公安、政府等机关门口聚集,随时可能酿成集体性维权事件,并有升级为激烈冲突的风险,这给社会面的整体安全带来隐患。公安机关如何妥善处理、追讨涉案钱财、安抚民众情绪等,考验工作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