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再遇《从军行》,探究品悟方向

再遇《从军行》,探究品悟方向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请你再次读读第一、二两句,把景物圈出来。尽管边塞环境恶劣,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异常坚定。尝试背诵《从军行》,并完成相关习题。

再遇《从军行》,探究品悟方向

1.学习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这是一首边塞诗,那么,诗人到底描写了边塞的哪些景物呢?请你再次读读第一、二两句,把景物圈出来。

(2)质疑:读古诗时,遇到难理解的词,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3)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运用已知方法,重点理解以下这些字词。

“暗” “雪山” “玉门关”

(4)现在请你再读一读第一、二两句诗,结合注释、借助插图,边读边思考:此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5)质疑:同学们,我们发现,第一、二两句描写了一幅苍茫辽阔的边塞景,这是戍边战士生活和战斗的典型环境。(板书:边塞景)那么,为什么雪山会是暗淡的?为什么是孤城呢?请你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6)小结:抓住了一个“暗”字和一个“孤”字,我们不仅走进了边塞,也走进了戍边战士的内心呀。

(7)资料补充:诗人在第一、二两句中特别提到了“青海”和“玉门关”这两个地点,其实,这与当时的战争有关。

资料呈现: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戍边战士兼顾西、北方两个强敌,需要阻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守护河西走廊。那里地域广阔,荒无人烟,天气严寒,冬天飞沙走石,夏天炎热难忍。

(8)朗读指导:可想而知,戍边战士是多么艰辛呀!因此,在读第一、二两句时,我们可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请你再读一读。

2.学习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www.daowen.com)

(1)过渡:尽管戍边生活艰苦,可是,战士们有没有想过放弃呢?请你读一读第三、四两句,结合注释,想一想,此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评价:是呀,一个“黄沙”描绘了边地之荒凉,一个“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戍边时间之漫长。“穿金甲”在这里可不是穿上铠甲的意思,而是指把铠甲磨破。穿,是磨破的意思。看,这就是金甲。(出示图片)百战已致穿金甲,再次凝视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3)小结:“黄沙百战穿金甲”,诗人用短短七个字,概括了战士们出生入死、无所畏惧的战斗经历。这其实是在写铿锵悲壮的沙场事。(板书:沙场事)

(4)资料补充: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地名“楼兰”,借助注释,我们知道了这是西域古国名,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其实,诗人在这里用到了一个典故:汉朝傅介子斩楼兰。请你读一读这个典故。

汉武帝时,曾遣使者去往大宛国,楼兰王阻路,攻截汉朝使臣。公元前77年,霍光派傅介子去楼兰,用技斩杀楼兰王。

(5)质疑:诗人在此处借用了这一典故,其实是想表明戍边战士怎样的内心呢?

(6)朗读指导: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带着这样的理解,用上铿锵有力的语气,请你再次读一读第三、四两句吧。

(7)过渡:同学们,不是每场战争都能取得胜利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可戍边战士的报国之志却并未因“黄沙百战穿金甲”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他们坚信“不破楼兰终不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想,这就是家国情怀,这就是“责任”二字吧。

(8)小结:我们发现,这首诗第一、二两句写边塞景,第三、四两句叙沙场事,通过“景”与“事”的融合,借景抒情,抒发了战士戍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尽管边塞环境恶劣,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异常坚定。(板书:借景抒情:战士戍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9)尝试背诵《从军行》,并完成相关习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