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比照阅读,学习古诗中的经典之作

比照阅读,学习古诗中的经典之作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解第三、四两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引导学生抓住“学种瓜”一词感受农村孩子的天真与可爱。不同之处,这两首诗写出了乡村儿童不同的生活,表现出了不同的童年乐趣,第一首诗中的乡村儿童以“学种瓜”为乐,第三首诗中的乡村儿童以横坐牛背吹笛为乐。

比照阅读,学习古诗中的经典之作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感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绘的景象。

理解第一、二两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耘田”“绩麻”的意思,“耘田”是在田间除草的意思,“绩麻”是把麻搓成线。

教师随机给学生讲授古时人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规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耘田”是指初夏时节在田间除草,进而知道这首诗写的季节是初夏。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说诗句的意思。

随机引导学生理解“昼”的意思,明白“儿女”指村庄中的成年男女。

预设:农人白天在田间除草,晚上搓麻线,农家的男女各自都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各自做着自己的活儿。

(3)展开想象,感受农村夏忙的景象。

读着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村中夏忙的景象:白天,村里的男子在田间除草,艳阳高照,大家热得汗流浃背;晚上,村里的女子在家里搓麻绳

理解第三、四两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试说意思。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供”“傍”“阴”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试说诗句意思。

预设:孩子们不会耘田也不会织布,他们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2)借助插图,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看着书中的插图,你感受到了诗中孩子怎样的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学种瓜”一词感受农村孩子的天真与可爱。

2.学法迁移,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村晚》描绘的画面。

理解第一、二两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陂”“漪”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www.daowen.com)

教师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衔”是衔着的意思,“寒”是凉凉的意思。

预设: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快漫过了池岸。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

(3)借助插图,想象画面。

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满”“衔”“浸”三字所呈现的画面之美。

预设:两个“满”字让人感受到池塘里的水十分充沛,池边的青草长得很茂盛;“衔”字写出了远山和落日挨得很近,相互映衬的样子;“浸”字让人感觉落日和池水已经融为一体,具有一种乡村的宁静之美。

理解第三、四两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腔”是曲调的意思,“信口”是随口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放牛回家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着曲子。

(3)画面想象,感受牧童的悠闲与自在。

读着诗句,你仿佛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感受到牧童怎样的特点?

引导学生想象横坐牛背的姿势,感受牧童的天真可爱和悠闲自在。

3.比照阅读,体会不同的童年乐趣。

过渡:刚刚我们学习了第一、三首古诗,请你对比着读读,有什么发现?

(1)学生对比阅读,自我发现。

(2)全班交流。

预设: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在写儿童的生活,表现出了乡村儿童的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这两首诗写出了乡村儿童不同的生活,表现出了不同的童年乐趣,第一首诗中的乡村儿童以“学种瓜”为乐,第三首诗中的乡村儿童以横坐牛背吹笛为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